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综述了依匹哌唑的合成方法,详细阐述并比较了依匹哌唑中间体4-(1-哌嗪)苯并[b]噻吩的合成工艺。并对依匹哌唑合成方法的发展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2.
就大一化学中稀溶液依数性讲解中依数性概念、蒸气压下降原因、渗透压定义以及几个图解中存在的问题进行讨论并提出了见解。  相似文献   

3.
以探究依匹哌唑晶体结构为目的,溶剂扩散法制备获得依匹哌唑单晶体。单晶X射线衍射分析法解析的结果是:属单斜晶系,P21/n空间群,晶胞参数a=9. 4083(5),b=25. 9910(14),c=10. 2293(6),α=90,β=113. 061(7),γ=90,Z=4。差热和热重分析结果表明,依匹哌唑的熔点为182℃,低于该熔点温度时,依匹哌唑具有良好的稳定性,不发生吸热、放热及失重现象。应用"赫希菲尔德"表面分析的结果是:酰胺基团中氧分别与C5氢、C7氢和N3氢形成三个氢键;相邻依匹哌唑分子的苯环有部分重叠,导致晶体中存在弱的π-π堆积作用。相互作用能分析结果表明:依匹哌唑分子间存在11种数值不同的总相互作用能,其中包含酰胺二聚体的相邻分子因形成较强N3—H_3…O_2氢键,分子间相互作用能最大(-86. 8kJ·mol~(-1))。能量框架可视化的结果显示:酰胺二聚体分子间作用能转换为半径最大的圆柱体,并形成反向平行的主体框架结构。本文实验和理论分析相结合,系统地分析了依匹哌唑的晶体结构,探究了依匹哌唑晶体结构中分子间的作用关系。  相似文献   

4.
以四苯硼酸钠与盐酸依匹斯汀生成的离子缔合物为电活性物质,研制了盐酸依匹斯汀PVC膜选择性电极。在pH 5的HCl-NaOH溶液中,电极的线性范围为6.3×10-7~1.0×10-1mol/L,斜率为49 mV/pC(10℃),检出限为1.89×10-7mol/L。应用此电极测定药物中盐酸依匹斯汀含量,RSD3%,回收率为97.5%~100.2%。  相似文献   

5.
在酸性条件下,KMnO4与甲醛能够产生微弱的化学发光,而富马酸依美斯汀的存在能够大大增强该化学发光强度;结合流动注射技术,建立了测定富马酸依美斯汀的流动注射-化学发光新方法。该方法的线性范围分别为3.0×10-8~2.0×10-7g/mL,2.0×10-7~1.0×10-6g/mL和1.0×10-6~8.0×10-6g/mL。检出限为1.0×10-8g/mL,对2.0×10-6g/mL富马酸依美斯汀滴眼液平行测定11次,其相对标准偏差为1.3%。该方法已成功应用于滴眼液中富马酸依美斯汀的含量测定。  相似文献   

6.
王磊  邓金根 《合成化学》2014,22(6):835-836
以依达拉奉,丙酮酸和亚磺酸钠为原料,合成了依达拉奉衍生物2-(1-苯基-3-甲基-5-氧代-4-吡唑基)-2-磺基丙酸,总收率54%,纯度>99.9%,其结构经1H NMR,13C NMR和HR-MS确证。  相似文献   

7.
手性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板蓝根中表告依春和告依春含量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聂黎行  王钢力  戴忠  林瑞超 《色谱》2010,28(10):1001-1004
采用Chiralpak IC手性柱(250 mm×4.6 mm, 5 μm),建立了正相高效液相色谱测定板蓝根中表告依春(R-告依春)和告依春(S-告依春)含量的方法。考察了流动相组成、流速和柱温对分离度的影响。经优化后的实验条件: 以正己烷-异丙醇(体积比为90:10)为流动相,流速为0.8 mL/min;检测波长为245 nm,柱温为20 ℃。在此优化条件下,表告依春和告依春分离度为3.4,检出限为2.0 mg/L,在0.02~2.0 g/L范围内有良好的线性关系,平均回收率为101%,相对标准偏差(RSD)小于3.0%(n=6)。本方法可将具有抗病毒活性的表告依春与其对映体告依春基线分离并测定,专属性强,能有效控制板蓝根的质量。  相似文献   

