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初高中化学教材分析和教学法初三(1)绪论(如怎样上好第一课化学。怎样讲好绪论(或讲授绪论的经验和体会,以下遇到怎样……的题目,都包括介绍经验、体会和问题)。9月份)(2)原子-分子论(如通过原子-分子论怎样使学生彻底了解化学基本概念。9月份)(3)原子、单质、元素(如怎样给学生区分这些概念的涵义。9月份)(4)化学基本定律(如怎样结合原子-分子论讲授化学基本定律。10月份)(5)化学用语(怎样讲授元素符号、分子式和化学方程式,怎样教学生运用化学方程式正确地表示化学变化,怎样读符号、分子式、要不要教英文读音?10-11月份)(6)氧、空气(如在讲授这章时怎样连系农业生产,怎样通过本章培养学生实验的技能技巧。11月份)(7)化合价(如怎样使学生正确掌握及巩固化合价的概念,怎样教学生运用化合价正确地写分子式,12月份)。  相似文献   

2.
夏宾 《化学教育》1983,4(1):28-30
过去,初中化学课本以原子-分子论为基础,把一切物质都说成是由分子构成的,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一些基本概念都在原子一分子论学说的基础上给予定义。  相似文献   

3.
一、教材分析 1.本章在初中化学中占着很重要的地位。中学化学教学大纲(草案)中提到:“初中全部化学课程是以原子—分子论为基础的”。虽然使“学生真正掌握这个理论,是通过全部化学课程的学习,随着他们自己知识的积累而逐步进行的。”但由於全部教材都要贯串这个理论,因此对原子—分子论的基本论点的研究是非常重要的。初中化学对原子—分子论分做两章叙述,由於要讲清物质是由分子构成的,再讲清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所以把分子论放在前面。在这个意义上来讲,如果第一、二两章是初中全部化学的基础,则  相似文献   

4.
几年来我们在教学实践过程中,发现学生在化学知识质量上存在着许多缺陷,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对原子-分子论的精神实质没有完全掌握,不能正确运用元素符号和数字来表示原子或分子,例如,把1个溴分子(Br_2)写成2个溴原子(2Br)。  相似文献   

5.
一、使学生认识世界的客观性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的基本观点是:“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但是在教学过程中,我们不能把这些观点直接地向学生硬灌。而必须把化学课的讲授和辩证法则联系起来。例如,在开始讲解物质时,就要广泛地联系实际,使学生深刻了解自然界一切物体都是由物质构成的。然后再逐步深入地研究物质的内部构造——物质由分子组成、分子由原子组成、原子由电子和原子核组成、原子核又由质子和中子等组成。因为分子、原子、质子、电子……等小微粒都是不能直接知觉的。当形成这个概念时,如果不能以生动的事例来证明,就很可能把学生引导到唯心主义的道路上去。例如最初介绍原子-分子论时,有的学生就说:“讲了半天原子、分子,到底什么样谁也没看见过,说不定这是科学  相似文献   

6.
本章演示实验有十几个,着重树立学生对“物质由分子构成”的概念。其中如溴的扩散、高锰酸钾的扩散都是给予学生“物质由分子构成”初步认识的重要演示。初中化学以原子分子论为中心,所以本章的演示实验要求教师们一定作得清楚正确,以便给以后各章的学习打下基础。这些演示都是初次给学生们看,所以应该在进行演示之先要把仪器的名称,使用的试剂以及演示的目的一一简单地告诉学生;并应对使用的仪器是否明亮光洁,试剂的质量是否合适课前加以检查,即使授课多年的教师也应仔细地准备。此外,对於演示实验的布置必须能达到在演示进行中,使学生们看得清楚;同时把观察的现象随时加以分析,最后得出正确的结论。  相似文献   

