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31 毫秒
1.
魏松茹 《大学化学》1999,14(1):57-59
试用立体电子效应解释酰氯水解历程及反应的特点。  相似文献   

2.
本文依据轨道相互作用引起能级分裂的原理,分析了n-σ~*效应给体系带来的稳定化作用,又着重从化学键的形成、断裂机理出发,讨论了取代、消除、重排等反应中的轨道相互作用过程。并指出立体电子效应发生在反式共平面关系中,是轨道相互作用的必然结果。  相似文献   

3.
庞震  黄祖恩 《有机化学》2000,20(1):22-29
综述了有关金属有机合物取代反应的机理研究以及配体的电子效应,立体效应以及螯合效应等的因素对取代反应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烯烃的典型反应是亲电加成反应.大学有机化学教学目标要求学生掌握并能熟练应用烯烃亲电加成反应的区域选择性、立体选择性以及烯烃的反应活性解决实际问题.具体包括:(1)使用区域选择性预测加成主副产物;(2)使用立体选择性判断加成产物立体结构;(3)综合考虑电子效应,熟练比较各种烯烃的反应活性.由于烯烃亲电加成反应底物多、影响...  相似文献   

5.
王建东  许家喜 《化学进展》2016,28(6):784-800
本文主要介绍了预测邻位具有手性中心π体系亲电加成反应的立体选择性模型,尤其是α,β-不饱和羰基化合物亲核共轭加成形成的烯醇负离子及其类似物和硝基烯烃亲核加成形成的氮酸根类中间体的烷基化和动力学控制质子化反应的立体选择性模型。立体位阻效应控制的Zimmerman前过渡态模型主要适用于底物构象受限的环状或联烯型烯醇负离子的动力学质子化。对于构象转化相对灵活的直链底物,Houk基于量子化学计算研究提出了亲电试剂的进攻角度或接触角在经过环状过渡态时是锐角还是钝角决定了亲电加成反应的立体选择性控制(Houk模型)。而Fleming模型首次将烯丙基A-1,3张力引入各类烯醇负离子烷基化和质子化的过渡态。Mohrig模型在考虑A-1,3张力的基础上,将吸电子取代基与即将形成的σ键反式共平面,主要阐述了立体电子效应对酯的烯醇负离子动力学控制质子化立体选择性的影响,后来又提出了金属离子参与的立体电子效应控制的六元环状半椅式模型。本文希望对理解亲电加成反应的立体化学控制提供一些有用的信息。  相似文献   

6.
氟在药物设计与开发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含氟化合物在近年来上市药物中占据相当比重.药物化学家越来越认识到,在有机化合物中选择性地引入氟原子或含氟基团,可对其生物效应带来微妙的变化.本文从电子效应、代谢阻碍效应、亲脂性效应和立体效应4个方面对氟在药物设计与开发中的应用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7.
异头碳效应是有机化学中经典立体电子效应的重要组成部分。异头碳效应可以解释吡喃糖中异头碳上电负性较大的取代基倾向于占据直立键,而非立体位阻更具优势的平伏键的现象。本文简要回顾了异头碳效应的发展历史及其重要应用,重点介绍了有机糖化学前沿的金属异头碳效应。当吡喃糖中异头碳上连接金属元素时,可以通过改变金属的种类、价态、配体以及底物结构有效调控金属异头碳效应。通过科研反哺本科教学,有助于化学相关专业学生进一步加深对金属异头碳效应这一新兴研究领域的理解和认识。  相似文献   

8.
与共轭效应、诱导效应和螺共轭效应一样,异头效应(anomeric effect)是有机化学中特殊的立体电子效应。在新型有机染料、医药、农药等高科技领域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对理解有机反应的机理、预测反应产物的结构以及生理活性与结构的关系具有重要的意义,并能达到相当高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9.
许家喜  麻远 《化学教育》2022,43(24):115-119
亲核性1,2-重排反应是有机化学的重要反应之一,重排中离去基团的离去和迁移基团的迁移步骤既可以是分步的,也可以是协同的,但是迁移基团的构型始终保持不变。本文用超共轭效应和反应过程中有机立体电子效应解释了此现象,掌握一般规律,希望能够从教学上便于教师讲授和学生学习理解。  相似文献   

10.
近年来,有机钛化学是一个十分引人注目的领域,钛氢化反应在有机合成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钛氢试剂对不饱和有机化合物,诸如烯烃、炔烃、羰基化合物、腈等有着良好的还原作用,同时也是烯烃异构化的有效的催化剂。但是钛氢化反应的电子效应尚未见系统的论述。本文从电子效应的角度,运用硬软酸碱理  相似文献   

11.
对于取代环已酮还原产物的立体选择性,仅通过还原试剂的动力学条件和生成产物的热力学稳定性进行预测是不准确的,需要考虑反应过程中存在的其他因素。采用过渡态理论可以对取代环已酮还原产物的立体选择性进行更全面、更准确的预测。一方面,还原试剂进攻羰基形成过渡态时,表现出决定立体选择性的空间位阻效应和电子效应;另一方面,反应物优势构象,即形成过渡态时的扭转应变和相对于标准对交叉构象偏转角的大小对产物的立体选择性也不容忽视。本文从过渡态形成过程中所体现的空间位阻、电子效应和构象三方面进行讨论,阐述了取代环已酮还原产物的立体选择性。  相似文献   

