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利用重离子熔合蒸发反应和在束γ谱学实验方法研究了双奇核176,178Ir和182 Au的高自旋态结构 ,在这 3个双奇核中观测到了基于πi13 2 νi13 2 准粒子组态下的转动带 .以能级间隔系统学为判据 ,对184Au核中πi13 2 νi13 2 转动带能级自旋进行了指定 .指出176,178Ir和182 ,184Au 4个双奇核的πi13 2 νi13 2 转动带在低自旋区均出现旋称反转 .对πi13 2 νi13 2 转动带旋称反转现象进行了定性的讨论 .用推转壳模型对πh9 2 νi13 2 带和πi13 2 νi13 2 带能级结构进行了理论研究 ,发现当采用形变和对力自洽计算后 ,从理论上可以定性地解释两个半退耦带出现的旋称反转现象  相似文献   

2.
通过束流能量为166MeV的重离子熔合蒸发反应142Nd(32S,1p3nγ)170Re, 用在束γ谱学方法研究了170Re的高自旋激发态, 首次观测到了双奇核170Re的转动带能级纲图. 应用推转壳模型的基本理论, 进行了简要讨论. 在系统学上发现该转动带与A=170核区双奇核中πh11/2⊙νi13/2组态带的旋称劈裂特征及规律相符.  相似文献   

3.
形变双奇核178Ir转动带能级的旋称反转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152Sm(31P,5nγ)178Ir反应产生并研究了双奇核178Ir的高自旋态.实验中进行了178Ir核的在束γ测量,包括γ射线的激发函数测量、X–γ和γ–γ符合测量.首次建立了双奇核178Ir基于πh9/2νi13/2和πh11/2νi13/2准粒子组态上的转动带能级纲图.发现在低自旋区,两个转动带能级均出现旋称反转.对此核区半退耦带的旋称反转作了简要的分析和讨论.  相似文献   

4.
利用标准在束γ谱学方法研究了188,190Tl的高自旋态结构, 实验建立了基于扁椭组态πh9/2⊙νi13/2的强耦合转动带. 重新指定了双奇Tl核中πh9/2⊙νi13/2扁椭转动带的带头自旋, 从而揭示了这些转动带在低自旋时存在旋称反转. 首次确定了扁椭πh9/2⊙νi13/2带内存在低自旋旋称反转, 并在粒子-转子模型框架内对该现象进行了解释.  相似文献   

5.
双奇核176Ir转动带的旋称反转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利用149Sm(31P,4nγ)反应,通过γ射线的激发函数测量、X-γ和γ-γ符合测量研究了双奇核176Ir的高自旋态.首次建立了双奇核176Ir由4个转动带构成的能级纲图.依据从实验数据中提取出的带内B(M1)/B(E2)值与理论计算值的比较,以及相邻双奇核的带结构特征,给出了转动带的准粒子组态.基于本实验建立起的带间跃迁和在I=18h处观测到的旋称交叉,指出176Ir核基于πh9/2⊙νi13/2和πi13/2⊙νi13/2组态的两个转动带在低自旋时出现旋称反转现象.  相似文献   

6.
为了搜寻182Au, 184Au,186Au核中πi13/2⊙νi13/2转动带的旋称反转, 我们通过152Sm(35Cl,5n)182Au,171Yb(19F,4n)186Au和159Tb(29Si,4n)184Au反应对182Au,184Au, 186Au核进行了在束γ谱学研究. 本工作扩展了这3个核πi13/2⊙νi13/2带的能级纲图, 特别是确定了184Au核πi13/2⊙νi13/2带的能级自旋宇称, 发现了低自旋旋称反转现象.  相似文献   

7.
利用重离子熔合蒸发反应和在束γ谱学实验方法,研究了双奇核184?Au的高自旋态能级结构.扩展了基于πh9/2ν7/2–[514]和πi13/2νi13/22准粒子组态下的转动带能级纲图,建立了两个转动带之间以及πh9/2ν7/2-[514]带与基态的谱学连接.从而确定了πi13/2νi13/2带能级的自旋和宇称,证实了此转动带在低自旋区出现旋称反转.分析了πi13/2νi13/2带和相邻核转动带的准粒子顺排特征,指出此带的第一回弯以及相邻核转动带在低频观测到的顺排异常可能与h9/2质子顺排有关.  相似文献   

