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用含微量水的苯和氯仿混合溶剂重结晶(Me3SiCH2)2Sn(OCOC6H4NO2-p)2的过程中,得到含硅二烃基锡化合物[(Me3SiCH2)2Sn(OCOC6H4NO2-p)OSn(OH)(Me3SiCH2)2]2的晶体,通过红外光谱和元素分析对其结构进行了表征。X一射线单晶衍射测定表明,该化合物分子是以Sn2O2四元环为中心的中心对称二聚体结构,内环锡为5配位的畸变三角双锥结构,外环锡也为5配位的畸变三角双锥结构。  相似文献   

2.
本文用ab initio计算方法,采用STO-3G基组,对二硝基卤代甲烷CH_2(NO_2)_3(1),CF_2(NO_2)_2(2);CCl_2(NO_2)_2(3)等分子作了单点计算,研究其旋转势能.全构型优化研究了五个具有对称性构型的结构和稳定性,并作了理论分析和探讨.  相似文献   

3.
报道了配合物Co(mnt)(5 NO2 phen) 在几种溶剂中的电子光谱,用RHF SCF MO理论的PM3方法进行了几何构型优化,研究了配合物基态和激发态的电子结构.由ZINDO/S方法的组态相互作用(CI)计算给出了理论光谱,计算结果与实测谱吻合较好.研究发现配合物紫外区的吸收带本质上属于配体的πb→π* 跃迁,可见光区400~500 nm存在本质上属于配体5 NO2 phen到配体mnt2-的荷移跃迁.  相似文献   

4.
研究了溶剂对 2 - NO2 - 5 ,10 ,15 ,2 0 -四苯基卟啉铜 (2 - NO2 - TPPCu( ) ) 1与苯酚钠反应的影响 ,发现反应速度、产物分布与所用溶剂有很大关系 .在苯酚中反应 ,主要产物为碳碳键相连的产物 2 - (2 -羟基苯基 ) - TPPCu( ) 2 (5 0 % )和 2 - (4-羟基苯基 ) - TPPCu( ) 3(2 8% ) ,在非质子极性溶剂中反应 ,主要得到碳氧键相连的产物 2 -苯氧基 - TPPCu( ) 4 .在苯甲腈、DMSO、DMF和吡啶中反应 ,4的产率分别为 5 5 %、 5 2 %、47%和 11.7% .实验结果说明 ,在反应中存在 SRN1和 SNAr的竞争 ,质子性溶剂有利于 SRN1反应 ,并主要生成碳碳键产物 2、3,非质子极性溶剂能加速 SNAr反应 ,生成醚键产物 4.  相似文献   

5.
研究了在 (2 6± 0 .2 )℃、以含微量水的 DMF为溶剂、离子强度 0 .1(Na Cl O4)条件下 ,氯化四 (邻 -硝基苯基 )四苯并卟啉合铁 ( ) (Fe( ) [TP(o- NO2 ) TBP]Cl)与抗坏血酸 (H2 A)的电子转移反应动力学 ,提出了反应的机理 ,推导了反应的动力学方程为 :d[Fe( ) [TP(o- NO2 ) TBP]Cl]/ dt=k Ka1 Ka2 / ([H ]2 Ka1 [H ] Ka1 Ka2 )·[H2 A]T· [Fe( ) [TP(o- NO2 ) TBP]Cl],其中 ,k=1.90 3× 10 2 mol- 1 · L· s- 1 ,Ka1 =5 .137× 10 - 6 ,Ka2 =1.5 92× 10 - 1 2 .Ka1 、Ka2 可视为用动力学方法测出的抗坏血酸在 DMF溶液中的离解常数 .  相似文献   

6.
采用新型的超声喷雾共沉淀法(UACM)技术,以Lu2O3、Ce(NO3)3、Al(NO3)3·9H2O为原料,制备了不同浓度Ce3+离子掺杂的Lu3Al5O12(LuAG)纳米粉体,并研究了粉体在不同温度下的烧结性能,对所获得的纳米粉体进行了X射线粉末衍射(XRD)、扫描电镜(SEM)和发射光谱等测试与分析.结果显示:应用UACM法制备的LuAG:Ce粉体颗粒具有分散性好、颗粒度均匀,粒径分布范围窄(20~40nm).在氮气氛下,经1200℃处理后,LuAG:Ce具有最强的508nm荧光发射带,Ce3+离子在粉体内的最佳掺杂摩尔分数为0.7.  相似文献   

7.
将适量的苯六羧酸和La(NO3)3·nH2O在水中混合,在50℃下析出[La2(C6(COO)6)(H2O)8]·2H2O晶体.单晶X-射线衍射分析表明,晶体属于单斜晶系,P21/n(No.14)空间群,晶胞参数a=0.866 5(2)nm,b=1.326 1(3)nm,c=0.969 1(2)nm,β=96.16(3),V=1.107 1(4)nm3,Dc=2.382g/cm3,Z=2,F(000)=7 642 544个独立衍射点中,2 344个可观测点满足F20≥2σ(F20),R1=0.0220,wR2=0.054 4.标题配合物中中心原子La和9个氧原子配位,形成畸变的三帽三方棱柱的配位多面体,每个苯六羧酸根桥联6个La原子,通过这种桥联作用形成具有三维网络结构的配位聚合物.  相似文献   

