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w0 93 ]载药纳米微粒制备技术DevelopmentonPreparationofDrug LoadedNanopartlcles赵 硕 ,常 津 ,卢 剑 ,原续波 (天津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大津  3 0 0 0 72 )载药纳米微粒作为近年来新型的药物投递载体 ,由于其良好的生物相容性、超微小的粒径、良好的体内分布而受到日益广泛的关注。作为包载疫苗、多肽、蛋白和基因等大分子药物的载体 ,载药纳米微粒不仅可以增强药物的稳定性、增强疗效、降低毒副作用 ,且由于其超微小的粒径可以有效地穿越组织间隙 ,可通过人体的毛细血管…  相似文献   

2.
聚合物胶束是具有疏水核心和亲水壳的自组装纳米颗粒.作为一种新型的药物载体,聚合物胶束具有载药范围广、结构稳定、体内滞留时间长、毒副作用小等特点.可以通过肿瘤组织的高通透性和滞留效应被动地富集在癌组织中,也可以通过修饰聚合物胶束的表面基团来实现药物靶向给药.本文总结并分析了聚合物胶束作为药物载体的研究进展,包括聚合物胶束的功能特点、制备、应用和药物的包载.  相似文献   

3.
脂质体是一种内层含有水相的、封闭的圆球状双层膜结构体系,作为药物释放系统具有独特的优点:既可以在其内水相包封水溶性药物,也可以在外层双层膜内包封脂溶性药物,它和天然生物膜的生物相容性比较好,在药物学研究应用中安全可靠。  相似文献   

4.
水溶性离子液体溶解磷脂脂质体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以磷脂脂质体为模拟生物膜,研究了新型绿色溶剂离子液体(ILs)对生物膜的影响. 对ILs-脂质体混悬液进行浊度、 差示扫描量热(DSC)和31P核磁共振(31P NMR)表征. 结果表明,1-正烷基-3-甲基-咪唑([Cnmim])阳离子的水溶性ILs与脂质体相互作用,能破坏脂质体的片层结构并溶解磷脂组分. [Cnmim]阳离子对脂质体的溶解起关键作用,阴离子类型和取代烷基链长对ILs的溶解性质也有显著影响. 初步探讨了ILs溶解脂质体的可行性机理.  相似文献   

5.
通过羧甲基壳聚糖接枝二甲基十八烷基环氧丙基氯化铵, 合成了水油两溶性的羧甲基壳聚糖十八烷基季铵盐(QACMC), 并用其代替合成磷脂与胆固醇反应, 制备阳离子高聚物脂质体(CPL). 利用阳离子高聚物脂质体包覆水溶性Fe3O4磁流体, 构建磁性阳离子高聚物(MCPL)体系. 用TEM, DLS, VSM, FTIR及Zeta电位仪等对所制样品进行表征. 结果表明, 磁性阳离子高聚物脂质体在水相中可稳定存在, 粒径可达到15.3 nm, 分散性较好, Zeta电位可达到+38.22 mV, 比饱和磁化强度为27.9 A·m2/kg, 具有超顺磁性; MCPL对药物长春新碱的包封率可达到93.1%, 在Tris-HCl(pH=7.4)缓冲溶液中具有良好的缓控释功能.  相似文献   

6.
何天稀  梁琼麟  王九  罗国安 《化学进展》2018,30(11):1734-1748
脂质体在药物输送、人造细胞等许多领域有着巨大的应用前景。作为药物载体,脂质体可以保护药物、提高药效、减小药物对机体的毒性、使药物具有靶向性,因此发展或改进脂质体制备方法有着重要的意义。然而,传统的脂质体制备存在耗时长、设备贵、制备条件易变、前后处理步骤多、粒径不均一以及难重复等问题,基于此,脂质体的微流控制备技术逐渐发展起来。研究表明微流控技术在脂质体制备方面有着独特的优势,包括精确地控制脂质体的大小和尺寸分布。本文综述了近年来基于微流控技术的几种脂质体制备方法的研究进展,并对比了几种方法制备的脂质体的性质;进一步分析和探讨了当前微流控技术制备脂质体存在的问题,并展望了其发展趋势和方向。  相似文献   

