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
张云鹂 《数学通讯》2002,(15):38-39
将初等几何与其它数学分支联系起来有助于学生对几何的理解力 ,并可促进发现一些新的现代技巧 ,这也是当前世界范围内数学教育革新的一个重要内容 (见文 [1 ]) ,本文试图结合三角学的知识 ,证明一个三等分定理 (用到一个与正弦定理类似的截比公式 ) ,并给出一个有趣的应用 .1 三等分定理如图 1 ,设△APB的顶角为 π3,则此三角形的外心O ,垂心H都在一半径等于△APB外接圆⊙O半径的⊙C上 ,且⊙C与⊙O正好交于A ,B(两圆相等 ,且其圆心分别在彼此圆上 ) .设OC与AB交于M ,PO ,PM ,PH的延长线分别交⊙C于X ,G ,Y ,…  相似文献   

2.
应用三角形中位线定理证明四边形的有关问题 ,经常要用“取中点 ,连中位线”的方法 ,但到底在什么地方取中点 ,怎样利用中位线呢 ?这就是我们要研究解决的问题 .例 1 如图 ( 1 ) ,在四边形ABCD中 ,E为AB上一点 ,△ADE和△BCE都是等边三角形 ,AB ,BC ,CD ,DA的中点分别为P ,Q ,M ,N .求证 :四边形PQMN是菱形 .分析 :欲证PQMN为菱形 ,即证明PQ =QM =MN =NP .由已知P ,Q ,M ,N分别是四边形的中点 ,想到它们可能分别是三角形的中位线 .为此 ,先构造三角形 ,因而连结AC ,BD ,可推出PQ =MN…  相似文献   

3.
为适应高中数学教材改革的新情况 ,需要研究用向量方法求解立体几何的各种问题 .本文举例说明如何用向量方法解决立几中点、线、面的位置关系问题 .以此强化“向量”的应用价值 ,激发学生学习向量的兴趣 ,从而达到提高探索和创新能力之目的 .现举例说明如下 .1 根据共线向量定理证点共线欲证点共线 ,通常先构造共始点的向量 ,再根据共线向量定理证明 .图 1 例 1图例 1 已知 ,如图 1,长方体AC1中 ,M为DD1的中点 ,N在AC上 ,且AN :NC =2 :1,E为BM的中点 .求证 :A1,E ,N三点共线 .证 AB =a ,AD =b ,AA1=c,则A1…  相似文献   

4.
初中生在学习几何时 ,面对千变万化的题目 ,总感深不可测 ,不知如何下手解答 .针对这个问题 ,就要求我们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除理解好各几何概念、公理、定理、性质、推论之外 ,还应注意理解和掌握各类题型的证明途径和方法 .课本中的例题 ,习题为我们提供了很好的参考学习的依据 .所以教师教学时 ,对课本例题 ,习题进行适当的变化或引申帮助学生对例题、习题的理解和对例题作用的认识 ,就非常重要了 .初中几何课本人教版第二册第 2 3 5页例 5:已知△ABC ,P是边AB上的一点 ,连结CP .( 1 )∠ACP满足什么条件时 ,△ACP∽△ABC ;…  相似文献   

5.
Menelaus定理的推广及应用胡耀宗,孙斌(湖南益阳师专413049)众所周知,一直线截△ABC的边AB、BC、CA或其延长线于P、E、F,则这就是著名的Menelaus(梅涅劳斯)定理.这定理可以推广。命题一若一直线l截首尾相接的平面折线ABCD...  相似文献   

6.
求二面角大小通常的方法是先作出二面角的平面角 ,把空间问题转化成平面问题加以解决 ,这是立体几何的一个难点 .而当二面角的棱没有事先给出的情形 ,要作出其平面角更显得困难 .为此 ,本文把一些常用的二面角计算公式作了推广 .这样 ,即可依据已知条件 ,无需作出平面角或添加辅助面 (线 ) ,直接确定其二面角的大小 .不难看到 ,采用这些公式对于解决某一类涉及二面角计算的问题相当见效 .设∠APB在平面M的一侧 ,顶点P在平面M上 ,边PA、PB与平面M所成角分别为α ,β(0 ≤α ,β <π2 ) ,在平面M上的射影分别为PA1 ,PB1 .平面…  相似文献   

