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2021年是我国著名力学家、地球动力学家和教育家,中国科学院院士王仁先生诞辰100周年。王仁先生为我国塑性力学和地球动力学的发展作出了奠基性和开拓性的贡献,是我国将力学与地质学和固体地球物理学相结合的先驱者。除了科学研究方面外,他为我国力学和地球动力学的学科建设也付出了大量的心血,对培养我国的塑性力学和地球动力学方面的专业人才作出了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2.
正王仁先生是著名力学家、地球动力学家和教育家,他为我国的科学研究和高等教育发展做出了奠基性的贡献。尤其王仁先生无私地鼓励和支持我们年轻人开拓新的研究领域、瞄准国家重大需求和科学前沿开展科学研究的感人事迹,使我与郑晓静终身难忘。1991年,王仁先生在兰州开会期间,让我与郑晓静去见他。当时王先生是中国力学学会理事长,是我们敬仰的大科学家,我们不知何事,就有些忐忑不安。见面后,王先生笑容满面、和蔼亲切地说,听说你们要开展电磁固体力学研究,  相似文献   

3.
著名力学家、教育家,北京大学教授,中国力学学会理事长,国家基金委员会副主任王仁先生,今年1月已70岁高龄,他从事教育事业和科学研究工作四十余年,硕果累累,成绩卓著.现今他仍站在教育与科研工作的第一线,老骥伏枥,奋斗不已.王仁教授1921年1月出生于浙江省吴兴县.1938年从上海沪江大学附中毕业后,就读于昆明西南联合大学航空工程系.1943年以优异成绩毕业,获得工学  相似文献   

4.
胡海岩  王立峰 《力学进展》2021,51(2):386-405
张阿舟先生是我国著名的航空工程专家、固体力学家、教育家. 在20世纪后半叶,尤其是在新中国工业化初期的艰苦条件下,他面向我国航空工业发展需求,攻坚克难、培养后学,取得了突出成就. 本文全面回顾张阿舟先生的学术生涯, 介绍他在飞机结构强度、结构动力学、工程动力学反问题三个领域的主要学术贡献, 归纳他的治学特点. 文中介绍了张阿舟先生的航空报国情怀,以丰富的事例说明:他在主持新中国第一架飞机静力试验研究中发挥了核心作用, 在开拓我国飞机结构静/动强度等研究领域中发挥了引领作用, 在培养航空、力学领域的优秀人才中发挥了重要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5.
吴承康 《力学学报》1999,31(6):641-644
林同骥先生是我国著名流体力学家.在稀薄气体力学、高超声速、跨声速空气动力学和不可压缩流体动力学等广泛的领域中都有重要的研究成果,尤其是在再入飞行器防热、再人物体的表面烧蚀和不可压缩振荡流等方面,为我国航天事业和海洋工程的发展作出了贡献.林同骥先生在1979~1990年期间先后任《力学学报》副主编、主编.为《力学学报》在改革开放新形势下的发展和进人国际交流大网络倾注了大量心血.在纪念林同骥先生诞辰80周年之际,我们向读者介绍这位毕生献中华的科学家,并刊出他的学生们的一些论文,以表达怀念与崇敬之情.  相似文献   

6.
正很高兴参加王仁先生百年诞辰纪念会,和大家共同缅怀王仁先生。我讲两点。第一点是根据我个人的研究经历。1960年我还在大学里念书,要学的课程是材料动态力学性质,那个时候,唯一可以找到的一本参考书就是王仁先生组织北大的几位老师翻译的,考尔斯基刚刚出版的《固体中的应力波》,而且这本书也是国际上这个专业当时新出的为数不多的书,我们那个时候就是靠这本书进入到固体动力学这样一个全新领域的,可见王仁先生的眼光和前瞻性有多高。  相似文献   

7.
《力学与实践》2001,23(3):69-70
我国著名的力学家、地球动力学家和力学教育家、中国科学院院士、北京大学力学与工程科学系暨地球物理系教授、中国共产党党员王仁先生因病医治无效,不幸于2001年4月8日10时48分在北京逝世,享年80岁. 王仁先生1921年1月2日出生于浙江省吴兴县.1943年毕业于西南联大航空工程系并获得工学学士学位.1944年春到贵阳飞机制造厂做设计员工作.1945年抗战胜利后被派到台湾参加对日军修理厂的接收工作,在台中市第三飞机制造厂任工程师.1948年~1950年在美国西雅图华盛顿大学航空工程系继续深造,于1…  相似文献   

