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利用荧光光谱法研究了绿原酸与人血清白蛋白(HSA)的相互作用,考察了不同温度下绿原酸与HSA的结合常数KA和结合位点数n,并研究了Cu2+、Al3+、Ca2+、Pb2+等金属离子对绿原酸与HSA结合性质的影响。基于Frster偶极-偶极非辐射能量转移机理确定了荧光给体HSA与受体绿原酸间的结合距离。  相似文献   

2.
用荧光光谱法和圆二色谱法研究了利福布汀(RB)与人血清白蛋白(HSA)的相互作用. 结果表明, RB与HSA之间的相互作用主要是疏水作用, 作用机制是静态猝灭与动态猝灭的结合. 其结合常数(Ka)在106数量级, 说明RB和HSA有很强的结合. 此外, 探讨了金属离子(Cu2+, Zn2+, Mg2+ 和Ca2+)对RB与HSA结合常数的影响. 同步荧光光谱和圆二色谱数据表明, RB可导致HSA的构象改变.  相似文献   

3.
丁咯地尔与人血清白蛋白结合的光谱学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用紫外吸收光谱法、荧光光谱法和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法探讨了在模拟人体生理条件下,丁咯地尔与人血清白蛋白(HSA)的结合模式.结果表明:丁咯地尔对HSA的内源荧光有显著的猝灭作用,且猝灭机理主要为静态猝灭.丁咯地尔与HSA形成了1 ∶ 1的复合物,结合常数K=7.43×102 L·mol-1(308 K).根据Fster偶极-偶极非辐射能量转移机理,求得丁咯地尔与HSA间的结合距离r=2.64 nm.由热力学参数确定其作用力以氢键和范德华力为主.同步荧光和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表明丁咯地尔对HSA二级结构的含量产生影响,使HSA的α-螺旋结构的含量明显降低,β-折叠和β-转角结构的含量增加.  相似文献   

4.
补骨脂素和异补骨脂素键合人血清白蛋白的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将互为同分异构体的两种植物药活性组分补骨脂素和异补骨脂素作为研究对象,利用荧光光谱、紫外光谱、圆二色谱及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详细比较研究了这两种香豆素类化合物与人血清白蛋白(HSA)的键合作用.不同光谱的结果定性、定量地显示了HSA二级结构变化的程度.依据荧光滴定实验及Van′t Hoff公式求出了反应的热力学参数(ΔH和ΔS)的值.根据修正后的Stern-Volmer和Scatchard方程和荧光光谱数据分别求得不同温度(296,303,310及318 K)下药物与蛋白相互作用的结合常数及结合位点数;且根据F觟rster偶极-偶极能量转移理论,求得药物与HSA间的键合距离;利用竞争实验确定了药物在HSA上的键合位点为site II.从分子水平上揭示了这两种化合物与HSA相互作用的机制.  相似文献   

5.
利用多种光谱方法研究了Mg2+-HA,Y3+-HA,La3+-HA等竹红菌甲素金属离子配合物(M-HA)与人血清白蛋白(HSA)之间的相互作用.结果表明在pH 7.4和5.0条件下M-HA能够与HSA形成1:1的复合物,其结合常数均大于2×104L/mol.电子自旋共振和荧光猝灭实验表明HSA和M-HA在激发态条件下具有光诱导电子转移作用.  相似文献   

6.
含磷三足体稀土铕(Ⅲ)配合物与牛血清白蛋白的作用机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p H=7.3的Tris-HCl缓冲溶液(模拟生理条件)中,采用荧光光谱、循环伏安曲线和紫外光谱研究了N-二(苯-二氨基甲酰基)甲基磷酸铕(Ⅲ)配合物[Eu(pic)3L]与牛血清白蛋白(BSA)的相互作用.实验结果表明:配合物与BSA可以形成1∶1结合型无荧光复合物Eu(pic)3L-BSA,Eu(pic)3L对BSA内源荧光的猝灭类型为静态猝灭.根据双对数回归方程计算出二者在不同温度下的结合常数K及结合位点数n,通过热力学参数得出配合物与BSA之间以氢键和范德华力为主.根据Foster的偶极-偶极无辐射能量转移机理可知配合物与BSA之间可能以偶极-偶极无辐射能量转移方式进行能量传递.分别考察了Fe3+和Cu2+对配合物与BSA结合作用的影响,推测Fe3+和Cu2+可能在配合物与BSA间起"离子架桥"作用,使Eu(pic)3L-BSA复合物的稳定性增强.循环伏安法研究结果表明配合物与BSA相互作用形成无电活性的Eu(pic)3L-BSA复合物,使得溶液中游离的配合物浓度降低.  相似文献   

7.
设计了一种新型的Cr3+荧光化学传感器.通过荧光光谱滴定实验研究了其对Li+,Na+,K+,Zn2+,Co2+,Ni 2+,Cu2+,Fe2+,Mn2+,Al 3+,Fe3+和Cr3+等不同金属离子的选择性识别能力,结果表明,该传感器在生理pH=7.4的HEPES中对Cr3+表现出较高的选择性,并与Cr3+形成1∶1配合物,主客体相互作用荧光猝灭的络合常数为(7.80±0.34)×103.  相似文献   

