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青藏高原东北边缘晚新生代沉积物磁组构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临夏盆地晚新生代以湖相为主的沉积物磁组构特征的初步研究表明,沉积物磁组构特征的变化很可能同青藏高原的阶段性隆升有关,正是由于青藏高原的隆升才造成盆地水系格局的,入湖水流方向的改变,从此意义上说,临夏盆地晚新生代沉积剖面各段磁组构特征的变化可能蕴含了青藏高原隆升的信息,沉积物磁组构参数值的变化无疑会给我们对青藏原隆升的认识提供了新的思路和证据。  相似文献   

2.
台西南盆地构造特征与演化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2       下载免费PDF全文
通过对南海973航次在该区域的多道地震剖面的解释,并结合重力和磁力资料,发现台西南盆地的主要构造走向为NE-NEE向,沉积上具有独特的双层构造,是一个与南海演化密切相关的新生代伸展型断陷盆地.这个盆地早第三纪开始发育,形成了大量的正断层和由它们控制的一系列半地堑,发育了古新世-渐新世的沉积.渐新世末期盆地受到挤压作用影响,发育了一系列的逆冲断层和反转构造,表明了台西南盆地"先张后挤"的演化特征,从中新世开始进入热力学沉降坳陷发育阶段.  相似文献   

3.
青藏高原隆升与陇中盆地地文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陇中盆地位于青藏高原的东北边缘地区,宏观上它同一系列次级新生代盆地构成,青藏高原的阶段性隆升影响,制约着它的形成,发育和演化,盆地中普遍存在多级台阶式的地貌结构实则是此地区区域地貌发育阶段的记录,是地文期研究的最佳材料,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之,根据最新的研究成果,补充划分了本地区新世以来的地文期序列,自上新世以来,陇中地区至少经历了十次区域地貌发育阶段,且与青藏高原的阶段性隆升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4.
运用因子分析法处理青藏高原东北边缘临夏盆地近30MaB.P.以来新生代沉积物的氧化物含量提取的气候演变的序列及特征与孢粉分析结果基本一致,即在第三纪大部分时间中,虽有冷干与暖湿的交替变化,但气候状况相对稳定;进入上新世后,气候不稳定性显著增加,表现为冷干与暖湿大幅度、频繁地交替,至第四纪早期,才又表现出相对冷湿的环境特征.这一变化特征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东亚季风由上新世前不显著至上新世中逐步建立,直至第四纪早期稳定建立的动态过程.气候自第三纪以来的重大调整,同青藏高原的阶段性隆升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5.
运用因子分析处理青藏高原东北边缘临夏盆地近30MaB.P.以来新生代沉积物的氧化物含量提取的气候演变的序列及特征与孢粉分析结果基本一致,即在第三纪大部分时间中,虽有冷干与暖湿的交替变化,但气候状况相对稳定;进入新世后,气候不稳定性显著增加,表现为冷干与暖湿大幅度,频繁地交替,至第四纪早期,才又表现出相对冷湿的环境特征,这一变化特征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东亚季风由上新世前不显著至上新世中逐步建立,直至第四  相似文献   

6.
通过露头地质调查、地震剖面解释和地层残余厚度图的分析,发现柴迭木盆地北缘新生代以右行走滑冲断构造变形为主.走滑冲断构造带内的断层在平面上呈分支复合,剖面上表现为花状构造,走滑逆冲断层上、下盘地层呈不协调产出.右行走滑冲断构造带形成的应力来源于阿尔金断裂左行走滑的拖拽力作用以及北东-南西和北西-南东向的简单剪切应力作用.  相似文献   

