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前曾报导N-(间位取代苯基)氨基乙酸,α,α’-联吡啶与铜(Ⅱ),镍(Ⅱ)和锌(Ⅱ),N-(对位取代苯基)氨基乙酸,邻菲啰啉与铜(Ⅱ),镍(Ⅱ),锌Ⅱ)和钴(Ⅱ)生成的三元配合物的稳定性与配体酸碱强度之间的直线自由能关系,本文报导在25℃,0.1mol·dm~(-3)NaClO_4条件下,以邻菲啰啉(phen)为第一配体(A配体),以N-(间位苯取代基)氨基乙酸(简写为m-RPhG,R=CH_3,H,CH_3O,Cl)为第二配体(B配体)与镍(Ⅱ),锌(Ⅱ),钴(Ⅱ),以及α,α’-联吡啶(bipy)为第一配体,以m-RPhG为第二配体与钴(Ⅱ)以及在25℃,0.1mol·dm~(-3)  相似文献   

2.
在25.0±0.1C和0.1mol·dm~(-3)KNO_3存在下,用pH法测定了邻菲罗啉、5-硝基邻菲罗啉、5-氯邻菲罗啉、5-甲基邻菲罗啉为第一配体;脯氨酸、α-氨基异丁酸、异亮氨酸、缬氨酸、甘氨酸、丝氨酸为第二配体与铜(Ⅱ)形成三元配合物的稳定常数,结果表明三元配合物的稳定性与第一配体和第二配体的酸碱强度之间均存在直线自由能关系,应用反馈π键存在的程度讨论了配合物稳定性的变化趋势。  相似文献   

3.
钴(Ⅱ)-5-取代邻菲罗啉-α-氨基酸三元配合物的稳定性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本文在25.0±0.1℃,I=0.1mol·dm-3KNO3存在下,采用pH法测得了5-取代邻菲罗啉的质子化常数以及钴(Ⅱ)与5-取代邻菲罗啉、α-氨基酸的二元、三元配合物的稳定常数。结果表明三元配合物的稳定性与5-取代邻菲罗啉的质子化常数、取代基常数均存在直线自由能关系。并用三元配合物稳定性的表征值logKM、△logK,讨论了三元配合物的稳定性,发现钴(Ⅱ)与配体5-取代邻菲罗啉之间也存在着d-p反馈π键。该π健的强度对三元配合物稳定性有着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4.
前文报道了N,N'-双(对位取代苯基)乙二胺的质子化常数及其与 Cu(Ⅱ),Ni(Ⅱ)生成二元配合物的生成常数之间的直线自由能关系.本文报道以2,2′-联吡啶为第一配体,N,N′-双(对位取代苯基)乙二胺为第二配体的 Cu(Ⅱ)、Ni(Ⅱ)三元配合物稳定性的研究,发现在三元配合物的稳定性与第二配体的碱性强度之间亦存在直线自由能关系.  相似文献   

5.
用pH电位滴定法测定了铂(Ⅱ)与核苷酸NTP (NTP为腺苷5′-三磷酸和尿苷5′-三磷酸)和另一芳环系列配体ArL形成的三元混配配合物Pt(ArL)(NTP)n-(ArL=Phen, Bpy和Trp; n=2或3)在水溶液中的稳定常数(I=0.1 mol/L, KNO3; 25℃).用ΔlogKPt比较了二元和三元混配配合物的稳定性差异,认为三元混配配合物稳定性的增加可归因于π-酸与π-碱之间的合作效应和分子内芳环配体的堆积作用.  相似文献   

6.
在25.0±0.1C和0.1mol·dm-3KNO3存在下,用pH法测定了邻菲罗啉、5-硝基邻菲罗啉、5-氯邻菲罗啉、5-甲基邻菲罗啉为第一配体;脯氨酸、α-氨基异丁酸、异亮氨酸、缬氨酸、甘氨酸、丝氨酸为第二配体与铜(Ⅱ)形成三元配合物的稳定常数,结果表明三元配合物的稳定性与第一配体和第二配体的酸碱强度之间均存在直线自由能关系,应用反馈π键存在的程度讨论了配合物稳定性的变化趋势。  相似文献   

7.
甘雄  谢音  任小明  沈玉芳  彭正合  周运鸿 《化学学报》2005,63(14):1307-1312,i003
测量了标题配合物Ni(mnt)(phen)在多种介质中的电子吸收光谱和发射光谱,使用密度泛函理论的B3LYP方法和分子轨道理论的PM3方法研究了其气态分子几何构型、电子结构和成键,用ZINDO/S方法通过多组态的组态相互作用(CI)计算解释了实验光谱.结果表明:该配合物分子为平面结构,对称性属于点群C2v,基态为自旋三重态,配位键Ni-N和Ni-S为典型的共价结合,Ni的3d电子反馈效应较显著;可见区的吸收带和发射带(对应于基态电子组态到较低能量激发态组态的跃迁)本质上属于配体phen到mnt^2-的荷移跃迁(LL'CT),紫外区的吸收带本质上属于配体的π→π*跃迁。  相似文献   

