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计量合成学的产生与发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曾鸽鸣  村松 《合成化学》1997,5(2):133-140
对计量合成学的产生与发展及其研究与应用进行了综论,强调了计量化学在合成中的应用,集中在开发有机合成反应的决策及战术方面,通过试验设计对反应体系深入探索及通过自适应建模对试验条件的系统优化和通过综合评价对合成产物的全面考察,将有机反应开发为合成方法,参考文献35篇。  相似文献   

2.
溴原子与H20反应的HeI紫外光电子能谱(UPS)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HeI紫外光电子能谱研究了溴原子和H20的反应,能谱图表明反应体系中产生了氧气和溴化氢,没有检测到含溴储库物种HOBr的存在,提出并讨论了这一反应体系的可能历程及对臭氧层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经典铁置换铜反应的研究和工业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报道了铁置换铜的反应原理,通过光电子能谱测定了镀层的成份及含量,确定了体系中可能发生的全反应和副反应,开辟了一条新的镀铜技术路线。  相似文献   

4.
甲烷常压O2部分氧化合成甲醛反应动力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Mo/SiO2催化剂在常压流动体系固定床反应器中进行了甲烷部分氧化合成甲醛反应的本征动力学研究,确定了反应途径和反应级数,通过Laplace变换计算了各步反应速度常数和活化能,给出了O2浓度和反应温度对产物分布和最佳空时的影响规律,并预测了不同反应温度下的最佳空时及空时收率(STY)。  相似文献   

5.
微反应技术是研究和开发新型化学过程的合适方法,能够精准控制混合时间和反应温度,获得高重复性结果,提高反应效率。微反应技术可应用于均相和多相反应体系,尤其适合处理高温、高压、强放热反应和易燃、易爆、有毒有害原料或中间体。本文总结了近年来微反应技术应用在不同均相反应中的研究,包括酸催化反应、光化学反应、不对称催化反应、其他液-液相及临界反应。提出了目前微反应技术在工程应用的主要问题和相关解决方案。模拟及研发新型微通道反应系统的关键在于统筹多尺度界面强化效果,结合其他使能技术避免潜在通道堵塞,通过破乳技术改善微界面反应条件,开发用于特殊复杂环境的新型复合通道材料,为今后微反应系统的工业化设计和优化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马来酸酐酰化壳聚糖的合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甲壳素和壳聚糖的改性主要是在活性基团-OH、-NH2或-NHCOCH3引入一些其他基团。本文用N,N-二甲基甲酰胺为反应介质对壳聚糖进行N-酰化改性,通过温度、比例关系及产物处理方式对反应的影响,找出了反应的最优化条件。  相似文献   

7.
活性炭表面含氧基团对NO的还原作用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通过C、H、N元素分析和Boehm滴定及NH3-TPD实验揭示了活性炭表面含氧基团数量及分布情况,结果表明,表面含量基团数量和分布决定了活性炭自身还原性及对NO的还原能力,活性炭表面含氧基团,特别是-COO基团,可能是最重要的NO还原反应活性中心,提出了该还原反应的机理。  相似文献   

8.
芳香醛与硫代巴比妥酸的缩合反应研究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路军  李迎迎  杨玲  白银娟  田敏 《有机化学》2003,23(9):958-960
通过微波辐射、用水作溶剂及在醋酸铵催化下的固相研磨等,研究了芳香醛与 硫代巴比妥酸的缩合反应。在三种反应条件下都得到了5-芳亚苄基硫代巴比妥酸, 并通过IR,~1H NMR和元素分析确定了产物的结构。  相似文献   

9.
本文以聚苯乙烯氯球为原料,通过与4-氨基吡啶及烷基化试剂反应,制成聚苯乙烯支载N-烷基-N-苄基氨基吡啶催化剂。通过醇的酰化反应,对其催化活性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10.
β沸石对甲基萘歧化反应的择形性   总被引:16,自引:1,他引:16  
在常压固定床连续流动反应器中,对甲基萘在β沸石上的异构化和歧化反应进行了考察,反应温度低于300℃时,只能发生异构化反应,双分子歧化反应被完全抑制;在较高温度下则可发生岐化反应,通过比较甲基萘在HZSM-6,Hβ和HY沸石上歧化产物的组成及空速对歧化过程的影响,发现在Hβ沸石上的岐化反应主要是通过β-β位烷基转移方式进行,其它方式的烷基转移则被“中间过渡态限制”所制约,降低酸中心强度,将会提高歧化  相似文献   

11.
赵文杰  张会轩 《化学通报》2014,77(4):340-340
平均聚合度和聚合度分布是决定聚合物产品质量的一个重要指标。平均聚合度直接表征聚合产品的分子量的大小,它的大小又决定高分子材料的性能,因此,研究平均聚合度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际意义。聚合反应按机理分类,可分为链型聚合和逐步聚合,链型聚合又分为自由基聚合、离子聚合、配位聚合,逐步聚合又分为缩聚和加聚反应。本文以自由基聚合、离子聚合、配位聚合以及缩聚的聚合机理为主线,对不同聚合机理对应的平均聚合度的公式进行推导和讨论,并加深理解,掌握其内涵。旨在提高学生对平均聚合度的认识和把握。  相似文献   