7.
为了帮助同学们培养良好的思维习惯、思维方法 ,达到提高思维品质的目的 ,老师常设计带有“误区”的练习题 ,让同学们练习 .但由于多方面的原因 ,同学们常常做错或找不到思路 .实践表明 ,在复习时 ,只要自觉养成全面思考、认真挖掘问题的条件的习惯 ,我们就能顺利跨越“误区” ,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闯入圆幂定理的误区例 1 PA切△ABC的外接圆于A ,交CB的延长线于P .求证 :PBPC=AB2AC2 .图 1误区 有圆幂定理条件 ,同学们因只考虑用圆幂定理结论解题 ,而步入思维误区 ,从而找不到证明思路 .误区点拨 有圆幂定理条件…  相似文献   

8.
沈玲 《数学通讯》2002,(9):27-27
文 [1]给出了如下结论 :如图 1,在矩形ABCD中 ,AB =2a ,AD =2b ,P是上半平面上一点 ,PD ,PC与线段AB分别交于D1,C1,若AD1,D1C1,C1B图 1成等比数列 ,则P点的轨迹为椭圆 (上半部分 ) .本文将考虑该问题的逆问题 ,并将该结论进行推广 .结论 1 如图 2 ,P(x ,y)是椭圆 x2a2 + y2b2 =1(a >b)上一点 ,y >0 ,以长轴AB为边作矩形ABCD ,AD =2b ,PD ,PC分别交AB于D1,C1,则AD1,D1C1,C1B成等比数列 .图 2 结论 1图证 过P作EF∥AB交DA的延长线于E ,交CB的延长线于F ,则PE =a…  相似文献   

9.
培养正确迅速的运算能力 ,逻辑思维能力 ,空间想象能力以及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是中学数学教学中的一个重要任务 ,要完成这一任务 .必须演算一定数量的题目 .但不少同学在演算习题时只追求数量而忽视有目的的总结、归纳 ,抓不住基本解题规律 ,这样尽管用了不少时间 ,费了很大精力 ,结果收效甚微 .本文以梯形中位线定理的证法来阐述知识的综合运用 .如图 1所示 ,已知 :在梯形ABCD中 ,AD∥BC ,AM =MB ,DN =NC ,求证 :MN∥BC ,MN =12 (AD+BC) .分析 1 :利用三角形中位线定理来证 .证法 1 :(略 ,参见初二《几何…  相似文献   

10.
一 .什么是“三线合一”在等腰三角形中 ,顶角的平分线、底边上的高、底边上的中线互相重合 ,简称“三线合一” .二 .“三线合一”的应用如右图 1 ,在△ABC中 ,(1 )∵AB =AC ,∠ 1 =∠ 2 ,∴AD⊥BC ,BD =DC .(2 )∵AB =AC ,BD =DC ,∴AD⊥BC ,∠ 1 =∠ 2 .(3 )∵AB =AC ,AD⊥BC ,∴BD =DC ,∠ 1 =∠ 2 .根据以上三个推理 ,灵活运用它们 ,是解题的关键 .例 1 一个等腰三角形底边上的高为 3cm ,那么它底求证 :PAPB=CMCN .(2 )当P不是边AB的中点时 ,PAPB=CMCN 是否仍然成立 ?请证明你的结论 .(北京市宣武区 2 0 0 1年初中升学统一考试题 )(1 )分析 :由于P是AB的中点 ,所以PA =PB ,从而 PAPB=1 .欲证 PAPB =CMCN,只需证 CMCN =1 ,即证CM =CN .连结PC ,因为AC =BC ,PA =PB ,根据“三线合一” ,得PC⊥AB ,PC平分∠ACB ,即∠ACP =∠BCP .依题意得折痕MN⊥PC ,所以MN∥AB ,从而得∠CMN=∠...  相似文献   

