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用数据融合理论减少壳体旋转低速误差的技术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静电陀螺壳体旋转的数字方案中,采用数据融合技术处理光电编码器的两相输出,从而减少增量式光电编码器在低速或变向时受到的抖动干扰的影响和闭环反馈的测量误差。  相似文献   

2.
静电陀螺仪的稳速控制所需的转速信号是从包含多种信息的光电传感器输出中提取的,因此准确地提取转速信号是稳速控制的前提。文中分析了采用平面反射式光电传感器读取信息的静电陀螺的转速提取机理,讨论了自适应相干模板法滤除窄带干扰的原理,并将其应用到静电陀螺的转速信号提取中,在DSP(数字信号处理器)上得到实现。在某静电陀螺实验中得到了实时的转速信息,取代了原有的模拟系统,为数字化的稳速系统提供了可靠的参数。  相似文献   

3.
静电陀螺监控器的导航方程和自对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介绍了几何式静电陀螺监控器的基本结构、工作原理和导航方程;并着重介绍了静电陀螺监控器的自对准。由于几何式静电陀螺监控器的工作特点,在对准时,只需精确的位置座标而不需要航向信息。根据极轴陀螺的动量矩轴绕地球极轴的圆运动,用卡尔曼滤波技术对陀螺框架上的角度传感器输出进行数据处理,即可估计航向角和极轴陀螺的动量矩轴相对地球地轴的初始偏差角。  相似文献   

4.
静电陀螺仪光电信号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空心转子静电陀螺仪通常采用光电信号器进行动量矩位置信息的读取。光电传感器的分辨率、零位噪声和光轴稳定性对陀螺漂移精度和长期工作稳定性有直接影响。本文对静电陀螺仪光电信号器工程实践中的有关理论和技术问题作了较为详细的论述。  相似文献   

5.
静电悬浮式惯性仪表中的微位移检测技术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静电陀螺仪、空间静电加速度计等基于静电悬浮的惯性仪表在高精度的惯性导航和空间微重力测量领域得到广泛应用。近年来,对基于MEMS工艺的悬浮式微惯性传感器的研究引起了广泛的重视。介绍了静电悬浮式惯性仪表中采用的差动电容式微位移检测电路的原理,分别对静电陀螺、静电加速度计和MEMS微陀螺、微加速度计的电极配置方案和位移检测的接口电路进行了分析,并对不同的位移检测方案进行了比较.  相似文献   

6.
讨论了同步解调法实现静电陀螺仪质量不平衡调制(MUM,Mass-Unbalanced Modulation)小角度读取的原理,分析了影响读取分辨率的各种因素,并对其实施方案中的相关技术进行了探讨。研究表明,尽管MUM读取方案非常适用于实心转子静电陀螺仪,但前提是将其小角度读取的分辨率提高到可与光电方法相比的水平(角秒级)。要实现这一目标,首先要保证转子和电极的机械特性达到一定要求;在此基础上,还要在支承系统的结构、转子位移测量电路设计等方面进行精心设计。  相似文献   

7.
静电陀螺捷联系统姿态初始对准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静电陀螺是构成捷联系统的理想惯性元件。与速率陀螺相比,静电陀螺捷联系统姿态初始对准有其相应的特点,通过陀螺传感器敏感转子极轴与壳体座标系之间的方向余弦和加速度计的输出信息获取载体的姿态角。由于极轴在惯性空间稳定的特点使静电陀螺捷联系统在姿态初始对准时可应用天文导航原理。基于此,本文用天文导航算法对静电陀螺捷联系统姿态初始对准原理进行了探讨,并分析了陀螺漂移、陀螺传感器测角误差和加速度计观测误差对姿态初始对准精度的影响。所得结论对静电陀螺捷联系统的理论和应用研究有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8.
叙述了静电陀螺三环测试转台电气部分的方案设计要点。该电气部分包括静电陀螺启动与控制系统,转台控制系统,计算机三大部分,测角分系统采用粗精耦合式角位置传感器。双轴伺服分系统采用带有纯积分环节的一阶无差控制系统,三轴位置控制分系统采用一阶无差数字控制的方案,从而确保转台满足精度指标。  相似文献   

9.
静电悬浮转子微陀螺及其关键技术   总被引:8,自引:3,他引:8  
静电悬浮转子微陀螺具有比振动式微陀螺精度高的潜在优点,并可同时测量二轴角速度和三轴线加速度。介绍了静电悬浮转子微陀螺的研究现状。对该静电悬浮转子微F1螺/加速度计的工作原理、特点进行了分析,并对实现高精度静电悬浮转子微陀螺/加速度计晌关键技术如静电稳定悬浮、微位移检测控制、静电恒速旋转驱动、微机械加工和真空封装技术等进行了探讨。指出这一新颖MEMS陀螺是高精度多轴集成微惯性传感器技术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具有广阔的应用前号和较大的发展潜力。  相似文献   

10.
—本文应用天文导航理论,根据GPS提供的位置信息,对静电陀螺捷联导航系统陀螺常值漂移和载体航向角进行校正的算法进行了研究。这一校正方案计算简单,具有实用价值。由仿真结果可以看出,它能较精确地估计陀螺常值漂移和航向角误差,为系统误差的校正提供了可信信息。  相似文献   

