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系统研究了β-环糊精(β-CD)及溴化十六烷基吡啶(CPB)对Zn(Ⅱ)-TAPP显色反应的影响.β-CD,CPB单独使用时对体系均有一定的增敏、增稳作用,两者组合则表现为明显的协同增敏、增稳作用.探讨了该作用可能的机理.提出了高灵敏度测定痕量锌的分光光度新方法.应用本法于人发。铝合金等试样中锌的测定,回收率及方法对照结果令人满意.  相似文献   

2.
用微量热法研究了D-氨基葡萄糖西佛碱SG及其配合物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的作用.发现不同化合物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的作用效果不同,其效果为:Zn(Ⅱ)-SG>Cu(Ⅱ)-SG>Co(Ⅲ)-SG>SG(配体),半抑制浓度C1/2依次增大.不同化合物作用下其代谢热谱有所不同,说明与细菌作用的方式也不同.  相似文献   

3.
某些添加剂对锌在玻碳电极上电结晶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电位阶跃法研究了氯化钾镀锌溶液中添加剂(OP-10,苄叉丙酮,NNO和CH-1光亮剂)对锌在玻碳电极上电结晶行为的影响.在本实验条件下,晶核的生长受溶液中Zn2+的扩散步骤控制,而晶核的形成机理与加入的添加剂的品种有关.在不含任何添加剂的基础溶液中,或分别含NNO,苄叉丙酮时呈现瞬时成核机理,在OP-10,CH-1存在条件下呈现连续成核机理  相似文献   

4.
研究了沉积在玻碳(GC)基体上的铁氰化镍(NiHCF)膜的电化学行为,详细分析了制备条件对膜的循环伏安(CV)行为的影响,结合能量色散X射线(EDX)分析技术,提出膜是可溶组分K2NiFe(CN)6和不可溶组分Ni2Fe(CN)6共存的混合态,精确控制沉积条件,可分别获得不同组分占优势的膜.在此基础上研究了两组分的电化学特征,初步探讨了不可溶组分的电化学反应机制,得到描述其电极反应的方程式为:  相似文献   

5.
聚乙烯苄基烯丙基醚与氯乙醇和N-溴代丁二酰亚胺作用得到溴烷氧化产物,再与二巯基多甘醇通过大分子反应合成了6种开链硫杂冠醚聚合物(PL).并测定了它们对Ag(Ⅰ),Au(Ⅲ),Pd(Ⅱ),Pt(Ⅳ),Cu(Ⅱ),Hg(Ⅱ),Zn(Ⅱ),Mg(Ⅱ)和K(Ⅰ)等金属离子的络合性能.  相似文献   

6.
用循环伏安法研究了NaH2PO2对锌镍合金电沉积的影响.结果表明:镀液中加入了NaH2PO2后,可以使合金电沉积时的阴极极化增大,并且出现成核生长的电流环,与Zn-Ni合金、Zn镀层相比,所获得的锌镍磷合金镀层的阳极溶解峰电位正移,因而可以予计Zn-Ni-P合金耐蚀性的提高  相似文献   

7.
用魔芋多糖(KGM)将肌红蛋白(Mb)固定在玻碳电极(GC)表面,制备了Mb—KGM膜修饰电极.结果表明,包埋在KGM中的Mb可以与电极发生直接电子传递.Mb—KGM膜修饰电极在水/有机混合溶液中,表现出可逆的直接电子传递过程.式电势(E^0=-0.434V)表明该电化学响应是MbFe(Ⅲ)/Fe(Ⅱ)电对的氧化还原.在一定范围内,溶液pH值增加,Mb氧化还原式电势负移,且呈线性关系,说明Mb的电子传递过程伴随有质子的转移.在乙醇等亲水性有机溶剂与水的混合溶液中,Mb表现出类似细胞色素P450的催化活性,能快速地催化氯代乙烷(六氯乙烷、五氯乙烷和四氯乙烷等)脱氯.Mb—KGM膜修饰电极具有较好的稳定性和重现性,可用于这些物质的定量检测.  相似文献   

8.
本文以聚醚型低聚物POA为流动载体,采用整体型液膜装置,在HAuCl4(aq.)/1,2-二氯乙烷/硫脲(aq.)体系中研究了金(Ⅲ)的迁移特性.结果表明:金(Ⅲ)的迁移速率和迁移率与原料液中金(Ⅲ)的浓度、膜相中流动载体的浓度、接收相中硫脲浓度以及介质酸度等因素有关.POA载体可分别从Au(Ⅲ)-Pd(Ⅱ)-Pt(Ⅳ)和Au(Ⅲ)-Cu(Ⅱ)-K(Ⅰ)混合液中选择性地迁移金(Ⅲ),而不迁移其它离子.  相似文献   

9.
在溶剂二乙二醇单甲醚中,以单核锌双卟啉和十二羰基三锇为原料在200℃下回流反应合成了以1,3-二氧丙基相连的锌(Ⅱ)锇(Ⅱ)双卟啉,采用紫外可见光谱(UV—Vis),红外(IR)光谱,核磁共振氢(^1H NMR)谱,高分辩质谱(HR—MS)对其结构进行了表征.结果发现锌(Ⅱ)锇(Ⅱ)双卟啉主要处于开放式构象.锌(Ⅱ)锇(Ⅱ)双卟啉与牛血清白蛋白(BSA)的相互作用的荧光光谱分析表明锌(Ⅱ)锇(Ⅱ)双卟啉对BSA的荧光具有较强的猝灭作用.  相似文献   