8.
采用Cu, Zn, Ni为“牺牲”阳极, 在无隔膜电解槽和含配体水杨醛缩L-异亮氨基酸Schiff碱的乙腈溶液中电解合成了Cu(Ⅱ), Zn(Ⅱ)和Ni(Ⅱ)配合物. 利用元素分析、红外光谱、紫外光谱、热分析等手段对配合物的结构进行了表征, 测定了Cu(Ⅱ)配合物的电化学性质. 结果表明, 配合物的化学组成为ML·nH2O(L=C13H15NO3, M=Cu(Ⅱ), Zn(Ⅱ), Ni(Ⅱ), n=1, 1, 2), 配合物具有相似的空间结构, 配体均以三齿进行配位; 电合成配合物的电化学效率Ef 接近0.5 mol/F[Zn(Ⅱ), Ni(Ⅱ)]和1.0 mol/F[Cu(Ⅱ)], Cu(Ⅱ)配合物中Cu(Ⅱ)L/Cu(Ⅰ)L电对的可逆半波电位Er1/2为-0.79 V.  相似文献   

9.
本文采用pH法,在25.0±0.1℃,I=0.1mol·dm-3KNO3存在条件下,测定了铜(Ⅱ)-1,4,7,10-四氮杂环十三烷-11,13-二酮-α-氨基酸(5-取代邻菲罗啉)三元配合物的稳定常数,探讨了大环多胺配体与金属离子的配位能力、配位方式、及其在水溶液中铜(Ⅱ)配合物的稳定性,同时也研究了5-取代邻菲罗啉与铜(Ⅱ)之间的d-p反馈π键、取代基的Hammett诱导效应对三元配合物稳定性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用5-硝基水杨醛与硫脲缩合制备出一种Schiff碱配体,将其分别与Cu(Ⅱ),Zn(Ⅱ)和Ni(Ⅱ)作用合成出了Schiff碱配合物.采用元素分析、红外光谱、紫外光谱、差热热重、摩尔电导率、核磁共振等分析方法对化合物进行表征和测试,并研究了配合物的热力学稳定性及其荧光性质.  相似文献   

11.
本文在25.0±0.1℃,I=0.1mol·dm(-3)KNO3存在下,采用pH法测得了5-取代邻菲罗啉的质子化常数以及钴(Ⅱ)与5-取代邻菲罗啉、α-氨基酸的二元、三元配合物的稳定常数.结果表明三元配合物的稳定性与5-取代邻菲罗啉的质子化常数、取代基常数均存在直线自由能关系.并用三元配合物稳定性的表征值logKM、△logK,讨论了三元配合物的稳定性,发现钴(Ⅱ)与配体5-取代邻菲罗啉之间也存在着d-p反馈π键.该π健的强度对三元配合物稳定性有着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12.
本文采用pH法,在25.0±0.1℃, I=0.1 mol·dm-3 KNO3存在条件下,测定了铜(Ⅱ)-1,4,8,11-四氮杂环十四烷-12,14-二酮-α-氨基酸(5-取代邻菲咯啉)三元配合物的稳定常数,探讨了大环多胺配体与金属离子的配位能力、配位方式、及其在水溶液中铜(Ⅱ)配合物的稳定性,同时也研究了5-取代邻菲咯啉与铜(Ⅱ)之间的d-p反馈π键,取代基的Hammett诱导效应对三元配合物稳定性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用pH电位滴定法首次研究了水溶液中三元混配配合物M(Bic)L+(M2+=Ni2+或Zn2+,L=苯并咪唑、吡啶、3,4-二甲基吡啶、异喹啉,Bic- = N,N-双(羟乙基)甘氨酸的单电荷阴离子)的稳定性.三元混配配合物相对于二元配合物的稳定性差值用ΔlgKM =lgKM(Bic)M(Bic)L-lgKMML来表示.结果表明这些三元混配配合物比统计规律所估计的要稳定得多,且ΔlgKZn 大于ΔlgKNi.三元混配配合物稳定性增大可归因于πA-πB协同作用和Zn2+配位构型的转变.  相似文献   

14.
报导了以2,2'-联吡啶为第一配体, N,N'-双(对位取代苯基)乙二胺为第二配体的Cu(II)、Ni(II)三元配合物稳定性的研究, 发现三元配合物的稳定性与第二配体的碱性强度之间存在线性自由能关系.  相似文献   

