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知识要点]一、掌握加法原理和乘法原理.会用这两个原理解决实际问题.二、理解排列与组合的概念.排列是与“顺序”有关的,而组合是与“顺序”无关的.三、解排列与组合问题,一般基本思路有直接解答(即直接法)与间接解答(即间接法).在复习中注意体会,对于一个具...  相似文献   

2.
何慧娴 《数学之友》2022,(18):69-71
平面解析几何中的动点问题,巧妙将“静止”问题与“运动”问题相互融合,实现“动”“静”之间的转化与过渡,提升问题创设的情境深度与创新度.实际解决问题时,可以从“动”与“静”两个不同的层面来分析,或借助“动”的特征,或借助“静”的关系,从不同视角切入,归纳技巧,总结规律,引领并指导数学教学与解题研究.  相似文献   

3.
数学中,常常要证明具有某种性质的对象有无限个,我们称这类问题为“无限问题”。本文介绍无限问题的若干证法。 1.构造序列法 这种方法的基本思路是:构造一个无穷序列,然后证明序列中的每一项都符合题设条件,并且各项互不相同。  相似文献   

4.
1.本单元知识点串讲1)夹角与距离.空间角和距离是立体几何中的两个重要概念,它们是空间图形位置关系的具体体现,是对空间图形位置关系进行定量分析的两大量化指标.它们的主要求解方法有“构造法”和“向量法”.2)空间向量.向量方法是一种重要的数学方法,它在处理立体几何问题时,更能显示出它的优越性,而且高考为支持中学课程改革,有意向空间向量倾斜.利用空间向量求解立体几何问题要比传统几何方法“程序化”一些.当然,这是以掌握空间向量的基本概念和基本运算为前提的.3)关于“构造法”与“向量法”.这是本单元的两大基本方法.“构造法”即…  相似文献   

5.
问题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原始动力,数学科目也不例外.本文中以“相似三角形的判定”一课的教学设计为例,结合问题法应用的两个原则,从“在现实情境中发现数学问题”和“利用新旧知识间的联系生成和解决问题”这两个方面探讨了在数学单元教学活动中运用问题法的实践和探索.  相似文献   

6.
连续型凸动态规划的离散近似迭代法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解决连续型凸动态规划的“维数灾”问题,提出了一种新的算法—离散近似迭代法.该算法的基本思路为:首先,将连续型状态变量离散化,根据网络图的构造方法将动态规划问题转化为多阶段有向赋权图;其次,运用极大代数求出起点至终点的最短路,即获得模型的一个可行解;最后,以该可行解为基础,继续迭代直到前后两个可行解非常接近.文章还证明了该算法的收敛性和线性收敛,并以一个具体例子验证了算法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7.
姜铁军 《数学之友》2022,(22):76-77
以平面向量为情境的创新应用问题,有其特定的几何意义或代数形式,可借助相关的知识加以化归与转化,从“数”或“形”两个视角来进行问题破解.此类问题的命题设置充分展示了平面向量独特的内涵与性质,巧妙融合了相关的数学知识、思想方法与数学能力等,达到创新能力与转化思维的统一,合理引领并指导着数学教学与复习备考.  相似文献   

8.
数学解题与研究一直是数学教学与学习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研究课题,也是提升能力与开拓思维的基本场所.基于一道解三角形问题实例,合理分析与研究,从不同层面加以巧妙探究,合理变式拓展,实现问题的“一题多变”,达到问题的“一题多得”,引领并指导数学教学与解题研究.  相似文献   

9.
徐清杰 《中学数学》2023,(1):76-77+88
<正>近几年来,高考数学试题及各省市模拟题中,含逻辑量词的“任意性”或“存在性”问题多有出现,涉及此类问题,学生们多有困惑,现结合个人的教学体会,将其整理归纳为五种情形,与大家共同探讨此类问题的解法,以便于今后的学习实践.1一个“任意”、一个“存在”,两个不同函数此类试题的特点是含有一个“任意”和一个“存在”,分属两个不同的变量,来自两个不同的范围(有时两个范围也可以相同),分别针对两个不同的函数.  相似文献   

10.
近几年,解析几何作为高考必考题频繁出现在最后两题,由于没有形成解题套路,因此学生很难把握如何快速解题.笔者认为从代数角度研究解析几何问题有三个步骤:①“生”点;②“定”点;③“译”点.“生”点即明确关键点生成过程;“定”点即利用代数法确定关键点,若关键点为孤立点,则利用代点法确定点,若关键点为直线与圆锥曲线交点,则利用方程组联立确定点;“译”点即将几何条件代数化.笔者以一道抛物线问题为例,讲解如何“生”点,“定”点,“译”点,并进行两种变式,探究不同情况下如何解题.  相似文献   