8.
质量数在160-180核区形变双奇核高自旋态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在160-180核区形变双奇核高自旋态研究中所取得的研究结果和最近几年陆续发表的双奇核高自旋态核谱学数据,系统地考察和研究了πh11/2⊙νi13/2强耦合带和πh9/2⊙νi13/2半退耦带旋称反转的特征和规律.指出182,184Au核素的πh13/2⊙νi13/2半退耦带也可能出现旋称反转;有限的实验数据似乎支持这一观点.首次在双奇核178,180Ir的πh11/2⊙νi13/2强耦合带中发现了低转频下的逐渐顺排现象;在178Ir核中发现了回弯频率反常超前.这些反常现象可能与核形变(或中子对力)的组态依赖性有关.  相似文献   

9.
通过重离子核反应149Sm(35Cl,5n)179Au和159Tb(29Si,5n)183Au研究了179,183Au的高自旋态. 首次建立了179Au的1/2[660](πi13/2)转动带和183Au的πi13/2转动带的能量非优先带. 结合已有的实验数据, 讨论了奇A Au核中1/2[660](πi13/2)转动带的形变随中子数的变化.  相似文献   

10.
利用能量为170MeV的35Cl束流, 通过157Gd(35Cl,4n)熔合蒸发反应研究了188Tl的 高自旋态能级结构. 依据实验结果建立了188Tl基于πh9/2×υi13/2组态的转动带. 根据双奇Tl核能级结构的相似性, 指定了188Tlπh9/2×υi13/2扁椭球转动带的自旋值. 结果表明在188Tl中, πh9/2×υi13/2扁椭球转动带在低自旋区具有旋称反转性质. 利用包含了质子-中子剩余相互作用的准粒子-转子模型, 定性地解释了πh9/2×υi13/2扁椭球转动带的低自旋区旋称反转现象.  相似文献   

11.
通过融合蒸发反应144Nd(19F,5n)布居了双奇核158Tm的高自旋态. 扩展了原来已知的带结构, 并建立了一条新转动带. 通过与相邻核的比较, 讨论158Tm核中两条四准粒子带的内禀组态, 并分别指定为πh11/2\otimes νh9/2(α=+1/2)\otimes (νi13/2)2和πh11/2\otimes νh9/2(α=-1/2)\otimes (νi13/2)2 组态. 建立在πh11/2\otimes νi13/2组态上的转动带被观测到呈现持续旋称反转现象, 而前述的两条高自旋区的 四准粒子转动带也呈旋称反转. 对这两种类型的旋称反转现象的可能机制进行了简单而定性的讨论.  相似文献   

12.
利用能量为170MeV的35Cl束流,通过157Gd(35Cl,4n)熔合蒸发反应研究了188Tl的高自旋态能级结构.依据实验结果建立了188Tl基于πh9/2(○×)νi13/2组态的转动带.根据双奇Tl核能级结构的相似性,指定了188Tlπh9/2(○×)νi13/2扁椭球转动带的自旋值.结果表明在188Tl中,πh9/2(○×)νi13/2扁椭球转动带在低自旋区具有旋称反转性质.利用包含了质子-中子剩余相互作用的准粒子-转子模型,定性地解释了πh9/2(○×)νi13/2扁椭球转动带的低自旋区旋称反转现象.  相似文献   

13.
本文对偶Pt同位素i13/2中子对作了一个较细致的系统的分析. 实验数据和用不同κ、μ参数所得到的Nillson推转模型结果间的比较, 给出如下重要性质: 1) 改善的κ、μ参数能够很好符合185Au数据, 对Pt同位素一般地似乎也是合适的, 但尚需更多的实验与理论数据检验. 2)仅仅有νi13/2排列不能解释184Pt中大的上弯现象, 而πh9/2排列应该同样也起作用. 3)实验数据与理论计算之间的偏离表明, 一种包括ε2, ε4及γ三维势能面的计算是必需的.  相似文献   

