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62 毫秒
1.
毛翔  黄鹏程 《应用化学》2005,22(10):1079-0
对二炔苯与β-环糊精的包结物的制备和表征;β-环糊精;对二炔苯;包结物;π-π堆积  相似文献   

2.
乙酰基二茂铁呋喃甲酰腙与β-环糊精包结物的结构与特性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用饱和溶液法制备了二茂铁酰腙类化合物乙酰基二茂铁呋喃甲酰腙 (AFH)与β-环糊精的包结物 .元素分析及溶解常数测定结果证明两者形成了 1∶ 1包结物 .从溶解度曲线计算得出包合常数为2 2 7.3 L·mol-1.通过 UV,FTIR,X射线粉末衍射研究了包结特性 ,并用 NMR技术推断了包结物的结构  相似文献   

3.
《高等学校化学学报》2014,(10):2118+2137+2169+2219+2257
环湖精构筑超分子体系基础及应用本书在概述环糊精发展历史、现状以及发展前景的基础上,结合国内外超分子化学的最新研究成果,详细介绍了以环糊精为主体的包结物制备、分子识别与组装等内容,重点闸述了环糊精与光引发剂的包结作用及包结物的性质、环糊精与蔬水单体的复合及其在聚合反应中的作用、基于环糊精的智能水凝胶的构筑、环糊精及其衍生物的分子门聚集与门组装等内容。本书图文并茂,使知识性和新颖性相结合。书号:978-7-122-20226-0定价:68.0元出版时间:2014年8月  相似文献   

4.
环糊精与乙烯和三十烷醇包结物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报道在常压下制备了α-环糊精-乙烯包结物的微细晶体,和环糊精与三十烷醇的溶胶与粉末包结物,以增加长链烷基醇的溶解度。其溶胶在室温下放置半年不凝聚。还用X-射线粉未衍射法、1~H核磁共振及差热-热重分析等方法研究了包结物的形成。  相似文献   

5.
环糊精及其包结物的电化学研究及应用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刘淑琴  刘志敏 《电化学》1996,2(4):430-434
本文概述了近年来环糊精及其包结物的电化学研究及应用,同时介绍了我们实验室开展的关于环糊精电化学研究的一些工作。  相似文献   

6.
相溶解度法研究芦荟大黄素和环糊精及其衍生物的包结作用   总被引:14,自引:1,他引:13  
本文用相溶解度法研究了芦荟大黄素与β-环糊精(CD)衍生物的包结作用,测定了包结物的包结常数,表明β-CD衍生物对芦蔡大黄素有较好的增溶作用,有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7.
用分子自组装的方法制备电流变液分散相材料-超分子包结物β-CDP-PAN微粒, 其特点是通过分子自组装可以改变介电微粒的微观结构, 进而使包结物的电流变活性比主体(β-CDP)有很大提高.分别采用液相法、固相法和液固协同法制备了包结物,发现固相法和液固协同法具有操作简便、包结反应速度快及制备成本低等特点.用荧光分析、 IR及XRD等手段对β-CDP-PAN的结构进行了表征,证实了客体PAN中极性较小的萘环进入了环糊精内腔.  相似文献   

8.
电化学方法研究环糊精与酮洛芬的包结行为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古俊  张勇 《电化学》1998,4(4):394-399
以电化学方法研究了各种环糊精及其衍生物对酮洛芬电化学行为的影响,测定了酮洛芬与β环糊精,羟丙基β-环糊精和甲基化-β-环糊精的包结常数及其温度对包结作用的影响,并由各包结物的热力学参数解释包结现象。  相似文献   

9.
β—环糊精交联聚合物与有机显色剂客体包结反应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β-环糊精与环氧氯丙烷交联共聚物是一种具有三维网状结构的聚合树脂,它保留了β-环糊精所原有的与有机疏水基团形成包结物的特性,与一系列含有芳得环的有机显色剂配体(如吡啶偶氮染料,变色酸双偶氮试剂,三苯甲烷类碱性与酸性染料以及杂氧蒽酮类试剂等)均可形成相应的包结配合物,着重研究了有关包结配合物的稳定性及影响稳定性的各种因素,为进一步研究包结物分离富集痕量金属提供必要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0.
5-邻硝基苯-10,15,20-三苯基卟啉-环糊精超分子体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中性磷酸盐缓冲溶液中,以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荧光光谱法和1HNMR法研究了一种人工合成的非水溶性卟啉5-邻硝基苯-10,15,20-三苯基卟啉(简称o-NTPP)与3种母体环糊精α-CD、β-CD、γ-CD和β-CD的两种衍生物2,3,6-三-甲氧基-β-CD(TM-β-CD)、羧甲基-β-CD(CM-β-CD)之间相互作用形成的超分子体系,结果表明o-NTPP与TM-β-CD形成了1∶2的包结物,而与其它4种环糊精均形成1∶1的包结物。利用双倒数曲线法计算了o-NTPP-CD超分子体系的包结常数(k),同时对包结常数大小进行了比较,从而判断出5种环糊精对o-NTPP包结能力的大小,其中TM-β-CD表现出最强的包结能力。  相似文献   