12.
基于我国聚丙烯生产状况,指出我国在聚丙烯合成技术上的研究缺陷.针对国内缺陷并遵循"聚丙烯合成过程模型化"主线,本文从聚丙烯生产工艺、丙烯聚合机理、丙烯聚合动力学以及聚合反应器模型四方面对丙烯聚合过程模型化的近期研究进展进行综述,重点简述我国科研工作者在相关方面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13.
苯乙烯RAFT细乳液聚合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活性自由基聚合研究在上世纪90年代取得突破,受到研究者的广泛关注.现今,已形成NMP(Nitroxide-medjated polymerization)、ATRP(Atom transfer radical polymerization)、RAFT(Reversible addition/fragmentation transfer)聚合等3种高效活性自由基聚合体系,其各自的聚合机理已基本探明。  相似文献   

14.
丙烯酰胺在聚乙二醇水溶液中的聚合动力学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用改进溴法对丙烯酰胺 (AM)在聚乙二醇 (PEG)水溶液中聚合动力学进行研究 .在单一和氧化还原引发体系中分别考察了引发剂、单体和PEG用量、不同HLB值乳化剂以及聚合温度等因素对动力学的影响 .得到AM聚合速率与过硫酸铵 (APS)浓度的 0 91次方成正比 ;单一APS和APS 三乙醇胺 (TEA)氧化还原引发体系中的AM聚合表观活化能分别为 96 1和 4 2 3kJ mol.  相似文献   

15.
近年来,超临界二氧化碳(sc-CO2)在聚合反应中的应用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本文主要综述了以sc-CO2为反应介质的自由基聚合、阳离子聚合、过渡金属催化聚合、热致开环聚合、溶胶-凝胶聚合以及氧化耦合聚合的研究概况。一系列研究结果表明sc-CO2是非常有前途的反应溶剂,在高分子合成领域将会有更加广阔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6.
丙烯酰胺类聚合物合成方法研究进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丙烯酰胺类聚合物具有优异的增稠、絮凝、吸湿特性,是水溶性聚合物中重要的品种之一.本文从水溶液聚合、分散聚合、反相悬浮聚合、反相微乳液聚合、胶束共聚合、双水相聚合、模板聚合、超临界CO2中聚合、离子液体中聚合和活性/可控自由基聚合等方面对丙烯酰胺类聚合物的合成方法研究作了全面的总结,同时简要评述了各种合成方法的特点,认为反相微乳液聚合、离子液体中聚合及活性/可控自由基聚合等方法具备独特的优势,并对丙烯酰胺类聚合物今后的发展前景作出了预测.  相似文献   

17.
环硅氧烷在亲核或亲电催化剂、温度或辐射作用下,可开环聚合生成线型聚硅氧烷,聚合方法主要有本体聚合和乳液聚合.本体聚合可分为阴离子聚合和阳离子聚合,阴离子聚合就是在碱性催化剂(亲核试剂)作用下,使环硅氧烷开环聚合成线型聚硅氧烷的过程;阳离子聚合就是环硅氧烷在酸性催化剂(亲电试剂)作用下的开环聚合反应.乳液聚合则是单体和水(或其它分散介质)并用乳化剂配成乳液状态进行聚合,按所采用的乳化剂种类不同,主要有阴离子型和阳离子型两种类型.本文总结了近几年国内外环硅氧烷本体聚合和乳液聚合的开环聚合机理及动力学研究情况,并对今后此方面的研究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8.
The kinetics of dispersion polymerization of styrene in alcohol/methyl or butyl cellosolve was investigated with dried-weigh methods. The reaction parameters, such as concentration of initiator, polymerization temperature, and solvent, play an important role in determine polymerization rate. It was found that polymerization rate increases with the reaction temperature. The apparent activation energy is of 42.2kJ/mole and 52.6kJ/mole for the initial polymerization stage and the stationary polymerization interval. The polymerization rate increases with the concentration of the initiator with approximately 0.67 order dependence at conversion about 5%. It was described that the relation of conversion with the Hansen Parameters of media in detail by analysis of solvent dispersion, polarity and hydrogen bonding contributions. More significant was the result that polymerization rate versus conversion curve consisted of 3 intervals (2 non-stationary and 1 stationary one). The plateau of polymerization rate was observed in the curve of polymerization rate vs. monomer conversion.  相似文献   

19.
简述了可控聚合技术的发展和分散剂作用机理,分别介绍了氮氧稳定自由基聚合、原子转移自由基聚合和可逆加成―断裂链转移自由基聚合的可控机理和适用环境,重点描述了可控聚合技术在颜料分散剂开发中的研究现状和市场前景。  相似文献   

20.
This work examines some discrepancies between claimed effects in polymerization of certain metal acetylacetonates. Cupric acetylacetonate inhibits the thermal polymerization of styrene but acts only as a retarder in the sensitized polymerization of styrene and in the thermal polymerization of methyl methacrylate. Aluminium acetylacetonate initiates weakly the polymerization of styrene, but ferric acetylacetonate does not influence the rates of polymerization of the above mentioned monomer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