14.
通过束流能量为97MeV的152Sm(19F,5n)166Lu熔合蒸发反应,用在束γ(谱学方法研究了166的高自旋态,建立了5条转动带,其中3条带是本实验中首次确定的.发现了π1/2[541]⊙ν5/2+[642]带的低自旋旋称反转现象,该带的反转点自旋值17.5h同A=170区奇奇核的π1/2[541]⊙νi13/2带的反转点变化趋势非常相符.  相似文献   

15.
通过融合蒸发反应144Nd(19F,5n)E=108, 112MeV对双奇核158Tm的高自旋态进行了研究. 扩展了原已建立的带结构, 并建立了2条新转动带. 获得了γ射线的相对强度和耦合带的B(M1)/B(E2)比值.观测到了πh11/2⊙νi13/2组态带的旋称反转点. 对新建立的转动带进行了自旋-宇称以及组态的讨论.  相似文献   

16.
利用重离子熔合蒸发反应和在束γ谱学实验方法 ,研究了双奇核184 Au的高自旋态能级结构 .扩展了基于πh9/ 2 ν7/ 2 - [5 14 ]和πi13/ 2 νi13/ 2 2准粒子组态下的转动带能级纲图 ,建立了两个转动带之间以及πh9/ 2 ν7/ 2 - [5 14 ]带与基态的谱学连接 .从而确定了πi13/ 2 νi13/ 2 带能级的自旋和宇称 ,证实了此转动带在低自旋区出现旋称反转 .分析了πi13/ 2 νi13/ 2 带和相邻核转动带的准粒子顺排特征 ,指出此带的第一回弯以及相邻核转动带在低频观测到的顺排异常可能与h9/ 2 质子顺排有关 .  相似文献   

17.
利用能量为 1 6 7— 1 75MeV的35Cl束流 ,通过16 0 Gd(35Cl,5n)熔合蒸发反应研究了190 Tl的高自旋态能级结构 .实验建立了190 Tl基于πh9/2    νi13/2 组态的转动带 .在束测量结果和194 Biα衰变的α γ测量结果确定地指定了190 Tl的πh9/2    νi13/2 转动带的自旋值 .基于自旋指定 ,发现了190 Tl的πh9/2    νi13/2 扁椭球转动带在低自旋时旋称反转 .这是首次在基于πh9/2    νi13/2 组态的扁椭球转动带中观测到旋称反转 .考虑了质子 -中子剩余相互作用的粒子 -转子模型能够解释πh9/2    νi13/2 扁椭球转动带的低自旋旋称反转 .  相似文献   

18.
利用重离子熔合蒸发反应149Sm(27Al,4nγ)172Re布居了形变双奇核172Re的高自旋态,用12套带有BGO反康普顿抑制的高纯锗探测器阵列进行了在束γ实验测量,首次建立了形变双奇核172Re由3个转动带构成的高自旋态能级纲图.研究和讨论了3个转动带的结构特征,基于已有的高自旋态核结构知识并通过系统学比较和分析指出它们的准粒子组态分别为πh11/2⊙νi13/2,πh9/2⊙νi13/2和π1/2[541]⊙ν1/2[521].发现前两个转动带在自旋小于18.5h时其转动能级呈现反常的旋称劈裂.  相似文献   

19.
研究了169Re的高自旋态能级结构,建立了组态为π9/2[514]的强耦合带和组态为π1/2[541]的退耦合带,推转壳模型(Cranked shell model)计算结果表明组态相关的不同形变能够解释这些转动带的不同带交叉频率,在已知的奇ARe核中,169Re的9/2[514]转动带在低自旋时具有最大的能量旋称劈裂,当一对i13/2中子顺排后,旋称劈裂发生了反转,并且劈裂的幅度非常显著地减少了,另外,还观测到了一个三准粒子激发带,并指定了它的最可能组态为π9/2[514]⊙νAE。  相似文献   

20.
通过重离子熔合蒸发反应和在束核谱学实验方法研究了奇A 核183Au的高自旋态能级结构. 扩展并更新了183Au的能级纲图. 首次建立了183Au的πi13/2转动带的能量非优先带. 分析并讨论了183Au中πh9/2转动带的能量非优先带和πf7/2转动带间的相互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