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31 毫秒
1.
用准经典轨线(QCT)方法计算了高振动激发态吡嗪(C4N2H4)与N2、O2、NH3、基态吡嗪之间的碰撞传能. C4N2H4通过计算发现, 高振动激发态C4N2H4与N2、O2碰撞发生的主要是V-V传能, 与NH3碰撞发生的主要是V-R传能, 与基态C4N2H4碰撞发生的主要是V-V(R)传能. 通过比较高振动激发态C4N2H4、C6F6、C6H6与其基态分子的碰撞传能, 发现此类碰撞传能中, 若分子的对称性高, 则V-V传能更容易实现.  相似文献   

2.
利用高分辨光谱技术观察了NH2(~2A A,090)423(F1/F2)在单次碰撞条件下的精细态色散荧光光谱,发现NH2(~2A A1)在与闭壳层分子碰撞传能过程中,母能级的自旋-转动耦合守恒,从实验上直接证实了在开壳层-闭壳层分子碰撞过程中电子自旋为一旁观者的假设;由于长程作用力造成子能级具有保持原来自旋-转动耦合的倾向.  相似文献   

3.
用时间分辨窝里叶红外发射谱研究了高振动激发态CO向C2H2的传能,得到了CO(v=1-3)各振动态布展及其随时间的变化,利用微分法解出弛豫微分方程组,获得CO(v=1-3)向C2H2的传能速率常数分别为:2.0±0.1,6.0±0.2和9.1±0.8(10-13cm3·molecule-1·s-1).传能速率随着振动量子数的增加而迅速增加.CO的振动能应向C2H2的对称伸缩模v2近共振V-V传递.传能过程中还可能形成二聚体络合物,加速了CO(v)向C2H2的传能.用abinitio方法确定了CO...C2H2两种可能的直线构型.  相似文献   

4.
用时间分辨富里叶红外发射谱研究了高振动激发态CO向C2H2的传能,得到了CO(v=1-3)各振动态布居及其随时间的变化。利用微分法解出弛豫微分方程组,获得CO(v=1-3)向C2H2的传能速率常数分别为:2.0±0.1,6.0±0.2和9.4±0.8(10^-13cm^3·molecule^-1·s^-1)。传能速率随着振动量子数的增加而迅速增加。CO的振动能应向C2H2的对称伸缩模v2近共振V-  相似文献   

5.
在束-气和束-束实验条件下,详细研究了NH_2(~2A_1,090,4_(23))自由基分别与 Ar,N2,O2和 NH3碰撞引起的电子态猝灭和转动态-态传能,获得了总的猝灭截面σQ (分别为≤ 0.17、 0.26、 0.30和 0.48 nm~2),以及相对转动态-态传能截面 .利用碰撞络合物模型计算的电子猝灭截面与实验测得的截面具有基本相同的趋势,表明长程吸引势在猝灭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同时还发现,转动态-态传能中相对截面随着碰撞对的折合质量的减小而下降 .由于 NH_3具有较大的偶极矩以及 O_2的开壳层电子结构使得猝灭截面增大,而转动态-态传能截面减小 .  相似文献   

6.
7.
在束-气和束-束实验条件下,详细研究了NH2(A2A1,090,423)自由基分别与Ar,N2,O2和NH3碰撞引起的电子态猝灭和转动态-态传能,获得了总的猝灭截面σQ(分别为≤0.17、0.26、0.30和0.48 nm2),以及相对转动态-态传能截面.利用碰撞络合物模型计算的电子猝灭截面与实验测得的截面具有基本相同的趋势,表明长程吸引势在猝灭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同时还发现,转动态-态传能中相对截面随着碰撞对的折合质量的减小而下降.由于NH3具有较大的偶极矩以及O2的开壳层电子结构使得猝灭截面增大,而转动态-态传能截面减小.  相似文献   

