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3 毫秒
1.
刘智成 《化学教育》2010,31(6):9-12
简要介绍现代酸碱理论的建立及其基本概念。现代酸碱理论包括了Brφnsted-Lowry酸碱理论、Lewis酸碱理论、HSAB理论和超酸理论。举例介绍了与物理有机化学、有机合成、有机催化等领域相关的现代酸碱理论的广泛应用。  相似文献   

2.
自十七世纪中叶波义耳(Boyle)根据实验结果首次提出酸碱概念至今,人们对酸碱的认识已有三百多年的历史。相继提出的各种酸碱理论和近似模型,使人们对物质的基本性质,特别是化学性质的认识渐趋全面和深化。酸碱的水-离子论人们较为熟悉,溶剂论、质子论和电子论已有文介绍,而对提出较晚的  相似文献   

3.
黄一珂  邱晓航 《大学化学》2016,31(11):45-50
从软硬酸碱理论的起源出发,简要介绍软硬酸碱理论的建立背景、发展过程,并对其可能的应用范围做了讨论.最后结合人们对于软硬酸碱理论的认识和应用现状,做出总结和评价.  相似文献   

4.
化学教学理论界对化学教学论的基础是什么的回答不深不透,已深度影响到化学教学论自身的建设。本文认为化学教学实践活动应是化学教学论的实践基础;普通教学论、教育心理学、教育社会学、教育传播学应是化学教学论的主要理论基础,而教育学原理是通过普通教学论对化学教学论发挥指导作用的。鉴此,理清了化学教学论与相关理论学科及化学教学实践活动的关系层次。提出化学教学论要以普通教学论、教育心理学、教育社会学、教育传播学的研究终点作为自己的研究起点,基于实存的化学教学实践活动构建化学教学论体系。  相似文献   

5.
方高飞 《化学教育》2016,37(3):30-33
以酸碱电离理论和酸碱质子理论视角下盐类水解的教学设计为基础,阐述选取高中知识自然增长点作为教学资源帮助学生形成系统化学观,培养学生的深层理解能力和科学思维能力,从而达到教材做加法,学业做减法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6.
郑超 《化学教育》2020,41(22):12-16
目前国内化学基础课教材关于碰撞理论中活化能的定义存在严重分歧,简单总结了目前中文教材中的3种定义。通过对碰撞理论形成过程中部分历史背景的梳理,总结出碰撞理论所具备的2个基本要素即气体分子运动论的应用以及碰撞活化假设,然后溯源3种不同定义来源的历史文献,从2个基本要素的角度分析3种定义。研究发现中文教材广泛采用的Lewis活化能解说不承认碰撞活化假设,采用了辐射活化假说,同时表述笼统不严谨,Tolman活化能解说是单纯的统计力学处理,没有应用气体分子运动论,不属于碰撞理论范畴。而简单碰撞理论提出的有效碰撞的最低能量作为活化能的定义更能承载碰撞理论的基本要素。  相似文献   

7.
顾春晖 《化学教育》2021,42(15):102-106
酸碱质子理论是普通化学中的重要模块。学习酸碱质子理论一般从弱酸水溶液入手,若将应用范围扩展为所有含质子的化合物,该理论将被赋予更多的内涵。在含质子的已知化合物中,Ka的范围十分宽广,跨越了100个数量级以上。哪种酸碱“最强”一直是学生间喜闻乐见的话题,以此话题出发,介绍了常见的超强酸、超强碱与相关概念及应用。这些概念的介绍不仅拓展了学生的视野,更能够加深学生对酸碱质子理论的理解,对未来分析化学、无机化学、有机化学的教育产生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8.
酸碱质子理论是大学无机化学教学中最重要的概念之一,溶液中的酸碱强弱的比较虽然可以通过查找酸碱解离常数来得到,但在数据缺失情况下的定性比较酸碱强弱在教学中也很重要,而且这种比较可以帮助学生理解物质结构与性质之间的相关性。本文根据质子酸碱的化学组成和分子结构分析它们的酸碱性,并主要根据分子结构信息,包括键的极性、键的强度、键的离域、氢键、分子中键的环境等,推导、比较它们酸碱性的相对强弱。  相似文献   

9.
针对高职学生理论基础薄弱、对课堂传授知识的学习积极性不高等普遍现象,在酸碱滴定之后的电位分析学习过程中,通过教学改革增设综合性强的系列实验项目,如酸碱滴定理论突跃曲线(pH-V曲线)验证实验,滴定终点与化学计量点比较实验,不同方法测定水溶液酸度的比较实验等。以实验贯通酸碱滴定和电位分析重要核心内容,利用一个体系,通过几种分析方法进行比较教学,将现学的知识与已学过的知识相互连接起来,并让学生通过实验亲自动手验证理论,在熟练掌握分析操作技能的基础上提升了理论知识。  相似文献   

10.
软硬酸碱理论作为基础化学的重要理论,其在教学与教材中却存在定义不清、难以应用、适用范围不明、模棱两可等众多问题。借用前线轨道理论的观念,针对核心原子的外层轨道进行系统性讨论,并分类举例说明其适用范围与应用方式,以期对基础教学和相关科研有助。  相似文献   

