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
ClONO2与O(3P)的反应机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密度泛函方法B3LYP/6-31G研究了反应O(~(3)P)+CIONO_2→CIO+NO_3和反应O(~(3)P)+ CIONO_2→O_2+ CIONO的反应机理.从动力学角度考察,计算结果表明,由于前一反应的活化势垒较低,因而是主要反应.该结果与大部分实验者的推论是一致的,对于后一反应,其两种反应途径的活化势垒较为相近,表明两种反应途径均是可能的.  相似文献   

2.
研究了二(2,4,4-三甲基戊基)膦酸的正辛烷溶液从盐酸介质中萃取钍的机理。在未控制离子强度下,萃取平衡反应为:Th^4++Cl^-+3(HA)2(o)→ThClA3(HA)3(o)+3H^+。在控制离子强度为1.0mol/L时,萃取反应为Th^4++2Cl^-+3(HA)2(O)→ThCl2A2.(HA)4(P)+2H^+。用饮和法确定的萃合物组成为ThClA3.计算了萃取反应的平衡常数及热力学  相似文献   

3.
F+NCO反应的机理和动力学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利用G2(MP2)理论研究F(^2P)与NCO(X^2II)在三重激发态(a^3A")势能面上的反应机理揭示了生成NF)X^3Σ^-)的两种反应途径,即顺式和反式加成-消除,其中顺式反应途径的势垒较低(20.0kj.mol^-1),。动力学计算显示,在室温 上,F与NCO反应于三重态势能面上只能较缓慢地生成NF(X^3Σ^-)自由基。预测FC(N)O是另一可能的反应产物  相似文献   

4.
酸性镀铜体系的交流阻抗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邓文  刘昭林 《电化学》1998,4(2):152-158
研究了基础溶液(0.3mol/LCuSO4+1.94mol/LH2SO4)以及添加60mg/LCl^-,300mg/LOP-21,30mg/LPEG-6000,10mg/L2-噻唑啉基-二硫丙烷酸钠(代号TDY,自合成添加剂)后体系的阻抗行为,结果表明:1)Cl^-在铜沉积中有增大阴极极化的作用;2)铜离子的放电为分步反应;即Cu^2+→Cu^+;Cu^+→Cu(吸附)→Cu(晶格),在含有Cl^  相似文献   

5.
本文以正三辛基氧膦为萃取剂,以熔融石蜡为稀释剂,研究了HClO4-NaClO4介质中La^3+、Nd^3+、Sm^3+、Dy^3+Yb^3+的固--液萃取行为及萃取反应热力学性能。斜率比法给出萃合物组成为Ln(TOPO)2(OH)(ClO4)2。测定了萃取反应势力学参数、平衡常数及半萃取pH值。  相似文献   

6.
用从头算方法讨论了大气臭氧层主要破坏物ClONO2在光照下解反应途径:ClONO2→ClO+NO2的反应机理。该反应的2个过渡态ClO...NOO(TS2a)和OCl...NOO(TS2b)中TS2a能垒较高。  相似文献   

7.
用从头计算法在HF/6-31G基组水平上研究了NH4^++NH3→NH3+NH4^+,NH4^++NH2CH3→NH3+NH3CH3^+,NH4^++NH(CH3)2→NH3+3)2^+以及NH3CH3^++NH2CH3→NH2CH3+NH3CH3^+等4个体系的质子传递反应的机理。结果表明:(1)上述质子传递反应均具有双阱型的势能面,质子沿N(1)、N(2)连线直接传递;(2)质子受体分子中的甲  相似文献   

8.
测定了LaX3-C18H16N3O2Cl-H2O(X=NO^3,Cl^-)三元体系在30℃时的溶度和饱和溶液的折光率。发现La(NO3)3=C18H16N3O2Cl-H2O体系有不一致溶化合物La(C18H16N3O2Cl)3(NO3)3生成,而LaCl3-C18H16N3O2Cl-H2O体系为简单共饱体系。  相似文献   

9.
本文试验了硝酸钠对M^2+-5-Cl-PADAB、M^2+-3,5-diBr-PADAB、M^2+-5-Br-DE-PAP及M^2+-PAR(M=Co、Ni、Cu)显色体系的影响,发现硝酸钠对前两种显色体系有较大的影响,而对后两种显色体系的影响甚小。从引入NaNO3后吸收光谱的变化,pKa3的改变,配合物的稳定常数等方面探讨了NaNO3对显色反应的作用机理。  相似文献   

