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建立荧光反猝灭法测定卡托普利(CAT)的体系。碘(I-3)与罗丹明B(RhB)缔合作用使罗丹明B荧光信号强度减弱直至荧光猝灭,而卡托普利可将I-3还原为I-,使体系荧光信号再现。在2~20μmol·L-1范围内荧光强度再现值ΔF与卡托普利浓度有线性关系:ΔF=-8.438+10.774 c(r=0.9986),检出限为3.34×10-9 mol·L-1。方法用于药剂卡托普利含量测定,测定值与标示量一致,加标回收率在95.2%~102.3%之间。  相似文献   

2.
以抗坏血酸和乙二胺为原料,采用低温回流的方法合成了掺氮碳量子点(N-CDs),盐酸小檗碱对该N-CDs具有明显的荧光猝灭作用,据此提出了以N-CDs为荧光探针测定盐酸小檗碱的方法。在pH 7.40的三羟甲基氨基甲烷-HCl缓冲溶液中,盐酸小檗碱的浓度在5.0×10~(-7)~4.0×10~(-5) mol·L~(-1)内与N-CDs的荧光强度猝灭值呈线性关系,检出限(3s/k)为2.0×10~(-7) mol·L~(-1)。方法用于盐酸小檗碱药片的分析,加标回收率为99.2%,103%。通过荧光寿命和吸收光谱的变化以及温度对猝灭常数的影响,确定该N-CDs与盐酸小檗碱的作用机理为动态猝灭。  相似文献   

3.
以巯基丙酸作稳定剂制备了单分散的硫化镉量子点。在pH=7的反应介质中,钴离子对硫化镉量子点的荧光有很强的猝灭作用,且钴离子的浓度在1.0×10-5~2.5×10-4 mol·L-1内与硫化镉量子点的荧光猝灭强度(ΔF/F)之间的关系符合Stern-Volmer方程,方法的检出限(3s)为1.3×10-6 mol·L-1,据此提出了测定微量钴含量的方法。加标回收率在93.8%~105%之间,测定值的相对标准偏差(n=6)均小于4.0%。  相似文献   

4.
在pH=7.4的Tris-HCl缓冲溶液中,非诺呋他林对牛血清白蛋白(BSA)的荧光有明显的猝灭作用,据此提出了以BSA为荧光试剂,利用其内源性荧光的变化来测定非诺呋他林的荧光分析新方法。在选定的实验条件下,非诺呋他林浓度在8.0×10-9~2.8×10-7 mol/L范围内与荧光猝灭值△F呈良好的线性关系(相关系数为0.9955),方法检出限为5.4×10-9 mol/L,相对标准偏差为0.86%(c=2.0×10-7 mol/L,n=5)。该方法用于样品中非诺呋他林的测定,结果满意。同时对体系的猝灭机理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5.
合成了呋喃甲醛缩对硝基苯胺(FFNA)荧光试剂,在pH 9.06的四硼酸钠缓冲溶液中,该试剂与汞离子以1∶1的物质的量比形成络合物,使得FFNA的荧光猝灭,据此建立了测定汞离子的荧光光谱法。激发波长和发射波长分别为235,330nm时,体系的荧光强度改变(ΔI_F)与汞离子的浓度在4.0×10~(-8)~1.1×10~(-7) mol·L~(-1)内呈线性关系,检出限(3s/k)为2.24×10~(-8) mol·L~(-1)。该方法用于化妆品中微量汞的测定,结果与原子吸收光谱法相一致,加标回收率在99.0%~99.5%之间,测定值的相对标准偏差(n=6)在3.1%~3.5%之间。  相似文献   

6.
采用水热法制备了巯基乙酸修饰的CuInS_2三元量子点,基于CuInS_2量子点荧光强度能够被新霉素显著猝灭的特性,建立了CuInS_2三元量子点荧光探针测定新霉素的方法。优化的试验条件如下:(1)pH 8.0的三羟甲基氨基甲烷-盐酸缓冲溶液的用量为0.5mL;(2)CuInS_2量子点的浓度为2.0×10~(-7) mol·L~(-1);(3)反应时间为5 min。新霉素的浓度在1.0×10~(-8)~2.0×10~(-7) mol·L~(-1)内与其对应的荧光猝灭强度呈线性关系,检出限(3s/k)为2.0×10~(-10) mol·L~(-1)。以空白样品为基体进行加标回收试验,所得回收率在98.4%~106%之间,测定值的相对标准偏差(n=5)在1.9%~2.4%之间。  相似文献   

