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
双环芳香性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按照Goldstein-Hoffmann的“链带模式”理论介绍了双环芳香性。同时,对(CH)_n长环离子的合成、结构与性质作了扼要的描述,它们包括双环[3.2.2]壬三烯基、双环[3.3.2]癸三烯基、双环[4.2.1]壬三烯基及双环[4.3.2]十一碳四烯基离子。  相似文献   

2.
汪小兰  唐士雄  胡忠 《有机化学》1986,6(5):388-393
以多聚磷酸为催化剂,通过环十二碳烯和α,β-不饱和酸的反应,合成了十个双环[10.3.0]十五碳-1(12)-烯-13-酮系列化合物,研究了合成反应的条件及产物的分离提纯方法,并测定了它们的紫外光谱、红外光谱以及~1H核磁共振谱。  相似文献   

3.
含吡啶环氮(王)冠的合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吴成泰  何永炳 《有机化学》1983,3(6):437-439
本文报道了新的含吡啶环的氮(王)冠的合成。以活泼双功能团化合物2,6-二(溴四基)-吡啶和N-对甲苯磺酰基取代的多乙撑基多胺(二乙撑三胺,三乙撑四胺)二钠盐直接缩合成环,得到含吡啶环的氮(王)冠化合物:3,6,9-三对甲苯磺酰基-3,6,9,15-四氮双环[9.3.1]十五环-1(15),11,13-三烯(A)和3,6,9,12-四对甲苯磺酰基-3,6,9,12,18-五氮双环[12.3.1]十八环-1(18),14,16-三烯(B)。(A)和(B)经用30%的HBr-CH_3COOH溶液处理,得到3,6,9,15-四氮双环[9.3.1]十五环-1(15),11,13-三烯(C)和3,6,9,12,18-五氮双环[12.3.1]十八环-1(18),14,16-三烯(D)。以上化合物均经元素分析、IR和1~H NMR.等鉴定。这种直接缩合的方法,具有反应条件温和、设备简单、操作简便等优点。  相似文献   

4.
用分子力学法(MMX程序)计算了15-苯基双环[10,3,0]十五碳-1(12)-烯-13-酮,其分子中环十二碳烯部分的构象为能量最低的[l_(ene)2333],与X衍射结果吻合.同时,还计算了15个顺式环十二碳烯的构象,求出了它们的能量及结构参数,讨论了影响构象稳定性的因素.  相似文献   

5.
王瑞彬  翁江  黎逢权  鲁桂 《合成化学》2011,19(6):812-814
采用(±)-2-氮杂双环[2.2.1]庚-5-烯-3-酮开环酯化路线,以酒石酸为拆分试剂制得L-酒石酸(1S,4R) -4-氨基环戊-2-烯-1-羧酸甲酯(4),总收率45.5%,光学纯度99%.由4可合成制备帕拉米韦的中间体顺式-4-氨基环戊-2-烯-1-羧酸.  相似文献   

6.
报道了室温条件下烯胺酮和磺酰叠氮通过碳-碳双键断裂合成N-磺酰基醚类化合物的方法.反应在1,8-二.氮杂双环[5.4.0]十一碳-7-烯(DBU)存在下进行,无需使用任何金属和氧化剂,具有良好的底物适用性.烯胺酮上的15N同位素标记实验证实,磺酰叠氮仅作为产物中的磺酰胺片段供体,同时,该实验也有力地支持反应机理涉及关键的1,2,3-三唑啉中间体的原位形成以及环分解.  相似文献   

7.
报道了室温条件下烯胺酮和磺酰叠氮通过碳-碳双键断裂合成N-磺酰基醚类化合物的方法.反应在1,8-二氮杂双环[5.4.0]十一碳-7-烯(DBU)存在下进行,无需使用任何金属和氧化剂,具有良好的底物适用性.烯胺酮上的~(15)N同位素标记实验证实,磺酰叠氮仅作为产物中的磺酰胺片段供体,同时,该实验也有力地支持反应机理涉及关键的1,2,3-三唑啉中间体的原位形成以及环分解.  相似文献   

8.
从水杨酰胺出发,通过环合、酰化、Reformatsky反应、取代和Dieckmann环化反应,合成了碳青霉烯类抗生素比阿陪南的关键中间体--比阿陪南双环母核{(4R,5R,6S)-6-[(R)-1-叔丁基二甲基硅氧乙基]-3-二苯基磷酰氧基4-甲基-7-氧代-1-氮杂双环-[3.2.0]庚-2-烯-2-羧酸烯丙酯},总收率43.1%,其结构经1H NMR确证.  相似文献   

9.
以十一碳烯醇和碘戊烷为原料,经过苯甲酰基保护、9-硼双环[3.3.1]-壬烷(9-BBN)硼氢化后氧化、氯铬酸吡啶盐(PCC)氧化、Wittig反应、脱苯甲酰基五步反应得到顺-11-十六碳烯-1-醇(Z11-16:OH),五步反应总收率53%.顺-11-十六碳烯-1-醇经PCC氧化或Ac2O乙酰化分别得到顺-11-十六碳烯-1-醛(Z11-16:Ald)、顺-11-十六碳烯-1-醇乙酸酯(Z11-16:Ac),目标化合物及主要中间体结构经NMR,IR和MS确证.合成方法路线短,操作简便,收率较文献中的方法有较大提高.  相似文献   