11.
光纤陀螺捷联式惯性系统的研究与设计   总被引:3,自引:4,他引:3  
介绍了基于光纤陀螺的捷联式惯性系统的总体设计,设计了加速度计再平衡回路数字读出电路及光纤陀螺信号输出电路。采用PC104工控机作为导航计算机,构成捷联式惯性系统原理样机。在此基础上,设计了系统的误差补偿方案、初始对准方案和机械编排方案。样机的初步测试结果表明:该样机达到了设计指标要求(航向精度:<1°;水平姿态精度:<0.5°)。  相似文献   

12.
随着光纤陀螺的实用化,发现载体振动会引起光纤陀螺尤其是高精度光纤陀螺的测量误差增大,对光纤陀螺的性能指标造成不可忽视的影响。对干涉式数字闭环光纤陀螺,从弹光效应出发,分析了振动对光纤陀螺光路的影响机理,得出了振动影响下光纤环中反向传播的光信号非互易相移误差信号的表现形式,并针对此提出了通过合理安装光纤环,使光路满足互异性,来抑制振动情况下光纤陀螺输出信号噪声和漂移。实验结果表明,该方案有效降低光纤陀螺输出信号的噪声,抑制了由振动引起的陀螺漂移,使得陀螺振动误差减小了一个数量级。  相似文献   

13.
探测器的读出噪声是表征其性能的一个重要参数,它不仅限制了探测器的能量分辨,还影响探测器系统的动态范围。传统的CCD探测器信号读出部分都采用由模拟器件构成的相关双采样(Correlated Double Sampling,简称CDS)电路,这种方法已被证实能够有效抑制探测器噪声,但与此同时,由于CDS电路本身比较复杂,引入了新的噪声,它成为进一步减小读出噪声的一个屏障。为了消除模拟电路本身的噪声屏障,作者采用了一种基于高速ADC和FPGA的直接数字化读出方法,去除CDS电路,简化信号路径,由FPGA控制高速ADC对CCD探测器输出信号的参考电平和信号电平进行多次采样,用数值计算方法实现CDS功能,提高了信噪比,改善了探测器的性能。  相似文献   

14.
全数字处理的低成本光纤陀螺系统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提出了一种基于DSP的全数字处理方案代替传统的模拟方案。利用多次谐波分析、高阶FIR滤波器进行数字滤波等数据处理方法,消除了由相位调制器PZT的温度不稳定性所引入的干扰,并扩大了系统的动态范围,提高了测量精度。  相似文献   

15.
基于隧道效应的微机械角速率传感器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提出了一种基于隧道效应的微机械角速率传感器的设计方案,还针对隧穿检测和电容检测进行了比较。并指出基于隧道效应的微机械角速率传感器将极大提高传感器的灵敏度。  相似文献   

16.
由于军事和商业应用的巨大潜力,红外成像技术至今仍是研究热点之一。针对本课题组提出的基于MEMS和光学读出的新型非制冷红外成像技术,本文一方面通过有限元仿真分析,详细讨论了新型无基底双材料微梁阵列FPA的热转换效率和热变形效率,另一方面通过光学理论分析,详细讨论了光学读出系统在极限操作下的光学测量灵敏度。理论和仿真分析显示,课题组提出的非制冷红外成像技术的NETD的理论极限与当前制冷型红外成像技术的典型指标相当,约为4mK。同时,本文对设计制作的FPA,在构建的系统上进行了红外实时成像实验和理论仿真分析,显示其系统级NETD已达到110mK。  相似文献   

17.
系统响应率是光学读出微梁焦平面阵列(Focal Plane Array,FPA)红外成像的关键性能参数。在刀口滤波光学读出技术中,系统响应率的主要组成部分——光学读出灵敏度与微梁反光板的长度密切相关,并受到反光板弯曲变形的严重影响。由于残余应力在制作过程中不可避免地存在,微梁反光板都有弯曲变形,膜厚相同的反光板具有相同的变形曲率半径。本文利用傅里叶光学分析了反光板长度和弯曲变形对光学读出灵敏度的影响,构建并实验验证光学读出灵敏度理论模型。根据该模型,分析了系统响应率与反光板长度之间关系,理论分析与实验结果相符。结果表明,通过减薄SiNx厚度并使反光板处于该厚度下的最优长度,不仅能提高红外成像的系统响应率,而且能同时提高红外成像的空间分辨率。  相似文献   

18.
提出了一种新的动平衡测试方法,即在精密离心机机座下放置三个地脚,用一个测力传咸器代替其中一个地脚,分析了测力传感器的输出信号,静态测试测得静不平衡,对静不平衡在双校正面上进行了分离,后,动态测试测得偶不平衡,对偶不平衡在双校正面上也进行了分离,该测试方法大提高了动平衡的精度,同时,硬支承刚性转子情况下,动平衡测试的一般方法难以达到高精度动平衡的要求,而这一问题在本文得以解决。  相似文献   

19.
光纤陀螺仪是惯性系统中目前发展较快的全固态惯性敏感器.在光纤陀螺仪的发展过程中,先有开环式光纤陀螺仪用于战术级和大量民用,而后又发展成为全数字闭环干涉式光纤陀螺仪,逐渐用于导航级惯性系统.到20世纪90年代中期,人们看到了干涉型光纤陀螺仪的高精度发展潜力,开始了精密级光纤陀螺仪及其系统技术的研究工作.从发展角度看,高精度光纤陀螺仪将成为21世纪前期的发展重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