8.
正我们作为王仁先生的后辈、学生辈,在这里纪念王仁先生百年的诞辰。我最初认识王仁先生大约在1979年的冬天,清华大学工程力学系的杜庆华教授当时是北京力学会的理事长,王仁先生大概是副理事长,那时候百废待兴,大家十年没机会读力学的科技书,手里也没有好的教材,这些前辈们都很着急,所以就鼓励由北京力学会牵头开办弹性力学、塑性力学、断裂力学的讲座。我记得当时还是在一个小面包车上,我们年轻人坐在后面听北京力学会的几位老前辈讨论。  相似文献   

9.
郭永怀先生是我国著名的力学家和应用数学家.在美国留学和工作期间,他耕耘在空气动力学前沿,为跨声速流与应用数学做出贡献.在回国工作的12年间,他积极参加规划我国力学发展蓝图,培育力学人才,是我国近代力学的奠基人;他为我国原子弹、氢弹的研制贡献了全部心血乃至生命,是我国核武器事业的先驱.郭永怀先生热爱祖国、艰苦奋斗、谦虚质朴、无私奉献,他学识渊博,治学严谨,是我国科技工作者的楷模.郭永怀先生是《力学学报》第二任主编.在他的主持下,《力学学报》从创刊初期就具有很高的学术起点和公正、严谨、求实的学术声誉.这里我们向广大读者介绍郭先生的光辉一生,并刊出他的学生们的一些论文,以表达我们对这位主编的怀念和崇敬.  相似文献   

10.
吴承康 《力学学报》1999,31(4):385-388
郭永怀先生是我国著名的力学家和应用数学家.在美国留学和工作期间,他耕耘在空气动力学前沿,为跨声速流与应用数学做出贡献.在回国工作的12年间,他积极参加规划我国力学发展蓝图,培育力学人才,是我国近代力学的奠基人;他为我国原子弹、氢弹的研制贡献了全部心血乃至生命,是我国核武器事业的先驱.郭永怀先生热爱祖国、艰苦奋斗、谦虚质朴、无私奉献,他学识渊博,治学严谨,是我国科技工作者的楷模.郭永怀先生是《力学学报》第二任主编.在他的主持下,《力学学报》从创刊初期就具有很高的学术起点和公正、严谨、求实的学术声誉.这里我们向广大读者介绍郭先生的光辉一生,并刊出他的学生们的一些论文,以表达我们对这位主编的怀念和崇敬.  相似文献   

11.
吴承康 《力学学报》2018,50(6):1279-1282
郭永怀先生是我国著名的力学家和应用数学家. 在美国留学和工作期间, 他耕耘在空气动力学前沿, 为跨声速流与应用数学做出贡献. 在回国工作的12 年间, 他积极参加规划我国力学发展蓝图, 培育力学人才, 是我国近代力学的奠基人; 他为我国原子弹、氢弹的研制贡献了全部心血乃至生命, 是我国核武器事业的先驱. 郭永怀先生热爱祖国、艰苦奋斗、谦虚质朴、无私奉献, 他学识渊博, 治学严谨, 是我国科技工作者的楷模.
郭永怀先生是《力学学报》第二任主编. 在他的主持下,《力学学报》从创刊初期就具有很高的学术起点和公正、严谨、求实的学术声誉. 这里我们向广大读者介绍郭先生的光辉一生, 并刊出他的学生们的一些论文, 以表达我们对这位主编的怀念和崇敬.   相似文献   

12.
朱如曾 《力学进展》2007,37(1):152-153
2006年12月1日是国际著名的力学家、应用数学家谈镐生院士诞辰九十周年纪念日.为纪念谈先生在力学学科的卓越贡献,缅怀他对推动我国力学基础研究和培养科技人才所作出的杰出贡献,中科院力学所于这天上午在所礼堂隆重举行“纪念谈镐生先生诞辰九十周年暨基础力学学术会议”.会前举行了《谈镐生先生文集》首发式,该文集由胡文瑞院  相似文献   

13.
    
