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6 毫秒
1.
万寿荣 《化学教育》2013,34(2):63-64
探究实验存在的薄弱环节是提出猜想或假设、根据猜想或假设设计实验方案这2个步骤。教师要意识到它的重要性,努力钻研假设或预测的方法和要求、制定计划或设计实验方案的原则和思路,给出样子,加强指导。学生应练习、比较与反思,直至学会探究并准确运用。  相似文献   

2.
结合人教版实验教材“质量守恒定律”活动与探究的设计方式进行探新.为体现课改精神,彰显科学探究的魅力,设计了2种模式:自主探究式和问题探究式,以利学生切实开展探究学习,并探讨了探究教学设计应该注意的问题.  相似文献   

3.
吴曼 《化学教育》2023,(23):14-20
科学探究是化学学科核心素养之一,而探究性试题是检验学生探究能力及思维品质的重要方式。按照科学探究的过程,结合现有的纸笔考试形式,可将探究性试题中的探究要素分为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定计划、进行验证、获取证据、解释与结论、反思与评价、迁移与应用等几个方面。命制化学探究性试题时,要根据化学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目标,科学、灵活地设计探究环节中的各要素,有效提升探究性试题的考查功效。  相似文献   

4.
刘东方  王磊 《化学教育》2012,33(9):44-49
科学探究能力构成要素的不明确使得对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和评价缺乏实效性。对国外科学课程文件中科学探究能力的构成要素进行频次统计,得出科学探究能力的构成体系:提出问题能力由“发现并建构明确的问题”等4个要素构成;猜想与假设能力由“基于观察和所学科学知识进行预测,建构可验证的假设”等4个要素构成;制定计划能力由“确定定性和定量方法”等6个要素构成;进行实验能力由“按照设计程序进行实验”等10个要素构成;收集证据能力由“用硬件)如计算机)和软件、电子资源收集和存储信息”等4个要素构成;解释与结论能力由“分析、推理证据的规律,通过归纳、演绎得出结论”等5个要素构成;反思与评价能力由“评价结论和观点正确性和局限性”等6个要素构成;表达与交流的能力由“口头进行探究实践报告,并准确地、有逻辑性地运用语言”等7个要素构成。  相似文献   

5.
试论化学探究式教学中探究点的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罗秀玲 《化学教育》2011,32(6):31-32,60
科学探究是新课程改革的一大亮点。但教师在“选择哪些内容进行探究”“什么知识适合探究”方面存在不少困惑。探究点的选择应该以课标和教材要求的程度为依据,注重多重的探究价值;应考虑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考虑学生存在较多错误概念的内容;多借鉴化学史相关内容建立的“关键点”。  相似文献   

6.
运用化学史料提高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王芳  吴星 《化学教育》2005,26(5):63-64
化学发展的历史就是科学探究的历史,化学史料十分丰富,在化学教育中充分应用化学史料进行教学,可以提高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猜想和假设的能力、形成结论的能力以及评价与反思的能力等基本要素,因而能够提高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  相似文献   

7.
肖笛  熊言林 《化学教育》2019,40(3):40-44
基于2015年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公布的PISA测试的最新结果,以及新加坡学生的科学成绩,结合新加坡初中科学教学大纲对新加坡初中化学教材中体现的科学探究思想进行分析。以Discover Chemistry教材为素材,从中选取实验类、调查类、反思和交流类探究活动,挖掘其蕴含的科学素养,分析教材中的探究思想,旨在为我国教科书中的科学探究内容的编写与修改提供启示,也为教师和学生开展有效的探究活动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8.
黄瓅  唐劲军 《化学教育》2007,28(4):30-32
运用“基本要素分析法”对学生科学探究活动及能力进行要素分析,结合学生科学探究活动的实际特点,制定了科学探究能力的评价量表,为评价学生科学探究能力提供一个参照标准。  相似文献   

9.
探究学习作为一种重要的学习方式,对培养和发展学生的科学素养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如何评估学生的探究能力?目前学生的探究能力的现状怎样?本研究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对上述问题做了初步探究。结果表明:(1)提出问题并形成课题的能力、猜想与假设的能力、制定探究方案的能力、收集证据的能力、分析证据并形成结论的能力、评价与反思的能力、合作与交流的能力是构成科学探究能力必不可少的要素。(2)高一学生化学探究能力普遍偏低,探究能力各要素发展不平衡。  相似文献   

10.
顾晔 《化学教育》2011,32(12):73-75
记录“暖宝宝使用前后主要成分探究”的一节教学评比课,在引导学生利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让学生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和艰难,让学生在实验中获得科学探究的过程体验和价值体验。  相似文献   