10.
采用NMR方法考察了室温和低温(-78~-60℃)下Pd2X2(dpm)2(X=NCO^-,CH3CO^-2,SCN^-和NO^-3,dpm=Ph2PCH2PPh2)与H2S在CD2Cl2或CDCl3中的反应。结果表明,在X=NCO^-和CH3CO^-2的情况下,H2S优先与这些Pd配合物的阴离子作用生成相应的共轭酸HX和Pd2(SH)2(dpm)2,后者在H2S存在下又进一步转化为Pd2(SH)  相似文献   

11.
张绍文  傅孝愿 《物理化学学报》1994,10(11):1004-1008
利用从头算RHF/3-21G方法研究了HNCO二聚后生成HNCNH和CO2的反应机理。计算表明,该反应是分步反应,由反应物经第一过渡态生成四元环中间体,再经过第二过渡态分解为产物,与实验得到的结论一致。反应的第一步是速度控制步骤,计算得到的活化位垒为172.55kJ·mol^-1,与实验上测得的176.40±16.30kJ·mol^-1相吻合。反应的第二位垒为83.68kJ·mol^-1,在实验条  相似文献   

12.
CF3O2自由基和NO反应机理的理论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密度泛函理论(DFT)的B3LYP方法, 分别在6-31G、6-311G、6-311+G(d)基组水平上研究了CF3O2自由基和NO反应机理. 研究结果表明, CF3O2自由基和NO反应存在三条可行的反应通道, 优化得到了相应的中间体和过渡态. 从活化能看, 通道CH3O2+NO→IM1→TS1→IM2→TS2→CF3O+ONO的活化能最低, 仅为70.86 kJ•mol-1, 是主要反应通道, 主要产物是CF3O和NO2. 而通道CH3O2+NO→IM1→TS3→CF3ONO2和CH3O2+NO→TS4→IM3→TS5→IM4→TS6→CF3O+NOO的活化能较高, 故该反应难以进行.  相似文献   

13.
Pd催化甲醇裂解制氢的反应机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密度泛函理论(DFT), 研究了甲醇在Pd(111)面上首先发生O—H键断裂的反应历程(CH3OH(s)→CH3O(s)+H(s)→CH2O(s)+2H(s)→CHO(s)+3H(s)→CO(s)+4H(s)). 优化了裂解过程中各反应物、中间体、过渡态和产物的几何构型, 获得了反应路径上各物种的吸附能及各基元反应的活化能数据. 另外, 对甲醇发生C—O键断裂生成CH3(s)和OH(s)的分解过程也进行了模拟计算. 计算结果表明, O—H键的断裂(活化能为103.1 kJ·mol-1)比C—O键的断裂(活化能为249.3 kJ·mol-1)更容易; 甲醇在Pd(111)面上裂解的主要反应历程是: 甲醇首先发生O—H键的断裂, 生成甲氧基中间体(CH3O(s)), 然后甲氧基中间体再逐步脱氢生成CO(s)和H(s). 甲醇发生O—H键断裂的活化能为103.1 kJ·mol-1, 甲氧基上脱氢的活化能为106.7 kJ·mol-1, 两者均有可能是整个裂解反应的速控步骤.  相似文献   

14.
卞贺a 张士国  a  b 夏道宏a 《化学学报》2009,67(18):2053-2059
采用密度泛函理论的B3LYP方法, 在6-311++G(d,p)基组水平上研究了CH3S自由基与HO2自由基的微观反应机理, 全参数优化了反应势能面上各驻点的几何构型, 振动分析和内禀反应坐标(IRC)分析结果证实了中间体和过渡态的真实性, 计算所得的键鞍点电荷密度的变化情况也确认了反应过程. 找到了五条可能的反应通道, 对结果的分析表明: 单线态反应通道(5) CH3S+HO2→CH3SOOH (1P), 是所有通道中的主要反应通道. 该通道不需要克服过渡态能垒, 属于放热反应, 在动力学和热力学上都是最为有利的. 对于三线态反应通道来说, 通道(1)CH3S+HO2→COM11→TS1→COM12→CH3SH+O2 (3P)为主要反应通道, 控制步骤的活化能为53.5 kJ/mol, 能垒最低, 属于放热反应, 在动力学和热力学上都是有利的.  相似文献   

