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十九大之后,如何有效推进能源产业转型升级,成为学术界和政府部门关注的焦点.以能源发展五年规划的出台为自然实验,运用双重差分法考察选择性产业政策对能源产业高端化演进的影响.实证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能源发展五年规划这一冲击导致全国组能源产业高端化程度显著增强,但是东西部地区出现显著的区域性差异,东部地区能源产业转型升级效果要远远好于西部地区;同时又通过对西部组能源产业升级的产业政策效应研究发现,能源发展“十一五”规划对于西部能源产业升级具有显著的促进效应,但是能源发展“十二五”和“十三五”规划对于西部能源富集区域的产业升级产生了逆向递减效应.这一发现有助于厘清产业政策推动产业转型升级的作用机理,对于在制定能源发展“十四五”规划时,通过设计精准的差异化政策工具以推动西部能源产业更快转型升级,从而引领西部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2.
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 ,分析了可再生能源的经济学特性 .采用动态经济学的最优控制技术 ,建立了可再生能源的不考虑生产成本及考虑生产成本可持续发展模型 .讨论了效用贴现率、能源生产成本、能源自然增长率对均衡状态能源存量、能源价格、能源消费量的影响 .  相似文献   

3.
在考虑可再生能源发电间歇性和电力企业两阶段决策过程的前提下,建立了度电补贴和配额制政策下的电力市场寡头垄断竞争模型并进行了分析。以以色列电力市场的数据进行数值实验,分析了电力企业数量、补贴价格、可再生能源电力配额、投资费用等关键因素对发电容量投资的影响。考虑到政策的福利效应,比较了度电补贴和配额制政策下电力价格、消费者剩余和社会福利的差异。  相似文献   

4.
基于1999—2010年我国省际能源消费数据,使用半参数趋势面板模型和指数分解方法对能源消费总量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与固定效应面板模型相比,半参数趋势面板模型的参数估计结果更有效;能源消费总量存在明显的非线性时间趋势,反映了近年来我国节能减排政策对能源消费总量的作用;经济增长、能源消费结构、能源强度也是影响能源消费总量变化的重要因素.另外,能源消费总量存在区域异质性.  相似文献   

5.
采用1990-2016年统计数据,采用考虑非期望产出的SBM模型对中国工业能源利用效率进行了测算,运用协整检验、向量误差修正模型、脉冲响应函数及方差分解方法,对中国工业能源效率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实证分析.研究结果表明,1990-2016年间,中国工业能源效率呈现出逐年提升的趋势,研发强度、市场开放程度、能源结构和能源价格等影响因素和能源效率之间存在长期均衡关系,对能源效率的提升均具有显著影响,其中能源结构、研发强度和能源价格对能源效率的作用程度相对较大.基于误差修正模型,采用脉冲响应函数和方差分解方法对各个影响因素对能源效率的短期效应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能源结构、研发强度和能源价格对短期工业能源效率的提升具有较大的促进作用.最后,根据研究结果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6.
日本是个岛屿国家,“日本”的意思是“朝阳升起的地方”,从地理学来说,它比较接近国际日期变更线,跟别的国家相比,她能更早地迎来朝阳和新的一天.日本面积很小,给人袖珍和迷你的感觉,但日本首都东京及周边的首都圈常住人口有3千万以上,是世界最大的都市圈.  相似文献   

7.
《数学大王》2016,(15):19-21
说起“东京”,你是不是就想起了日本的那个东京?那你可就想歪了,我们今天要去看的可不是日本的东京,而是中国宋代的首都东京(今天的开封市).东京可好玩啦!你知道吗?宋代是中国古代最富有的朝代,经济发达,工商业空前繁荣,文化昌盛,人民生活普遍富裕.  相似文献   