8.
用管式反应器试验研究了碳氢对臭氧氧化NO的影响.试验在不同反应温度、[O3]/[NO]摩尔比以及碳氢浓度下进行.结果表明,C2H4对NO氧化成NO2有促进作用,在275℃时,NO氧化率和N02生成率有较明显提高.在[03]/[NO]=0.6,反应温度分别为常温、200℃和275℃时,加入400×10^-6C2H4,NO2生成率由56.5%、55.9%和38.0%分别提高到62.1%、60.0%和42%.在试验中,检测到了CO,当[O3]/[C2H4]为1.0时,在常温、200℃、275℃下,体系中CO浓度小于30×10^-6,说明C2H4确实参与了反应.C2H4对NO氧化的促进作用的机理是:在275℃时,臭氧分解速率显著提高,在氧存在的气氛下,烯烃易与O3反应,反应产生了更多活性很强的自由基(CH3O2、OH、HO2)等,而这些自由基均可与NO反应,从而弥补了由于臭氧自身分解的加速使NO氧化率的下降,即在加入C2H4后,在温度较高时仍能达到NO的较高氧化率.  相似文献   

9.
研究了温度、酸碱度、Hg( )等因素对 ( NH2 ) 2 CSO2 与 Co2 - NH3体系定向反应的影响 ,发现该体系同时存在单电子反应和双电子反应 ,并相互竞争 ,( NH2 ) 2 CSO2 的双电子反应率随着体系温度、p H值增大和 Hg( )离子的加入而增高 .探讨了反应机理 ,并对两种反应的变化方向作了机理解释 .  相似文献   

10.
采用机械混合的方法,将Fe(NO3)3·9H2O加载于多孔γ-Al2O3载体,并利用正电子湮没寿命谱学研究其自发扩散过程.实验测量了不同Fe(Ⅲ)质量分数的样品(1.3%~4.2%)在不同温度(100~600 C)烘烤后的正电子寿命谱.实验结果表明,未烘烤时,Fe(Ⅲ)主要分布在γ-Al2O3载体颗粒表面;烘烤后,Fe(Ⅲ)向γ-Al2O3载体颗粒的内部二次孔扩散,并首先占据活性中心的位置.同时,部分Fe(Ⅲ)扩散到γ-Al2O3载体的微孔中.在烘烤温度大于400℃时,能使Fe(Ⅲ)在γ-Al2>O3载体中均匀分布.  相似文献   

11.
以硅片为衬底,使用六水合硝酸锌(Zn(NO3)2·6H2O)、六水合硝酸铈(Ce(NO3)3·6H2O)以及六次甲基四胺(C6H12N4)为原料,采用水热法在90℃下生长出表面修饰CeO2纳米颗粒的ZnO亚微米杆,运用X射线衍射(XRD)、透射电镜(TEM)、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及电子能谱仪(EDX)研究了样品的晶体结构、表面形貌和成分.实验结果表明,在不同的初始溶液浓度下长出的纳米结构有不同的形貌、结构和成分.通过对不同条件产物的形貌和结构的观察,发现在Ce(NO3)3·6H2O与Zn(NO3)2·6H2O的摩尔比例为1∶10时生长出的纳米颗粒浓密且均匀地附着在纳米杆的表面.这种纳米颗粒表面修饰的复合结构在CO的选择性探测方面有更好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2.
在色谱—微反实验装置上考察了CuO/CeO2、CuO/γ—Al2O3及CeO2改性的催化剂对NO CO的反应性能,并用TPR、XRD、XPS、BET和NO—TPD等技术对上述催化剂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催化剂活性的提高与铜物种在两种载体(CeO2和γ—Al2O3)上的价态(Cu^2 和Cu^ )、分散状态和吸附特性有关.TPR实验显示CuO在CeO2上存在两种还原物种,而在γ—Al2O3上只有一种还原物种.XPS检测表明CuO/CeO2的Cu2p3/2结合能值与Cu^2 和Cu^ 的标准结合能基本吻合,而CuO/γ—Al2O3的Cu2p3/2结合能值接近或略低于Cu^2 的标准结合能.NO—TPD实验表明催化剂表面的NO脱附峰温低于载体表面的NO脱附峰温,而CuO/CeO2表面的NO脱附峰温低于CuO/γ—Al2O3表面的NO脱附峰温,说明NO在CuO/CeO2表面的分解活性大于CuO/γ-Al2O3,而NO在催化剂表面的分解活性大于载体.  相似文献   

13.
前期工作表明NaAlCl4/ZSM-5分子筛有较好的催化一甲基硅烷和三甲基硅烷制备二甲基硅烷活性.本文通过浸渍法制备了一系列的用La(NO3)3改性及Sr(NO3)2改性的NaAlCl4/ZSM-5分子筛催化剂.结果表明La(NO3)3的加入对反应活性有一定程度的提高,当加入La(NO3)3的量为5%时,二甲产率最高,为68.24%.当加入Sr(NO3)2的量为3%时的效果最好,二甲含量为77.63%.采用IR表征的结果与实验结果比较吻合.用量子化学计算对所得结果进行了理论解释.  相似文献   