11.
非离子表面活性剂和β-环状糊精包结作用的微量热法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用Model-4200型恒温滴定量热系统,研究了非离子表面活性剂(TritonX-114,TritonX-100,TritonX-102,TritonX-405)和β-环状糊精的包结的热力学性质,结果表明:对所有体系,均形成1:1的包结物,ΔHⅲ和ΔSⅲ值均为负值,形成包结物的过程是焓有利而熵不利的过程,而且-ΔHⅲ和ΔSⅲ值随非离子表面活性剂环氧乙烷(EO)链长的增加而减少。另外,非离子表面活性剂环氧乙烷(EO)链越长,包结物稳定常数越小。  相似文献   

12.
采用荧光和紫外-可见光谱滴定法测定了单-[6-(氨基)-6-脱氧]-β-环糊精(NH2-β-CD)、单-[6-(乙二胺)-6-脱氧]-β-环糊精(DEN-β-CD)、单-[6-(二乙烯三胺)-6-脱氧]-β-环糊精(DETA-β-CD)和单-[6-(三乙烯四胺)-6-脱氧]-β-环糊精(TETA-β-CD)在磷酸缓冲溶...  相似文献   

13.
环糊精与新型表面活性剂的主客体相互作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在298.15 K下用微量热法结合核磁共振法研究了α-环糊精, β-环糊精与十二烷基多氧乙烯磺酸钠C12EnS(n=1, 3)在水溶液中的包结作用. 实验结果表明, β-环糊精与客体的包合是焓、熵共驱的过程, α-环糊精与客体的包合则是焓驱动过程. β-环糊精与两种客体包合的化学计量比随客体中氧乙烯链的不同而不同, 而α-环糊精与两种客体包合的化学计量比则无差别. 1H NMR数据表明, C12EnS的存在使两种环糊精上各质子的化学位移向高场移动, 从微观上证明了包结作用的发生.  相似文献   

14.
α-环糊精与季铵盐型双子表面活性剂包结作用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293.15 K下用微量热法结合核磁共振波谱研究了α-环糊精与三种阳离子型双子表面活性剂((CnN)2Cl2, n=12, 14, 16) 在水溶液中的包结作用. 实验结果表明, 包结物都相当稳定, 且随着疏水链CnH2n+1中碳原子数目的增加, 主-客体包结物的化学计量比由2∶1为主变为6∶1为主, 最大化学计量比的主-客体包结物形成过程的标准焓变(ΔHӨ) 和标准熵变(ΔSӨ) 均为负值且绝对值逐渐增大. 包结物的形成均属焓驱动过程. 1H核磁共振数据表明, (C12H25N)2Cl2的存在使α-环糊精上各质子的化学位移向高场移动, 从微观上证明了包结作用的发生.  相似文献   

15.
The association with -cyclodextrinof a series of Triton X surfactants with differentethylene oxide (EO) chain lengths was studied byisothermal titration calorimetry at 298.15 K. Theresults agree with a 1:1 association model.Association constants and changes in Gibbs freeenergies, enthalpies and entropies were derived forthe association process. Association of thesesurfactants with -cyclodextrin have favorableenthalpy changes and unfavorable entropy changes. Theshorter the EO chain of the surfactant, the greaterthe association constant with -cyclodextrin.  相似文献   

