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序言目前国内薄层色谱的定量方法,一般仍用手工操作,手续繁杂,所需时间也较长,应尽快生产国外已广泛使用的薄层扫描仪。但国外常用的薄层扫描仪,是根据被测物质的光学性质进行检测的。其使用性能随被测物质而异,结构也比较复杂,不易制造。1967年Padley提出了薄层棒火焰离子化检测器(FID)扫描仪,用表面涂吸附剂的ф0.9×200毫米的石英棒代替通常的薄层层析板,将样品点于棒端,按一般的薄层色谱法展开分离。展开后挥发除去展开剂,被分离的样品组份斑点留在棒上,然后直接通过FID的火焰进行定量分析。该仪器较过去的光学扫描仪具有结构及操作简单,制造较易,应用范围广及线性范围宽等特点。本文对薄层棒色谱法和FID扫描仪的操作方法和操作条件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2.
许培元 《色谱》1988,6(2):96-98
1967年英国的Padley发明了棒状薄层色谱氢焰扫描法。用直径0.5mm,长度200mm的石英棒,表面涂一层吸附剂,代替一般的薄层色谱板,进行样品的展开分离,然后挥发掉溶剂,直接通过FID的火焰,进行扫描、检测和定量。扫描仪的原理如图1。后来日本的公司对该法进行了研究和改进,1973年生产出商品仪器Thin-  相似文献   

3.
棒状薄层色谱/氢火焰法分析磺化酞菁钴的组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研究建立了一种采用棒状薄层色谱/氢火焰离子检测(TLC/FID)对磺化酞菁钴组成进行定性、定量分析的方法。用薄层色谱并结合质谱分析 表明工业磺化酞菁钴中含有一磺化酞菁钴的两种同分异构体,二磺化酞菁钴的5种同分异构体及三磺化酞菁钴;用棒状薄层色谱/氢离子火焰检测方法可以对磺化酞菁钴中各组分进行定量分析。该方法操作简便,测定时间短,灵敏度高,可用于磺化酞菁钴工业合成的产品质量控制。  相似文献   

4.
采用气相色谱-质谱法和薄层色谱法对110支不同产地、品牌的蓝色圆珠笔油墨进行检测及种类鉴定。以气相色谱-质谱法研究了圆珠笔油墨中的溶剂组成,据此样品可分为6大类;以薄层色谱法检测了油墨中的染料组成,根据染料斑点的个数、位置、颜色及薄层扫描后吸收峰中标准峰的位置,将样品分为了17类。综合分析上述两种色谱检测的结果,同时考察溶剂和染料在组成上的差异,将110支不同品牌、产地的蓝色圆珠笔分为了35类,可以达到某些品牌之间的区分和认定,比依据单一检验手段得到的分类结果更为精准、系统。  相似文献   

5.
采用薄层色谱-火焰离子化检测器测定了不同来源、不同工艺的润滑油基础油,提取了薄层色谱图特征变量,以偏最小二乘法为数学工具,通过洗脱色谱法取得基础数据,建立基础油的薄层色谱—烃族组成模型;采用该模型预测待测样品的烃族组成,并与洗脱色谱法的测定结果比较,饱和烃和芳烃质量分数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9617和0.9611;对于分析结果进行:检验表明,建立的方法与洗脱色谱法的测定结果相一致;另外,薄层色谱法具有分析速度快,重复性好等优点。  相似文献   

6.
建立了快速测定窄馏分重质油族组成的薄层色谱/氢火焰检测(TLC/FID)法.用两种展开剂可以将试样很好的分成饱和烃、芳烃、胶质和沥青质.本方法与经典的柱色谱法有较好的对应关系.  相似文献   

7.
冯振刚  张建宾  李新军  余剑英 《色谱》2015,33(2):195-200
沥青老化过程中四组分(饱和分、芳香分、胶质和沥青质)会发生变化,分析沥青在老化过程中四组分的变化有助于揭示沥青的老化机理,科学指导沥青材料的工程应用。分别采用薄膜烘箱试验(TFOT)、压力老化容器(PAV)试验和紫外光(UV)老化试验对沥青进行老化,利用棒状薄层色谱-氢火焰离子探测仪(TLC-FID)检测沥青老化前后的四组分,研究了扩展液组成对沥青四组分测定结果的影响,并与溶剂沉淀及色谱柱法(Corbett法)测定结果进行了对比。通过线性拟合分析了TLC-FID法与Corbett法检测老化沥青四组分的相关性。结果表明,采用二氯甲烷配制沥青溶液,以正庚烷为第一扩展液、甲苯/正庚烷(80:20, v/v)为第二扩展液、甲苯/乙醇(55:45, v/v)为第三扩展液,并利用TLC-FID方法检测老化沥青的四组分较为合适。该方法对于沥青四组分的分析及沥青老化机理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煤系重质油的仪器分析及系统考察Ⅰ.烃族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昌鸣  李爱英  李英  张林梅 《色谱》1999,17(4):372-375
采用薄层棒色谱/氢火焰离子化检测(TLC/FID),对煤系重质油的烃族组成分析进行了研究。确定了最佳分析条件、烃族的定量因子等。在此基础上,对山西省焦化厂的典型重质油产品进行了系统测定。  相似文献   

