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43 毫秒
1.
利用二水氯化铜、2 ,2′ 联吡啶和去甲基斑蝥酸钠合成了桥联配体双核铜配合物 [(bipy) (DCA)Cu (DCA) Cu(bipy) (H2 O) ]·3H2 O(式中bipy为 2 ,2′ 联吡啶 ,DCA为去甲基斑蝥酸根 ) .通过元素分析、红外光谱、紫外 -可见光谱和电导对其结构进行了表征 .用X射线单晶衍射测定了该配合物的晶体结构 .配合物经验分子式为Cu2 C3 6H40 N4O14 ,属三斜晶系 ,空间群P1- ,a =1 12 5 1( 2 )nm ,b =1 2 70 7( 3 )nm ,c =1 73 45 ( 4 )nm ,α =94 86( 3 )° ,β =10 7 61( 3 )° ,γ =112 5 0 ( 3 )° ,V =2 12 64 ( 7)nm3 ,μ =1 0 66mm-1,Z =2 ,Dc=1 3 74g/cm3 ,F( 0 0 0 ) =90 8,R =0 0 5 47,wR2 =0 13 5 5 ,GOF =0 815 .配合物中两个铜原子呈六配位的拉长畸变八面体构型 .生物活性测试结果表明该配合物具有较强的体外抗肿瘤活性  相似文献   

2.
利用二水氯化铜、2,2'-联吡啶和去甲基斑蝥酸钠合成了桥联配体双核铜配合物[(bipy)-(DCA)Cu-(DCA)-Cu(bipy)-(H2O)]·3H2O(式中bipy为2,2'-联吡啶,DCA为去甲基斑蝥酸根).通过元素分析、红外光谱、紫外-可见光谱和电导对其结构进行了表征.用X射线单晶衍射测定了该配合物的晶体结构.配合物经验分子式为Cu2C36H40N4O14,属三斜晶系,空间群P1,a=1.1251(2)nm,b=1.2707(3)nm,c=1.7345(4)nm,α=94.86(3)°,β=107.61(3)°,γ=112.50(3)°,V=2.1264(7)nm3,μ=1.066mm-1,Z=2,Dc=1.374g/cm3,F(000)=908,R=0.0547,wR2=0.1355,GOF=0.815.配合物中两个铜原子呈六配位的拉长畸变八面体构型.生物活性测试结果表明该配合物具有较强的体外抗肿瘤活性.  相似文献   

3.
合成了丙烯酸铜和α-甲基丙烯酸铜与1,10-邻菲绕啉形成的三元配合物,通过元素分析、红外光谱、热谱等数据对配合物进行了表征.测定了Cu(C4H5O2)2(phen)·H2O的晶体结构.配合物的组成为CuL2(phen)·H2O(L=CH2=HC-COO-,CH2=C(CH3)-COO-),结构为畸变的四方锥形,属单斜晶系,P21/n群,晶胞参数:a=0.7322nm,b=1.7948nmc=1,6014nm,β=97.12(2)°;Z=4.  相似文献   

4.
本文以去甲基斑蝥酸(H2DCA)为主要配体,两种2-取代咪唑,即2-甲基咪唑(Me Im)或2-(2′-吡啶基)苯并咪唑(PBIm)为辅助配体,合成了4种过渡金属配合物[Co(Me Im)(DCA)(H2O)2](1)、[Cu(Me Im)2(DCA)]2?(H2O)2(2)、[Zn2(Me Im)2(DCA)2]n?(H2O)n(3)和[Cu2(PBIm)2-(DCA)2]?(H2O)2(4),其中DCA=去甲基斑蝥酸根、7-氧杂二环[2.2.1]庚烷-2,3-二甲酸根.用元素分析和X-射线单晶衍射法进行了表征.其中配合物1和2分别为六配位和五配位的单核配合物,其中在晶体结构中2为双分子缔合形式;配合物3为四配位和六配位两种配位模式的多核聚合物;配合物4为六配位的双核配合物.通过紫外吸收光谱法、黏度法及琼脂糖凝胶电泳法研究了配合物与DNA的相互作用.结果显示,4种配合物均能以部分插入模式(1~3)和插入模式(4)与DNA发生中等强度的相互作用.在诱导剂H2O2或Vc存在下,4种配合物对超螺旋质粒DNA均有切割作用,并可能为氧化还原作用机制.荧光光谱法研究表明,配合物与牛血清白蛋白(BSA)之间存在强烈的相互作用.配合物能以静态猝灭机理猝灭BSA的荧光.配合物均具有清除HO?自由基的能力.配合物对人体外癌细胞的增殖具有选择性抑制活性.两种铜配合物对人肝癌细胞(SMMC7721)的增殖抑制能力较强,其中配合物4具有更强烈的抗癌活性.  相似文献   

