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通过AN-MMA在本体以及在N,N-二甲基甲酰胺,二氧六圜、苯、环己烷、甲醇及水等溶剂中进行溶液共聚合的研究,得到以下结论: 1.证实了介质对一定共聚体系的均相溶液沉淀共聚合的竞聚率是有影响的。 2.提供了本共聚体系在多种介质中进行溶液共聚合时的竞聚率数据及有关的共聚物组成曲线。同时在水溶液共聚合中,证明柚口贞夫所报导的实验数据与事实不符。 3.根据实验结果,作者初步认为,在均相溶液沉淀共聚合反应中,共聚物组成所以发生变化可能是由于反应地点有效配比与单体投料配比出现差距所导致。而有效配比与两单体极性的差别以及介质与共聚物的极性大小有关。 4.在均相溶液沉淀共聚合中,尤其是采用非极性有机介质时,单体的绝对浓度对共聚物组成也有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李旭娃 《化学教育》2016,37(17):74-75
离子反应发生条件中的“放出气体”,与其他资料中对生成物的描述不一致,也与有关反应事实不符。“放出气体”的出现,使教材中对气体生成物的描述时此时彼,没有时序性、规律性。对其与化学反应的关系及其与“生成气体”的区别进行了论述,并提出了修改的建议。  相似文献   

3.
杨玉峰 《化学教育》2013,34(3):55+57
针对中学化学溴乙烷消去反应演示实验教学存在实验条件下反应复杂、演示实验反应方程式的表达与事实不符、实验现象易误导学生3个方面的问题,阐述了由于中学生思维方式和知识水平的局限,中学化学中溴乙烷消去反应内容的教学不宜采用演示实验。  相似文献   

4.
铜与浓硫酸的反应是高一化学课本里的一个演示实验,一些杂志已经发表了有关改进这个实验方面的文章。在这些文章中都叙述了铜与浓硫酸反应后有黑色物质生成这一事实,但这黑色物质究竟是什么东西?有的则避而不谈,有的则认为是氧化铜。  相似文献   

5.
在沉淀反应中,所用沉淀剂与被沉淀离子生成络离子时,沉淀溶解度最小时游离沉淀剂浓度的计算方法已有叙述。但作为试验的理论指导来说,应计算出沉淀溶解度最小时沉淀剂的最适过量浓度。它是存在于溶液中游离的和络合的总的沉淀剂浓度。本文将叙述在下列情况下最适过量浓度的计算方法。  相似文献   

6.
郭亚平  谢练武 《化学研究》2013,(1):15-19,25
对重金属盐溶解-沉淀反应的吉布斯自由能变(ΔG)进行了定量估算;在不加缓冲剂和pH调节剂的纯水体系中,观测了重金属离子Pb2+、Ni 2+及Zn2+的沉淀-溶解反应,计算了反应的表观平衡常数Kf及表观溶度积常数K′sp;与此同时,对相关计算结果进行了实验验证.结果表明,重金属盐溶解-沉淀反应的ΔG只与反应物的初始浓度和平衡浓度有关,通过测定反应物的平衡浓度即可求得反应的ΔG;重金属离子Pb2+、Ni 2+及Zn2+的沉淀-溶解反应表观平衡常数Kf及表观溶度积常数K′sp皆随重金属盐的起始表观浓度Q0的增大而发生规律性变化:Kf先增大后减小,K′sp趋于最大恒定值,并接近于Ksp;而三种体系的ΔG均为负值,ΔG的绝对值先随Q0的增大而增大,然后趋于相对恒定.实验结果表明,不能用Kf而只能用Ksp描述重金属盐的沉淀-溶解平衡,ΔG绝对值与真正参与反应的反应物的量呈正相关;ΔG<0说明纯水中重金属盐的溶解反应是自发进行的.类似地,通过计算溶解-沉淀反应的ΔG,可以判断沉淀法处理重金属污染废水在热力学上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7.
用核磁共振技术、紫外吸收光谱和硅钼酸反应等方法研究了反应体系中硅酸根离子和铝酸根离子的聚合态。发现反应产物的形态与硅酸根的聚合态有关,单态铝酸根离子与高聚硅酸根离子(聚合度>40)反应生成凝胶;单态铝酸根离子与单态或二聚态硅酸根离子反应生成沉淀。本文还研究了相同条件下的水热晶化行为,在沉淀区、混合区、凝胶区和溶胶区分别晶化得到沸石A、X、Y和P。  相似文献   