7.
本文设计合成了两个含大环多胺亲水基团和甾体亲脂结构的两亲性小分子化合物, 化合物的结构经过核磁共振谱, 红外光谱和高分辨质谱确证. 凝胶电泳实验显示这类化合物与Sn-甘油-1,2-二油酰-3-磷酰乙醇胺 (DOPE)形成的阳离子脂质体对DNA有很强包裹能力. 两种脂质体M1和M2分别在N/P比为7和5时即可完全包裹质粒DNA. 另外, 这类脂质体与DNA形成的复合物的粒径经测定在160~220 nm之间, zeta电位为+20~40 mV. 实验结果显示这类脂质体具备了作为非病毒基因载体的潜在性, 可为设计阳离子脂质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8.
脂质体毛细管电泳方法评价有机化合物在体内的吸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有机化合物在脂质体毛细管电泳中的保留值大小可以体现化合物的亲脂性大小。比较了9种有机化合物在脂质体毛细管电泳中脂质体/水的疏水参数(log Plw)(由保留因子k的对数值(log k)转化而来)及其在正辛醇/水体系中的疏水参数(log Pow)与其渗透系数的对数值(log Pm)的相关性,log Plw与log Pm的相关系数为0.94,log Pow与log Pm的相关系数仅为0.78,说明脂质体/水模型较正辛醇/水模型更加接近于生物膜模型。脂质体毛细管电泳可以快速、准确地测定化合物的疏水参数,通过化合物在脂质体毛细管中的保留可以快速、初步地预测化合物在体内的吸收情况。  相似文献   

9.
《高分子学报》2021,52(8):1024-1031
脂质体载药系统已在许多疾病的治疗中发挥重要作用.体外构建并模拟脂质体与生物膜特异性识别相互作用,对于探索脂质体在生物体内的稳定性,开发新型高效和智能化药物递送系统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通过分子组装技术构筑了稳定的磷脂囊泡-脂质体,利用微加工技术制备金微电极,然后在其表面进行亲合素修饰,借助电化学工作站检测脂质体单颗粒的碰撞行为,以此建立一种检测脂质体在体外和生物体内存在的技术平台.实验证明,在脂质体中引入生物素分子,通过与微电极表面的亲合素分子产生特异性识别,能显著增加单颗粒碰撞的频率和强度.这些定量的数据为研究脂质体与生物膜动态互作提供了十分有效和准确的检测手段,为验证脂质体载药体系在生物内的稳定性和释放速率建立了新方法.  相似文献   

10.
壳聚糖基质与蛋白质药物的释放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为了达到治疗的目的,很多蛋白质药物正在被广泛地研究,但是目前蛋白质药物仍然存在着很多问题,如容易变性,被蛋白酶降解而失去疗效等等。如果使用合适的药物载体,就可以保护蛋白质药物不被酶降解并能控制药物的释放,达到缓释或者控释的目的,这将有助于延长药物在体内的生物活性。壳聚糖作为天然的生物大分子,被广泛地应用在生物材料、制药工业和医疗卫生领域中。本文主要介绍了壳聚糖基质具有适合作为药物缓释载体的特性,并分析了影响药物包封率和微球释放药物速率的因素。  相似文献   

11.
近年来,电喷雾质谱作为一种新的软电离技术,广泛应用于生物和药物领域,特别是电喷雾电离与多级串联质谱技术的联用,使药物化学及其药代动力学的研究发生了日新月异的变化[4~6].  相似文献   