11.
屈军艳  陈文  梁培花 《化学教育》2012,33(7):47-49,53
研究了对“化学教学论”课程进行改革,把中学化学教师引入化学教学论课程的效果。采用问卷调查的形式得知,将中学化学教师引入“化学教学论”有助于将“化学教学论”的理论与中学化学教学的实际紧密结合,对提高“化学教学论”教学水平与效果很有帮助。  相似文献   

12.
张玉春 《化学教育》2009,30(12):81-84
“原子-分子”论在近代化学史上是一项划时代的成就,它的创立过程是在曲折中前进的。道尔顿的原子论为科学的“原子-分子”论奠定了基石,揭开了近代化学新时期的序幕。道尔顿与盖.吕萨克的学术争论主要是围绕道尔顿原子论自身存在的内在矛盾及其外化的“半个原子”问题而展开的,它构成了近代“原子-分子”论创立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阿伏加德罗在道尔顿原子论基础上提出的分子学说,初步解决了道尔顿原子论的内在矛盾及其外化的“半个原子”问题,使科学的“原子-分子”论趋于完善。坎尼扎罗“原子-分子”论的最终确立,是道尔顿原子论与阿伏加德罗分子学说有机整合的结果。“原子-分子”论的这一创立过程给予我们的启迪是深刻的,它展示了科学理论的曲折发展、“继承-创新”辩证发展、内在矛盾动力、内在矛盾外化等发展规律。  相似文献   

13.
根据氧化还原理论,总结了广义氧化还原滴定的终点误差公式。该公式包括原来的酸碱滴定、沉淀滴定、配位滴定和氧化还原滴定的终点误差公式,以便于滴定分析进一步系统化。  相似文献   

14.
刘一兵 《化学教育》2006,27(3):44-45,49
教育理论原创性研究,已经逐步引起关注。化学教学论研究理应追求原创之路,即探寻研究问题的原发性、素材的原始性、方式的独特性、成果的创造性等。现实的化学教学论研究缺乏原创理论,其原因主要有思维、心理、实践、评价等困素影响。要提高化学教学论研究的原创性,必须注意增强其研究的历史使命,理顺它与一般教学理论的关系,开阔研究的学术新视野,直面于指向现实问题的化学校本教学研究,明确研究的质量追求。  相似文献   

15.
本文依据现代教学理论,针对化学教学论课程中分类教学的特点及目的要求,在教学实践的基础上,提出了理论学习——见习学习——实践学习三阶段的教学模式。并对三阶段教学模式的教学目标、理论依据、结构与程序、教学策略与方法、评价等进行了论述与介绍。  相似文献   

16.
介绍了化学教学论实验的重要性、教学现状以及自制微视频在教学中的优势和作用,基于学习金字塔理论和合作学习理论,阐述融合自制微视频进行化学教学论实验教学的过程,分析实际教学情况。聚焦探讨自制微视频的教学方式在高校化学教学论实验课程中的教学促进作用,通过训练学生自制微视频进行实验教学,将信息技术与实验教学整合起来,培养职前教师的实验技能、教学实践能力和信息技术应用能力。  相似文献   

17.
宋碧珍 《化学教育》1990,11(6):7-12
本文综合介绍了国内外几种软硬酸碱理论,着重讨论了皮尔逊(Pearson)提出的最新软硬酸碱理论,并将几种理论进行了比较。新均软硬酸碱理论的优点在于将酸碱的软硬特性和电子的逃逸倾向(电子化学势)和转移的电子数联系起来。软硬标度的计算公式只用了物质的两个重要原子参数(电离势,和电子亲和势 E_A)它既可计算酸的硬度也可以计算碱的硬度,并可说明软硬酸碱原则。  相似文献   

18.
共振论的应用及量子化学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共振论自20世纪30年代鲍林(Pauling L)提出以来,其在有机化学中有着较为广泛的应用。本文简述了共振论的产生及有关的基础知识,其中用共振论观点解释了一些用经典结构理论所不能说明的有机化合物的性质,并且用Gaussian98程序对其进行了量子化学探讨。  相似文献   

19.
杨帆  陈璐  姚建萍 《化学教育》2013,34(5):44-46
对中学阶段所学的阿仑尼乌斯电离理论和大学阶段所学的酸碱质子理论在解释盐类的水解问题上的异同进行了比较,并提出相应的教学策略。可为大学化学教师尤其是高师院校的教师处理大、中学知识点的衔接提供参考,旨在帮助大学新生尽快适应中学到大学学习的过渡,并为高校师范生毕业从教后尽快适应中学的教学工作提供指导。  相似文献   

20.
马永平 《化学教育》2013,34(4):7-10
化学教学论还没有成为真正意义上的理论学科,其原因是一方面还没有把普通教学论的概念和原理充分应用到化学教学论中,另一方面对化学教学实践经验的概括和抽象层次不高,只停留在表面的解说上。本文认为,要克服教育理论学科与化学教学的“两张皮”现象,还需化学教学论者深入到化学教学的本质特性中去,概括出化学教学是什么,结合教育科学的理论认识和化学教学实践推导出为什么要进行化学教学,化学教学应该如何。即要在深入研究化学学科特性的基础上,建立化学教学论的概念和原理体系。其中,化学教学本质论是切入点,化学教学价值论是方向,化学教学方法论研究则是归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