11.
立体几何中的角包括两条直线的夹角、两条异面直线所成的角、二面角以及直线和平面所成的角 .在立体几何中经常出现有关这些角的计算或论证问题 ,对这些问题 ,本文所给出的几个结论是非常有用的 .定理 1 如果二面角A-PC-B为直二面角 ,∠APC =θ1 ,∠BPC =θ2 ,∠APB =θ ,则cosθ=cosθ1 ·cosθ2 .证明 (1 )若θ1 、θ2 都是锐角 ,过A在面APC内作AD⊥PC于D ,则AD⊥面PBC .在面PBC内作DE ⊥PB于E ,连结AE ,由三垂线定理 ,AE⊥PB .所以cosθ1 ·cosθ2 =PDPA· PEPD =P…  相似文献   

12.
直线与圆     
直线与圆是解析几何中最简单而变化丰富、应用广泛的内容之一 ,同时也是应用解析法解决平面几何问题的基础 .本讲主要突出如下三个问题 :1)直线和圆的方程 .2 )直线与直线、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 .3)直线系与圆系的方程 .例 1  (第 10届希望杯邀请赛试题 )过点P(6 ,8)作两条互相垂直的直线PA、PB ,分别交x轴正半轴于A ,y轴正半轴于B .1)求线段AB中点的轨迹 ;2 )若S△AOB=S△APB,求PA与PB所在直线的方程 .讲解 对于第 1)小题 ,常见的思路有两种 :一是利用kPA·kPB=- 1建立线段AB中点的轨迹方程 ;二是引入斜率…  相似文献   

13.
题目 :( 1991年“三南”高考题 )如图 1,已知在直三棱柱ABC—A1 B1 C1 中 ,∠ACB =90° ,∠BAC =30° ,BC =1,AA1 =6 ,M是CC1的中点 .求证 :AB1 ⊥A1 M .思路 1:利用三垂线定理证之 .易证B1 C1 ⊥面AA1 C1 ,可知AC1 是AB1 在面AA1 C1 内的射影 ,若能证A1 M⊥AC1 ,由三垂线定理即知AB1 ⊥A1 M ,问题转化为在矩形AA1 C1 C中 ,证A1 M⊥AC1 .证法 1  (等面积法 )在图 2中 ,AA1 =6 ,易求A1 C1 =3,,MC1 =62 .在Rt△A1 MC1 中 ,A1 M =322 ,设A1 M边上的高为h ,由A1 C1 ·M…  相似文献   

14.
平几中的“分点坐标公式”及应用116600大连开发区一中邹楼海定理如图1,P为△ABC的BC边上一点,一直线分别交AB、AC、AP干M、N、_、_.B尸*M*NQ.记人一_,。;一_.x,一_.、、··。-PC·-IMA”-‘NA”_Q。,。;.;,...  相似文献   

15.
文 [1 ]给出了定比分点坐标公式引出的几个结论 ,在各类数学问题中还有许多与此公式相类似的结果 ,笔者进行了一些探索 ,又得到如下几个结论供同行参考 .结论 1 设P ,A ,B ,M是以O点为圆心 ,R为半径的圆周上的四个点 ,∠POA =α ,∠POB =β(约定∠POA表示始边OP绕着O点旋转到终边OA所成的角 ,逆时针旋转为正角 ,顺时针旋转为负角 ) .AM∶MB =λ ,则 ∠POM =α λβ1 λ .图 1 圆证 如图 1 ,设∠POA =α (弧度 )∠POB =β (弧度 ) ,∠POM =x (弧度 ) ,∵λ =AMMB=PM -PAPB -PM=xR …  相似文献   

16.
定理 在空间四边形中 ,如果它的两组对边分别相等 ,那么连结两对角线中点的直线垂直于两对角线 ;反之 ,如果连结两对角线中点的直线垂直于两对角线 ,那么它的两组对边分别相等 .图 1已知 :空间四边形ABCD中 ,E、F分别是两对角线AC和BD的中点 .求证 :(1 )若AB =CD ,BC =AD ,则EF⊥AC ,EF⊥BD ;(2 )若EF⊥AC ,EF⊥BD ,则AB=CD ,BC=AD .证明 如图 1 ,取AB的中点P ,BC的中点M ,AD的中点N ,连结PE、PF、PM、PN和EM、EN、FM、FN ,则EM =∥ 12 AB , FN =∥ 12 AB ,…  相似文献   