8.
晏雄 《化学教育》2018,39(9):77-79
运用溶度积计算出与氢氧化镁沉淀相关的反应、与硫化铜沉淀相关的反应、与碳酸钙沉淀相关的反应的平衡常数。通过以上的计算与分析,让学生熟练掌握了运用溶度积计算化学平衡常数,从而判断反应能否发生。  相似文献   

9.
利用仿生合成原理,选取天冬氨酸作为诱导剂,采用沉淀反应法制备出糖果状球霰石型碳酸钙粒子,并对其结构和性能进行了表征.考察了反应温度、诱导剂用量和反应时间等对碳酸钙粒子晶型和形貌的影响,探讨了其反应原理.结果表明,所得碳酸钙粒子荧光性增强.此方法对碳酸钙的仿生合成与改性研究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0.
尿素甲醛聚合反应中的沉淀现象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首次研究了尿素甲醛聚合反应中的沉淀现象以及不同反应条件对沉淀产物半结晶结构特征的影响. 定量分析结果显示以尿素甲醛物质的量之比1.0∶1.0为基础, 增加甲醛用量沉淀产物质量减少, 但当增加尿素用量时沉淀质量为一定值. 根据聚合产物线型结构对应的反应计算, 沉淀产物收率接近100%. 改变体系酸性和反应物总量等条件也可得到类似的定量反应结果. 沉淀产物中特征官能团的伸缩振动光谱随着反应条件的变化而变化. 当增加甲醛用量时, 官能团振动吸收强度明显减弱; 增加尿素用量时吸收强度略有增加. 改变体系酸性和反应物总量同样可对产物的振动光谱产生影响. 这种吸收强度的变化与XRD表征所得样品结晶性变化规律完全一致, 这表明尿素甲醛聚合反应中的沉淀现象是一种线型分子之间氢键相互作用引起的半结晶聚积过程.  相似文献   

11.
二苯基羟乙酸〔(C_6H_5)_2C(OH)COOH〕,是测定钪的一种试剂,但难溶于水。为此在使用时先溶于氨水再加入待测溶液中,或直接将其晶体加入待测溶液中再调节pH值,以沉淀钪。两种方法,后者反应选择性较高,所得沉淀颗粒较大而致密。两种方法产生不同的效果,疑与所得沉淀的组成与(或)结构有关,但有关这方面的内容,似尚无报导。实验部分样品制备: 1.将23g二苯基羟乙酸晶体加于45ml浓氨水中,待全部溶解后用水稀释至1L,然后用此溶液从待测溶液中按文献沉淀钪。  相似文献   

12.
用冷等离子体技术制备TiO2/γ-Al2O3催化剂的方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将冷等离子体与催化剂结合用于稳定分子(如甲烷)的活化与偶联反应,已取得初步的成效[1,2].尽管如此,就目前情况看,等离子体-催化协同作用的研究尚处于探索阶段.一方面对其作用机制的认识还停留在表象上,有关协同作用引起催化剂表面物理化学性质变化方面的信息几乎处于空白;另一方面存在这样的事实,即等离子体与催化剂对反应的协同作用与单纯催化作用机制存在明显的区别.  相似文献   

13.
用核磁共振技术,、紫外吸收光谱和硅钼酸反应等方面研究了反应体系中硅酸根离子和铝酸根离子的聚合态,发现反应产物的形成与硅酸根的聚合态有关,单态铝酸根离子民高聚硅酸根离子(聚合度>40)反应生成凝胶;单态铝酸离子与单态或二聚态硅酸根离子反应生成沉淀。本文还研究了相同条件下的水热晶人,在沉淀区、混合区、凝胶区和溶胶区分别晶化得到沸石A、X、Y和P。  相似文献   

