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循环伏安法的电扫描方式对苯胺聚合产物形貌影响的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含有0.2 mol.L-1苯胺的0.5 mol.L-1H2SO4溶液中,以扫描速度50 mV.s-1,扫描电位为-0.1~0.9 V,采用循环伏安法(CV),在金属Ti基体上,通过控制扫描方式分别得到了颗粒状、纤维状及管-片状的苯胺聚合产物,分析了形成不同形貌聚苯胺的原因,并通过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循环伏安法和电化学阻抗谱(EIS)对不同形貌聚苯胺的结构和性能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不同形貌聚苯胺的形成是由于聚苯胺的成核及生长模式不同,而无论何种形貌的聚苯胺膜都具有很大的比表面积和良好的导电性能,其中,管-片状聚苯胺的膜层阻抗最小,导电性能最好.  相似文献   

2.
用电化学及光谱电化学研究了硫酸溶液中苯胺在玻碳电极上的聚合降解过程 ,在 - 0 2~ 1 0V电位范围 ,循环伏安图显示了四对氧化还原峰 .通过比较聚苯胺 (PAn)膜在硫酸空白溶液和含对氨基苯酚 (PAP)的硫酸溶液中的循环伏安曲线及电化学聚合时溶液的紫外 可见吸收光谱 ,证明了PAn膜的降解产物PAP的存在 ,同时原位现场紫外 可见吸收光谱法初步研究了苯胺聚合降解的动力学过程 .  相似文献   

3.
用在线紫外-可见光谱电化学的方法对0.5mol/L硫酸水溶液中苯胺在ITO导电玻璃电极上的电化学聚的过程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在循环伏安条件下苯胺发生了电聚合,聚合速率与苯胺浓度成正关系;而且在线紫外-可见电化学光谱表明,在0.01mol/L苯胺溶液的电聚合过程的诱导期较长.恒电位条件下的在线紫外-可见电化学光谱显示苯胺浓度为0.05mol/L,电位为0.8V时,在ITO电极上苯胺低聚合物中间体可能产生于聚苯胺形成之前;而0.01mol/L苯胺在0.8V电位下不发生聚合,但在线紫外-可见光谱又显示此时在电极上可能存在小的苯胺低聚物的中间体;在线紫外-可见光谱表明这种中间体是可能产生并存在电极表面上的.  相似文献   

4.
脉冲电流法电解合成聚苯胺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0.2mol/L苯胺和0.5mol/LH2SO4介质中采用脉冲电流法电解合成聚苯胺(PANI)膜.循环伏安研究表明,与恒电流法相比,脉冲电流法制得的PANI膜具有更好的电化学活性.扫描电镜(SEM)对膜层的微观形貌观察发现,这种特殊的聚苯胺膜层呈纳米纤维状结构,不同于恒电流法制取的颗粒状PANI膜.讨论了脉冲通断比和频率对于膜层性能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聚吡咯/聚苯胺复合型导电聚合物防腐蚀性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薛守庆 《应用化学》2013,30(2):203-207
采用循环伏安法,在含吡咯和苯胺的0.3 mol/L草酸水溶液中制备了聚吡咯/聚苯胺(PPy/Pani)的复合型导电聚合膜。采用红外光谱、极化曲线、自腐蚀电位-时间曲线、扫描电子显微镜和电化学阻抗谱研究了共聚膜的防腐蚀性能。结果表明,在1 mol/L H2SO4中,PPy、Pani与不锈钢基体发生氧化还原反应,促进不锈钢表面发生钝化;当苯胺与吡咯浓度比为1∶3时,制备得到的复合型导电聚合膜所保护的不锈钢自腐蚀电流最小,自腐蚀电位最高,保护时间最长。PPy、Pani及其共聚膜在3.5%NaCl溶液中电化学阻抗谱表明,所制备的PPy、Pani及其共聚物膜与不锈钢基体发生氧化还原反应,使其表面钝化;当Cl-到达不锈钢表面时,破坏钝化膜导致不锈钢腐蚀。  相似文献   

6.
采用循环伏安法,在200 mmol.L-1苯胺与500 mmol.L-1H2SO4的混合溶液中,在-0.1 V~0.9 V扫描(50 mV.s-1),实现了苯胺在碳纳米管-纳米TiO2膜电极上的电化学聚合,得到翠绿色的聚苯胺膜(PANI),并用交流阻抗谱对PANI的电化学性质进行了表征。在PANI电极上修饰铂,制得铂微粒修饰PANI电极(PANI-Pt)。研究发现PANI-Pt对抗坏血酸的氧化有很高的催化活性。  相似文献   