8.
刘举  宫雪  徐亮  张力  宫平 《分析测试学报》2018,37(4):389-396
前期研究中合成了全新的以4-苯氧基喹啉环为母核结构的,具有较好抗肿瘤活性的TypeⅡ型小分子c-Met激酶抑制剂:N-[3-氟-4-[6-甲氧基-7-[3-(4-甲基-1-哌嗪基)丙氧基]喹啉-4-氧基]苯基]-1-(2-氟苯基)-4-甲基-5-氧代-4,5-二氢-1H-1,2,4-三氮唑-3-甲酰胺(LJC-116)。该文进一步通过荧光、同步荧光、三维荧光、紫外-可见吸收等光谱方法联合分子对接技术研究了在模拟生理条件下,LJC-116与人血清白蛋白(HSA)的结合作用。研究表明LJC-116通过静态结合作用猝灭HSA的荧光,此静态作用方式同时被三维荧光以及紫外可见吸收光谱确证。在288、299、310 K温度下,计算LJC-116与HSA的表观结合常数的数量级均为104L·mol-1,说明两者的结合是中等强度。热力学常数ΔG°为负值,表明两者的结合是自发的。此外,ΔS°为正值,同时ΔH°为负值表明疏水作用和氢键是形成HSA-LJC-116(1∶11)复合物的主要驱动力。在实验条件下,通过F9rster偶极-偶极非辐射能量转移理论计算重叠积分J=7.169 7×10-15cm3·L·mol-1,R=1.28 nm,r=1.69 nm,E=15.6%。表明能量转移效率很高。位点探针试剂华法林和布洛芬的加入实验表明LJC-116与HSA结合部位处于HSA的疏水腔亚结构域ⅡA(siteⅠ)中。两者结合引起HSA的以下变化:内源性荧光猝灭、同步荧光红移0.4 nm,三维荧光光谱红移2 nm,HSA紫外吸收光谱改变以及HSA氨基酸残基微环境极性增加、疏水性下降。最后,利用分子对接对热力学计算得到的作用力和光谱方法中探讨的HSA构象变化进行了验证。该文全面阐述了两者在分子水平的作用机制,为TypeⅡ型小分子cMet激酶抑制剂的体内转运情况提供了有用的信息。  相似文献   

9.
采用荧光光谱法、紫外光谱法和傅里叶红外光谱法(FTIR)研究了模拟生理条件下人血清白蛋白(HSA)与骨螺紫(Mx)及其铜配合物(Mx-Cu2+)的相互作用. 根据荧光猝灭数据, 二元体系与三元体系中的作用机制均为静态猝灭, 在Cu2+存在下, HSA与Mx之间的结合常数与结合位点数明显加大, 结合两个体系的紫外吸收光谱可知, 在三元体系中, Cu2+与Mx形成配合物后再与HSA发生作用; 根据Förster能量转移理论, 求得Mx及Mx-Cu2+与HSA上氨基酸残基间的距离分别为r=2.82 nm和r=2.53 nm, 三元体系能量转移效率E′大于二元体系E, 说明Cu2+在结合作用中可能起到了能量转移介质的作用; 对Δλ=60 nm时的同步荧光光谱的分析表明, 在Mx及Mx-Cu2+作用下, HSA色氨酸残基的微区构象发生了变化, 色氨酸残基所处环境的极性增加; 运用FTIR技术定量测定了HSA与Mx及Mx-Cu2+作用后二级结构的变化, 发现2个体系中HSA二级结构变化情况基本一致, α-螺旋结构明显减少约8%, β-折叠也减少约1%, 而β-转角和无规卷曲分别增加了约6%和4%. 说明对HSA二级结构造成影响的主要因素是Mx, 它与HSA的结合使蛋白质分子中的肽链部分展开, 二级结构从α-螺旋和β-折叠向β-转角和无规卷曲结构转变, 分子结构的松散程度增加.  相似文献   

10.
蔡雪梅  李建晴  卫艳丽  董川 《应用化学》2010,27(11):1313-1317
采用荧光及紫外光谱研究了1-酮-2-(对二甲氨基苯亚甲基)-四氢萘(KDTN)与人血清白蛋白(HSA)相互作用的光谱特性。 结果表明,静态猝灭和非辐射能量转移是导致KDTN对HSA荧光猝灭的主要原因。 测得17、27和37 ℃ 3个温度下的结合常数KA分别为1.633×108、0.7998×108和0.347×108 L/mol,结合位点数n分别为1.7、1.6和1.7;据Forster偶极 偶极非辐射能量转移理论,计算得到KDTN与HSA在3个温度下的作用距离r分别为2.64、2.59和2.64 nm;能量转移效率E分别为0.5100、0.4797和0.4210。 热力学参数表明,二者主要以范德华力或氢键结合;用同步荧光技术研究了KDTN对HSA构象的影响,结果表明,KDTN的加入对HSA构象影响不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