8.
用含时微扰理论两态近法算是分子间振动能传递,导出了电场中分子间共振V-V传能的跃迁几率,态-态反应截面反应速度常数表达式。  相似文献   

9.
在束 气和束 束实验条件下,详细研究了NH2(A1,090,423)自由基分别与Ar,N2,O2和NH3碰撞引起的电子态猝灭和转动态 态传能,获得了总的猝灭截面σQ (分别为≤0.17、0.26、0.30和0.48 nm2),以及相对转动态 态传能截面.利用碰撞络合物模型计算的电子猝灭截面与实验测得的截面具有基本相同的趋势,表明长程吸引势在猝灭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同时还发现,转动态 态传能中相对截面随着碰撞对的折合质量的减小而下降.由于NH3具有较大的偶极矩以及O2的开壳层电子结构使得猝灭截面增大,而转动态 态传能截面减小.  相似文献   

10.
稀土离子(LnⅢ)丰富的4f电子跃迁能级,使稀土发光材料获得重要而广泛的应用.稀土配合物中天线基团的引入,弥补了稀土离子f-f跃迁禁阻而导致吸收较低的不足.而具有三重态吸收的过渡金属配合物作为天线基团,更使稀土离子的激发窗口红移.相关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际应用价值.本文主要综述近年来有关铱(IrⅢ)-稀土(LnⅢ)异核发光配合物方面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11.
Π态双原子分子Λ分裂引起的量子干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To interpret theoretically the abnormal phenomenon in the experiment of collision-induced rotational energy transfer of CO(A1Π,v=3)with He by Sun et al.,the time dependent first order Born approximation,and the long-range interaction potentials and“straight-line”trajectory approximation are taken into account. A theoretical model of quantum interference of Π-state diatomic molecules,which originates from the difference between the two "Λ-related collision potential energy surface,is presented. The abnormal phenomenon of σε→ε'ΔJ=0<σε→ε'ΔJ=±1 for He is also interpreted successfully. At first the theoretical development of collision-induced quantum interference on rotational energy transfer is reported;then a theoretical model of quantum interference of Π-state diatomic molecules,which originates from the difference between the two "Λ-related collision potential energy surfaces,is presented;in the end the results have been discussed and concluded.  相似文献   

12.
亚稳态分子猝灭机理的研究一直受到人们的极大重视.本文利用E-V传能模型对亚稳态分子PCl(b~1∑~+)的猝灭过程进行了定量处理.结果表明PCl(b~1∑~+)的猝灭是PCl(b~1∑~+→a~1△)跃迁和试剂分子端键X—Y振动能级近共振传能的结果,与PCl(b~1∑~+)的猝灭是PCl(b~1∑~+→a~1△)跃迁的Franck-Condon因子及试剂分子端键X—Y振动的非谐性系数有关,而且也受猝灭试剂分子极化率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乙腈介质中S-NO键异裂能和均裂能的测定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近年来, 大量研究表明, 一氧化氮在许多生命过程(如免疫、神经传导和血管扩张等)中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1~4]. 然而, 文献[5]的研究表明, NO在生命体内很少以游离形式存在, 绝大部分都是与生命体内活线性分子结合着, 其中NO与有机硫以S-NO键方式结合形成的NO蕴合物(Nitric oxide-generating agent)被认为是NO在生命体内贮存、 转移和释放最主要的分子源[5]. 因此, 系统研究各种类型硫键NO蕴合物中S-NO键的断裂能, 可以诠释和预测NO在生命体内的转移方向和转移机制. 由于这一原因, S-NO键断裂能的研究是当今许多键能化学家正致力于解决的最热门课题之一. 10多年来, 我们从事的化学键键能研究, 已为这一领域的深入研究奠定了基础. 前文[6~8]根据热力学循环利用滴定量热法成功地测得了多个系列的N-NO键的异裂能和均裂能. 最近, 我们在此工作的基础上, 通过改变热力学循环方式又成功地利用滴定量热法测得了12个S-亚硝基化合物中的S-NO键的异裂能和均裂能, 其中9个为芳香体系, 3个为脂肪体系, 分别模拟生命体系内芳香体系和脂肪体系中的S-NO键. 本文首次报道其实验结果, 并进行一些讨论.  相似文献   