12.
在基因治疗中,基因释放载体是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几年来聚合物基因释放载体的研究主要旨在开发低毒或无毒的阳离子聚合物用于安全有效的基因释放.作为一类天然化合物,基于碳水化合物的阳离子聚合物载体由于其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和低毒性被广泛地研究并应用于基因释放.本文阐述了聚合物基因释放的机理,并对近几年来一些典型的含碳水化合物的阳离子聚合物基因释放载体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3.
基于磷酸化修饰的核/壳硅纳米颗粒药物缓释体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反相微乳液体系中功能化基团同步修饰方法制备了包载抗肿瘤药物平阳霉素(PYM)的磷酸化核/壳硅纳米颗粒(PYM-PO4SiNP), 考察了不同量的磷酸化修饰试剂对PYM-PO4SiNP的影响. 结果表明, 随着磷酸化修饰试剂量的增加, 制备的PYM-PO4SiNP的电位逐渐降低, 其包载的PYM 的释放速率逐渐加快, 但对颗粒的粒径没有明显影响. 本文选择能使药物平稳、缓慢释放的磷酸化修饰试剂用量, 制备了稳定性好、药物缓释时间长的PYM-PO4SiNP, 其载药量和包封率分别为7.2%和37.81%, 通过与CNE-2细胞共培育后, 可以使CNE-2细胞的存活率逐渐下降, 而磷酸化核/壳硅纳米颗粒PO4SiNP载体本身是没有毒性的. 这一研究工作的开展拓宽了核/壳硅纳米颗粒在药物载体领域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14.
脂质体导向给药治疗缺血性心脏病的可行性研究(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工作在离体大鼠心肌细胞、离体灌流大鼠和家兔心脏模型上,对脂质体作为药物载体导向治疗缺血性心脏病的可行性进行了基础研究。结果表明,心肌细胞可通过融合(Fusion)、内吞(Endocytosis)、吸附(Adsorption)和磷脂分子交换(Exchange)四种方式与脂质体相互作用。细胞摄取脂质体的方式主要取决于脂质体的理化性质。缺氧改变了心肌细胞对脂质体的摄取方式并增加其摄取能力。缺血心肌组织对脂质体、尤其对带正电荷脂质体的摄取显著增加。其摄取量按序为缺血-再灌注区>梗塞边缘区>非缺血区>梗塞区。上述实验结果提示:脂质体作为药物载体可将药物输送到缺血心肌组织和心肌细胞内。  相似文献   

15.
通过改变脂质体中磷脂成分, 构建了不同电性的脂质体. 利用表面活性剂介导方法, 将截短的金黄色葡萄球菌细胞膜上的组氨酸激酶AgrC(AgrCTM6-7C)蛋白重构到不同电性的脂质体上. 结果表明, 阴离子脂质体对AgrCTM6-7C蛋白的镶嵌效率明显高于阳离子脂质体, 约60%~70%镶嵌至阴离子脂质体中的AgrCTM6-7C蛋白的细胞质域朝向脂质体囊泡的外部, 并保持较高活性. 利用圆二色光谱比较了AgrCTM6-7C蛋白在表面活性剂胶束和脂质体中的二级结构稳定性, 发现阴离子脂质体对AgrCTM6-7C蛋白的二级结构具有一定的保护作用, 可明显提高蛋白的热稳定性.  相似文献   

16.
双亲水性超支化接枝共聚物的pH响应性药物释放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首先利用阳离子开环聚合合成了超支化聚缩水甘油醚(HPG),然后通过酯化反应制备了低接枝率的大分子引发剂HPG-Br,并进一步引发甲基丙烯酸-2-(N,N-二甲氨基)乙酯(DMAEMA)单体的原子转移自由基聚合,合成了低接枝率的双亲水性超支化接枝共聚物HPG-g-PDMAEMA,用1HNMR和GPC对聚合物结构进行了表征.并采用芘荧光探针法,HNMR和DLS研究了HPG-g-PDMAEMA在不同pH水溶液中的组装行为.以1香豆素102为模型药物研究了HPG-g-PDMAEMA聚合物在不同pH条件下的药物释放行为,发现在pH连续振荡刺激下HPG-g-PDMAEMA聚合物胶束对药物分子能实现部分"可逆"的释放和再包载.  相似文献   