14.
研究了利用铝酸钠溶液碳酸化产生的沉淀, 经胶溶作用制备出纳米氢氧化铝溶胶的过程. 分析了铝酸钠溶液滴加到大量碳酸氢钠溶液中时发生的反应. X射线衍射研究结果表明, 在纳米氢氧化铝溶胶制备过程中, 从无定形氢氧化铝沉淀到拟薄水铝石的晶型转变过程是氢氧化铝沉淀胶溶时溶解再析出的过程. 将碳酸氢钠加入到苛性比为1.7的铝酸钠溶液中, 中和至苛性比为1.3后, 溶液诱导期中的紫外光谱显示270 nm处的Al(OH)3-6吸收增强. 经与含铝原子六配位的晶体紫外光谱对比后表明, 在铝酸钠分解生成氢氧化铝的过程中, 其铝的配位结构从四配位转化为六配位. 拟薄水铝石溶胶粒子的形貌与胶溶所用的酸和分散剂有关.  相似文献   

15.
一、沉淀反应在分析化学中应用的几种形式沉淀剂与被测离子生成极难溶沉淀的反应在分析化学中很早即用于滴定法。其基础是标准溶液与被测离子间所发生的沉淀反应到达等当点时以适当指示剂指示之,然后按标准溶液的浓度和消耗量計算被测离子浓渡。只有少数沉淀反应可用于沉淀滴定法,因为需要滿足一些要求。首先要求生成物有极低的溶解度以保証到等当点时未作用的离子浓度可以忽略不計。另外,必须有合适的指示剂,而实际上为沉淀滴定法还  相似文献   

16.
在金属离子-脱氧胆酸-胆红素扩散体系进行了周期沉淀的生长实验,得到了胆红素钙产生的周期沉淀图形.研究了胆红素、脱氧胆酸、Cu2+和Ca2+的相互作用以及它们对周期沉淀图形生长规律的影响,发现脱氧胆酸和胆红素会以复合胶团的形式在凝胶中进行扩散和反应,Ca2+的作用会使胆红素从胶团中分离出来并产生胆红素钙沉淀;Cu2+的作用则会使脱氧胆酸从胶团中分离出来产生脱氧胆酸铜沉淀;复合胶团的反应和扩散速度较慢,其生成周期沉淀的速度也很慢(约6个月,该结果与胆结石的情况较符合);铜离子的作用会使复合胶团加速分解,从而也加快了图形的生长速度.  相似文献   

17.
停止流动法研究K2FeO4氧化乙醇胺的动力学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用停止流动分光光度法在pH=9.89-10.70范围内, 研究了商铁酸钾氧化乙醇胺反应的动力学及其机理. 研究结果表明: 反应对高铁酸钾和乙醇胺均为一级; 对OH~-为负分数级; 离子强度对速率没有影响. 提出了一个包含有离子与分子间通过氢桥进行双电子转移的反应机理, 由此导出了能圆满解释所有实验事实的速率方程, 并求得了有关的速率常数.  相似文献   

18.
曾应超 《化学教育》2014,35(23):71-73
通过对生成Mg(OH)2和MgCO3沉淀的条件及其相互转化,以及HCO3-存在时溶液中c(OH-)和c(CO32-)的关系进行分析,指出向Mg(HCO3)2溶液中逐渐加入NaOH时,先产生Mg(OH)2还是MgCO3沉淀与溶液的浓度有关.同时建议在高中阶段最好能避免出现Mg(HCO3)2溶液与少量NaOH反应的问题分析.  相似文献   

19.
对七十年代初在显影理论研究领域中出现并有一定影响的一个新的化学显影机理假说——络合物还原假说(Mueller,Gross),进行了实验考察。 观察到下达实验事实与Mueller假说及按其假说所作的预期不符:①用来稀释的显影液在显影初  相似文献   

20.
FeCl2、KI分别与双氧水反应,生成Fe(OH)3沉淀和I2吗?通过实验对2个反应的复杂性进行了探索,并对实验现象进行了理论分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