9.
填充柱超临界流体色谱法分离单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向智敏 《色谱》1993,11(3):160-161
在食品和医药卫生方面对糖的分析很重要,液相色谱法是广泛采用的方法。因糖本身缺乏紫外吸收基团,不适于直接用紫外检测仪来分析。经离子交换柱或氨基柱分离后,糖可直接用折光检测仪测定,虽方法简便,但灵敏度不高。为改善检测限,可以对糖进行柱前或柱后衍生反应而产生紫外或荧光官能团,并用灵敏度较高的紫外或荧光检测仪进行测定。通用型和高灵敏度的火焰离子化检测仪(FID)是气相色谱中广泛采用的检测器,适于在超临界流体色谱(SFC)中分析无紫外吸收基团的有机物。目前关于SFC的报道已越来越多,其应用范围正日益扩大,已能用于分析某些具有较大极性的物质,如用毛细管柱SFC分析低聚糖和多糖。与毛细管柱  相似文献   

10.
气相色谱法测定高碳酸盐土壤样品中酸解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气相色谱法测定大批量高碳酸盐土壤样品中酸解烃。称取样品10g,加酸反应35min后进行脱气,收集的酸解烃气体用HP-PLOT毛细管色谱柱分离,氢火焰离子化检测器检测。方法检出限(3σ)为0.007~0.715μL·kg-1,测定值的相对标准偏差均小于10%。对由标准气体混合组成的标准样品进行检测,各组分的测定值与认定值之间的相对误差均小于5%。  相似文献   

11.
综述了近年来光谱(包括分光光度法、荧光分析法、化学发光法、红外光谱法、拉曼光谱法)、色谱(包括薄层色谱法、气相色谱法、液相色谱法)、质谱(包括气相色谱-质谱法、液相色谱-质谱法)、电化学、免疫等现代分析技术在罂粟碱检测中的应用,并对其发展趋势进行了展望(引用文献93篇)。  相似文献   

12.
失忆性贝毒(ASP)是一种80年代在加拿大新发现的毒素,是由大量Pseudonitzschia硅藻属海藻生长产生的软骨藻酸(domoicacid,DA,图1)污染所致,与产生ASP相关的贝类包括贻贝等。失忆性贝毒的分析方法有薄层色谱法、气相色谱法、液相色谱法和毛细管电泳法。气相色谱法需要衍生化,操作烦琐。液相色谱法应用最广,检测主要为紫外检测(UV)或荧光检测。由于天然毒素成分复杂,光度检测不能提供化合物的充分结构信息,因此在选择性上还有待提高。质谱检测能提供化学结构信息,液相色谱-质谱(或离子阱质谱)已应用于软骨藻酸的分析,作为一种确证的分析方法。本文采用液相色谱/四极杆-飞行时间质谱(LC/Q-TOFMS)联用技术对贝类样品中的软骨藻酸进行检测研究。  相似文献   

13.
5-二甲氨基-1,2,3-三硫环己烷草酸盐的薄层色谱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用薄层色谱法以丙酮:甲醇:水:氯仿=12:3:3:5为展开剂对以盐形式存在的(这里有图片19830609-722-1.GIF)化合物进行了分析,并研究了 它的色谱行为的特殊性。通过Rf值对照法、薄层-红外光谱法对待测组分进行了鉴定。建立了双波长薄层色谱扫描碘显色外标单点校正定量法,并对不同定量方法进行了比较。测量结果相对误差和相对偏差均为±2%。  相似文献   

14.
何丽一 《色谱》1987,5(4):232-235
薄层色谱法(Thin-Layer Chromatography,简称TLC)是Kirchner等人在五十年代从经典柱色谱法及纸色谱法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色谱技术。六十年代后,Stahl等人对薄层色谱法的标准化、规格化及扩大应用等方面进行了许多工作,使该法日趋成熟。薄层色谱法具有设备简单、操作方便、分离快速、灵敏度及分辨率高、显色剂选择性大,以及制备薄层载量较纸色谱大,而切割色带较柱色谱方便等优点。因此,在分离分析及小量制备工作中基本取代了纸色谱法及经典柱色谱法。  相似文献   