17.
本文目的是将苯甲酰胺类衍生物125I -(S)-N-(1-乙基-2-吡咯烷基)甲基-5-碘-4-氨基-2-甲氧基苯酰胺(125I-AIBZM)包载于具有脑靶向功能的纳米脂质体载药系统中,以提高125I-AIBZM的入脑量. 本文采用硫酸铵梯度主动载药法制备了125I-AIBZM-脂质体(125I-AIBZM-L)和125I-AIBZM-Lf-脂质体(125I-AIBZM-Lf-L),脂质体形状规则、分布均匀、粒径在100 nm左右,两种脂质体的125I-AIBZM包封率分别为39%和35%. 包载荧光素DIR的DIR-脂质体(DIR-L)和DIR- Lf-脂质体(DIR-Lf-L)的小鼠的荧光活体成像研究显示DIR-Lf-L具有明显的脑靶向性,证实了Lf介导脑靶向的功能. 药动学实验显示125I-AIBZM-L与125I-AIBZM-Lf-L大鼠体内血循环时间比125I-AIBZM明显延长,各时相125I-AIBZM-Lf-L的入脑量显著高于125I-AIBZM-L(p<0.01),而125I-AIBZM-L的入脑量又显著高于125I-AIBZM(p<0.01). 结论:125I-AIBZM纳米脂质体载药系统能显著提高125I-AIBZM的入脑量.  相似文献   

18.
采用微乳液法制备了可包载脂溶性和水溶性药物的羧甲基壳聚糖十八烷基季铵盐(OQCMC)乙醇脂质体,研究了OQCMC乙醇高分子脂质体的相图、粒径和电位、对药物的包封及释放能力及共载水溶性和脂溶性荧光染料后的细胞内递送能力.结果表明:OQCMC上长链季铵盐分子的取代度和共乳化剂乙醇的加入量对相图中微乳区域的面积影响不大;微乳液法可制备包载水溶性长春新碱(VCR)、脂溶性消炎痛(IMC)或二者共载的OQCMC载药微球,微球粒径为(52.40±0.55)nm,分布均匀;微乳液体系对VCR的最大载药率为22.7%,对IMC的最大载药率为20.1%,二者共载时,VCR的最大载药率为12.2%,IMC的最大载药率为10.0%;载药微球对药物具有缓控释功能.OQCMC乙醇高聚物脂质体可有效地包载荧光染料异硫氰酸荧光素FITC(水溶性)和尼罗红(脂溶性),并将二者递送到卵巢癌HO8901细胞内.  相似文献   

19.
汤洁  刘仁发  戴志飞 《化学进展》2018,30(11):1669-1680
脂质体是第一种成功进入临床应用,也是目前进入临床应用最多的一类纳米递药体系,将药物装载于脂质体中可以实现降低非特异性吸收、提高靶组织的富集量、降低副作用等目的。但是当前的脂质体技术仍然存在着诸多缺陷,例如载药量低以及靶向效果差等。新的脂质体载药技术的发展使得脂质体的载药量和包封率有了很大的提升。将热、激光、超声、离子辐射等外源物理刺激与脂质体药物结合可以提高脂质体药物在肿瘤的富集量,同时调节药物的释放。脂质体独特的核壳结构使得脂质体可以同时装载多种药物从而实现联合给药,通过合理设计脂质体纳米材料的结构不仅能够实现多种药物的递送,还能够实现药物的程序性释放。脂质体不仅能够装载治疗性药物,还能装载具有造影功能的组分,从而实现对治疗过程的影像监控。本文将主要介绍近五年在脂质体的载药方法、靶向给药、药物控释、联合给药、影像可视化等方面的一些重要进展。  相似文献   

20.
聚磷酸酯医用材料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聚磷酸酯是一种生物相容性好、结构较易进行修饰和功能化的生物降解高分子,可以应用于药物缓释材料、组织工程材料、动物体内显影剂等医用领域。本文论述了近年来的聚磷酸酯医用材料的研究进展,尤其是作为药物缓释材料的合成与应用情况。随着合成研究的深入,聚磷酸酯在医用材料方面的应用将更加引人注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