7.
酸、碱、盐、氧化物的一系列知识,是明确无机物的基本概念的基础。而初中化学课进行到这一章,教材的深度与广度是比较旧课本有明显的提高。所以,我们有必要对这一章教材深入体会,做到融会贯通,深入浅出。一定要掌握住教材的精神与实质,才能达到这章的教学目的。一.深入教材的体会1.掌握原子—分子论,发挥教材的科学性与思想性——根据化学教学大纲的指示:“初中全部化学是以原子—分子论为基础的。”从一、二两章开始教物质及其性质与化学反应中,阐明原子—分子论的意义,并以原子—分子论观点解释物质性质及化学反应,基本上是可以使学生获得原子—分子  相似文献   

8.
高一化学一开始,就讲化学基本概念与基本定律,接着又讲无机物分类。这两部分材料学生在初中化学里已经初步学习过,现在又在高中化学里再次学习,按说他们对这些基本知识应该牢固地掌握了。但恰恰相反,我在几年来的教学实践过程中,发现学生对这两部分知识的掌握,往往比后面学到的新的知识还要差些。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基本概念不能切实掌握,或者只是了解、记住,而不能具体运用。例如,我曾以这样一个题目检查学生对原子-分子论的理解:说过氧化氢(H_2O_2)一个分子中,含有—个氢分子(H_2)与一个氧分子(O_2),这句话是否正确?为什么?结果,有百分之百的学生对前一问能正确答出,但对后一问“为什么”?就有70%的学  相似文献   

9.
袁振东  李学杰 《化学教育》2005,26(7):63-64,F003
本文研究了原子-分子论形成的历史过程,对原子论和分子论在各阶段的传播和进化情况进行了客观的分析和评价,认为从原子论到原子-分子论的演变是一种修正式的进化,并对道尔顿和阿伏加德罗也做了客观的评价。  相似文献   

10.
(一)教材分析讲分子论的目的之一是为了导出原子论,而全部化学变化又是以“原子”为基础的,很显然本章是全书开始的最重要的一章。所以教学大纲中指示说:“初中全部化学课程是以原子—分子论为基础的。”前一章中曾经提到物理现象和化学现象这两个概念,并通过分子论将物理现象加以充分说明,因此,本章就紧接着研究化学现象。在研究这个问题的时候,首先研究分解反应,这不单是为了便於利用已有的知识来区别出:在物理现象中,由於物质分子运动形式不同呈扩散、蒸发和凝固等现象但并不变成别种物质;而在化学变化时,分子发生了分裂,由於原子的重新组合和排列而变成新的物  相似文献   

11.
第二节原子一、教学目的:初步使学生了解原子的概念。二、本课重点:1)原子的定义:物质在化学反应中不能再分的最小的微粒叫做原子。2)物质是由分子组成,而分子是由原子组成。三、检查学生知识:1)用分子论来解释水的蒸发或沸腾的现象。它是属於物理现象,还是化学现象?2)氧化汞受热分解是属於物理现象,还是属於化学现象?为什麽?  相似文献   

12.
在学校里应该给我们的学生以巩固的、基本的和系统的知识,养成他们能够科学地去观察自然界普通的化学变化。培养他们热爱自己的祖国并能参加共产主义社会的建设。要正确地布置化学教学,除了使用教材外还要有更多的提高知识水平的各种练习。化学供给了很丰富的关于形成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基础的材料。在七年级开始认识原子分子论用它去研究化学时就已经奠定了唯物地了解自然变化的基础。我怎样给学生关于原子和分子——“构成  相似文献   

13.
前章教学目的是要说明“物质由分子构成”,再用分子学说解释物理现象——物理变化及物理性质;本章的教学目的是要进一步说明“分子由原子构成”,再用原子学说解释化学现象——化学变化及化学性质。所以第一、第二两章是初中全部化学的主干,就是以原子分子论为中心而研究物质的变化。本章编排的系统是。  相似文献   

