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2 毫秒
1.
新型热阴极电子枪加热结构热分析   总被引:4,自引:3,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利用ANSYS和COMSOL仿真模拟软件,对热阴极电子枪的加热结构进行热分析,得到了阴极加热结构设计的一些规律,然后通过实验对一系列加热结构进行阴极温度测试,进一步验证模拟计算的结果,得到了一种加热效率比较高的结构。该结构在加热功率为100 W时,阴极温度超过了1 900 K,达到了铱铈阴极的工作温度。在阴极温度1 800 K左右,阴极表面引出电场强度为3.6×106V/m的条件下,该阴极的最大发射电流达到1.04 A,发射电流密度约13 A/cm2。  相似文献   

2.
 为拓展微波加热的应用领域,对微波路面除冰进行了研究。为使辐射天线与沥青负载近距离达到较好匹配,改善加热区域,减少波导阵列的加热盲区,设计了矩形口径喇叭。在此基础上,还设计了带有不同倾斜角的斜角喇叭,测试了斜角喇叭天线在沥青混合料为加热负载时的驻波比,做了实际的加热对比实验。对实验结果进行了分析,得到不同斜角喇叭在沥青料加热中的性能和使用高度,发现15°斜角喇叭符合微波除冰等近距离加热要求。  相似文献   

3.
本文提出了喷嘴沿被加热物体宽度方向往复移动式射流冲击加热方法,该加热方法可提高被加热物体的等温性。通过进行数值模拟,得到了在任意时刻,被加热物体的温度分布及全体计算时间内被加热物体表面平均温度分布,进而得到了喷嘴移动周期与被加热物体的等温性的关系。  相似文献   

4.
利用圆柱形低能离子静电分析器,对穿过高频加热磁镜装置逸出锥的逃逸离子和电荷交换生成的中性粒子的能量进行了测量,得到了等离子体离子的能量分布、离子回旋共振条件、以及发生离子回族共振时等离子体离子平均温度与加热净功率之间的线性关系。当加热净功率为100kW时,等离子体离子平均温度约为45eV。每1kW加热净功率大约提高离子温度0.4eV。  相似文献   

5.
电弧加热发动机是一种为航天器提供机动和控制推力的装置。由于比冲远高于传统的使用化学推进剂的发动机,近年来,电弧加热发动机引起了愈来愈多的关注。为了了解电弧加热发动机的工作过程机理,讨论了电弧加热发动机尾流的诊断方法并设计了一套光谱诊断系统。在此系统上,以氩气为工作气体,设定气流量和电流,在模拟空间环境下对电弧加热发动机尾流的光谱信号进行了采集。实验结果表明系统具有较高的信噪比,可以忽略噪音对光谱信号强度的影响,采集到的数据能够真实地反映物理过程。通过对采集到的谱线强度信号进行分析和处理,得到了尾流中氩的谱线发射系数的径向分布,并进一步得到了尾流平均激发温度的径向分布。实验结果表明电弧加热发动机的尾流处在热力学非平衡态下,因而用谱线强度法测温时选用不同的谱线,得到的温度值是不同的。  相似文献   

6.
本文对单壁面加热水平方管通道内混合对流换热进行了实验研究,其中加热面分别为底面、侧面、顶面,Re=1514~3028,Gr~*=2.06×10~6~8.22×10~6;通过对加热面温度进行曲线拟合减小壁面温度测量误差,得到考虑轴向导热的局部Nusselt数的变化规律。实验结果表明侧面加热和底面加热时,局部Nusselt数要明显高于顶面加热的情况;局部Nusselt数在管道前段受Re的影响较大,在后段受Gr~*的影响较大。  相似文献   

7.
光折变全息CO2激光局域热固定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刘波  徐良瑛 《光学学报》1998,18(5):56-561
提出用CO2激光对记录于LiNbO3晶体中的全息进行实时实时地局域热固定,通过脉冲加热和加载吸热体,可以使得温度范围在100~200℃之间的区域接近于加热光的形状,分布于一局部范围,文中给出了加热模型及其数值解,通过得到了最优解参数进行了一系列实验,实验结果显示,用CO2激光可以成功地光折变全息进行实时地地局域热固定,并且加热时间短,固定转换效率较高。  相似文献   

8.
电弧加热发动机是一种为航天器提供机动和控制推力的装置。为了研究电弧加热发动机的工作机理,本文讨论了电弧加热发动机羽流的光谱诊断方法并设计了一套光谱诊断系统。在此系统上,以氩气为工作气体,设定氩气流量和电流,在模拟空间环境下对电弧加热发动机羽流进行了光谱诊断。利用采集到的光谱信号,分别用谱线的绝对强度法和波尔兹曼图法得到了羽流温度的径向分布。测量结果表明本文工况下羽流处在热力学非平衡态下。此外,本文还对测量进行了初步的误差分析。  相似文献   

9.
主要探讨了毛细管管径以及倾角对其内的加热丝与液氮的换热效果的影响。应用FLUENT软件对0、30、60、90倾角下管径为1.2mm和2.0mm的毛细管内的加热丝与液氮的换热情况进行了三维数值模拟,得到了管内液氮的速度、温度以及加热丝的温度分布情况。数值计算结果与实验结果吻合的比较好。计算结果表明倾角为30°和60°的换热效果最好,大管径下的换热情况要比小管径的换热效果好。  相似文献   

