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C(γ,η)X反应与N(1535)在核内的性质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在N*(1535)共振模型下,研究了γ在原子核上产生η的反应,通过N衰变的实验数据以及γp→ηp反应确定了模型参数,结果表明,MN*=1550MeV才较好地符合γp→ηp的实验,对12C上的η介子光生的总截面计算发现,N*(1535)在核内的宽度由于多体修正而增大,N*-核的相互作用具有排斥性质.  相似文献   

2.
谭玉红  宁平治  蔡崇海 《中国物理 C》1998,22(12):1136-1142
采用包含库仑场影响的一级修正的eikonal相移研究了入射动量为715MeV/C的K+介子与6Li、12C核散射及入射动量为800MeV/c的K+介子与(12)C、40Ca核散射的微分截面,通过理论微分截面与相应实验数据的拟合,得到了最佳光学势参数,为K+核散射的微观研究提供一定依据.用得到的光学势计算了相应散射过程的总截面,并与实验值作了比较.  相似文献   

3.
俞涛  姜焕清 《中国物理 C》1998,22(5):452-459
计算了阈能附近氘核上η介子的光生反应γd→ηX.其中核子上η光生过程主要考虑N(1535)的贡献,氘-核子-核子顶角Γdpn矩阵元处理成非相对论氘核波函数.所得截面和微分截面能够很好地符合最新的实验数据,并得出了γ nN* 耦合的大小.  相似文献   

4.
柳继锋  沈建平  厉光烈 《中国物理 C》1990,14(12):1096-1102
本文使用多体问题的标准格林函数方法研究η介子核束缚态的形成.我们的计算结果表明,耦合常数及谐振子势在物理合理的范围内,确实有可能形成η介子核16Oη的束缚态,这主要是由于ηNN*(1/2,1-/2)相互作用是吸引的.但是,束缚态宽度Γ比结合能BE大,这将给观测束缚态带来困难.  相似文献   

5.
在对28Si轰击92Mo靶反应进行的在束γ测量中,观测到一个全新的转动带,通过对其跃迁强度、结构特性的分析,认定它可能是建立在117Cs核的h11/2质子能级上的转动带.  相似文献   

6.
本文讨论奇奇核U(B)(6)×U(v)(12)×U(π)(4)动力学对称性的SO(6)极限情形.除计算能谱外,对体系的波函数、E(2)电磁跃迁几率和单粒子转移反应强度都进行了计算,并得到相应精确解.最后就198Au119188Ir111两核的实验能谱与理论计算值进行了比较并作了讨论.  相似文献   

7.
把U(2)L×U(2)R介子手征理论中对矢量介子的O(p4)计算用重求和方法进行了改进,并重新研究了衰变ρ→ππ.由此得到了fρππ(p2)直到O(p)的完整表达式,并基于收敛性条件和么正性条件给出了一个重要的非微扰结论.  相似文献   

8.
岳崇兴  鲁公儒  李建涛 《中国物理 C》2001,25(12):1140-1146
在顶色辅助的多标度人工色(TOPCMTC)模型框架下,讨论了最轻的中性TC介子P0在μ+μ对撞机(FMC)上的s道共振产生.计算结果表明:其有效产生截面非常大,至少比标准模型中的Higgs粒子h0的产生截面大一个量级.因此,FMC可以用来探测TC介子的存在进而检验人工色理论.  相似文献   

9.
用夸克模型结合Ds,Ds*, 讨论窄共振态Dsj*(2317),Dsj(2460). 除η-π0混合角由D*s衰变宽度给出, 所有的参数均取自Godfrey和Isgur的夸克模型. 得到的电磁衰变宽度与实验数据和其他作者的结果相一致. 但是, 与现有的实验结果比较, Dsj*(2317), Dsj(2460)的π介子衰变宽度要小一个数量级. 我们怀疑简单的手征夸克-π轴矢相互作用的哈密顿量不适合于Dsj*(2317), Dsj(2460)的强衰变.  相似文献   

10.
桑建平  刘庸 《中国物理 C》1994,18(12):1102-1106
从壳模型组态及核子-核子有效相互作用出发,借助于一种描述偶偶核高自旋态的微观理论方案,对同位素126Ba,128Ba和130Ba的低能态及质子拆对占据h11/2侵入轨道所出现的回夸现象作了研究.得到了与实验定性符合较好的结果.对Yrast带,进一步探讨了带间相互作用强度与耦合算子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1.
高远  李希国  李永青  刘建业 《中国物理 C》2005,29(11):1067-1070
在密度相关的相对论平均场理论基础上, 假定Θ+通过交换有效的同位旋标量介子σ和ω与其他重子发生相互作用, 研究了强子在包含Θ+的奇异核物质中的性质改变. 讨论并计算了介质中的Θ+和核子有效质量及其对重子密度的依赖关系, 分析了Θ+在核物质中包含的成分大小以及核子的同位旋效应对奇异核物质性质的影响, 进一步计算了不同重子组成比例下奇异核物质的标量密度ρS和矢量密度ρB的对应曲线.  相似文献   