14.
(一) 新编的初中化学课本,在内容和安排方面都有了比较大的修改,使整个教材的逻辑性和科学系统性更趋完善了。就以物质不灭定律一课的位置来谈,旧教本将它安排在第五章。科学系统性是不够严密的,使学生在学习置换反应、分子式等内容时难以自觉地去掌握知识。而新课本把它排在原子-分子论之后,分子式、化学方程式之前,既能使前面的知识得到及时的巩固和印证,且能使学生自觉地运用原子-分子论等知识来解释所学得的新知识;同时为学习定组成定律、分子式、化学方程式等章节打好理论基础。这样既符合教学大纲的要求,又符合用理论来探讨实际,从实践来丰富和印证理论的科学原则。再就该课的内在联系来看,它较之旧教材也更全面、系统和生动得多了。本课的基本任务是:使学生认识反应物质与生成物质之间的量的关系,论证原子-分子论的正确性,并借以巩固这一理论;另一方面使他们获得对自然变化的一般规律的正确概念,从而揭发宗教有神论的反动本质。为完成上述任务,新教材首先向学生提出问题激发他们的思维活动;即就学生对化  相似文献   

15.
1.有关原子-分子论的演示实验普通化学课堂实验,波洛西恩著,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第11页—17页。 (l)溴蒸气在空气和氢气中的扩散因为液态溴(沸点59℃)容易挥发,发出棕色的蒸气,所以能利用来说明气体的扩散。把溴置于不同密度的介质中(空气和氢气),能观察到溴蒸气的不同的扩散速度。 (2)氢气经过多孔筒的扩散这个实验能清楚地表明:气体系由经常处于运动状态的分子所组成,分子的运动速度随气体的种类而异,所取的气体密度愈小,运动速度愈大, (3)溶液中的扩散液体中分子运动的证据:把  相似文献   

16.
Ⅰ第一章一、本章的教学法 [1]苏联中学七年级化学教学法简明指南,杜宾宁著,68~81页,人民教育出版社。本章的教导任务是根据学生早在自然课程和物理课程里获得的一些有关物质及其变化的知识,使他们从化学上获得初步的物质概念,还要使学生懂得,在自然界里发生着这样一些现象,发生这些现象以后生成了在成分上和特征上完全不同的另一些物质。此后还应当使学生知道,物理现象和化学现象常常是互相伴随着进行的。在这一章里,应根据学生已知的事实(物体的热胀冷缩,各种物质会扩散和互相混和等等)来讲授分子论,而在后面的各个章节里,应该利用原子——分子论来解释物质的物理性质和化学变化,以便巩固学生已经学到的有关原子——分子论的知识。  相似文献   

17.
通过前五章的学习,学生已经获得了关于原子-分子论的基本原理、重要的化学定律、一些化学的基本概念和一些关于物质的初步知识,但学生对这些原理、概念、知识的理解和运用仅仅是初步的,教师还需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有目的有计划的来加深和巩固,以期达到使学生自觉的牢固的掌握系统的化学基本知识的目的。一、本章教学的目的和任务 (1)通过对几类典型化合物的具体研究,  相似文献   

18.
本章的演示实验,着重说明分解、化合、置换等三种化学反应,并通过演示树立学生对“原子”、“单质”、“化台的”、“元素”的概念。因此在给学生分析每个演示时,都应把原子、单质、化合物等名词和具体演示的物质联系起来。例如通过氧化汞分解的演示应联系地指出:“汞由同种微粒——汞原子——组成;氧由同种微粒——氧原子——组成;但氧原子和汞原子不同,汞原子和氧原子是不同种类的原子。”接着可以指出:“氧化汞由不同种类的原子组成(氧原子和汞原子),而氧分子是由同种原  相似文献   

19.
课题:初中化学第二章化学反应、原子,第二节原子。教学目的:使学生初步了解原子的概念。教具:氧化汞加热分解的图式一幅(即1955年1月第二版课本,第27页插图)。教学过程: 检查提问:(1)液态物质的蒸发和沸腾是什麽现象?用分子论的观点来解释这种现象。(2)举例说明什麽叫分解反应?它与蒸发现象在本质上有  相似文献   

20.
根据中学化学教学大纲本章的教学目的有三。 (一)使学生系统地认识水的性质,及其和人类密切的关系。 (二)从原子-分子论来研究溶液,并用实验来说明溶解度与温度、压力的关系。 (三)了解碱类的生成和它的特性,及水化物的涵义。为了达到这样的目的,本章教材这样编排是很恰当的。课文一开头提出水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