16.
利用溶液2D-ROESY谱,利用溶液2D-ROESY谱, 13C固体高分辨谱以及自扩散系数测量等核磁共振技术, 研究了环糊精(CD)和α-萘乙酸(α-NAA)的相互作用. 结果表明, α-CD和β-CD均能与α-NAA形成包络物, 但是由于尺寸更为匹配, β-CD与α-NAA体系的包络相互作用强度明显比α-CD和α-NAA体系的大; 通过测量 β-CD与α-NAA混合溶液中α-NAA的自扩散系数, 计算出包络物结合与解离的平衡常数, 以此为基础对β-CD/α-NAA 体系在实现α-NAA缓释方面的应用方式进行了探讨. 13C固体高分辨谱以及自扩散系数测量等核磁共振技术, 研究了环糊精(CD)和α-萘乙酸(α-NAA)的相互作用. 结果表明, α-CD和β-CD均能与α-NAA形成包络物, 但是由于尺寸更为匹配, β-CD与α-NAA体系的包络相互作用强度明显比α-CD和α-NAA体系的大; 通过测量 β-CD与α-NAA混合溶液中α-NAA的自扩散系数, 计算出包络物结合与解离的平衡常数, 以此为基础对β-CD/α-NAA 体系在实现α-NAA缓释方面的应用方式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7.
徐鹏  宋乐新 《物理化学学报》2008,24(12):2214-2220
采用双外推法确定了丁香油-β-环糊精(CD)包合物中残存态β-CD最可能的热分解机制. 基于Flynn-Wall-Ozawa方法对残存态β-CD热分解反应过程的计算结果发现, 活化能(Ea)变化曲线可划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和第三阶段的曲线轮廓近似平行, 并且都被推定为按照Avrami-Erofe’ev A1.5模型发生热分解反应. 但是在曲线的第二阶段, 出现了一个Ea值近似相等的平台. 为此, 采用确定反应级数的方法考察了该阶段的热分解过程. 研究表明, 反应级数随着温度升高呈现规律性的降低, 表明在这个阶段残存态β-CD分解反应的复杂性. 最后, 比较了游离态β-CD和残存态β-CD在分解过程中红外光谱的变化情况. 结果显示, 它们在1000 cm-1以下的谱图轮廓存在明显差异, 这与计算给出的二者具有不同Ea值的结果是一致的.  相似文献   

18.
开桂青  刘柳  王焕明 《色谱》2014,32(3):235-241
本文主要研究了配位色谱法分离齐墩果烷型和乌苏烷型五环三萜同分异构体的分离机理。基于计算模拟分析,β-环糊精(β-CD)和其衍生物为适宜的配位剂。采用HPLC法测定了包合物的表观形成常数,并制备了asiaticoside-B与β-CD包合物。实验结果显示:流动相中添加葡萄糖基-β-环糊精(Glu-β-CD)时,同分异构体的分离度为11.95,比添加β-CD或添加甲基-β-环糊精(DM-β-CD)时(分别为9.61和9.89)都略高些。假定五环三萜类化合物与β-CD形成1:1的包合物,对于asiaticoside-B,流动相中添加Glu-β-CD时,表观形成常数(KF)为2534 L/mol,比添加β-CD或添加DM-β-CD时(分别为1467和1373 L/mol)都略大些。根据asiaticoside-B与β-CD包合物的红外光谱解析及计算模拟,推测asiaticoside-B的E环上甲基部分进入了β-CD的空腔内,而其羰基基团没有进入β-CD的空腔内,其糖苷部分与亲水性的β-CD空腔外部形成氢键作用力。因此,配位色谱法分离齐墩果烷型和乌苏烷型五环三萜同分异构体的分离机理可以推测如下:齐墩果烷型和乌苏烷型五环三萜同分异构体E环上甲基的不同空间位阻导致了同分异构体的不同色谱分离行为。  相似文献   

19.
利用稳态、时间分辨荧光光谱,结合非线性最小二乘法拟合系统研究了手性探针分子丹酰-L-丝氨酸(DLS)与β-环糊精(β-CD)、2-位硒桥联β-CD(1)和2-位碲桥联β-CD(2)的复合及复合机理.对比研究了DLS与三种不同环糊精复合强度及复合方式的差别.结果表明,引入硒桥键不能使化合物1与丹酰基丝氨酸分子很好地复合;而引入碲桥键使化合物2对DLS分子的结合能力相对于β-CD有明显增强.  相似文献   

20.
采用荧光光谱、差热扫描和核磁共振法研究了不同酸度和温度下β-环糊精(β-CD)、羟丙基β-环糊精(HP-β-CD)和磺丁醚β-环糊精(SBE-β-CD)对氯诺昔康(LX)的包合特性。 结果表明,3种环糊精与氯诺昔康均形成1∶1的包合物。 以包合常数作为包合稳定性的量度,包合稳定性为SBE-β-CD>HP-β-CD>β-CD。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