正2018年12月5日是《力学学报》第二任主编郭永怀先生牺牲50周年纪念日.郭永怀先生是国际著名的力学家和应用数学家、中国近代力学事业的奠基人之一、"两弹一星"元勋、中国科学院院士.郭永怀先生在高速空气动力学方面取得享誉世界的学术成果,他发现了上临界马赫数,发展了奇异摄动理论中的变形坐标法,即国际上公认的PLK方法,为人类突破声障做出了重要的贡献.他倡导了中国的高超声速空气动力学、电磁流体力学  相似文献   

14.
中国共产党优秀党员、忠诚的共产主义战士、著名桥梁工程与力学家、教育家李国豪同志因病医治无效,于2005年2月23日17时37分在上海逝世,享年91岁。李国豪院士是国内外著名的桥梁专家,我国著名的力学家、教育家。他在索桥、析架、板壳的静力学、动力学和稳定性理论、扭转振动理论及工程应用方面作出了开创性的贡献,深受全国力学界的敬崇和爱戴。  相似文献   

15.
由王仁、黄文彬撰著的《塑性力学引论》是一本力学专业本科大学生的教材。全书共分八章,廿一万字,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塑性力学引论》是王仁等教授从1957年起开始筹稿,集多年的丰富教学经验写成的。该书取材深浅适度,符合力学专业教学的要求。其主要特点为: 1.从简单的物理概念入手,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塑性力学与弹性力学相比,塑性力学在数学处理与物理概念上比弹性力学复杂得多。正如著者在前言中所述,以往学生在学习塑性力学时,一开始便感到"倾盆 ...  相似文献   

16.
陆夕云 《力学学报》2022,54(8):2071-2074
2022 年 8 月 25 日是我刊原主编郑哲敏先生逝世一周年. 郑哲敏先生 (图 1) 是我国著名力学家, 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美国国家工程院外籍院士, 2012 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 他创立了爆炸力学学科及相关的研究领域; 领导了材料力学、非线性力学、海洋工程力学等学科的研究; 倡导了计算力学、流固耦合、非常规能源、人工智能等领域的研究, 为我国现代力学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 为继承和发扬郑哲敏先生的学术思想和科学精神, 缅怀其治学风范, 追忆其科学贡献, 《力学学报》组织纪念活动并策划出版《郑哲敏先生逝世周年纪念专刊》. 该特刊包括研究综述、研究论文和研究方法探讨等不同体裁, 涵盖了爆炸力学、非线性力学、材料力学性能、海洋工程力学、非常规能源、流固耦合及人工智能等不同领域, 共计 19 篇文章. 希望以此推动相关领域的学术交流和进步.   相似文献   

17.
北京航空学院名誉院长和中国力学学会副理事长沈元教授,是我国著名的空气动力学家和教育家之一。他生于1916年,1936年考入清华大学学习航空工程,1940年毕业后在西南联大当助教,1943年留学英国伦敦大学帝国理工学院专攻空气动力学,二年后获博士学位。1946年回国后,他一直从事教育工作。他在力学学科的科研领域、教育领域和学会工作方面,都有很大贡献,并取得了重要成就。  相似文献   

18.
简讯     
2002年8月,国际理论与应用力学联合会(IUTAM)主席H.K.Mof】'att在英国剑桥召开的IuTAM大会的开幕式上,请全体与会的世界各国的代表们起立,为王仁先生的逝世默哀.王仁先生对力学作出的杰出贡献,不仅是属于中国的,也是属于全世界的.简讯  相似文献   

19.
正今年是王仁先生百年诞辰,也是他逝世20周年。抚今忆昔,我同王仁先生的许多同事、学生和朋友一样,深深地缅怀先生的谆谆教导和深厚情谊。我特别要怀念的是,在我学术人生中的几个重要关头,都是王仁先生伸出他温厚的手,给予关怀和扶助。我于1958年考入北大数学力学系力学专业学习。1964年本科(六年制)毕业前我报考了清华大学的研究生。在录取前的关键时刻,王仁先生向教育部打报告,把我从清华大学要回了北大力学系,  相似文献   

20.
此文是国际理论和应用力学联合会(IUTAM)“世纪之交的力学(Mechanics at the Turn of the Century)”报告的一部分,原题为“Landmark Papers in Mechanics with Their Motivations”, 是IUTAM 大会委员会成员及诸位主席推荐的24篇“力学学科里程碑式文章’的题目及评论为了 使读者更好地了解它的由来,我们还翻译了该报告的引言部分. 在世纪之交回头看20世纪力学的进展、成果,思索一下20世纪力学前进的历程、走过的路, 以启迪我们在新世纪为力学做出新努力,踏踏实实做出里程碑式的贡献 这是我们翻译出版这个报 告的初衷 北京大学力学与工程科学系的几位同志合译了此报告IUTAM执行局成员、中国力学学会前 任理事长、我刊副主编王仁先生亲自和IUTAM主席、本报告的主编Schiehlen联系,获得版权,并 对译稿进行了修饰. 在我们筹备出版此文期间,王仁先生不幸逝世,谨以此文悼念王仁先生,我们永远怀念王仁先 生为力学的发展所做的努力和贡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