15.
对金属元素Au采用LanL2DZ基组,对非金属元素C,H,O,Cl采用6-31G*和6-311++G**基组,用密度泛函理论的B3LYP、B3PW91、UB3LYP方法和二阶微扰理论MP2方法研究了不同氧化态的金催化剂催化2-炔丙基苯酮与苯炔环化反应的机理.结果表明:在AuCl和AuCl3的作用下,反应均能通过[4+2]和[3+2]途径生成产物.但在AuCl催化下,[4+2]反应途径比[3+2]反应途径具有更低的活化自由能,反应主要通过[4+2]途径进行;而在AuCl3催化下,[4+2]反应途径与[3+2]反应途径的活化自由能相近,反应通过两条途径竞争生成产物.比较AuCl和AuCl3的催化效果发现,不同氧化态的金催化剂改变了反应的机理,该反应的活化自由能在AuCl作用下比在AuCl3作用下低11.18 kJ·mol-1.对于该反应,AuCl表现出了更好的催化活性.这些计算结果和实验现象相吻合.  相似文献   

16.
CH4+O(3P)→CH3+OH反应的准经典轨线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准经典轨线方法研究了O(3P)与CH4的反应,计算结果表明,CH4(υ=0,j=0)与O(3P)的反应在低及高的碰撞参数下都是直接反应,无短寿命的碰撞复合物生成,产物OH以向后散射为主,基本上处于振转基态.CH4(υ=1,j=1)与O(3P)的反应在低及高的碰撞参数下反应机理不一样。在低碰撞参数下是直接反应,无短寿命的碰撞复合物生成,产物OH以向后散射为主,主要处于振动基态,转动基本上是冷的,但比高碰撞参数下的热.在高的碰撞参数下则生成短寿命的碰撞复合物,产物OH以向前散射为主,表现出明显的周边动力学反应的特征,主要处于振动激发态(υ=1),但转动仍然是较冷的。  相似文献   

17.
等电子-等自旋与非等旋反应的G2(MP2)和G2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我们在前文[1-2]中分别用MP2-4/6-31G**//MP2/6-31G**及MP4/6-311G(2df,Zpd)//MP2/6-31G**研究了一些双原子氢化物、卤化物、硫化物和氧化物的化学反应的烂变·这些化学反应按如下类型分为四组,即(1)反应物与生成物之间为等电子一等自旋关系,(2)价层等电一等旅,(3)等施和(4)非等旅·结果表明,MP4/6-3fiG(2才,ZPd)对于(1),(2)和(3)类反应,基本上与实验误差小于士15kJ·mo-‘而对非等旋反应仍有较大误差;MPZ-4/6-31G””只对(1)类反应较好.由于PoPle等人近几年来创立的Gaussi…  相似文献   

18.
张颖  王欣 《化学学报》2010,68(7):633-640
采用密度泛函理论B3LYP方法计算了一种非血红素四氮杂轮烯配合物[Fe(III)TMTAA]催化H2O2歧化的反应机理. 对二重态、四重态和六重态势能面上各驻点进行了全优化, 发现反应易于沿四重态势能面发生. 整个反应分两阶段进行, 第一阶段通过氧氧均裂形成中间体IM6和第一个水, 第二阶段经两次氢转移形成第二个水. 反应决速步骤为 O—O均裂步骤, 能垒为63.9 kJ•mol-1, 相对于自由H2O2均裂所需能垒226.7 kJ•mol-1有较大的降低. 这表明标题配合物可有效地降低标题反应的能垒, 有可能作为一种潜在的过氧化氢仿酶.  相似文献   

19.
实验发现,在光引发BrC2F4Br+C2F4调聚反应中,光强(或光功率密度)能影响产品分布。提出了反应机理:此反应由加成反应与复合反应组成,而链转移反应可忽略.由此进行了动力学计算,为与实验结果吻合,拟合得的加成反应BrC2F4+C2F4的速率常数为(2±1)×107cm3•mol-1•s-1,Br(C2F4)n≧2+C2F4的速率常数为(1.2±0.4)×107Cm3•mol-1•s-1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