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3 毫秒
1.
本实验合成了6个二磺酸盐的水溶性噻菁染料,并通过UV-vis、^1H NMR、IR谱图和元素分析给予确定。从紫外可见光谱可看出,苯环上的取代基影响染料的最大吸收(λ~m~a~x)和摩尔消光系数ε~m~a~x。  相似文献   

2.
为了拓宽染料敏化太阳电池对太阳光谱的响应范围,提高电池的光电转换效率,将两种含有不同受体结构(绕丹宁-3-乙酸基(RA)和氰基丙烯酸基(CA))的三苯胺染料(TR1和TC1)进行共敏化。TR1染料平伏吸附在TiO2表面,而TC1染料直立吸附在TiO2表面。将两种染料按照不同摩尔比共敏化TiO2后,TC1占据TR1的部分位置,拓展光谱的同时也抑制了电荷复合,电子寿命较TR1敏化的太阳电池长。在TR1与TC1摩尔比为5:5的共敏剂溶液敏化的共敏电池器件中,短路光电流密度(Jsc)为11.7 mA/cm2,开路电压(Voc)为704 mV,填充因子(FF)为0.73,光电转换效率(η)为6.03%。该结果明显优于单一染料敏化的电池器件。  相似文献   

3.
合成了一种新的α位四戊氧基取代的钯酞菁 ,以其为原料作了不同程度的溴化反应并得到了一系列的酞菁染料溴化物 .实验证明 ,溴化后的酞菁染料最大吸收波长红移 ,摩尔消光系数降低 ,热稳定性也有所降低 ,热失重曲线发生了很大变化  相似文献   

4.
β-环糊精与分散RGFL染料二元包络物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从 β-环糊精 (β- CD)与分散 RGFL染料包络反应的紫外 -可见光谱、二阶导数光谱和荧光光谱现象分析 ,得出 β- CD与 RGFL形成摩尔比为 1∶ 1包络物 ,包络物的平衡常数 Kf=1 .5× 1 0 3 L/mol。初步推测包络形成机制及包络物形式。  相似文献   

5.
利用UV-Vis吸收光谱仪和光化学反应器,研究了菁染料和份菁染料溶液的光降解动力学,认为染料在乙腈溶液中的光褪色反应服从假一级或零级动力学.利用GC/MS光谱仪检测了染料的光降解产物.与相应的份菁染料相比,携带正电荷的菁染料具有相对较好的光稳定性.研究结果表明,菁染料光降解反应的中间体可能是染料的半氧化态Dye+,并利用纳秒级闪光光解技术研究了Dye+的瞬态吸收光谱.  相似文献   

6.
克酮酸菁染料是有机功能染料菁类染料中的重要成员,由于其在近红外区具有吸收峰强烈且尖锐、摩尔吸光系数大、光热稳定性好等特点,近年来引起了人们的关注.概括和总结了克酮酸菁染料的结构特点、物化性质及其合成途径,同时介绍了它在光学材料、生物和医学等领域潜在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7.
含取代基碲碳菁染料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报道了含取代基碲碳菁染料(8a~b)的合成方法。4-氯苯胺用等摩尔的乙酸汞、氯化锂及过量的乙酸酐处理可高收率地得到芳基氯化汞(2)。2 在冰乙酸中与等摩尔的四氯化碲回流生成3(内盐)。以水合肼还原3得到化合物4,后者可进一步用硼氢化钠还原并用碘甲烷烷化生成5。化合物6可在不同条件下分别由3、4或5得到。在碘甲烷或碘乙烷作用下,6可以烷基化生成季铵盐(7a~b),后者与原甲酸乙酯在乙酸酐中缩合即生成对称的碲碳菁染料(8a~b)。对染料的可见吸收光谱也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8.
在弱酸性的HAc-NaAc缓冲溶液中,藻酸钠与乙基紫、结晶紫和甲基紫等三苯甲烷碱性染料发生反应,形成结合产物使染料发生褪色,且对于不同的染料,最大褪色波长分别为594 nm(乙基紫体系)、584 nm(结晶紫、甲基紫体系)、616 nm(孔雀石绿体系)。藻酸钠浓度分别在0~5.0 mg/L(乙基紫、甲基紫体系)0、~3.0 mg/L(结晶紫体系)0、~2.0 mg/L(孔雀石绿体系)范围内符合比耳定律;摩尔吸光系数根据染料的不同在3.6×105~4.8×106L.mol-1.cm-1之间,其中以乙基紫体系最灵敏,对藻酸钠的检出限为29 ng/mL。以乙基紫体系为例研究了共存物质的影响。此法灵敏度高,选择性好,用于含藻酸钠的可立凝样品的分析测定,结果满意。  相似文献   