8.
随着中国工业化进程加快,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二大能源消费国.中国以煤炭为主化石能源的大量消费,造成了一系列的环境、经济、社会和政治问题.因此,制定合理的能源战略对中国的长期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为了给科学合理的能源政策——尤其是中国的节能政策和相关气候变化政策的制定提供科学依据,很有必要对中国快速增长的能源消费背后的驱动因素加以研究.利用基于投入产出的结构分解模型,克服了经典的IPAT模型结果过于整合的缺点,研究了人口增长、效率、生产结构以及生活方式和水平等因素对中国能源消费的影响.经研究发现,1992至2007年间,人均GDP的提高是中国能源消费增长的最大驱动力,推动了241.93%的能源消费增量.人均GDP的推动作用随着中国经济的持续增长而增强.而能源强度的降低则部分抵消了能源消费的增量,抵消幅度达到128.73%.随着目前中国重化工业化进程加快,近年来能源强度的抵消能力有所减弱.从最终使用的角度看,总资本形成和出口则是推动能源消费增长的重要驱动力,分别为中国能源消费的增长贡献了42.42%和39.43%.  相似文献   

9.
用数据包络分析方法构建了能源要素利用效率测度模型,对2005-2009年中国32个地区工业部门进行了实证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各地区能源要素利用效率的差异小于传统的宏观效率(单位GDP能耗)差异,说明在考虑能源与资本、劳动的不完全替代关系后,采用要素利用效率指标来分配、考核各地区节能指标会使得政策设计和评价更有针对性.在考虑了各地区劳动力质量差异的影响后,这种差异性变得更小.同时根据"十一五"规划的各地区能源消耗降低指标,对2006-2009年各区域实施中央政府制定的区域节能目标情况进行了讨论.结果表明,虽然统计上单位能耗值下降了很多,但是在要素利用效率框架下节能效果并没有预期理想.研究结果为全面评价节能降耗完成指标提供了建议和支持.  相似文献   

10.
能源作为国民经济生产最基本的物质基础,既是国民经济生产中不可或缺的生产要素,又是人们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消费对象.对能源消费的这种二重性进行了分析,建立了考虑能源消费二重性的经济增长模型.讨论了生产、消费用能源的最优配置条件及资本折旧率、效用贴现率对经济均衡点资本存量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本文以2007~2019年中国能源企业数据为样本,探讨经济政策不确定性对能源企业实体投资与虚拟投资的影响,并进一步检验实体投资成本与虚拟投资收益的中介效应。研究发现:经济政策不确定性对能源企业实体投资具有负向效应,对虚拟投资则为促进作用。同时,验证了实体投资成本与虚拟投资收益的中介效应,并进行了稳健性检验。研究丰富了经济政策不确定性与能源企业投资的理论,同时也为能源企业应对外界高不确定性冲击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12.
供给侧改革成为中国环境由灰变蓝的关键.为探讨环境改善各影响因素之间的相互作用与影响程度,在文献研究基础上,从人口、经济和政策三大视角提取了影响中国环境的12个社会经济因素,利用Fuzzy-DEMATEL方法对各社会经济影响因素的因果类型和作用程度进行实证检验.结果发现,1)中国环境由灰变蓝的5大关键因素为:能源消费结构、人口规模、产业结构、清洁技术研发水平和能源利用效率;2)原因因素为能源消费结构和人口规模;结果因素为产业结构、清洁技术研发水平和能源利用效率.其中能源消费结构和产业结构分别为最重要的原因因素和最重要的结果因素;3)创新手段和创新技术能够显著改善环境质量.  相似文献   

13.
利用2005-2014年样本数据,应用灰色关联分析法分析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工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第三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工业能源消耗量、煤炭消耗量占一次能源消耗比重、燃料动力类价格指数及研发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对福建省能源效率的影响程度.从分析结果看,工业能源消耗量、工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及研发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对福建省能源效率的影响较大,而能源价格对福建省能源效率的拉动作用最小.这说明现阶段加强高耗能行业的结构调整、加大清洁能源技术的研发投入、完善能源价格机制,并充分发挥政府干预在节能减排中的作用是福建省提高能源效率的重要途径,也是贯彻落实节能减排政策的关键.  相似文献   

14.
以1978-2015年统计数据为基础,使用脉冲响应函数与方差分解分析的方法,对技术进步、产业结构与能源强度之间的互动关系进行分析,由脉冲响应函数分析结果表明:技术进步对能源强度的冲击效应较大,具有持续性.由方差分解分析.结果显示:技术进步对能源强度的贡献度较大.最后,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5.
针对传统电化学储能造价高导致我国可再生能源消纳困难问题,提出一种考虑电-热储能协同的综合能源系统最优化规划方法。分析铅酸电池和蓄热罐的物理特性,建立其状态表征模型;设计电-热储能系统融合平抑可再生能源出力波动、保障供需平衡、峰谷套利三种功能场景的协同运行策略,建立考虑电-热协同的规划优化策略;基于最优化理论,以年总成本最小为优化目标,提出一种考虑电-热储能协同的综合能源系统规划优化模型,并以改进粒子群算法对模型进行求解。算例结果表明,所提出的模型能够有效提升能源系统的可再生能源消费占比。  相似文献   