7.
以岩心、测井、录井、地震等资料为基础,探讨了滴南凸起-阜北斜坡区白垩系清水河组沉积特征及沉积相展布.结果表明:研究区白垩系清水河组岩性以灰色含砾砂岩、中-细砂岩、粉砂岩以及灰褐色、紫红色泥岩为主,其中清水河组底部发育高能量河流携带沉积的砂砾岩,上部超覆地层发育间歇性洪泛沉积的细砂岩、粉砂岩.清水河组主要发育干旱气候背景下的辫状河沉积,可进一步划分为河床亚相与泛滥平原亚相,其中河床亚相又划分为河床滞留沉积微相与心滩微相.辫状河沉积作用下形成的岩性圈闭和底砾岩的疏导作用以及泛滥平原广泛发育的泥岩隔层是形成清水河组岩性地层油气藏的有利因素.  相似文献   

8.
根据陇西盆地的两个次级盆地阶地即兰州盆地最高级黄河阶地和陇西盆地黄河一级支流大夏河最高级阶地的磁性地层学研究表明,二者的形成时代大致相同,约为1.6MaB.P.左右,也即此时黄河才开始在这两个盆地中出现.这一结果修订了黄河在陇西盆地中出现的最早时间.完整的黄河阶地系列实际上是第四纪期间青藏高原阶段性隆升的忠实记录.  相似文献   

9.
本文通过对新疆陆东地区白垩系底砾岩沉积相研究,阐述沉积相的分析模式以及用到的方法.首先采取测井结合大地构造格局及沉积背景的方法,对陆东地区白垩系底砾岩地层单元进行划分对比.其次,应用现代沉积学的理论、方法,对该区岩性特征和沉积构造特征进行系统的分析研究.结合测井相分析技术,总结该区各种沉积相标志,判别出各种沉积类型,最终确定沉积相的平面展布.  相似文献   

10.
根据陇西盆地的两个次级盆地即兰州盆地最高级黄河阶地和陇西盆地黄河一级支流大夏河最高级阶地的磁性地层学研究表明,二者的形成时代大致相同,约为1.6MaB.P.左右,也即此时黄河才开始在这两个盆地中出现,这一结果修订了黄河在陇西盆地中出现的最早时间。完整的黄河阶地系列实际上是第四纪期间青藏高原阶段性隆升的忠实记录。  相似文献   

11.
青藏高原和印度洋均对我国气候有重要影响,研究高原和印度洋的热力状况及其耦合关系对全面了解我国的天气现象具有重要意义.利用1981-2010年(30 a)欧洲中心ERA-interim的青藏高原和印度洋温度资料,以及NCEP/NCAR的垂直速度和风速资料,分析了青藏高原地气温差和印度洋海气温差的特征及其相互影响.结果表明,高原冬、夏季地气温差有所区别:冬季地气温差呈东北-西南向的带状分布,在高原中部、西南边界喜马拉雅山脉地区和东南边界出现了较大的负值中心,其他地区均为正值;夏季地气温差均为正值,远大于冬季.在印度洋,海气温差冬、夏均为正值,EOF1空间分布均出现正负交替的现象,但冬季为东西向带状分布,夏季为西北-东南向分布.高原和印度洋相互影响且互相制约:在冬季,印度洋对高原地气温差有正反馈,高原对印度洋则有负反馈,夏季相反.本结果可为进一步研究青藏高原和印度洋对亚洲气候的共同作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
利用1981~2010年共30a的美国国家环境预报中心(NCEP)再分析格点资料,对青藏高原及其周边温度的季节变化及可能机理进行了研究.发现:地表24℃等温线2~3月和11月的南北跳动可能是太阳辐射和季风环流共同作用的结果;200hPa温度的季节变化早于地面和500hPa,其原因可能与平流层爆发性增温造成的能量下传有关;青藏高原的低温与低的大气逆辐射密切相关.该结果可为进一步研究青藏高原气候变化及其规律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白干湖金矿床是近年来西安工程学院发现的重要金矿床之一。该矿床属于与浅成斑岩有关的石英脉型金矿床。含金石英脉体产出于石英斑岩与灰岩的接触带,成矿物质主要来自石英斑岩围岩;流体萃取周围介质中的成矿元素,集中于接触带中,金富集沉淀成矿。矿床形成分热液成矿期和表生氧化期,其中热液成矿期又分黄铁矿-毒砂-石英阶段、金-黝铜矿-方铅矿-闪锌矿-石英阶段、石英-碳酸盐阶段。  相似文献   