7.
在p H 7.40的磷酸盐(PBS)缓冲溶液中,盐酸头孢他美酯(CPH)可使5-溴水杨基荧光酮(5-Br SAF)的内源性荧光显著猝灭,据此建立了荧光猝灭法测定CPH的新方法。CPH的浓度在8.0×10-10~1.8×10-8mol/L范围内与体系的荧光猝灭值△F呈良好的线性关系,方法检出限为3.8×10-10mol/L,相对标准偏差为1.8%(n=5,c=8.0×10-9mol/L)。方法用于样品中CPH的测定,回收率为98.0%~103.5%。对体系的猝灭机理进行了研究,通过测定荧光寿命、探讨温度对猝灭常数的影响以及紫外吸收光谱的变化,确定CPH与5-Br SAF之间的猝灭过程为静态猝灭。  相似文献   

8.
运用荧光光谱和紫外吸收光谱研究水溶液中除草醚(NP)与牛血清白蛋白(BSA)的相互作用.结果表明,NP与BSA形成基态复合物导致BSA内源荧光猝灭,猝灭机理主要为静态猝灭和非辐射能量转移.运用位点模型计算298 K、308 K、318 K时结合常数K_A分别为6.97×10~4、5.25×10~4 、4.96×10~4 L·mol~(-1),结合位点数n分别为0.98、0.92、0.96.根据热力学参数确定其作用力以疏水作用和静电作用为主;运用F(o)rster偶极-偶极非辐射能量转移原理,测定了NP与BSA的结合距离r为2.19 nm;用同步荧光技术初步考察了NP对BSA构象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在pH 5.5的乙酸盐缓冲溶液中,并在十二烷基苯磺酸钠的存在下,曙红Y与罗丹明B之间发生能量转移,导致罗丹明B的荧光增强;而在40℃温度条件下,当有锰(Ⅱ)存在时,罗丹明B在波长576nm处的荧光发射发生猝灭现象。进一步试验表明,当在激发波长为508nm和发射波长为576nm的条件下,上述荧光猝灭的强度ΔF,即试液中无锰(Ⅱ)及有锰(Ⅱ)存在时所测得的荧光强度F1及F2之差,与锰(Ⅱ)的浓度在1.0×10-8~2.0×10-7 mol·L~(-1)范围内呈线性关系,检出限(3s/k)为4.0×10-9 mol·L~(-1)。据此提出了测定样品中痕量锰(Ⅱ)的荧光光谱法。应用此方法对同一试样中痕量锰作了测定,并以此样品作基体,用标准加入法进行回收试验,测得回收率为106%,样品测定值的相对标准偏差(n=11)为4.8%。  相似文献   

10.
采用一步水热法合成了水溶性N-乙酰-L-半胱氨酸修饰的碲化镉量子点(NACCdTe),基于甲醛对该量子点的荧光猝灭作用,建立了测定甲醛的荧光光谱法。在7.5×10~(-8) mol·L~(-1) NAC-CdTe-0.01mol·L~(-1) Tris-HCl(pH 6.0)体系中加入不同质量浓度的甲醛溶液,反应10min后,以400nm为激发波长,于567nm处测量体系的荧光强度(I)。甲醛的质量浓度在5.0×10~(-6)~1.0×10~(-1) g·L~(-1)内与I_0/I(I_0为不加甲醛时体系的荧光强度)值呈线性关系,检出限(3s/k)为1.3×10~(-6)g·L~(-1)。方法用于测定水样中的甲醛,测定结果与乙酰丙酮分光光度法的测定结果相符,加标回收率在98.0%~102%之间,测定值的相对标准偏差(n=5)在1.4%~4.1%之间。  相似文献   

11.
以牛血清白蛋白作为碳源,采用一锅法直接酸化合成碳量子点,通过荧光光谱和紫外-可见吸收光谱对其发光性能进行了表征。在p H=7.40的TrisHCl缓冲介质中,用同步荧光法研究了碳量子点与Cr(Ⅵ)之间的相互作用。Cr(Ⅵ)使碳量子点的同步荧光强度降低,加入CTM AB后,体系的同步荧光猝灭值ΔF进一步增大。当Cr(Ⅵ)浓度在2.4×10~(-6)~8.0×10~(-5)mol/L时,体系的同步荧光猝灭值ΔF与Cr(Ⅵ)浓度呈良好的线性关系,方法检出限为8.4×10~(-7)mol/L,相对标准偏差为0.58%(n=5,c=4.0×10~(-5)mol/L)。用该法测定自来水和延河水中的Cr(Ⅵ),结果满意。通过探讨不同温度对猝灭常数的影响以及吸收光谱的变化,确定了碳量子点与Cr(Ⅵ)之间的猝灭机理。  相似文献   