9.
设计合成了三种含苯并噻二唑的吩噻嗪类有机染料光敏剂JY50~JY52,在对其光物理和电化学性质进行研究的基础上,使用三种染料对纳米TiO2电极进行敏化制备太阳能电池器件,并系统研究了其光电转化效率及电荷传输阻抗等光伏特性.研究结果表明,在染料分子中引入共轭基团有助于其摩尔吸光系数的提升,从而提升光电流.两个长烷基链的引入能够有效地抑制染料分子激发态电子在TiO2光阳极表面的电子复合,从而提升其电子注入效率.其中,在AM 1.5(100 mW·cm-2)的模拟光强下,基于碘电解质的染料JY51电池器件获得了7.61%的光电转化效率.  相似文献   

10.
本文建立了小鼠灌胃染料木素单体后血浆中水溶性染料木素代谢产物和染料木素脂肪酸酯的分离及测定方法。血浆样品经乙酸乙酯萃取后上Sephadex LH-20柱,分别用体积比1∶1的正己烷/氯仿和甲醇洗脱,染料木素脂肪酸酯用脂肪酶酶解后转化成染料木素,水溶性代谢产物用葡萄糖醛酸酶及硫酸酯酶水解成染料木素,然后采用液相色谱串联飞行时间质谱(Q-TOF LC/MS)检测染料木素。血浆中染料木素在10~10000 ng/mL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检测限为1 ng/mL。10批次小鼠血浆中水溶性代谢产物平均为526.006 ng/mL,染料木素脂肪酸酯平均为58.976 ng/mL。采用SephadexLH-20柱具有良好的分离效果,脂肪酶水解染料木素脂肪酸酯稳定、专一性强,用Q-TOF LC/MS检测染料木素快速、灵敏。  相似文献   

11.
本文用电子顺磁共振技术研究了光照条件下三十八种增感染料与溴化银之间发生的电子转移过程。增感染料和溴化银无论在黑暗处还是在光照下,均不产生ESR信号。当增感染料吸附在溴化银颗粒表面上时,如不加光照,仍看不到ESR信号。只有在光照条件下,才有可能观察到ESR信号,这主要取决于增感染料分子的最高占有能级与溴化银价带的相对位置。若染料分子的最高占有能级比溴化银价带顶部高0.7 eV,就可以观察到ESR信号,反之则观察不到。顺磁性中心是由染料正空穴Dye©形成的。根据ESR信号的强度可以判断增感染料是否有较强的减感作用。  相似文献   

12.
Four derivatives of 5,5',6,6'-tetrachlorobenzimidazolocarbocyanine iodide with different long alkyl chain substituents in N-position of polymethine chromophore have been used for investigating the influence of hydrophobicity of dyes on the aggregation.It has been found that all dyes formed monomeric species in methyl alcohol. However, after addition of water to CH_3OH to change the polarity of the solvent, difference between dyes appeared.Addition of inorganic salt facilitated the J-aggregation of easy soluble dye, but it seems useless for the sparely soluble dye.Platelets cut from AgBr polycrystal or pressed AgBr powder have been used as substrate for adsorbing dyes. After addition of hexanoic acid, eventually the J-aggregate on AgBr surface could be destroyed.Voltammetry is a useful tool to investigate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dyes and AgBr. Experimental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longer the carbon chain substituents is, the stronger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AgBr and dyes would be.  相似文献   

13.
本文研究了5-位不同取代基的噻碳菁和吲哚碳菁染料对其在立方型颗粒和T-颗粒溴化银微晶上吸附能力的影响,并采用ACFEM(Analytical Color Fluore scence Electron Microscopy)研究了上述结构染料对其吸附在溴化银微晶所形成的J-聚集体尺寸分布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对吲哚碳菁染料来说,立方体溴化银微晶表面的吸附能力较T-颗粒溴化银微晶表面的吸附能力强;但对噻碳菁染料来说则相反,它们在T-颗粒溴化银微晶表面的吸附能力较立方体溴化银微晶表面的吸附能力强。另外,对5-位不同取代基的噻碳菁染料而言,无论是在立方型颗粒或T-颗粒溴化银微晶上的吸附能力来说,含取代基(无论4-取代基是吸电子型还是推电子型)的噻碳菁染料较未取代的噻碳菁染料强;而5-位取代基是吸电子型的噻碳菁染料更有利于其吸附在T-颗粒溴化银微晶表面。此外,本文还进一步证明了溴化银微晶表面上染料J-聚集体的生长过程是符合奥斯瓦尔特成熟过程的。吲哚碳菁染料在T-颗粒溴化银微晶上形成的J-聚集体的平均尺寸明显大于在立方体溴化银微晶上形成的J-聚集体的平均尺寸。吸附在立方体溴化银微晶上的5-不同取代基的噻碳菁染料对其形成J-聚集体尺寸分布的影响的研究结果表明,含取代基(-CH3,-Ph,-Cl)的噻碳菁染料形成的J-聚集体的尺寸分布几乎相同,但与未取代的噻碳菁染料形成的J-聚集体的尺寸分布明显不同;5-位含取代基的噻碳菁染料形成的J-聚集体平均尺寸大于未取代的噻碳菁染料的。  相似文献   