12.
陈宁  许家喜 《化学教育》2022,43(18):119-124
核磁共振碳谱中,碳化学位移受立体结构影响很大。同族原子中,和含相对较小的电负性原子(如Br/I)分子相比,大电负性原子(如F/Cl)会使其相连的α-碳化学位移增大,而β-及γ-碳化学位移更小。多数教材对其解释过于抽象,让学生理解困难。本文通过立体电子效应和位阻效应详细解释了取代基对于β-和γ-碳化学位移的影响。这些影响中,γ-旁氏效应应用最为广泛,常用于确定立体异构体的构型。大电负性原子有助于提高分子中邻位交叉式构象的比例。进而通过空间排斥,使该原子处于γ-位C—H 键的电子云移向碳端,导致σ键中的氢原子去屏蔽而碳原子屏蔽,进而该γ-位C—H键中相应氢化学位移增大,而碳化学位移减小。这种空间排斥更多见于固定环体系,从而可广泛用于立体异构体的结构分析中。此外,还分享了部分文献和本课题组的数据,帮助读者更好地将其运用于教学和科研中。  相似文献   

13.
CuO—ZnO/Al2O3—TiO2催化剂中TiO2的结构和电子效应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刘佳  杨锡尧 《分子催化》1993,7(6):418-424
采用XPS,XRD,TPR,TPD和指标反应等方法研究了TiO_2在负载型CuO-ZnO/Al_2O_3-TiO_2催化剂中所起的作用.发现TiO_2起双重作用,即结构效应和电子效应,TiO_2的结构效应主要表现为它改善了CuO在载体上的分布.TiO_2的电子效应表现为它对Cu~0具有吸电子的作用,从而削弱了Cu和S之间的吸附力,使S容易脱除.另外,部分还原形成的Ti~(3+)具有促进CuS中的Cu~(2+)还原为Cu~0的能力,TiO_2的上述效应的综合结果使催化剂的抗硫中毒性能大大增强.  相似文献   

14.
甲醇氧化羰化反应中含氮配体助催化剂的空间及电子效应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甲醇氧化羰化反应中含氮配体助催化剂的空间及电子效应;含氮配体;空间结构;电子效应;氧化羰化;甲醇  相似文献   

15.
李化毅  张辽云  胡友良 《催化学报》2010,31(9):1127-1131
 采用密度泛函 BP/DNP 优化了五组 (每组化合物具有相同的框架结构和不同电子效应的取代基) 共 18 个最受关注的烯烃配位聚合催化剂, 分别计算了每个化合物中心金属上的 Hirshfeld、Mulliken 和 QEq 电荷, 中心金属的 Fukui 指数以及化合物的 HOMO 和 LUMO 能量值, 然后将这些结构参数和配合物催化乙烯聚合的活性相关联. 结果发现, 中心金属的 QEq 电荷能正确反映取代基的电子效应, 且与化合物的 HOMO 以及 LUMO 能量值与催化活性之间有良好的相关性, 可用来预测催化剂活性; 而 Hirshfeld 和 Mulliken 电荷不能正确反映取代基的电子效应, 不适合计算这些化合物的中心金属电荷. 中心金属的 Fukui 指数受取代基电子效应影响较小, 和催化剂活性之间的相关性不明显.  相似文献   

16.
单取代苯的定位效应和反应活性主要受取代基的电子效应控制,列表总结了取代基的电子效应与定位效应和反应活性的关系,分析了烃基电子效应的特殊性,取代基具有-Ⅰ效应的普遍性。除卤素取代基外,探讨了共轭效应的方向对定位效应和反应活性的决定作用。  相似文献   

17.
林家辉  倪珏宸 《化学教育》2022,43(7):122-127
电子效应和空间效应是有机化学的基础,近年来,这部分知识在全国化学奥林匹克竞赛中的考查比例处于上升趋势。因此,以近年全国化学奥林匹克竞赛试题为例,详细说明电子效应和空间效应在竞赛中的考点,帮助辅导化学竞赛的教师和参加化学竞赛的考生了解该部分知识需要达到的教学标准和掌握层次。  相似文献   

18.
用X射线晶体结构分析方法测定了具有R和S构型的α-氰基-α-(2, 4-二硝基苯基)苯乙酸乙酯的晶体结构和分子结构, 结合光谱测定结果研究了分子内取代基的空间效应和电子效应对分子结构的影响。根据结构特性解释了在2, 4-二硝基卤代苯与α-氰基苯乙酸乙酯苄碳负离子反应合成该化合物机理研究中所涉及的问题, 并使分子中乙氧基的异常键参数和NMR谱得到充足的证据进行解释。  相似文献   

19.
田宪儒 《有机化学》1993,13(2):189-191
用3-苄基-4-苯基斯德酮和4-甲酰基-3-芳基斯德酮的硝化研究了在斯德酮环4-取代的去定域化效应和斯德酮环的电子效应的二重性。  相似文献   

20.
王强 《化学教育》2015,36(22):74-77
利用电子效应解释一元取代苯环上亲电取代反应的定位规律,不但解释了各类定位基定位效应的不同,而且解释了同一类定位基邻位和对位产物比例的不同,而后者用被普遍使用的共振论则难以解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