14.
小于赞金矿床赋存于下石炭统大哈拉军山组上亚组中酸性火山岩及火山碎屑岩中,为浅成低温热液型金矿。文章通过对小于赞矿区金矿床中FeS2的矿物学研究,对摸清金矿的机理具有现实意义,对指导该区进一步找矿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
南海深海盆磁异常分析及其动力学意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在南海深海盆分布着大范围规律性很强的条带状磁异常。通过插值切割法对其中东部次海盆和西南次海盆的磁异常进行分析。发现南海深海盆区的磁力异常具有叠加性,西南次海盆主要受约5km以上的浅部磁源的影响,表现为NE-SW向展布,5km以下磁异常的展布开始变得模糊,强度也变弱;而东部次海盆不仅受5km以上的EW向浅部磁源的影响,同时深部磁源也起着很大的作用,在方向上也表现为EW向,但是强度随着深度而减弱。由此提出了两海盆地磁异常差异所反映的地球动力学过程,认为西南次海盆的磁源是通过大陆边缘裂谷作用过程形成;而东部次海盆深部和浅部磁异常的磁源具有同时性和相同形成机理,是通过海底扩张作用的方式形成的。在结合其它研究结果的基础上,探讨了南海西南次海盆和东部次海盆的动力学机制和演化历史。  相似文献   

16.
基于两广地区44个气象站夏季日最高气温资料,运用相关性分析、IDW插值等方法,研究了1960-2015年两广地区夏季高温热浪变化趋势.结果表明:(1)近56 a,两广地区高温日、高温热浪频次、强高温热浪频次均呈增加趋势,其中广东省增长率远高于广西壮族自治区.(2)在空间上,高温日数南部少北部多,由沿海向内陆递增;危害高温日从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递增;强高温热浪频次自2省交界处向四周递减,且沿海地区较低,内陆较高.(3)在空间变化上,高温日变化率以增加趋势为主,且自桂平-罗定-广宁-罗宁-广州-增城-连平一带向四周递减;危害高温日变化率自罗定-高要-广宁-八步-连州一带向四周递减;广东省高温热浪变化率增加趋势更为明显;强高温热浪变化率由罗定-广宁-连州一线向四周递增.(4)两广高温热浪事件与西藏高原指数、印缅槽强度指数相关性较强,高温热浪事件在广西壮族自治区与广东省具有显著的正相关性.  相似文献   

17.
鄱阳湖流域水沙周期特征及其影响因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交叉小波变换与小波相干方法分析了鄱阳湖流域"五河"控制站1955~2005年径流量与输沙量周期特征,结果表明:径流量和输沙量存在2~4 a的周期,径流量周期强烈振荡变化主要发生在20世纪60年代末至70年代中期以及90年代;而输沙量显著周期主要发生在20世纪60年代末至70年代中期.径流量的周期变化主要受降雨量的影响,而输沙量周期变化主要受到径流量的影响,同时还受森林覆盖率和水利工程的影响;20世纪60到70年代森林覆盖率降低,同时期径流量的周期变化显著引起输沙量的强烈震荡;20世纪90年代径流量周期震荡强烈并没有引起输沙量显著的周期变化,这是因为流域内的森林覆盖率提高以及水利工程的修建,而水利工程是输沙量周期变化不显著的最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8.
根据新疆巴里坤湖晚第四纪沉积的有机质、化学元素分布与古气候关系的讨论,得到如下结论:1.有机质和化学元素分布与生物地层旋回有很好的相关性,表明中纬度内陆干旱区存在着冷湿—暖干的气候格局,这一格局从晚更新世以来即制约着本区地球化学环境的发展。2.在干旱区封闭湖盆,有机质组成和化学元素组合变化主要受有效降水多寡(或湿度)的控制和影响,C/N、Sr/Ba和CaO/MgO比值均反映本区古气候变化具有周期性。3.多数化学元素和CaCO_3含量分布表明本区古气候自更新世以来向着干旱化波动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