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甲基丙烯酸缩水甘油酯为单体,三烯丙基氰尿酸酯为交联剂,在致孔剂甲苯,正庚烷存在下,用悬浮聚合法制得一系列大孔共聚物。测定了聚物的孔结构性能,讨论了不同交联剂及致孔剂用量和配比对共聚物结构的影响,并初步讨论了特大孔共聚物的形成机理。  相似文献   

2.
甲基丙烯酸缩水甘油酯(GMA)为单体,三烯丙基氰尿酸酯(TAC)为交联剂,在致孔剂甲苯、正庚烷存在下,用悬浮聚合法制得一系列大孔共聚物(GT)。测定了共聚物的孔结构性能,讨论了不同交联剂及致孔剂用量和配比对共聚物结构的影响,并初步讨论了特大孔共聚物的形成机理。  相似文献   

3.
利用纯化的二乙烯苯(含量≥95%)作交联剂,合成了一系列苯乙烯/二乙烯苯高交联大孔共聚物,而且较详细地研究了不同聚合条件(如致孔剂用量和组成)对共聚物孔结构的影响。结果表明,高交联共聚物一般都具有高的比表面积,通过调节致孔剂的组成、用量等聚合条件,可以调整和改变共聚物的孔结构。  相似文献   

4.
本文利用前文分离提纯的对位及间位二乙烯苯作为交联剂,合成了大孔标准苯乙烯—二乙烯苯共聚物,系统地研究了共聚物的交联度,致孔剂的种类和用量以及良溶剂—非良溶剂致孔剂配比的变化对共聚物孔结构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不同结构的二乙烯苯作交联剂所合成的共聚物,他们的孔结构参数都随共聚物的合成条件的变化呈现规律性的变化,但它们彼此间在结构性能上存在着明显的差异。  相似文献   

5.
选用反应性单体甲基丙烯酸缩水甘油脂(GMA),以二乙烯苯(DVB)作为交联剂。在致孔剂甲苯和正庚烷存在下,用悬浮聚合的方法制得了一系列大孔GD共聚物。通过测定树脂的孔结构性能及化学组成,讨论了不同交联剂用量和配比对共聚物结构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选用反应性单体甲基丙烯酸羟乙酯(HEMA),以二乙烯苯(DVB)作为交联剂。在致孔剂甲苯和环己烷存在下,用经典悬浮聚合的方法制得了一系列的大孔共聚物。通过测定树脂的孔结构性能及化学组成,讨论了不同交联剂用量和配比对共聚物结构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选用反应性单体甲基丙烯酸羟乙酯(HEMA),以二乙烯苯(DVB)作为交联剂。在致孔剂甲苯和环己烷存在下,用经典悬浮聚合的方法制得了一系列的大孔共聚物。通过测定树脂的孔结构性能及化学组成,讨论了不同交联剂用量和配比对共聚物结构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选用反应性单体甲基丙烯酸缩水甘油酯(GMA),以二乙烯苯(DVB)作为交联剂。在致孔剂甲苯和正庚烷存在下,用悬浮聚合的方法制得了一系列大孔GD共聚物。通过测定树脂的孔结构性能及化学组成,讨论了不同交联剂用量和配比对共聚物结构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选用反应性单体甲基丙烯酸羟乙酯(HEMA),以二乙烯苯(DVB)作为交联剂。在致孔剂甲苯和环己烷存在下,用经典悬浮聚合的方法制得了一系列的大孔共聚物。通过测定树脂的孔结构性能及化学组成,讨论了不同交联剂用量和配比对共聚物结构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选用反应性单体甲基丙烯酸缩水甘油酯(GMA),以二乙烯苯(DVB)作为交联剂。在致孔剂甲苯和正庚烷存在下,用悬浮聚合的方法制得了一系列大孔GD共聚物。通过测定树脂的孔结构性能及化学组成,讨论了不同交联剂用量和配比对共聚物结构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大孔交联聚甲基丙烯酸羟乙酯树脂的制备及其结构性能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双甲基丙烯酸乙二醇酯;大孔树脂;孔结构;大孔交联聚甲基丙烯酸羟乙酯树脂的制备及其结构性能  相似文献   