15.
黄以祥  吴其辉  朱善农 《色谱》1985,2(1):49-52
近年来,薄层色谱(TLC)技术已发展成为一种重要的分析手段。由于它所需要的设备、条件简单,造价低廉,检出灵敏度高,分离效果好,用样少而且不破坏样品,操作方便、快速,因此容易建立和推广。 薄层色谱是利用混合物中各组分的物理化学性质的差异,使各组分在固定相和流动相中的分配系数(或吸附平衡常数)不同,引起各组分迁移速度的差异而得到分离。正  相似文献   

16.
前言色谱是一种有效的分离手段,但分离后的组分一般色谱自身不能定性,定性要借助于标准样品或者其它仪器。薄层色谱对于气相色谱和液相色谱而言它是开放床,可以直接对分离组分显色定性。若分析未知样品,或者又无标样时,就需要把分离的各个组分从薄层板上提取下来,用其它仪器如红外光谱、紫外光谱、质谱、核磁共振波谱测定结构。应用制备薄层色谱提纯或者制备少量样品是很必要的。制备薄层色谱  相似文献   

17.
李素琴 《色谱》2001,19(6):555-557
 采用薄层色谱法分离中药蟾酥中内源性哇巴因样物质 ,以三氯甲烷 甲醇 水 (体积比为 75∶2 0∶5 )溶液为展开剂 ,将所获得的活性物用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法纯化并经 2 2 0nm及 30 0nm检测后 ,以人红细胞86Rb摄取率试验测定其生物活性 ,得到了匀质的、紫外吸收波长为 2 5 0nm、可明显抑制钠泵活性的一种新的哇巴因样物质。实验结果为薄层色谱 高效液相色谱法用于内源性、低相对分子质量的生物样品的分离及纯化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8.
刘福清  吴月萍 《色谱》1991,9(1):64-65
酰胺咪嗪(Carbamazepine)又称卡马西平是临床常用抗癫痫药。目前检测的方法有比色法、紫外法、薄层色谱法、液相色谱法、气相色谱法等。本文经过比较重新选用气相色谱的内标物及检测条件和样品处理方法,并与  相似文献   

19.
高效液相色谱中的化学衍生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邱宗荫  李惠芝  曾少波 《色谱》1989,7(6):340-349
色谱技术中的化学衍生法系指在色谱过程中用特殊的化学试剂(一般称为衍生化试剂或标记试剂)使样品成分转变相应的衍生物之后进行分离检测或进行检测的方法。近十年来,化学衍生法在高效液相色谱法中的应用受到重视,发展较快。在高效液相色谱法中,化学衍生化的目的为:1.将紫外一可见强吸收功能基团引入被检测对象或将其转变为荧光衍生物,以提高检测灵敏度;2.提高对分析样品的分离和选择性。  相似文献   

20.
李长秀 《色谱》2017,35(5):551-557
利用中心切割技术和双毛细管色谱柱系统,采用两次进样的方式,建立了气相色谱测定车用汽油中含氧化合物和苯胺类化合物的分析方法。第一次进样分析,组分首先进入非极性DB-1色谱柱(30 m×0.32 mm×1.0μm),按沸点由低到高的顺序分离,通过电磁阀切换将沸点小于2-己酮的组分切割至强极性GS-OxyPLOT色谱柱(10 m×0.53 mm×10μm)或CP-Lowox色谱柱(10 m×0.53 mm×10μm),其余重烃组分通过阻尼柱进入FID检测器。在GS-OxyPLOT或CP-Lowox色谱柱上,烃类组分与含氧化合物分离并进入检测器检测,消除了大量的烃类组分对含氧化合物测定的影响。第二次进样分析,设定电磁阀切换时间为间-甲基苯胺从非极性色谱柱流出的时间,苯胺类化合物在GS-OxyPLOT或CP-Lowox色谱柱上与烃类和含氧化合物分离并进入检测器检测。以乙二醇二甲基醚为内标化合物进行内标法定量。实现了在一套系统上同时测定车用汽油中添加的甲基叔丁基醚(MTBE)、甲醇、甲缩醛、乙酸仲丁酯、乙酸乙酯、苯胺、邻/间/对-甲基苯胺和N-甲基苯胺的含量,各组分的检测范围为0.01%~10%(质量分数),回收率为86.0%~102.6%。该法可以为车用汽油的质量控制提供有效的检测手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