10.
鱼腥藻毒素类似物的合成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托品酮为原料经过八步和十步反应合成了一类新的双环生物碱, 3-甲氧羰基-4-甲基-9-氮杂双环[4.2.1]壬-3-烯和3-乙酰基-4-甲基-9-氮杂双环[4.2.1]壬-3-烯。合成的关键步骤是环烯醇磷酸酯与二甲基铜锂的加成-消除反应, 在低温下可以达到高的选择性, 脱N-甲基反应采用氯甲酸2, 2, 2-三氯乙基酯在温和条件下进行。  相似文献   

11.
螺环倍半萜(±)-α-花柏烯-3-酮的全合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萜品油烯 ( Terpinolene)与 2 ,4-二氧代戊酸甲酯的 de Mayo反应得到 [2 +2 ]光加成产物 ,经反aldol重排 ,再环合成具有螺 [5 ,5 ]十一烷结构的花柏烯基本碳架 ,进而对其官能团进行化学修饰 ,完成了螺环倍半萜 (± ) -α-花柏烯 -3 -酮的全合成 .  相似文献   

12.
通过手性硝基烯胺(4)与α-甲基-δ-戊内酯烯醇锌盐发生加成消除反应解决了倍半萜Capnellene类合成中构筑不对称季碳这个难题,对映体过量(e. e. )为94%。由L-脯氨酸经14步实现了(一)-△~(9(12))-Capnellene类的合成中间体——光学活性5-甲基-8-羟基双环[3 3,0]-2-辛酮(13)的对映选择合成。  相似文献   

13.
薛价猷  邵瑞链 《有机化学》1991,11(3):225-232
在某些环式结构体系中,由于某些轨道的相互作用使正电荷离域,从而克服正电荷间的相互排斥形成长寿命的双碳正离子。本文介绍苯双碳正离子,双环[m.n.p]桥头双碳正离子、去氢金刚烷基双碳正离子及宝塔烷双碳正离子的生成、检测、性能及理论处理。  相似文献   

14.
近年来,我们曾报道了莰烯-三环烯在氢型丝光沸石催化下与开链醇及二醇等进行烷氧基化反应的结果。最近,Scheidll,Fran报道用浓硫酸催化莰烯与环戊醇反应,合成exo-1,7,7-三甲基双环[2.2.1]庚基环戊醚。  相似文献   

15.
绝大部份商品环氧树脂皆由双酚与环氧氯丙烷缩合而得,其最明显的缺点是粘度较大和耐温性能较差。近年来,在国外有不少报告,某些环氧化多烯可以避免这些缺点。但关于含双环[2.2.1]庚烷环的环氧化物则很少研究。本文报告有关这类环氧化物的合成及其固化的研究结果。作者按下列方式合成含双环[2.2.1]庚烷环的双环氧化物:  相似文献   

16.
陆国元  何卫江  胡宏纹 《化学学报》1996,54(12):1214-1218
本文报道新的剪刀分子(2S, 8S)-双-(2-萘甲酰氨基甲基)-1,5,9-三氮杂双环[4.4.0]癸-5-烯氯化物的合成和核磁共振研究。新的剪刀分子和对硝基苯甲酸盐配合效应的研究表明, 它们通过氢键和芳环夹心π-π Stacking作用而自动缔合。  相似文献   

17.
本文报道新的剪刀分子(2S,8S)-双-(2-禁甲酸氨基甲基)-1,5,9-三氮杂双环[4.4.0]癸-5-烯氯化物的合成和核磁共振研究.新的剪刀分子和对硝基苯甲酸盐配合效应的研究表明,它们通过氢键和芳环夹心π-πStacking作用而自动缔合.  相似文献   

18.
孙默然  卢宏涛  杨华 《有机化学》2009,29(10):1668-1671
以烯丙基脯氨酸甲酯(1)为起始原料, 经7步反应以42%的总收率得到了三尖杉碱合成中的重要中间体6-烯-8-羰基-1-叔丁氧基羰基氮杂螺[4,4]壬烷(7). 关键反应为构筑螺环季碳的[2,3]斯蒂文森重排(Stevens rearrangement)及烯丙基双键加氧的酸内酯化反应(Acid-lactonization reaction).  相似文献   

19.
本文报道用毛细管气相色谱法及毛细管色谱-质谱-计算机体系对蒙古蒿精油化学成分进行分离和鉴定.30个单萜和含氧单萜化合物为2-甲基丁烯-[2]、甲叉环戊烷、7,7-二甲基-3-次甲基-双环(3,1,1)庚烷、α-(艹守)烯、α-蒎烯、莰烯、1-辛烯辛醇-3、β-(艹守)烯、β-蒎烯、α-菲兰烯、冰片烯、对甲基异丙基苯、松油烯醇-[1]、蒿属酮、γ-松油烯、β-松油醇、3,7,7-三甲基-双环(3,1,1)-2-庚醇、α-松油烯、马鞭烯酮、里哪醇、异(艹守)酮、(艹守)酮、樟脑、异胡薄荷酮、异龙脑、松油烯醇-[4]、α-松油醇、香桃木烯醇、反香芹烯醇和顺香芹烯醇.  相似文献   

20.
1974年Sweeton等人首先报道了这一反应[1]。1981年樊美公等报道了1,3-二甲基-6-氮杂胸腺嘧啶(A)与庚烯-1的反应[2],1986年又相继报道了含有极性基团的烯类与A的反应。本文通过这类反应合成了新化合物:1,2,4-三氮杂-2,4,6,7-四甲基-3,5-二氧-8-正丁基双环[4,2,0]辛烷(Ⅰ)和1,2,4-三氮杂-2,4,6-三甲基-3,5-二氧叁环[6,4,0,07,12]十二烷甲基衍生物(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