8.
张庆合  李彤 《色谱》2005,23(5):568-568
高效液相色谱实验室的良好规范(GLP)@张庆和$大连依利特分析仪器有限公司 @李彤$大连依利特分析仪器有限公司~~  相似文献   

9.
1953年8月我国著名分析化学家——化学博士依万·巴夫洛维奇·阿里马林教授满50周岁,同时从事科学教育事业已满30周年。依万·巴夫洛维奇·阿里马林将自己一切的精力贡献给科学教育及科学组织工作,并促进我国分析化学的发展。依万·巴夫洛维奇还在16岁少年的时候就在他的导师维斯康特教授的倡议下到普列汉诺夫国民经济学院的工农专修班工作,在那里他学完了无机化学实验。依万·巴夫洛维奇一有空就专心钻研分析化  相似文献   

10.
采用拉伸模拟和伞状采样的方法, 利用Gromacs软件和Amber99sb-ildn分子力场研究了不同浓度的海藻糖体系和海藻糖-甘露醇复合体系中单克隆依那西普融合蛋白二聚体的解离过程. 结果表明, 海藻糖能显著增强依那西普二聚体活性结构的稳定性, 且海藻糖-甘露醇的复合保护优于海藻糖的单一保护; 保护剂的种类及其选择性吸附保护的特定位置对依那西普蛋白二聚体活性结构保护效果的影响显著.  相似文献   

11.
马来酸酐与环氧丙烷开环共聚,所得聚酯具有功能团(C=C),可以通过接技、交联待方法改变其性能,马来酸杆与环氧化物开环共聚合成聚酯,所用催化剂通用有有机金属化合物和稀土 事物等,我们在铁系催化丁二聚合和马来酸酐与苯乙烯共聚的基础上,首次将Fe(acac)3-Al(i-Bu)3-α,α′-联吡啶催化剂用于马来酸酐与环氧化物开环共聚,发现该催化剂催化共聚反应具有时间短、收率高、共聚物交替度高等优点,并测定了共聚合反应动力学的参数。  相似文献   

12.
电位滴定法快速测定磷肥中的水溶性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建立了电位滴定法快速测定磷肥中水溶性磷含量的方法。用蒸饮水溶解磷肥中的水溶性磷,通过硝酸钡和阳离子交换树脂除去干扰离子,用六次甲基四胺-硝酸缓冲溶液制试液的酸度(pH=5.4),在乙醇体系中,用一定浓度的硝酸铅标准溶液进行电位滴定,用二阶微分法确定硝酸铅标准溶液的滴定终点体积。方法的RSD为0.66%-0.97%,回收率为100.00%-100.10%。  相似文献   

13.
通过采访植物甾醇女士,了解植物甾醇家族的成员、基本性质、生理功能等。揭示了其降低胆固醇、减肥、美容功能的基本原理,了解了抗癌机理,介绍了植物甾醇在食物中的分布、人体吸收困难的原因及对策,为人类健康生活提出膳食建议。  相似文献   

14.
膨润土负载壳聚糖制备吸附剂   总被引:13,自引:1,他引:12  
马勇  王恩德  邵红 《应用化学》2004,21(6):597-0
将壳聚糖与膨润土混合制得一种吸附剂。将其用于染料溶液的脱色、陈醋的澄清、中药注射液中鞣酸的清除等,脱色率为97%,鞣酸脱除率为50%,陈醋的透光率为25.8%。通过X射线衍射图讨论了膨润土的改性机理。改性后膨润土的片状层结构未发生变化,壳聚糖仅仅吸附在膨润土的内外表面。  相似文献   