5.
合成了铜(Ⅱ)与反式丁烯二酸根和2,2'-联吡啶形成的配合物,并进行了元素分析、红外光谱、电子反射光谱和变温磁化率等研究,确定其组成为[Cu~2(fum)(bipy)~4][fum]·12H~2O,其中bipy=2,2'-联吡啶,fum=反式丁烯二酸根。测定了配合物的晶体结构,[Cu~2(fum)(bipy)~4][fum]·12H~2O晶体属三斜晶系,P1(#2)群;晶胞参数:a=1.0697(2)nm,b=1.2820(2)nm,c=1.0470(3)nm,α=101.88(2)°,β=101.93(2)°,γ=79.41(1)°;Z=1,最终偏离因子R=0.033。分子为反式丁烯二酸根桥联两个Cu(Ⅱ)单元的双核结构,每个Cu(Ⅱ)具有畸变的三角双锥配位环境。变温磁化率研究表明,配合物中存在弱的铁磁性偶合作用。  相似文献   

6.
合成了铜(Ⅱ)与反式丁烯二酸根和2,2'-联吡啶形成的配合物,并进行了元素分析、红外光谱、电子反射光谱和变温磁化率等研究,确定其组成为[Cu_2(fum)(bipy)_4][fum]·12H_2O,其中bipy=2,2'-联吡啶,fum=反式丁烯二酸根.测定了配合物的晶体结构,[Cu_2(fum)(bipy)_4][fum]·12H_2O晶体属三斜晶系,P1(#2)群;晶胞参数:α=1.0697(2)nm,b=1.2820(2)nm,c=1.0470(3)nm,α=101.88(2)°,β=101.93(2)°,γ=79.41(1)°;Z=1,最终偏离因子R=0.033.分子为反式丁烯二酸根桥联两个Cu(Ⅱ)单元的双核结构,每个Cu(Ⅱ)具有畸变的三角双锥配位环境.变温磁化率研究表明,配合物中存在弱的铁磁性偶合作用.  相似文献   

7.
合成了铜(Ⅱ)与丙烯酸根和乙酰胺及铜(Ⅱ)与α-甲基丙烯酸根和乙酰胺两种配合物,进行了元素分析、红外光谱、电子光谱、ESR谱和变温磁化等研究,确定配合物的组成为Cu~2A~4(C~2H~5NO)~2,其中A=CH~2=CHCOO^-,CH~2=C(CH~3)COO^-;C~2H~5NO=乙酰胺,测定了它们的晶体结构。Cu~2(CH~2=CHCOO)~4(C~2H~5NO)~2(1)晶体属单斜晶系,P2~1/c群;晶胞参数:a=1.5333(5)nm,b=1.0044(3)nm,c=1.6184(7)nm,β=115.28(3)°;Z=4;最终偏离因子R=0.0701。Cu~2[CH~2=C(CH~3)COO]~4(C~2H~5NO)~2(2)晶体属三斜晶系,P1群;晶胞参数:a=0.93327(11)nm,b=1.12484(11)nm,c=1.3740(6)nm,α=94.90(2)°,β=108.409(14)°,γ=110.556(5)°;Z=2;最终偏离因子R=0.0351。配合物中Cu(Ⅱ)具有畸变的四角锥形配位环境,两个Cu(Ⅱ)由四个α,β-不饱和酸根桥联,在Cu(Ⅱ)的端位各有一个乙酰胺分子以O原子配位。Cu(Ⅱ)-Cu(Ⅱ)间具有一对称中心。配合物1中Cu(Ⅱ)-Cu(Ⅱ)间距离为0.26302(13)nm,配合物2中Cu(Ⅱ)-Cu(Ⅱ)间距离为0.26383(4)nm。变温磁化率研究表明,两种配合物中Cu(Ⅱ)-Cu(Ⅱ)间具有强烈的反铁磁性偶合作用。  相似文献   