14.
15.
分子单重/叁重混合激发态碰撞传能中的量子干涉效应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沙国河  张存浩 《物理化学学报》2004,20(Z1):1010-1016
量子干涉效应是基于量子力学波粒二象性原理,即微观粒子的运动皆具有波的特性而产生的一种干涉现象,故又称为物质波干涉.近年来,在分子的光激发、光解和光电离及碰撞过程中皆已观察到量子干涉效应,成为分子动态学领域研究热点之一.我们小组在国际上首次得到了单重/叁重混合激发态分子碰撞传能中的量子干涉的实验证据,从理论上导出了包括干涉相位角的传能截面公式,从实验上发展了激光双共振多光子电离光谱技术,用以测定了CO(A1П,v=0/e3∑-,v=1)与各种原子(He,Ne,Ar)及双原子分子H2,O2,N2,HCl碰撞传能的干涉角.其后又与李丽的小组合作,在热管炉中用激光双共振诱导荧光法观察到Na2(A1∑+uv=8/b3П0u,v=14)-Na碰撞中的量子干涉效应,证明了碰撞干涉效应的普遍性.近年来,在理论方面,我们发展了基于含时微扰的一级波恩近似量子散射方法,计算出了上述碰撞体系的干涉角θST,与实验值符合极好.本文指出虽然气池实验测得的干涉角θST是不同分子碰撞速度及碰撞参数的"平均"结果,但与理论计算的微分干涉角尚比较接近,可提供激发态分子碰撞相互作用势的重要而难得的信息.  相似文献   

16.
含能盐和含能离子液体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近年来含能盐和含能离子液体由于其独特的性质而受到广泛关注。本文综述了多种含能盐和含能离子液体(阳离子包括三唑、四唑、双环唑、六次甲基四胺等;阴离子包括硝酸根、高氯酸根、硝基唑、叠氮根、四硝基铝、多腈基化合物、二硝基尿素等)的合成;结合其表征结果分析了阳离子上的取代基以及阴阳离子对它们的性能如熔点、生成焓、密度等的影响。对含能盐和含能离子液体在炸药和推进剂方面的应用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7.
孙强  师进生 《无机化学学报》2009,25(10):1873-1876
电荷迁移跃迁是指电子在配体的低能轨道受激往金属离子的高能轨道发生的跃迁[1].其光谱位置较高,一般位于真空紫外(VUV)区域,可以有效地吸收200 nm左右的激发能量,因此,对真空紫外发光材料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翻[2].  相似文献   

18.
卟啉化合物的共振能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袁履冰  张田林 《有机化学》1986,6(4):286-290
具有芳香性的卟啉环的共振能是卟啉类化合物的重要结构参数,据此可以讨论卟啉的光谱和化学反应性能等问题。本文根据分享键能(Contributing Bond Energy)的概念,对复杂分子卟啉的键能进行了计算。采用分享键能和键解离能(Bond Dissociation Energy)的差值,计算了某些卟啉化合物的共振能。计算方法简便,计算结果与以前文献报道的以及实验值符合。  相似文献   

19.
利用ab initio 量子化学方法研究了自旋禁阻的传能反应O(1D)+CO2(1Σ+g)→O(3P)+CO2(1Σ+g)的反应机制, 通过中间化合物CO3的单、三重态的势能面交叉点的确认, 证明了中间物传能机理的可行性. 同时计算了交叉点处的自旋-轨道偶合和面间跃迁几率, 进一步证明了中间化合物CO3的形成在传能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20.
在单次碰撞条件下 ,对NH2 (~A2 A1,(0 ,9,0 ) )的转动非弹性碰撞进行了详细的研究 ,包括不同转动能级、核自旋、及自旋分裂双重态的传能 ,直接得到了一些倾向性规则 ,并且对于能隙规律和角动量传递规律在其中的重要性作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