12.
本文以柠檬酸三钠、11-氨基十一烷酸、NaH_2PO_4和聚乙二醇为原料,用微波法合成了氮磷共掺杂荧光碳量子点(NPCQDs),并通过紫外、荧光、红外光谱进行表征。在黄芩苷作用下,可使NPCQDs荧光猝灭,而体系加入氨苄青霉素时可使体系荧光得以恢复。基于此荧光碳量子点"关-开"原理,建立了测定氨苄青霉素的新方法。并考察缓冲溶液pH、温度、时间等条件的影响。研究表明,在pH=8.6的Tris-HCl缓冲溶液中,黄芩苷浓度为1.0×10~(-4) mol·L~(-1)条件下,氨苄青霉素浓度在1~70μmol·L~(-1)范围内与荧光碳量子点的恢复程度呈现良好的线性关系,相关系数R~2=0.9926,检出限为7.9×10~(-7) mol·L~(-1)。该方法应用于测定样品中氨苄青霉素的含量,结果较好。  相似文献   

13.
采用荧光光谱技术研究了大豆甙元与牛血清白蛋白(BSA)的相互作用.研究结果表明:290 K、303 K、310K、315 K温度下大豆甙元对BSA的猝灭速率常数Ksv随着温度升高逐渐降低,且均大于最大动态猝灭速率常数2×1010 L·mol -1·s-1,表明大豆甙元对BSA的荧光猝灭属静态猝灭过程.根据F(o)rst...  相似文献   

14.
通过一步水热法以葡萄糖为原料合成稳定性高的碳量子点,并用氨水使其表面氨基化。苏丹Ⅳ能使氨基化的碳量子点荧光明显猝灭,由此建立一种简便、高效检测苏丹Ⅳ的新方法。考察了缓冲体系pH、反应时间、反应温度等对苏丹Ⅳ测定的影响。结果表明,在pH=8.4的硼酸-硼砂缓冲溶液中,室温反应30min时,体系的F0/F与苏丹Ⅳ浓度呈良好的线性关系,其线性范围为2.0×10-6 mol·L~(-1)~9.0×10-5 mol·L~(-1),相关系数R~2=0.9913,检出限为6.4×10~(-7)mol·L~(-1)。方法用于食品中苏丹Ⅳ含量的检测,加标回收率为90.0%~102.5%。  相似文献   

15.
以CuCl_2为原料,聚乙烯吡咯烷酮(PVP)为模板,2-巯基苯并噻唑(MBT)为稳定剂,葡萄糖为还原剂,采用化学还原法制备一种新的铜纳米簇(Cu NCs)荧光探针,并用于快速检测林可霉素。该Cu NCs在激发波长为335 nm下,于发射波长为580 mm处发出黄绿色荧光,林可霉素通过与MBT反应,破坏了其对Cu NCs的保护作用使其荧光猝灭,且猝灭程度与林可霉素的含量成正比,据此建立了一种快速检测林可霉素的新方法。测定林可霉素最佳条件为:pH=5.0的HAc缓冲溶液,温度30℃下反应40 min。林可霉素的浓度分别在4.0×10~(-8)~8.0×10~(-7) mol/L和8.0×10~(-7)~2.0×10~(-5) mol/L范围内与荧光猝灭程度(ΔF)呈良好线性关系,方法的检出限为1.01×10~(-8) mol/L。采用本法和国家标准方法测定同一样品,t检验法结果P0.05,说明两种方法没有显著性差异。此纳米探针制作简单,原料便宜,用于盐酸林可霉素针剂和牛奶中林可霉素的检测,回收率为99.6%~103.4%。  相似文献   

16.
利用水热法制备了ZnO-1-丙胺基-3-甲基咪唑氯离子液体功能化的石墨烯量子点溶液,通过紫外-可见吸收光谱、红外吸收光谱和透射电镜对其进行了表征.通过研究各种因素对ZnO-离子液体功能化的石墨烯量子点的荧光发射光谱的影响,发现Cr_2O_7~(2-)对ZnO-离子液体功能化的石墨烯量子点有荧光猝灭现象.实验结果表明,在优化的实验条件下,pH=5.0,Cr(Ⅵ)浓度为1.0×10~(-7)~1.6×10~(-6 )mol·L~(-1)时,Cr(Ⅵ)对ZnO-离子液体功能化的石墨烯量子点的荧光猝灭呈线性,其线性方程为F/F_0=0.969 5-0.008 4c,R=0.998 8,检出限为7.6×10~(-2)μmol·L~(-1).  相似文献   