16.
能源及其引致的碳排放等相关问题已经成为影响人类社会发展全局和全球政治经济格局的重大战略问题.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面临着更严峻的能源挑战.节约能源、大幅度改善能源效率是我国应对能源和气侯变化挑战的一条极其重要且有效途径.本文综合考量了能源结构、能源强度、能源效率及经济增长等4个因素对碳排放的影响,基于因素分解模型,应用LMDI分解方法对中国一次能源利用的CO2排放及碳排放强度变化进行了研究,研究发现二氧化碳排放增加主要是由于经济增长、人口规模扩大引起的.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碳减排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7.
根据日本“矿工业技术组合法”,经通商产业大臣的认可,日本“国际模糊工程研究所”(Laboratory for International Fuzzy Engineering Research,简称LIFE),于3月28日在横滨正式设立,6月8日在东京波列斯大厦举行披露仪表(宴会)。设立LIFE的目的是为了联合产(公司)、官(国立试验研究所等)、学(日本模糊  相似文献   

18.
中国能源资本替代的不确定性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在研究能源经济问题的可计算一般均衡模型中,都考虑能源、资本和劳动的相互替代。通过对中国1978~2000年历史数据回归分析[1]发现在常替代弹性(CES)生产函数和Cobb—Douglas(C-D)生产函数中,劳动投入对生产函数几乎没有影响。剔除劳动投入后使用能源和资本作为投入[1]重新估计了中国的生产函数,在新的生产函数中发现能源和资本间的替代具有很高的不确定性。本在[1]的基础上,设定了五个情景,包括常规发展情景(BAU),节能情景(EC)及减少温室气体排放5%(ER5)、10%(ER10)和15%(ER15)三个情景探索节能和控制温室气体排放对中国经济的影响。研究发现,尽管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中国需要增加大量的资本去替代能源,所以在确保可持续发展所需的能源和控制温室气体排放上中国经济面临着巨大的挑战。  相似文献   

19.
《数理统计与管理》2019,(3):418-432
在中国经济增长和节能减排双重目标下,科学评价全要素能源效率并提出合理的发展对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考虑了指标之间的不可分性,使用NUSBM模型和ML指数测算了中国30省份2005-2015年的全要素能源效率,同时采用三阶段NUSBM-ML指数将环境因素和随机因素纳入框架进行分析,并将采用SBM-ML指数测算的结果、Hybrid-ML指数测算的结果与本文测算的结果进行比较分析。研究结果表明:(1)我国全要素能源效率年均增长23%,技术进步具有重要贡献,而技术效率下降是制约我国全要素能源效率提高的内部主要原因。(2)中国全要素能源效率呈现"东-中-西"的格局,中部与东部差距正在逐渐缩小。(3)剔除外部环境因素和随机因素后全要素能源效率提高了4%,外部环境水平偏低制约着整体全要素能源效率提高,且东部地区和西部地区的全要素能源效率比中部地区更容易受到外部环境水平的影响。(4)评价全要素能源效率时忽视指标之间的不可分性会高估评价结果。最后建议从内部和外部两个方面来改善全要素能源效率,在内部方面以提高技术效率为主,而外部方面则要通过环保措施、调整结构、价格机制、吸引外资、强化研发等举措改善不利的环境因素。  相似文献   

20.
为更加全面、准确地度量影响能源强度变动的因素,在分析相关研究文献的基础上,提出包含产业结构份额、部门能源效率份额和能源结构份额的三因素几何均值能源强度分解模型,该模型不仅能够将能源消费结构对能源强度的影响从产业结构和部门效率份额中分离出来,而且克服了当数据集合中出现零值时,现有处理方法产生较大误差的缺点,提供了一种精度较高的多因素能源强度分解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