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由于[Re(CO)3(OH2)3]^+较低的电荷和小的分子体积使得生物分子标记前后活性改变更小,并且被适宜配体取代后的八面体配位结构有很高的封闭性,不易被进一步进攻或氧化,从而具有更高的化学惰性;因而羰基铼标记技术成为一种更有效的生物分子标记方法,其适宜标记的分子有从分子量小于1000的小分子到分子量大于15000的蛋白质大分子;临床前期的研究结果也表现出多方面的优越特性。  相似文献   

2.
3.
本文对三种RCCo_3(CO)_9及相应的自由基进行了电化学和ESR谱研究.电化学研究表明,RCCo_3(CO)_9被还原为自由基的难易与R的性质有关,RCCo_3(CO)_9在室温下可以稳定存在.在对分子轨道对称性分析的基础上对簇合物自由基的ESR谱进行了讨论.确定了超精细偶合常数的符号和未成对电子占据轨道的性质,计算了Co的3d轨道和4s轨道的自旋密度.  相似文献   

4.
亚稳态分子CO(α^3П)猝灭过程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用流动余辉技术测定了亚稳态分子CO(α^3П)被CS2,SO2,SO,NOC12,IC1,SO2C12,SC12,H2O,CHC13,CH2C12,He和Ne猝灭的速率常数,并较为详细地讨论了CO(α)和CS2,SO2,SO,NO等分子的猝灭反应的可能出口通道,指出CO(α)被其他分子猝灭时,主要出口通道是化学反应,E-E和E-V能量转移,有时是几种不同的出口通道同时存在。  相似文献   

5.
本文用280nm脉冲激光光解被Ar和Xe基体隔离的Fe(CO)5以产生配位不饱和的Fe(CO)3。用傅里衰变换红外光谱仪实时监察光解停止后Fe(CO)3和CD的复合,并以Smoluchowski扩散控制反应动力学理论模型求得Fe(CO)3与CO的反应半径为4.0×10^-10m,CO在10K的Ar和Xe基体中的扩散系数分别为2.2×10^-23m^2/s和4.5×±∩^-23m^2/s。  相似文献   

6.
7.
研究了加入敏化离子Cr3+和Er3+的Tm:YAG晶体的吸收谱和荧光谱,计算了Cr3+、Er3+、Tm3+离子的2E、4I13/2、3F4能态的平均寿命及能量;转移效率、转移速率.得出Cr3+→Tm3+转移效率为80%,转移速率为2.1×103s-1.由(Er,Tm):YAG的荧光谱可见存在Er3+→Tm3+的有效的能量转移.讨论了Cr3+→Tm3+和Er3+→Tm3+能量转移的不同.  相似文献   

8.
CO(a^3π)被小分子碰撞的猝灭速率常数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相似文献   

9.
采用固相反应的方法;经二次灼烧合成了掺Ce(3+)、Tb(3+)的Ca3Y2(BO3)4和Sr3Y2(BO3)4磷光体;分析了合成过程中铈的还原情况.用X-射线衍射分析确定了它们的结构均为正交晶系,空间群P21cn测定了Ce(3+)和Tb(3+)在两种基质中的光谱,得到Ce(3+)波长位移的某些规律,观察到Ce(3+)对Tb(3+)的敏化作用.  相似文献   

10.
11.
利用溶胶-凝胶法合成了K9[Sb1W9O33],用十六烷基三甲基溴化铵(CTAB)对K9[Sb1W9O33]改性,得到了(CTAB)9[Sb1W9O33],以过氧化氢氧化环己醇制取环己酮为探针反应,考察了n(Sb)∶n(W)对催化剂催化活性的影响,评价结果表明:催化剂金属原子配比n(Sb)∶n(W)=1∶9,催化活性最高,在该条件下,环己酮的选择性达到了最大值99.2%。通过XRD、FT IR的检测,揭示了(CTAB)9[Sb1W9O33]的微观结构和内在规律性,[Sb1W9O33]9-与CTAB+之间存在协同效应,实验结果为工业装置的技术改造提供了较好的实验依据。  相似文献   

12.
13.
运用原位FTIRS,UV/Vis和电化学方法研究了乙腈溶液中「OsⅣ(N)(NH3)4」(CF3SO3)3在GC和Pt电极上的还原过程。结果首次在Pt电极上检测到桥氮物种υ(N≡N)的红外谱峰,位于2019和1970cm^-1附近,分别指认为「Ⅲ,Ⅱ」和「Ⅱ,Ⅱ」混合价桥氮俄络合物。为进一步探讨桥氮偶联过程提供了新的谱学数据。  相似文献   

14.
15.
16.
利用群的直乘分解公式,考虑U(N)群的[2a1b]表示按群链U(N)SP(N)O(3)的约化规则,给出了相应的比较简单的分支律递推公式.该公式在用计算机计算分支律时,不受秩和表示维数的限制.为求解这类问题的分支律提供了一种比较简单的算法.在简化同位旋1/2的单j费米子体系的母分系数计算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用同样的方法也可以求出群链U(N)O(N)O(3)的分支律.  相似文献   

17.
相对论的几何表述(3)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相似文献   

18.
CO谱带的微扰给谱线的标识和分析带来挑战.这里针对CO A1Ⅱ(v=1)对d3△(v=5)态的徵扰,首先采用有效哈密顿矩阵的方法重新分析了d3△-a3Ⅱ(5,0)带高精度的涉及d3△2和d3△3的振转光谱数据,发现A1Ⅱ的微扰可忽略不计.进一步理论计算了由A1Ⅱ的微扰产生的d3△的△1,△2和△3的转动能级移动扣d3△-a3Ⅱ(5,0)光谱强度的变化.发现△1的能级移动最大,最大可达4 cm-1,这个能级移动随J值的增大而减小;对△2和△3的影响在J小时可忽略不计.光谱强度的改变有类似的变化趋势,涉及到△1的d3△1-a3Ⅱ光谱强度减小量最大可达20%,随J的增大,此减小量变小;对涉及△2和△3的光谱强度此微扰可忽略不计,从而给出了上面实验数据分析中不考虑微扰的原因.  相似文献   

19.
在相对碰撞平动能为 0 .0 5eV的分子束实验条件下 ,研究了亚稳态CO(a) +NO(X)的E E传能通道 .通过测量和分析交碰区的传能发射光谱 ,在 780和 860nm处观测到了NO(b -a)跃迁Ogawa带的△v =+ 4和△v =+ 3序的发射光谱 .从而首次在实验上直接证实了传能过程中第四通道的存在 (CO (a) +NO(X)→CO (X) +NO(b) ) .这一通道的发现解释了前人测量到的在CO(a)与NO(X)碰撞传能过程中CO(a)的猝灭速率远大于NO(A ,B)生成速率的实验结果 ,并进一步证实了这一“经典”E E传能体系为电子交换机理的传能观点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