17.
《数学通报》2 0 0 1年第 1期刊登了黎友源老师的文章《三面角的棱面角的计算公式》(以下简称文 [1 ]) ,该文给出了三面角中棱与面所成的角与三面角间的关系 ,公式应用广泛 ,读后受益非浅 .在阅读过程中发现文 [1 ]中的定理可看作《立体几何》课本P1 2 2页 第 3题的推广 ,是进行开放、创新教学的良好素材 ,但在证明过程中辅助线多 ,且用到高二才将学到的正、余弦定理、不能在高一学生中讲授 .现给出一种能让高一学生也能掌握的简捷证明 ,供参考 .文 [1 ]公式如下 :定理 在三面角S-A1 B1 C1 中 ,三个面角∠C1 SB1 =α ,∠A1 SC1 …  相似文献   

18.
两条直线平行的问题”是几何的基本内容 ,在初中几何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有关两条直线平行的证明有许多灵活的方法 .下面就证明两条直线平行的方法作一归纳 ,供大家学习 .一、证明两条直线平行常用的方法1.利用平行线的判定定理来证明 .2 .利用比例式来证明 .3.利用三角形 (或梯形 )的中位线定理来证明 .除以上方法外有时也利用平行四边形的定义来证明 ,或者利用三角形的等积关系等来证明 .二、应用例子例 1 已知 :如图 ,⊙O是等腰三角形ABC的外接圆 ,过顶点A作⊙O的切线AE .求证 :AE∥BC .证明 :∵AE是⊙O的切线 ,∴∠EAC =∠B .又∵△ABC是等腰三角形 ,∴∠B =∠C .∴∠EAC =∠C .∴AE∥BC .例 2 如图 ,C是线段AB上一点 ,分别以AC ,CB为一边作等边三角形ACD和等边三角形CBE ,AE交CD于M ,BD交CE于N .求证 :MN∥AB .分析 :要证明两直线平行 ,结合已知条件△ACD和△CBE是等边三角形 ,所以应该用平行线的判定定理来证明 .解 :∵△ACD和△CBE是等边三角形 ,∴AC =CD ,CE =CB .又 ∠ACD =∠ECB =6 ...  相似文献   

19.
1935年 ,P·Erd s提出如下猜想 :定理 设P为△ABC内任一点 ,P到三边BC =a ,CA =b ,AB =c的距离分别记为PL=r1 ,PM =r2 ,PN =r3,则PA PB PC ≥ 2 (r1 r2 r3)①1 937年L·J·Mordell和D·F·Barrow分别给出了证明 ,但并非初等的 .此后便称之为Erd s-Mordell定理 ,①式称为Erd s -Mordell不等式 .直到 1 945年 ,由D·K·Kazarinoff给出第一个初等证明 ,此后若干初等证明才相继出现 .作为对当代国际著名数学大师Erd s的纪念 ,《美国数学月刊》…  相似文献   

20.
简易逻辑中的几个常见错误及教学建议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晓明 《数学通讯》2002,(15):14-15
高一新教材增加了“简易逻辑”内容 ,从教学实践与一些教学辅导书上看 ,由于是新增内容 ,常犯一些典型错误 ,本文对与“或”、“且”、“非”有关的一些常见错误加以分析 ,并提出一些教学建议 .1 “或”1 .1 教材中典型例子1 )P2 5引例 :① 1 0可以被 2或 5整除 .②不等式x2 -x - 6 >0的解集是 {x|x <- 2 ,或x >3}.2 )P2 6例 1 ( 2 ) :李强是篮球运动员或跳高运动员 .3)P2 6练习 2 ( 4 ) :正数或 0的平方根是实数 .从以上可以看出教材中给出的“或”形式有两种最基本类型 :①A是B ,其中B中有联结词“或”(如例 1 ( 2 ) ) ;②A…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