8.
袁琦  王先友 《化学研究》2006,17(4):24-27
2-氨基-5-硝基吡啶与Cu(CH3COO)2反应生成一个新的乙酸根桥联的双核铜配合物[Cu(CH3COO)2(C5H5N3O2)]2.2H2O.该配合物中,铜原子与一个吡啶环上N原子和四个乙酸根上O原子配位形成五配位的四方锥构型.其晶胞参数为:单斜晶系,空间群P21/c,a=0.834 5(8),b=2.001(2),c=0.808 1(8)nm,β=96.734(4)°,V=1.340(2)nm3,Z=2,Mr=657.37,Dc=1.629 g/cm3,F(000)=652,μ=1.663 mm-1,R1=0.060 4,wR2=0.126 4.电子吸收光谱在207 nm处有吸收;电子发射光谱在419 nm处有发射峰.并用IR和元素分析对配合物进行了表征.  相似文献   

9.
在水溶液中以Cu(NO3)2•3H2O, 2-mpac和KSCN反应得到了一个通过硫氰酸根桥连的混配配合物[Cu(2-mpac)(SCN)(H2O)•H2O]n (1) (2-mpac: 5-methylpyrazine-2-carboxylic acid), 利用元素分析, 红外光谱, 单晶X射线衍射, X射线粉末衍射以及热重分析对配合物1进行了表征. 晶体学数据: 三斜晶系, P-1空间群, a=0.5567(2) nm, b=1.0339(3) nm, c=1.0532(3) nm, α=64.030(2)°, β=77.620(3)°, γ=85.945(3)°, V=0.5321(3) nm3, Z=2, S=1.061, 最终偏离因子[I>2σ(I)] R1=0.0444, wR2=0.0905, 对于全部数据R1=0.0647, wR2=0.0988. 变温磁化率研究表明配合物1中的Cu(II)离子之间存在弱的反铁磁相互作用.  相似文献   

10.
合成了以4,4'-bpy为中继基、Gly-GlyO为螯环的新型双核铜配合物.经X射线单晶结构分析确定该配位化合物晶体的化学式为[(H2NCH2CONHCH2COO)Cu(OH)(C10H8N2)Cu(OH)-(H2NCH2CONHCH2COO)]·10H2O.晶体属三斜晶系,Pl空间群,晶胞参数a=0.712 4(2)nm,b=1.140 5(10)nm,c=1.143 4(10)nm,α=67.55°,β=79.02°,γ=77.97°,V=0.834(3)nm3,Z=1.最终一致性因子R为0.072 7.  相似文献   

11.
杨第伦  齐陈泽  祝英  王欣  刘有成 《化学学报》1991,49(12):1457-1466
以X射线晶体结构分析方法测定了2,3-二氰基-2,3-二(p-X取代苯基)丁二酸二乙酯(X=OCH~3,CH~3和Cl)的两种异构体的晶体结构和分子结构。确定了高熔点者为dl-异构体,低熔点者为meso-异构体。观察到的重要结构信息是,这些分子内存在着显著的空间阻碍,中心C-C键的键长有明显的键长增长效应,而且meso-异构体的键长增长效应比dl-异构体更大。  相似文献   

12.
六硝基六氮杂异伍兹烷(HNIW)可与二甲基甲酰胺(DMF)形成稳定的分子加合物(两者分子比为1:2)。首次报道了该加合物的晶体结构、晶体学数据和结构参数。该加合物为无色透明片状晶体,属三斜晶系,空间群Pi。在该加合物中,HNIW与DMF分子以范德华力结合,彼此间不存在氨键或偶极作用。  相似文献   

13.
M2TNR(M=AG, CHZ)的制备和晶体结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三硝基间苯二酚(TNR,斯蒂酚酸)和氨基胍(AG)重碳酸盐、碳酰肼(CHZ)反应,制备斯蒂酚酸氨基胍和斯蒂酚酸碳酰肼。并用X-射线衍射分析、元素分析、差示扫描量热法和红外光谱对其进行了结构表征。它们的分子式分别为(NH2NHCNHNHNH2)2^+[C6H(NO3)3O2]^2.0.5H2O,(NH2NHCONHNH3)2^+[C6H(NO3)3O2]^2^-,二者都属于单斜晶系,C2/c空间群。  相似文献   