7.
在离子液体1-甲基咪唑-三氟乙酸中用循环伏安法(CV)电聚合苯胺制得离子液体掺杂聚苯胺膜修饰玻碳电极(IL-PANI/GCE),进一步在其表面原位电沉积纳米铜粒子,构制用于测定H2O2的新型离子液体掺杂聚苯胺/纳米铜(nano-Cu/IL-PANI/GCE)电化学传感器。用扫描电镜(SEM)、循环伏安法(CV)和电化学阻抗谱法(EIS)表征此修饰电极,并讨论了其对H2O2的电催化还原机制。在0.1 mol/L NaOH溶液和"0.35 V电位下,用电流法测定了H2O2的含量,在20~1.12 mmol/L浓度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检出限为0.1μmol/L,响应时间约为3 s。  相似文献   

8.
提出了制备二维纳米有序有机导电聚合物膜的新方法--电化学组装法,应用该方法在电位脉冲的作用下使苯胺聚合到对-巯基苯胺修饰的金电极上,获得了致密、有序的对-巯基苯胺/聚苯胺(p-aminothiolphenol/polyaniline,PATP/PANI)导电寡聚物薄膜.用STM研究了Au(111)/PATP、Au(111)/PATP/PANI膜表面的二维有序性,用SERS谱表征了Au(粗糙表面)/PATP、Au(粗糙表面)/PATP/PANI膜的结构和成分,并以[Fe(CN)6]3-/[Fe(CN)6]4-为探针研究了其电子传递性能.结果表明用电化学组装法制备的PATP/PANI膜在纳米尺度上是二维有序的,且具有良好的电子传递性能.  相似文献   

9.
通过有机化学合成法先在碳纳米管表面接枝上苯胺单体,然后在不锈钢电极表面在硫酸溶液中采用循环伏安法电化学沉积聚合制得碳纳米管/聚苯胺(CNTs/PANI)纳米复合材料.扫描电子显微镜和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表征所得材料的微观结构和基团,循环伏安和恒流充放电测试用于考察所得CNTs/PANI纳米复合材料的电化学性能.所得结果与...  相似文献   

10.
基于碳纸电极电化学快速合成聚苯胺纳米纤维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碳纸电极,采用循环伏安法、恒电流法和恒电位法等电化学聚合法快速合成了高氯酸掺杂聚苯胺纳米纤维.利用电子显微镜、红外光谱和四探针测定仪等对聚苯胺的微观形貌结构、掺杂度和电导率进行了研究.用循环伏安法对聚苯胺的电化学特征进行了分析.研究发现,3种方法合成的聚苯胺均为纳米纤维状结构,长度达3μm,直径为50~150 nm.其中,循环伏安法合成的聚苯胺纳米纤维的均一性和电导率均优于其它2种方法,其电导率高达5.97 S/cm.另外,聚苯胺合成速率顺序为恒电流法>循环伏安法>恒电位法,且恒电流法合成的聚苯胺纳米纤维电极材料的放电比容量最大(578 F/g),电容性能最好.  相似文献   

11.
纳米纤维聚苯胺在电化学电容器中的应用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采用脉冲电流方法(PGM)合成了具有纳米纤维结构的导电聚苯胺(PANI).扫描电子显微镜对膜层观察表明, PANI膜是由直径约为100 nm的掺杂态聚苯胺纤维交织而成.以纳米纤维状聚苯胺组成电化学电容器,研究了其电化学电容性能,并与恒电流方法(GM) 制备的颗粒状PANI电容器性能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在相同的沉积电量下,PGM制备的纳米纤维状PANI电化学电容器比颗粒状PANI电化学电容器具有更大的电容容量,其电化学电容器的比电容可高达699 F•g-1,能量密度为54.6 Wh•kg-1.并且该电化学电容器具有良好的充放电性能和循环寿命.  相似文献   

12.
本文采用脉冲电流法(PGM)在不同的基底材料表面沉积PANI, 通过平均电位\|时间曲线及扫描电子显微镜(SEM)等方法研究了基底材料对PGM法制备PANI的影响; 并采用循环伏安(CV)和电化学阻抗谱(EIS)研究了不同电极材料表面PANI的电化学性能.  相似文献   

13.
左阳  时康 《电化学》2014,20(1):17
以苯胺二聚体(N-phenyl-p-phenylenediamine)为起始单体,在1 mol·L-1高氯酸水-乙腈混合液中,玻碳电极表面电化学制备聚苯胺. 实验结果表明,苯胺二聚体单体的聚合电位比苯胺单体的低约0.2 V,并且其聚合物具有更高的形貌可控性. 苯胺二聚体单体浓度分别为1、5和10 mmol·L-1时,采用分步恒电流法可分别制备出形貌均一的聚苯胺纳米粒子(粒径30 nm)、超长的纳米线(> 5 μm 直径50 nm)和大面积纳米片(4 μm × 2 μm × 30 nm).  相似文献   