10.
采用固相反应法合成了水杨酸锌,测定了其TG和DTA曲线.用红外光谱、粉末X射线衍射、气相色谱和质谱法表征了各步热分解产物,研究了其热分解反应机理.整个热分解过程分两步进行:(HOC6H4CO2)2Zn→(OC6H4CO2)Zn→ZnO.第二步热分解的气相产物有苯酚、二苯并呋喃和氧杂蒽酮等.  相似文献   

11.
研究了在乙醇介质中Zn^2+对过氧化氢氧化甲基红褪色反应的负催化作用,提出了测定痕量Zn^2+的新方法,通过实验确定了最佳条件,方法简单,灵敏度高,用于水样中痕量Zn^2+的测定,结果满意。  相似文献   

12.
用循环伏安法对我们新设计、合成的氧化还原型胺羧络合剂——二茂铁甲基亚胺基二乙酸钠(简称FIDA)进行电化学研究.包括温度、溶剂的影响及对Zn2+,Co2+,Cu2+,Ni2+,Ca2+和La2+等金属离子的电化学响应.为这类新型胺羧络合剂的应用提供了有用的信息.  相似文献   

13.
硒化共溅射Cu—In合金法制备CuInSe2多晶薄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共溅射方法和固态源硒化方法,分别合成了Cu-In合金膜和CuIn(CIS)多晶薄膜,并用XRD,SEM和霍尔效应测量技术,分别测量了两种薄膜的结构、表面形貌春电学性质,分析结果,Cu-In合金膜仅有单峰,晶面间距约2.13A,CIS薄膜的几个主峰与PDF卡中的数据对应得好,并且(112)峰有择优取向,CIS样品的电学参数随着Cu/In比例和基片种类的不同而变化,而电阻从几个到几十个Ω/□,面载流子浓度达10^18/cm^2数量级,迁移率在0.1-3.0cm^2/V.s之间,并讨论了Cu/In比例对两种薄膜性质的影响,分析结果显示,In占总溅射面积的3%是Cu/In比例的转折点,此时,CIS薄膜的结构、PN导电类型都有明显变化,而且用扫描电镜形貌分析也证明了这一点。  相似文献   

14.
采用简单的阴极电沉积-浸渍法,在空气中经450 ℃热处理3 h后,制备得到Zn(Ⅱ)修饰三氧化钨(WO3)薄膜光电极.根据X-射线粉末衍射(XRD)、拉曼(Raman)光谱、场发射扫描电镜(FE-SEM)、紫外-可见(UV-Vis)吸收光谱和荧光发射光谱(PL)等表征技术,分析了Zn(Ⅱ)的含量对WO3薄膜光电极的结构、形貌和光学性能的影响.通过在0.2 M的Na2SO4溶液、外加电压为0.8 V条件下的光电流测试表明,当Zn(Ⅱ)的相对原子比为9.99%时其光电性能最好,光电流值是纯WO3电极的3.5倍;外加电压为0.8 V下的光电催化降解孔雀绿(MG)测试实验结果表明,其光电催化活性是纯WO3的2倍.Raman光谱表明一部分Zn(Ⅱ)以ZnO的形式附着在WO3的表面.附着在WO3表面上的ZnO对WO3所产生的光生电子 空穴对起到了有效分离的作用,使WO3的光电化学性能和光电催化活性得以提高.  相似文献   

15.
将掺杂态聚苯胺(PANI)制备成单独的PANI膜电极,研究了该电极在敞开、除氧条件下,在酸性介质中的性质及其与2Cr13不锈钢的电化学偶合行为.结果发现无论是在有氧还是除氧条件下,PANI膜与2Cr13不锈钢以面积比1:1偶合时,PANI均能使2Cr13不锈钢稳定钝化.根据电化学实验及光电子能潜(XPS)表征结果,提出了掺杂态PANI对2Cr13不锈钢的防腐蚀作用来自伽伐尼阳极保护作用,PANI膜在酸性溶液中通过交替电化学脱杂与掺杂为金属钝化提供了必须的阳极电流.  相似文献   

16.
关于提高碱性锌电极电化学性能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利用化学置换反应制备了一系列含Bi合金锌粉,通过腐蚀试验,多孔锌电极的的恒流放电以及电位扫描测试,研究了合金锌粉在KOH溶液中的电化学性质.试验结果证明,掺Bi以后,可以有效的改善锌在KOH溶液中的电化学行为,它既可以加速锌的阳极溶解,又降低了析氢过电位,提高了析氢电流密度,后者对电池储存不利.为了克服这一矛盾,又选择了几种含氟表面活性剂,通过上述几种手段,进一步证明,在锌中掺Bi和在溶液中添加含氟表面活性剂,两者具有良好的协同作用,最后达到了既能有效地提高锌在溶液中的电化学活性,又能减缓其自腐蚀,为实际电池性能的提高,提供了一定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7.
利用循环伏安法对我们新设计合成的两种二茂铁甲基二氧大环多胺化合物——1-二茂铁甲基-1,4,8,11-四氮杂环十三烷-5,7-二酮(简称FcCH2L1)和1-二茂铁甲基-1,4,7,11,14-五氮杂环十六烷-3,15-二酮(简称FcCH2L2)——的电化学性质进行了研究,包括酸碱度的影响以及它们对Zn2+,Ca2+,Cd2+,Cu2+,Ni2+,Co2+等金属离子的电化学响应情况.在乙醇和水的混合溶剂体系中化合物FcCH2L1对Ni2+具有选择性络合,而化合物FcCH2L2对高氧化态的Ni3+有稳定作用  相似文献   

18.
对修饰在微电极上的聚苯胺对抗坏血酸的电催化氧化动力学过程进行了分析.用微电极法测定了催化反应的速率常数.提出了聚苯胺对抗坏血酸的电催化氧化机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