12.
使用SimBes(探测器模拟软件)和UGNT(物理事例产生器)模拟了在即将建造的BEPCⅡBESⅢ上寻找η′c1P1的过程.初步结论是如果收集到3×109ψ(2S)事例,就有能力寻找这两个粒子,而且,寻找η′c比寻找1P1需要更少的ψ(2S)事例.  相似文献   

13.
讨论了KK的强相互作用单介子交换势, 发现当考虑动量平方项时, 仅由单介子(ρ,ω,φ)交换势, 不足以构成束缚态. K+K在库仑势的作用下可以形成束缚态, 我们进一步计算了单介子交换势对K+K库仑势束缚态能级的影响以及K+K束缚态衰变到ππ和ηπ的宽度.  相似文献   

14.
用RBUU方法研究了中高能重离子碰撞中K介子产额及谱的情况.我们发现K+/K产额比是与核系统大小相关的,这种相关性与K介子在核介质中所受的吸收效应有关.还研究了在三种不同核系统中的K平均吸收路程,发现K平均吸收路程在轻核系统中与在中、重核系统中存在较大的差别,从而定量地解释了这种K+/K比与核系统的相关性.研究结果给出了核介质对K介子的吸收程度还与不同反应道的贡献有关,这是导致Bπ→KX道在核系统,特别是在轻、中量核系统中起重要作用的一个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5.
假定Θ+通过交换有效的同位旋标量介子σ和ω与核子和它本身发生相互作用, 在密度相关的相对论平均场理论基础上研究了{p,n,Θ+}系统状态方程和可能形成的亚稳定态. 讨论了在不同的重子密度下质子-中子同位旋比值以及Pentaquark Θ+成分对系统单个重子能的影响. 计算结果表明, 在单个重子能取极小时, Θ+有可能在核物质中束缚存在.  相似文献   

16.
章迺森 《物理学报》1964,20(12):1244-1253
在联合原子核研究所的100亿电子伏同步稳相加速器上,我们研究了π+介子与质子的强相互作用。利用闪烁计数器和阈式气体契连科夫计数器所组成的粒子望远镜,分离出π+介子束和质子束。利用在良好几何条件下粒子束减弱的方法,测量了动量为2.72,3.70和4.75Βэв/с的π+介子与质子相互作用的全截面。作为进行相互作用的质子,使用了液体氢靶。为了检验测量设备工作的正确性,同时还测量了动量为2.72Βэв/с的质子与质子相互作用的全截面。由所得结果得知,在所测动量区间,π+介子与质子相互作用全截面,在误差范围内,已开始趋于恒定,并且和π-介子与质子相互作用全截面互相趋近。这一趋势,符合И.Я.Померанчук定理的预言。文章中讨论了验证Померанчук定理的问题。  相似文献   

17.
能量为75MeV/u的12C初级束轰击2mm厚的初级Be靶,并利用RIBLL从弹核碎片中分离出54.2MeV/u质子滴线核束8B和61.1MeV/u的9C,再轰击Si靶,用透射法测量了它们与Si的反应总截面σR.并应用Glauber模型进行理论计算,分析结果表明8B和9C都可能具有质子晕结构.  相似文献   

18.
双奇核176Ir转动带的旋称反转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利用149Sm(31P,4nγ)反应,通过γ射线的激发函数测量、X-γ和γ-γ符合测量研究了双奇核176Ir的高自旋态.首次建立了双奇核176Ir由4个转动带构成的能级纲图.依据从实验数据中提取出的带内B(M1)/B(E2)值与理论计算值的比较,以及相邻双奇核的带结构特征,给出了转动带的准粒子组态.基于本实验建立起的带间跃迁和在I=18h处观测到的旋称交叉,指出176Ir核基于πh9/2⊙νi13/2和πi13/2⊙νi13/2组态的两个转动带在低自旋时出现旋称反转现象.  相似文献   

19.
原子核电荷半径Rc所有的实验数据都表明, Rc系统偏离A1/3律, 即随A增大Rc/A1/3系统地递减, 而Rc/Z1/3则比较接近于一个常量. 原子核巨单极共振能量Ex ∝ R-1的大量实验数据也支持这一结论. 根本原因在于A1/3律与同位旋无关, 而Z1/3律已部分反映了同位旋的影响. 基于壳模型, 给出了Z1/3律的微观诠释. 壳模型中质子和中子谐振子势强度参数ωp和ωn的差异, 可以用Z1/3律说明. 基于与Wigner的原子核同位旋多重态质量公式(IMME)相似的理论考虑, 提出了核电荷半径改进的Z1/3律.  相似文献   

20.
确定ξ(2230)自旋的一种新方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郁宏 《中国物理 C》1989,13(1):87-91
本文得到了过程e+e→J/ψ→γB(Jη)、B(Jη)→P1P2的矩的光子角分布,提供了确定ξ(2230)自旋的新途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