12.
以醋酸乙烯酯(VAC)和甲基丙烯酸缩水甘油酯(GMA)为单体,甲基丙烯酸烯丙酯(AMA)为交联剂,在致孔剂正庚烷/乙酸丁酯的存在下,悬浮聚合,制得了一系列大孔共聚物;醇解后得到一种新型聚乙烯醇系亲和层析基质。依据单体的Q、e值,计算了体系的竞聚率,讨论了不同交联度、GMA含量、致孔剂用量及配比对基质孔结构和性能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张洁辉  郑邦乾 《合成化学》1997,5(3):311-316
以二乙烯苯和双丙烯酸多缩乙二醇酯为交联剂、聚醋酸乙烯酯(PVAc)或它与醋酸丁酯(BAC)的混合物为致孔剂、BPO为引发剂,用悬浮聚合随后水解的方法制得了部分水解聚(丙烯酸甲酯-醋酸乙烯酯-甲基丙烯酸甲酯)[HP(MA-VAc-MMA)]多孔载体,研究了PVAc及(PVAc+BAC)用量、分子量及混合比对HP(MA-VAc-MMA)孔结构的影响。结果表明,当PVAc的M>2.5×105,PVAc/BAC为2.3,用量为10~20%时,可制得孔隙率较高,孔径分布较窄,孔表面积较大的多孔载体。这种载体适用于微生物固定化。  相似文献   

14.
New macroporous polymer rods were prepared by free‐radical crosslinking copolymerization from N‐acryloyl‐tris(hydroxymethyl)aminomethane and N,N′‐methylenebisacrylamide as a crosslinking agent with different porogenic mixtures and with azobisisobutyronitrile as an initiator. The porous properties of these materials were controlled through changes in the proportions of the porogenic mixture, the polymerization temperature, or the concentration of the crosslinking agent. Pore size distribution profiles that shifted toward a larger pore size were obtained in the following cases: when the percentage of the coporogen was increased, when the copolymerization reactions were carried out at a low temperature (55 °C), and when the crosslinking concentration was reduced. Alternatively, a porogenic mixture formed from dimethyl sulfoxide and a 1:1 combination of tetradecanol and poly(ethylene glycol) 6000 as coporogens yielded a polymer rod with a high porosity and pore size. These hydrophilic materials are promising as base supports for different chromatographic processes and as throughput bioreactors. © 2006 Wiley Periodicals, Inc. J Polym Sci Part A: Polym Chem 44: 6616–6623, 2006  相似文献   

15.
以甲基丙烯酸缩水甘油酯为单体 ,采用固液联合致孔方式 ,通过一步悬浮聚合制备了一种新型双孔高分子球形载体 .经化学修饰后 ,得到含二乙胺羟丙基的阴离子交换剂 (介质A) .优化了制备条件 .并与用相同方法制备的但仅含有机溶剂致孔剂的介质B进行了比较 .介质A和B均具有较高的静态吸附容量和机械强度 .由于介质A内含有流动相可以对流通过的大孔 ,因此其动态吸附容量远高于介质B ,并且在较高的流速下表现出较好的色谱流动性能  相似文献   

16.
利用小角X射线散射技术研究了吸附剂的孔结构。选择含6%二乙烯基苯和100%汽油作致孔剂制备的干燥及水和甲苯溶胀的聚合物小球为样品,测定了干态及溶胀态样品的平均孔径及孔径分布。得到了随溶剂吸附量增加平均孔径变化的关系。对吸附和溶胀机理作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17.
使用新型二元致孔剂聚乙二醇(PEG)/甲醇,以N,N-二甲基-N-甲基丙烯酰胺基丙基-N,N-二甲基-N-丙烷磺酸内盐(SPP)为单体,季戊四醇三丙烯酸酯(PETA)为交联剂,偶氮二异丁腈(AIBN)为引发剂,通过原位聚合法制备磺酸甜菜碱型两性离子亲水毛细管整体柱。对各反应物的配比进行了优化。结果表明,当单体与致孔剂的质量比为1∶2.5,并且致孔剂中PEG与甲醇的质量比为1∶2,单体内部SPP与PETA的质量比为1∶1,AIBN为总质量的0.1%时为最优配比;PEG/甲醇二元致孔剂的加入实现了对整体柱内部孔径大小的调节,得到了结构更为均一,渗透性、机械稳定性良好的毛细管整体柱,并且理论塔板数与传统制备方法相比有显著提高,在毛细管液相色谱模式下最高可达2.4×105塔板/m。将制备的整体柱应用于毛细管液相色谱和加压毛细管电色谱分离酚类、核苷类等极性小分子混合物,得到了很好的分离效果。  相似文献   

18.
以季戊四醇三丙烯酸酯、丙烯酸丁酯为共聚单体,乙酸丁酯为致孔剂,用悬浮聚合法合成了-系列不同表面结构的共聚微球.使用扫描电镜、BET氮气吸附,傅立叶红外光谱等分析手段,对微球进行了结构测定,并研究了单体与致孔剂比例、两种单体比例及不同致孔剂对于聚合物孔结构的影响.经过合成条件的筛选,得到了平均孔径为100nm左右的球形聚合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