15.
诺氟沙星的交流示波极谱滴定法研究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汪秀龄  武维顺 《分析化学》1995,23(10):1189-1192
本文报道了示波极谱滴定法测定诺氟沙星的含量。用PH4.4的HAc-NaAc缓冲溶液溶解药样,并与过量的四苯硼钠作用生成沉淀。过滤后,用硫酸亚铊回滴过量的Na-TPB,由示波极谱图[dE/dt=f(E)]上TPB切口的消失指示滴定络点,进而在该溶液中进行空白实验。  相似文献   

16.
原子吸收光谱法间接测定萤石中的全硫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SO42-和BaCrO4溶液反应生成BaSO4沉淀, 置换出定量的CrO42-, 通过原子吸收法测定Cr, 建立了间接测定萤石中硫的原子吸收光谱法. 方法的工作曲线范围0.05~20 μg/mL SO42-, 检出限为0.017 μg/mL S, 适用于硫质量分数在0.01%~3%范围内萤石样品的测定.  相似文献   

17.
引入晶粒边界修正,改进了Mo2C膜表面粗糙化物理模型,将DT2模型推广到包括有温度的情况,对Mo2C膜表面形态进行计算机模拟并统计模拟图的高度分布,确定表面粗糙度随沉积时间和基底温度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引入晶粒边界修正大大促进了理论与实验结果的一致,Mo2C膜表面粗糙化属快速粗造化,粗造度随基底温度升高而非线性地增大。  相似文献   

18.
大规模煤制天然气系统中气流床气化是一种重要且富吸引力的技术。对一种气流床气化-热解耦合系统进行了研究。该系统中气化炉分为两段:主要进行煤焦气化的气化段以及主要发生煤热解的热解段。采用流程模拟方法建立了耦合系统模型并与煤气化废锅系统进行了比较。同时,考察了操作条件对耦合系统气化性能的影响,提出了优化的操作条件。结果显示,气化温度1400 ℃时,耦合系统优化的蒸汽煤比为250~300 kg(steam)·t-1(dry coal)。耦合系统的冷煤气效率为88.18%,高于气化废锅系统(84.14%),且其消耗指标均有所降低。但耦合系统的气化性能受到热解段焦油和CH4产率很大的影响。耦合系统总体能量利用效率为92.26%,略低于气化废锅系统(93.39%),但其火用效率比气化废锅系统高2.2%。这说明通过热解-气化的耦合方式能够有效回收气化高温合成气中的显热并提高其能量品位。  相似文献   

19.
程春生  秦福涛  魏振云  任忠宝  明旭 《化学学报》2012,70(10):1227-1231
氟吗啉是一种新型杀菌剂, 合成工艺热危险性和动力学研究将解决工程问题, 并保障安全生产. 采用差示扫描量热-热重分析仪(DSC-TG)测试主要原料、中间体和产品的热稳定性, 采用反应量热仪(RC1)研究反应热行为, 同时开展反应动力学研究. 研究结果显示, 主要中间体(3,4-二甲氧基苯基)(4-氟苯基)甲酮吸热分解温度为559.3 K, 乙酰吗啉吸热分解温度为478.2 K, 氟吗啉吸热分解温度为638.6 K. 氟吗啉合成反应摩尔放热量为15.44 kJ/mol, 绝热温升ΔTad为9.1 K, 本研究合成工艺的热危险性较小. 氟吗啉合成反应动力学方程为:rA=kcAa=8.34×10-3CA0.57, 对主要中间体(3,4-二甲氧基苯基)(4-氟苯基)甲酮的反应级数为0.57 级.  相似文献   

20.
在聚氨酯生产中,环氧丙烷中醛类物质含量直接影响聚醚质量,需要严格检查、控制。醛类物质的测定,目前国内外一般采用色谱法或比色法。也有用Hg~(2+)盐安培滴定法测定芳香醛。用2,4-二硝基苯肼直流极谱法测定醛,用原子吸收法测定低分子量醛和酮。我们根据间苯二酚与丙醛在果糖和浓盐酸作用下生成红色醌式产物的特性,较详细地研究了间苯二酚光度法测定环氧丙烷中微量丙醛的最佳条件和干扰因素。结果表明,本法灵敏度高、稳定性好,应用范围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