15.
采用自旋限制和非限制B3LYP/UB3LYP方法分别优化了系列Os(Ⅱ)二亚胺配合物[Os(L)2(CN)2(phen)][phen=1,10-邻二氮杂菲;L=PH3(1),二甲基亚砜(DMSO)(2)]及[Os(PH3)2(phen)Br2](3)的基态和激发态几何构型.通过TD-DFT方法结合PCM溶剂化模型计算了配合物1~3在二氯甲烷溶液中的吸收和发射光谱并指认了相应的跃迁性质.通过理论化学计算,揭示了π酸配体及π碱配体对配合物磷光发射性质的影响及原因.并进一步解释了配合物3易于在Os-Br键处断裂而发生反应的量子化学机理.对配合物在不同溶剂中的磷光发射性质的计算表明,溶剂对配合物的量子产率存在着影响并且配合物具有溶剂化显色效应.  相似文献   

16.
用pH法在(25.0±0.1)℃,I=0.1mol·dm-3KNO3条件下,测定Cu(Ⅱ)-4-(喹啉-8′-甲基)-1,4,7,10-四氮杂环十三烷-11,13-二酮-α-氨基酸或5-取代邻菲罗啉两类三元配合物的稳定常数;研究了带甲基喹啉侧基大环多胺配体与Cu(Ⅱ)离子的配位能力、配位方式;发现这两类三元体系配合物有特殊的稳定性;而且它们的稳定性与配体α-氨基酸及5-取代邻菲罗啉酸碱强度之间的直线自由能关系的变化趋势相反;探讨了Cu(Ⅱ)和5-取代邻菲罗啉之间的d-p反馈π键及其取代基Hammett诱导效应的关系。  相似文献   

17.
甘雄  谢音  任小明  沈玉芳  彭正合  周运鸿 《化学学报》2005,63(14):1307-1312
测量了标题配合物Ni(mnt)(phen)在多种介质中的电子吸收光谱和发射光谱, 使用密度泛函理论的B3LYP方法和分子轨道理论的PM3方法研究了其气态分子几何构型、电子结构和成键, 用ZINDO/S方法通过多组态的组态相互作用(CI)计算解释了实验光谱. 结果表明: 该配合物分子为平面结构, 对称性属于点群C2v, 基态为自旋三重态, 配位键Ni—N和Ni—S为典型的共价结合, Ni的3d电子反馈效应较显著; 可见区的吸收带和发射带(对应于基态电子组态到较低能量激发态组态的跃迁)本质上属于配体phen到mnt2-的荷移跃迁(LL'CT), 紫外区的吸收带本质上属于配体的π→π*跃迁.  相似文献   

18.
在25±0.1℃、I=0.1 mol·L-1 KNO3条件下,应用pH法测定了氨基酸水杨醛席夫碱(Sal∶A,A配体)-α-氨基酸(Aa,B配体)三元配合物的稳定常数,实验发现在三元配合物的稳定性与B配体的碱性之间存在良好的线性自由能关系。同时,以稳定性数据为探针,研究了三元配合物分子内存在的配体间疏水缔合作用。  相似文献   

19.
基于1,4-苯二硫乙酸(H2L)及中性含氮配体,水热法合成了两个新的d10金属配合物[ZnClL0.5(bpp)](1)和[Cd2L(phen)4(H2O)2].L.2.78H2O(2)(bpp=1,3-di(4-pyridyl)propane,phen=1,10-phenanthroline),并通过单晶X-射线衍射、元素分析、红外光谱和热重对其结构进行了表征。结构分析表明,在配合物1中,Zn(Ⅱ)呈现四配位的扭曲四面体构型,进一步连接形成一维双链状结构。在配合物2中,Cd(Ⅱ)呈现六配位的扭曲八面体构型,并通过可能存在的氢键及π-π堆积作用,形成最终的三维超分子结构。同时,讨论了两种配合物的固体荧光性质。  相似文献   

20.
前文曾报导铜(Ⅲ)-N-(取代苯基)亚氨基二乙酸-α-氨基酸三元混配型配合物的稳定性与配位体的酸碱强度之间的直线自由能关系,其中铜(Ⅱ)与N-(取代苯基)亚氨基二乙酸仅形成1:1型二元配合物,且α-氨基酸为二齿配体,数据处理为半整数法.为了进一步探讨配合物中的直线自由能关系的普遍性,本文以镍(Ⅱ)、钴(Ⅱ)、锌(Ⅱ)与N-(对和间位取代苯基)亚氨基二乙酸(RPhIDA;R=CH_3O、CH_3、H、Cl)(三齿配体)形成1:2型二元配合物及其与氮三乙酸(NTA)(四齿配体)形成三元配合物来研究此配合物的稳定性与配体酸碱强度之间的直线自由能关系.数据处理采用非线性最小二乘方拟合的TITFIT 程序进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