17.
本文用吸收、荧光、圆二色等光谱法研究了9-甲氧基喜树碱(9-MCPT)与BSA的相互作用。随着9-MCPT的导入,BSA的吸收光谱发生位移,BSA的荧光发生猝灭并使荧光发射峰蓝移,说明9-MCPT与BSA发生了相互作用,且其产物是复合物。298K下体系的猝灭常数、结合常数和结合位点数分别为9.550×10~(4 )L·mol~(-1)、2.589×10~(4 )L·mol~(-1)和0.8949;并且猝灭常数随温度升高而减小,表明9-MCPT以静态方式猝灭BSA的荧光、结合比为1∶1。该体系的ΔH和ΔS均为负值,分别为-5.791 KJ·mol~(-1)、-2.636 J·mol~(-1)·K~(-1),说明BSA与9-MCPT的结合主要是氢键和范德华力所使,ΔG0表明9-MCPT自发与BSA发生作用。同步荧光光谱数据显示,9-MCPT接近BSA中酪氨酸残基。位点竞争实验显示9-MCPT-BSA的结合位点处于在BSAⅡA亚域内的SiteⅠ位点上。CD光谱中BSA的α-螺旋结构比例减少、β-折叠比例增加,表明9-MCPT改变了BSA的二级结构。  相似文献   

18.
在酸性介质中,4-氨基-N-丁基-1,8萘酰亚胺(ABN)具有强荧光,NO_2~-可以猝灭其荧光,加入十六烷基三甲基溴化铵(CTAB)能使猝灭程度显著增大,据此建立了一种以ABN为探针,胶束增敏荧光猝灭法测定NO_2~-的新方法。在0.09mol·L~(-1)的HCl及3.0mmol·L~(-1) CTAB存在下,分别以438nm和535nm为激发和发射波长进行检测,测定的线性范围是0.1~1.9×10-7 mol·L~(-1),检测限为7.1nmol·L~(-1)。该方法具有探针易得,可较长波长下测定,Stokes位移大,选择性好及灵敏度高的优点,用于水样中NO_2~-的含量测定,加标回收率为101.1%~103.4%,相对标准偏差在4.3%以内。  相似文献   

19.
刘洁  宋功武 《化学研究》2013,(6):595-598,604
采用荧光光谱法和热力学方法研究了3-乙基苯并噻唑螺萘并噁嗪(EBSN)与牛血清白蛋白(BSA)的相互作用.结果表明,在pH为7.46的Tris-HCl及0.01mol·L-1的NaCl介质中,EBSN能强烈猝灭BSA的荧光,猝灭机理为形成复合物的静态猝灭.在298、306和313K时,两者的表观结合常数Kb分别为1.762 0×104,3.396 3×104和6.123 5×104 L·mol-1.与此同时,EBSN与BSA的结合反应是自发的,作用力主要为疏水作用力;BSA和EBSN的工作曲线分别为F0-F=2.439c-8.322和(F0-F)/F=0.061 89c+0.556 6,对BSA和EBSN的检出限分别为0.015mg·L-1和7.61×10-7 mol·L-1.  相似文献   

20.
本研究采用紫外和荧光光谱分析法研究了生理pH条件下盐酸异丙肾上腺素(HAI)与牛血清白蛋白(BSA)在不同温度(25℃和37℃)下的相互作用。实验结果表明,HAI使BSA紫外吸收峰增强,并使BSA的特征荧光峰猝灭,表明HAI与BSA形成结合物。HAI对BSA荧光猝灭机制为静态猝灭,属于单位点结合。25℃时两者之间的结合常数为7.41×103L·mol-1,ΔG为-22.10 kJ·mol-1,ΔH为25.86 kJ·mol-1,ΔS为940 J·mol-1。37℃时的结合常数为4.26×105L·mol-1,ΔH和ΔS与25℃时相同,ΔG为-33.41 kJ·mol-1。以上热力学参数表明HAI与BSA之间的结合属自发过程,两者之间的作用力以疏水作用为主。根据Fster非辐射能量转移理论计算出HAI与BSA间的结合距离为2.503nm。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