11.
四边形的起始课,内容不多.几个概念,两个定理,如是而已.陆老师的这一课,却上得如此生动绚丽.是因为:他对新课程标准的理念有了较好的认识与理解.他努力地让学生在“做中学”;并反复地琢磨了本课可以渗透哪些数学思想方法。以及怎样渗透。又通过什么来渗透. 他找到了合适的“做中学”的载体——在本课.就是“拼地板”“绕圈子”这两项活动.有了好载体,学生既学得有兴趣.“做中学”也顺利地展开了. 由此可见.先进的新理念的信仰与指导.合适的活动载体的设计与发现,也是课堂教学成功的重大要素.  相似文献   

12.
徐明松 《数学之友》2023,(11):81-83
依托于数学问题的不同思维视角的切入与应用,是有效开拓数学逻辑思维与数学能力的关键所在.本文基于一道高考解几模拟题中有关点的横坐标的取值范围的确定,借助不同数学思维视角进行“一题多解”,并深入探究,实现“一题多变”等,以期引领并指导数学教学与解题研究.  相似文献   

13.
文[1]在阐述用“分球入盒”模型解决不相邻排列问题时,提出用插空法求解一类不相邻问题时会出现错误,进而引出新的通法———用“分球入盒”模型解决不相邻排列问题,事实上,若能对这个错误的方法略加改进,仍然能很快捷地求解此类间隔问题,本文对此阐述如何将误法改进成通法,希望能给同学们一些思考.文[1]有如下两个问题:问题1晚会上共有9个演唱节目和4个舞蹈节目,要求每两个舞蹈节目之间至少有一个演唱节目,可以有多少种不同的节目顺序表?问题2晚会上共有9个演唱节目和4个舞蹈节目,要求每两个舞蹈节目之间至少有两个演唱节目,可以有多少种不…  相似文献   

14.
第一章 两个元素的布尔代数 引言“布尔代数”最初产生于对思维规律的研究.在逻辑学中常常要考虑命题的“真”和“假”,这“真”和“假”可看作是两个值或两个元素.在电子技术中,往往在开关网络中出现有两种可能的情形:有电与无电、灯亮与灯灭、导通与截止、高电压与低电压等,总之是“两种状态”,这“两种状态”也同样地可看作是两个值或两个元素.并且在这些实际问题中,往往要考虑一些量之间的关系,其中出现的每一个量所取的值为“两种状态”、两  相似文献   

15.
证明线段成比例或等积式常用的方法是利用相似三角形.其基本思想是:先找出与所证的比例式中的线段有关的两个三角形,然后设法证明这两个三角形相似.因此正确寻找并证明相关的两个三角形相似是解决这类问题的关键.如何由比例式找出相关的三角形,这是同学们感到比较困难的问题.为了帮助同学们解决这一难点,本文介绍一种常用的方法——“三点定形法”.  相似文献   

16.
哲学中对立和统一是矛盾的两个基本属性,在某种条件下,往往又可以相互转化.我们在证明不等式的过程中所解决的“等”与“不等”问题,也是一对矛盾,于是可用“增量法”将不等量变形为等量,将不等关系到转化为相等关系.对于实数a>b,若a=b t,则称t为“和式增量”.对于实数a>b>0,若  相似文献   

17.
圆锥曲线的离心率既能充分体现圆锥曲线自身的几何性质,又能融合其他数学基础知识,是考查考生“四基”的一个主阵地.结合一道模拟题中椭圆离心率的求解,以黄金分割三角形来创设问题情境,合理开拓数学思维,掌握“通性通法”与“巧技妙法”,综合创新应用,发散思维变式,引领并指导数学教学与复习备考.  相似文献   

18.
本文从问题的本意出发 ,指出了连续的本息计算公式的“复利法”、“单利法”的正确推导方法 ,并给出了两个应用的例子  相似文献   

19.
“算两次”,又称富比尼 ( G.Fubini)原理 .作为一种重要的数学解题方法 ,散见于各层级、各类型数学问题中 .其实质是将同一个量从两个不同的角度计算两次 ,利用“殊途同归”的等量关系达到“出奇制胜”的目的 .比如立体几何中求距离常用的“三棱锥体积法”(即利用三棱锥可换底的特点 ,两次计算的体积相等 )、证明恒等式中的“两边夹”方法(即通过计算左、右两边都等于第三个量 ,综合而得 )以及解析几何中某些动点轨迹的求法 (根据动点满足的两个条件列出等式 )等等 .从这个意义上说 ,“算两次”并不神秘 ,不仅是我们惯常使用的手法 ,而且分…  相似文献   

20.
“分层备课,分类指导”教法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九年义务教育的目的是,提高全民族的素质,为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守纪律的社会主义建设人才奠定基础的公民素质教育.要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首要的问题是研究后进生问题,如何让后进生爱学、乐学问题.我93年开始教初一两个班的数学,选一个班实行“分层备课,分类指导”教学法进行教学,另一个班与同年级其它7个班一样,采用常规教学法组织教学.通过三年的教学,我进行了全面的分析、研究,发现采用“分层备课,分类指导”教学的这个班的学生比对比班的学生成绩高出20多分,优秀率更为突出,据学校“政报”公布的数据为:1993…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