11.
李艳梅  王秀红 《化学教育》2006,27(4):8-10,13
逻辑推理过程与事物的认识过程同时存在,科学探究离不开逻辑推理过程。归纳和演绎是认识过程中的两种逻辑推理形式,在学生的科学探究活动中,尤其是在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设计实验方案与解释结论阶段,归纳和演绎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本文重点论述了寻求现象原因的求异归纳推理、探寻化学物质通性及变化规律的不完全归纳推理、探求个别物质性质的演绎三段论、解释个别现象的演绎解释推理过程在科学探究中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2.
为了科学测评学生的化学探究水平,美国纽约州构建了一套新型的化学探究能力评价体系,采用了一种新型评价方式--工作单,包括创设情境、提出问题、制定计划、实验过程和评分标准等,保障了化学探究评价的有效实施。该评价体系对我国新课程化学探究评价具有一定的借鉴价值。  相似文献   

13.
龚国祥 《化学教育》2015,36(3):65-68
教材中演示实验或探究实验是针对某一个实验原理引导学生学习化学知识与实验操作技能、验证化学原理、训练科学思维.理论指导实践的化学实验教学模式旨在引导学生用学习过的化学知识和化学实验技能对未知领域进行综合性探索,学习新知,培养创新能力.  相似文献   

14.
组织学生探究学习,应立足于学生学习过程中反映出来的问题,不能脱离学生学习的实际。对学习中遇到的异议问题可通过探究实验让学生得出结论,对生活中的某些现象可通过模拟实验让学生理解其原理,对教材中反映出的问题可通过探究实验让学生得出规律性认识。  相似文献   

15.
苏淑芬  杨发福 《化学教育》2023,44(1):107-112
基于手持技术探究同离子效应和盐效应对氢氧化镁沉淀溶解平衡的影响,通过将氢氧化镁水溶液的宏观变化与实验曲线相结合,进而推测微观的反应原理,最后再以可逆方程式等符号形式进行表征,从而提高学生的证据推理能力,实现“四重表征”思维模式的培养,为相关的教学提供素材。此外,针对实验过程中的“异常”现象,引导学生进行猜想假设、设计实验方案、开展实验探究等活动,发展学生的批判质疑思维与创新精神,提高解决冲突与灵活思维的能力,落实“科学探究”与“科学态度”等核心素养的培养。  相似文献   

16.
何兆铭 《化学教育》2005,26(Z1):8-10
本文研究新课程背景下科学探究活动的设计和评价,探索网络环境下,“空气污染的成因与防治”科学探究活动的实施。通过创设“问题情境、任务驱动、自主探究、解释与结论、协作与交流、反思与评价”六个教学环节实施科学探究活动。并对科学探究活动作过程性、综合性、发展性、多元化的评价,有利于激发学生科学探究的兴趣,培养学生科学探究意识、协作精神、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高学生信息素养和科学探究能力。  相似文献   

17.
杨大岭 《化学教育》2023,44(5):60-68
为了克服现行教材编写的不足及现有教学研究的局限性,在“化学平衡”主题教学中设计和实施“素养为本”的有效课堂教学策略。引导学生从宏观上认识可逆反应及化学平衡状态,再从微观上对化学平衡进行解释。通过猜想、演算、验证、推广等探究活动认识化学平衡常数,从而实现化学平衡的定性分析到定量判断。通过“收集证据、提出假设、构建模型、模型预测和实验验证”等活动探究外界条件对化学平衡的影响,创新了“勒夏特列原理”的认识方式。整节教学中设计“以真实情境为载体,以具体问题为驱动,以实验事实为证据,以思维模型为导向”的基本教学程序,让学生在系列探究活动中逐步发展化学学科核心素养。  相似文献   

18.
李俊 《化学教育》2003,24(9):12-14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化学 (九年级 )》(人教版 )继在全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区进行教育实验之后 ,已陆续在全国很多地区推广试用。科学探究是新化学课程标准提倡的重要理念之一 ,因此 ,使用新教科书的许多教师对教科书中如何落实“科学探究”给予了高度的关注。本文结合参加教学实验的教师的反馈信息 ,对教科书中有关科学探究的编写思路、内容与形式进行简要解析 ,并对教学实践中实施科学探究提几点不成熟的建议。1 教科书中“科学探究”的编写思路为了落实科学探究理念 ,教科书的编著者在编制过程中遵循了如下的思路。1.1 …  相似文献   

19.
使用扎根理论研究方法,以“过氧化钠与水反应后的溶液中滴加酚酞溶液产生异常现象的探究”为研究个案,对访谈记录、观察日记、学生的预习报告、实验反思等进行了分析研究。研究表明:问题、已有经验、推理、异常现象和探究氛围是促进学生实验探究顺利展开和深入发展的重要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20.
李蓉 《化学教育》2013,34(12):29-32
“金属与氧气反应”课例围绕4条主线,激发学生的创新灵感,渗透科学素养培养,高效达成三维目标。创设渐进式问题→猜想式问题→开放式问题情境,循序渐进地逐步诱导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究、自主解决问题,达到促进学生“自主发展”的目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