14.
标题化合物系采用固本法合成得到,化学式为Sm~8Se~10,四方晶系,I4~1/a空间群系,晶胞参数:结构精修收敛后一致性因子R=0.071,R~W=0.067.化合物中稀土钐的配位多面体系由畸变三方柱演化而来,八个Sm原子构成类S~4N~4的笼状八元环,这些八元环沿晶轴C方向呈现出规整的排列结构.结构数据分析和电阻率测量表明Sm~8Se~10具有价态涨落现象,是量个混合价化合物.  相似文献   

15.
单甲基化大豆苷元磺酸盐的合成、晶体结构及活性研究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以在豆苷元为原料合成出强水溶性异黄酮类化合物:7-甲氧基-4'-羟基异黄酮 -3'-磺酸钠(1)和7-甲氧基-4'-羟基异黄酮-3'-磺酸钴(2)。抗缺氧缺血活性试 验表明:化合物1和2的抗缺氧缺血活性比大豆苷元好。X-单晶衍射分析表明化合物 2晶体结构以Co~(2+)为对称中心,含6分子配位水和10分子结晶水,16个分子和7- 甲氧基-4'-羟基异黄酮-3'-磺酸根的羰基、羟基、磺酸基氧原子相互之间通过多个 氢键在晶体内部形成复杂的三维空间网络。  相似文献   

16.
本文报道了三苯基氧化膦与氯金酸形成的两种配合物晶体的合成、特性和结构.由元素分析及谱学特性确定了萃合物的组成分别为HAuCl~4·2(C~6H~5)PO(1)和HAuCl~4·2(C~6H~5)PO(2).X射线结构分析确定了两种单晶的结构.晶体(1)属于单斜晶系,空间群为C2/c,组成化学式为[(Ph~3PO)~2H]·AuCl~4,其中存在有对称氢键.晶体(2)属于三斜晶系,空间群为PI,组成化学式为(H~3O)·[AuCl~4]·4Ph~3PO,其是存在有分叉氢键.  相似文献   

17.
董学文  罗玉忠  郁开北 《化学学报》1996,54(11):1107-1113
本文合成了以环戊烯配位的羰基钌簇合物Ru~3(CO)~9(C~5H~6), 用IR, ^1H NMR,^1^3C NMR和元素分析等方法对此簇合物进行了结构表征, 配体环戊烯的双键被打开并且分别配位于金属钌原子所组成的平面上和下, X射线进一步肯定了以上结论, 簇合物为单斜晶系, 空间群为P2~1/a, a=1.6498(8), b=1.3221(5),c=1.7330(6)nm, β=91.54(3)°, V=3.779(3)nm^3, Z=8, μ=23.5cm^-^1,Dc=2.18g/cm^3, F(000)=2352, 最终偏差因子R=0.0754, Rw=0.0710。  相似文献   

18.
尹汉东  王传华  马春林  王勇  张如芬 《有机化学》2001,21(12):1117-1121
利用二苄基二氯化锡和二甲基氨荒酸盐反应,合成了氯代二苄基锡二甲基氨荒酸酯。通过元素分析、红外光谱和核磁共振氢谱对其结构进行了表征。用X-射线单晶衍射测定了该化合物的晶体结构。它属于三斜晶系,空间群为P1,a=0.75750(15),b=1.0615(2),c=1.2059(2)nm,α=95.053(3)°,β=95.539(4)°,Υ=99.113(4)°,Z=2,V=0.9476(3)nm^3,Dx=1.600g/cm^3,μ=1.705mm^-^1,F(000)=456,R1=0.0409,wR2=0.1194[I≥2σ(I)]。分子中锡原子的配位数为5,形成一个严重扭曲的三角双锥构型,并且化合物以弱桥联二聚体存在。  相似文献   

19.
曹世民  刘启旺  田福利 《化学学报》1996,54(11):1132-1137
用苯甲酰(或溴代苯甲酰)二茂铁肟与丙烯腈进行氰乙基化反应, 得到三种新的二茂铁衍生物(含一种肟)。对它们进行了元素分析、IR、^1H NMR谱表征, 并测定了两种化合物的分子和晶体结构。  相似文献   

20.
合成了二(2-苯并咪唑亚甲基)胺合Zn(Ⅱ)高氯酸盐配合物[C16H15N5Zn·(ClO4)2·3H2O和C32H30N10Zn·(ClO4)2·C2H5OH,进行了元素分析、红外和紫外表征。对后者采用X射线方法测定了晶体结构,并采用G94W程序进行了量子化学计算,利用邻苯三酚自氧化法测定了所合成配合物的生物活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