10.
绝对式高能量激光能量计温度特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对绝对式量热法高能量激光能量计吸收腔的内、外壁温度差特性进行了详细的理论研究和实验验证。用第二非齐次边界条件和第二齐次边界条件的热传导方程分别建立了吸收腔在激光加热过程中和激光加热结束后的温度分布,利用模拟实验对激光照射吸收腔的过程进行模拟,得到内、外壁温度差的实验数据。利用数值模拟法,对理论分析结果作数值分析,理论分析结果与实验数据非常接近,从而证明了在激光加热过程中,虽然吸收腔内外壁存在固定的温度差,但当激光结束后,该温度差将迅速减小,吸收腔达到热平衡。  相似文献   

11.
本文分别采用酒精灯火焰和CO_2激光器发射的波长为10.6μm的红外线对铜、铝、铁正入射加热,用DIS信息化系统测量各种情况下的温升情况。通过实验发现采用CO_2激光器发射的波长为10.6μm的红外线正入射加热时铝、铁出现反常温升现象,从理论上进行分析得到了正确的解释。  相似文献   

12.
两相闭式热虹吸管内的流动和传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前言 两相闭式热虹吸管是一种高效能的传热元件。它在制冷、化工、新能源开发和以余热回收为主的节能技术中得到日益广泛的应用。但迄今为止,人们对这种传热装置的认识还远不够完善。特别是加热段内部工作过程涉及到非常复杂的流动和传热问题。本文采用多种装置,对加热段的流动特性进行了一系列观察实验。以蒸馏水和  相似文献   

13.
研究了不同的加热功率沉积剖面对托卡马克反应在堆点火启动过程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基本相同的总加热功率下,偏轴加热与近轴加热的效果没有太大的差别,因而较低能量的中性中加热有可能在反应堆中的得到应用。  相似文献   

14.
本文应用溶液注入热等离子体喷徐传热和流动过程的三维数学模型.对溶液喷雾喷入参数对溶液喷雾在热等离子体射流中运动和加热历程的影响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以一定的角度逆向喷入溶液可以强化溶液喷雾的加热蒸发过程,在一定范围内提高溶液初始喷入速度,可以使小粒径的液滴获得较大的动量进入射流高温区获得充分加热.结果还表明,为了得到致密...  相似文献   

15.
介绍了离子回旋波加热中天线的研究进展,讨论了传统环天线、相控双环天线及双臂单环天线激发波的频谱特征。使用射线轨迹方法对单通吸收率进行了数值计算,得到环向谱与单通吸收率的关系。由此验证了双臂单环天线有较好的耦合性能。该天线结构简单,能够改善加热性能。  相似文献   

16.
利用红外相机对HL-2A装置外偏滤器靶板的表面温度进行了测量,得到了具有一定时空分辨的红外热图。用一维热传导模型对热点处的温升进行数据处理,得到了轰击点上的热负荷演变曲线。分别对辐射偏滤器、ECRH加热、中性束注入、破裂四种放电情况下的热负荷曲线进行了分析,并就辐射偏滤器和破裂两种放电的热负荷与靶板探针测得的结果进行了比较。  相似文献   

17.
通过光线追迹程序对红外光在黑腔中的传播进行模拟,得到红外光聚焦位置不同时靶壳和燃料的体加热率。模拟结果表明:当燃料冰层实现均化时,相比靶壳,燃料吸收了少部分红外光能量。靶壳和燃料的体加热率随着红外光在黑腔上的聚焦位置而改变,聚焦位置偏移量的增加,靶壳的红外光加热率峰值对应的高度角逐渐变大,而燃料的红外光体加热率逐渐变小。因此,通过改变红外光的聚焦位置对靶丸以特定的体积热率加热,从而达到燃料均化所需的温度场。  相似文献   

18.
对热气动式微泵进行了热分析,得到了泵室压力与温度场的关系.针对液滴型微PCR芯片中液滴往复运动的需要,在微泵中引入了热电制冷,通过分析,确定热电制冷片应该放置于导热系数较小的玻璃侧和温度应控制在10℃.分析表明,为了实现迅速增压,保持压力稳定,较快降压三阶段的要求,加热过程可设置为,高功率加热一段很短的时间,然后低功率加热持续一段时间,最后停止加热.  相似文献   

19.
本文对以蒸馏水为工质,流过内径和外径分别为168μm、406μm和399μm、798μm的电加热不锈钢管时的换热进行了实验研究。通过对微钢管直接通电进行加热,并采用红外成像仪及专用放大镜头的非接触式方法,获得了各种恒定加热功率及不同雷诺数下的微钢管壁面的温度场分布,进而得到较为精确的壁面平均温度。由此计算了在层流态下的换热系数Nu数。实验结果表明,在层流下,内径为168μm及399μm的微钢管内部的Nu数分别比经典的Hansen准则式所得到的Nu数高出很多。  相似文献   

20.
激光对光学薄膜加热过程的数值分析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赵强  范正修  王之江 《光学学报》1999,19(8):019-1023
采用“交替隐型算法”对光学薄膜中的加热过程进行了数值分析,求解得到了薄膜中的二维温度场,并给出一些计算实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