14.
合成了在式二(1,4-二噻英)四(甲硫基)四氮杂卟啉cis-H2Pz(dtn)2(mt)4,经由元素分析,质谱、^1HNMR等表征了其组成和结构,并以它为原料合成了金属配合物cis-CuPz(dtn)2(mt)4和cis-ZnPz(dtn)2(mt)4。测量了三者的UV-Vis和IR吸收光谱,辅以SCF-MO理论PM3和ZINDO/S方法的量子化学计算,从理论上简要分析了化合物的极性和光谱。  相似文献   

15.
Fe(acac)3-Al(i-Bu)3催化甲基丙烯酸丁酯聚合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研究了Fe(acac)3-Al(i-Bu)3催化体系催化甲基丙烯酸丁酯(BMA)的聚合反应,考察了温度,时间,催化剂浓度对聚合反应的影响,动力学研究表明,BMA的聚合速率与单浓度呈一级关系,聚合反应的表观活化能为31.9kJ/mol.  相似文献   

16.
在色谱-微反实验装置上考察了CuO/CeO2、CuO/γ-Al2O3及CeO2改性的催化剂对NO+CO的反应性能,并用TPR、XRD、XPS、BET和NO-TPD等技术对上述催化剂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催化剂活性的提高与铜物种在两种载体(CeO2和γ-Al2O3)上的价态(Cu2+和Cu+)、分散状态和吸附特性有关.TPR实验显示CuO在CeO2上存在两种还原物种,而在γ-Al2O3上只有一种还原物种.XPS检测表明CuO/CeO2的Cu2p3/2结合能值与Cu2+和Cu+的标准结合能基本吻合,而CuO/γ-Al2O3的Cu2p3/2结合能值接近或略低于Cu2+的标准结合能. NO-TPD实验表明催化剂表面的NO脱附峰温低于载体表面的NO脱附峰温,而CuO/CeO2表面的NO脱附峰温低于CuO/γ-Al2O3表面的NO脱附峰温,说明NO在CuO/CeO2表面的分解活性大于CuO/γ-Al2O3,而NO在催化剂表面的分解活性大于载体.  相似文献   

17.
本文提出了一种计算无定形高聚物玻瑞化转变沮度(T,)的方法,利用稀溶液中高分子单链的配分函数,能够确定它的T,·本文利用用构象的完全计算法得到的聚乙烯单链的配分函数,计算了聚乙烯单链的二级相变沮度)和聚集态聚乙烯的玻璐化转变温度(T,),T,的值与实验值相当接近.  相似文献   

18.
以十二钨磷酸和对甲氨基苯酚硫酸盐为原料合成了组成为(C7H10NO)3[PW12O40].6H2O的新型电荷转移配合物,通过元素分析、红外光谱、溶液紫外-可见光谱、固体漫反射光谱、X光电子能谱、循环伏安、热重-差热分析和X射线单晶衍射对其进行了表征.配合物晶体属单斜晶系,P2(1)/c空间群,晶胞参数:a=1.504 84(16)nm,b=2.966 8(3)nm,c=1.504 84(16)nm,β=117.82°,V=5.941 8(11)nm3,Dc=3.753 g/cm3,Z=4.结构分析表明,化合物分子由1个杂多阴离子,3个C7H10NO 阳离子和6个结晶水分子组成.电子光谱显示,在N,N-二甲基甲酰胺(DMF)溶剂中或固态情况下有机底物和杂多阴离子间存在电荷转移作用.热分析表明配合物的热分解分3步进行,其杂多阴离子分解温度为588.4℃.  相似文献   

19.
首次将电解质溶液的局部组成模型用于新疆罗布泊硝酸钾矿所属体系K+,Na+//Cl-,SO42-,NO3-,H2O五元体系,利用前期研究所获得的盐的活度积、盐-盐作用参数,预测了该体系及其所包含的五个四元体系的溶解度,除五元体系稍有偏差外,其他体系均与文献值符合较好。  相似文献   

20.
对结构相似的有机酸如:乳酸,丙氨酸,丙酮酸,草酸在Ru(bipy)2 3 /Ru(phen)2 3 -有机酸(HA)-CeⅣ(bipy= 2,2'-联吡啶, phen= 1,10-邻菲咯啉)体系中的化学发光反应动力学进行了比较研究.CeⅣ氧化Ru(bipy)2 3 /Ru(phen)2 3 的发光强度在上述各种有机酸存在下被增强. 实验表明,在相同浓度下Ru(phen)2 3 的发光强度高于Ru(bipy)2 3 的发光强度. 几种有机酸对发光强度的增强效果为:乳酸< 丙氨酸< 丙酮酸< 草酸. 在不同有机酸存在下,该化学发光反应的活化能可降低7~14 kcal·m ol- 1.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