14.
本文应用三种不同晶形的溴碘化银乳剂(立方体、八面体和T-颗粒)和八种硫碳菁染料(大部分为内铵盐结构染料)进行了染料的聚集态的研究。试验结果表明,染料的J-聚集态的形成主要取决于染料的结构,其次依赖于卤化银的晶形。三种不同结构的表面活性剂对染料聚集态的形成均有影响,其中两性的表面活性剂最强,阴离子的表面活性剂次之,中性的表面活性剂最弱。二种中位甲基取代的硫碳菁染料的聚集态受表面活性剂影响最为明显,形成较强的J-态,而对其它六种染料的聚集态影响较小,J-聚集态稍有增强。  相似文献   

15.
用半导体精密量热计测得25±0.01℃时溴化银从DMF-H2O溶液中吸附噻碳菁染料(Ⅰ)的吸附热。发现由于溶液中染料聚集状态的不同导致吸附热明显不同,但吸附于溴化银表面的染料的聚集态则基本相同。  相似文献   

16.
本文利用皮秒时间分辨条纹相机技术检测了3种染料在立方颗粒溴化银上吸附后形成聚集体的荧光光谱,分析了3种染料在不同染料浓度下对染料聚集体到溴化银导带的超快电子转移过程的影响,进而分析其对增感效率的影响关系,并探讨了增感过程的微观机理.实验结果表明,荧光衰减的动力学曲线与一个双指数函数拟合得相当好,存在一快一慢两个衰减成分,快衰减成分占拟合较大比例,表明其源于与荧光衰减相竞争的从激发态染料聚集体到AgBr导带的电子转移.光致电子转移的速率及增感效率随着染料相对浓度的增加表现出一定的变化趋势,染料浓度增加,增感效率减小.  相似文献   

17.
用循环伏安法和电子显微镜研究了不同类型的染料在溴化银上的吸附,使用了电沉积在铂上的溴化银电极作为照相乳剂的模型,证明了由于染料电荷的不同,其在AgBr/Br-表面上的吸附也不同,正性染料被吸附时,形成难溶的表面络合物,和负性染料相作用时,形成易溶的表面络合物,而当AgBr与非菁负性染料作用时,则由于负电排斥而不形成络合物。因此,利用循环伏安法可以判断不同染料的吸附情况。本文还研完了超增感及Riester提出的‘强色增感’中的吸附情况。实验结果表明在AgBr上染料的排列次序取决于其吸附强度。本工作还证明了Reister所提出的‘强色增感剂’的作用机理是可信的。  相似文献   

18.
照相光谱增感染料在溴化银沉淀表面的吸附及吸附热测量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用离心分离法得到25℃菁染料Ⅱ和Ⅲ分别在几种溶剂的溴化银分散系中的吸附等温线;记录了染料溶液的吸收光谱和吸附态染料的反射光谱。采用精密量热技术得到25±0.01℃溴化银从DMF-水溶液中吸附染料Ⅱ等位摩尔吸附热为-(3.18±0.09)KJ/mol(θ=0.87)。还对从DMF溶液中吸附染料Ⅱ的体系绘制了以单位溴化银表面的吸附热表示的吸附等温线,表明用精密量热技术可以研究染料的吸附过程。  相似文献   

19.
增感染料在卤化银微晶上吸附并形成J-聚集体是染料光谱增感和超增感的关键步骤.本文利用紫外-可见吸收光谱研究了增感染料和阻光染料在氯化银微晶上的吸附,并考察了阻光染料对增感染料J-聚集体的形成及乳剂感光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阻光染料在氯化银微晶表面的吸附程度不同,对增感染料J-聚集体形成的影响也有差异.其中,吸附较小的不影响增感染料J-聚集体的形成,而吸附较大的阻碍增感染料J-聚集形成,特别是阻光染料在增感染料之前加入乳剂中时.在氯化银微晶上吸附很小的阻光染料基本不影响增感染料对乳剂的光谱增感,而吸附较强的阻光染料不仅吸收入射光,还抑制或破坏增感染料的光谱增感.因此,在氯化银微晶表面没有吸附的阻光染料才是优良的阻光染料.  相似文献   

20.
本文研究了三个光谱增感染料及其组合在一些溶液中的吸收光谱和吸附态染料的反射光谱,得到25℃在几种溶剂的溴化银分散系中的吸附等温线,并采用精密量热技术测量了微小吸附热效应,得到25±0.01℃染料Ⅰ在溴化银水悬浮液中被吸附的等位摩尔吸附焓△H298-(335±2.5)kJ/mol(表面覆盖度θ=0.94)。结合对染料组合的光吸收、吸附以及吸附热等的测试结果,对照相乳剂生产中采用的先加入感绿染料Ⅱ、Ⅲ,后加入感红染料Ⅰ的步序,从吸附角度作了初步的理论探讨。研究结果也表明,精密量热技术与光吸收测量等手段相结合,将有助于在乳剂制备过程中分析研究染料的增感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