14.
十六烷基二苯醚二磺酸钠表面化学性质及胶团化作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用滴体积法通过表面张力的测定, 系统地研究了十六烷基二苯醚二磺酸钠(C16-MADS)在不同温度(298.0~318.0 K)和不同NaCl浓度(0~0.50 mol•L-1)下的表面活性. 结果表明, 温度升高使C16-MADS溶液的临界胶束浓度(cmc)略有增大, 表面极限吸附量(Γ)降低. cmc随NaCl浓度的增大从1.45×10-4 mol•L-1降至4.10×10-5 mol•L-1, 但最低表面张力(γcmc)基本不受影响. 在298.0 K与303.0 K时, NaCl浓度的增大, Γ增大; 在308.0、313.0与318.0 K时, NaCl浓度的增大, 出现了Γ从2.27 μmol•m-2降低至1.41 μmol•m-2的“反常”现象. 胶团形成自由能(ΔGm0)随温度和NaCl浓度增加负值增大(-63.98~-76.20 kJ•mol-1), 胶团的形成主要是熵驱动过程.  相似文献   

15.
徐坤  周开岭  汪浩  刘晶冰  严辉 《电化学》2019,25(6):690-698
本文采用电位阶跃和循环伏安法结合紫外可见光光度法研究了聚苯胺薄膜的电致变色性质. 聚苯胺薄膜颜色多变,颜色在浅黄色到绿色再到蓝色之间变化,本文研究在不同的颜色变化区间内聚苯胺薄膜的电化学循环稳定性. 研究结果表明,薄膜在黄色到蓝色(0.4 V ~ 1.2 V)以及绿色到蓝色(0.8 V ~ 1.2 V)区间变化时,电致变色循环性能较差,而在黄色和绿色(0.4 V ~ 0.8 V)之间变化时循环稳定性能良好,着色时间为4.5 s,着色效率高达159.48 cm2·C-1.  相似文献   

16.
以(NH4)2S2O8为氧化剂用化学氧化法合成了具有多层次结构的聚苯胺颗粒,其二次颗粒由一次颗粒集结而成,一次颗粒的粒径基本上在1 μm以下,一次颗粒由多层微小薄片叠合而成. 用这种聚苯胺为活性物质制成电极,以2 mol•L-1的H2SO4水溶液作电解液,组装成了聚苯胺电极超级电容器. 用循环伏安法、电化学阻抗谱和恒电流充放电技术测试了该超级电容器的电化学性能.在7 mA的充放电电流下,它的比能量可达6.35 Wh•kg-1,比功率可达132 W•kg-1,电极材料的比容量可达408 F•g-1. 在20 mA的充放电电流下,它的比能量可达4.39 Wh•kg-1,比功率可达328 W•kg-1,电极材料的比容量可达324 F•g-1. 在100次的充放电循环中,聚苯胺电极超级电容器的电容量没有下降,电荷充放电效率一直保持在95%左右.  相似文献   

17.
徐惠  蒲金娟  陈泳  刘健 《电化学》2016,22(1):64
以苯胺为单体,采用界面聚合法合成了不同浓度的Ag+掺杂的聚苯胺(PANI/Ag+),使用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X射线衍射(XRD)和场发射扫描电镜(SEM)等手段对其结构和形貌进行了分析和表征. 在0.5 mol•L-1 Na2SO4电解液中,通过循环伏安(CV)、恒流充放电(CP)以及电化学阻抗(EIS)等技术研究了其电化学性能. 结果表明,当电流密度为5 mA•cm-2时,PANI/0.12mol•L-1 Ag+的比电容达529 F•g-1,循环1000次后比电容保持51%,相对于无Ag+掺杂的PANI,表现出更优良的电化学电容特性.  相似文献   

18.
Au/PATP/PANI膜电极和Au/PATP/PANI/TiO2膜电极的光电化学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聚苯胺(PANI)是一种结构、 性质不同于聚乙炔和聚吡咯的新型导电高聚物,有着十分广泛的应用[1,2].近年来利用光电化学研究聚苯胺的电子结构、 掺杂情况引起人们的重视[3~5].在酸性溶液中电聚合制备聚苯胺的循环伏安曲线上出现两对氧化还原峰,其峰值电位分别为E11/2=0.13 V和E21/2=0.7 V(对饱和甘汞电极).通过改变电极电位,可获得部分氧化态、还原态、氧化态等3种状态的聚苯胺.部分氧化态具有金属导电性,还原态和氧化态均为绝缘体.本文测量3种状态聚苯胺膜电极的光电响应,首次得到其光电流谱,发现聚苯胺一些新的光电化学实验结果.提出了覆盖绝缘体的金属内发射的光电化学模型.同时,在聚苯胺膜上电沉积纳米TiO2微粒膜,得到广谱区的复合光电材料.  相似文献   

19.
采用水热法制备了三维石墨烯(3D-G),并以十八胺(ODA)为接枝剂对部分还原的氧化石墨烯进行氨基化处理,再利用原位聚合法在氨基化石墨烯表面生长聚苯胺,制备了十八胺功能化石墨烯/聚苯胺(G-ODA/PANI).对材料进行了结构表征、电化学性能分析和材料结构的比电容贡献分析.结果显示,电极材料的电容贡献大部分体现为材料的表面电容,G-ODA/PANI电极片在1 A/g电流密度时的比电容最高可达1080 F/g,是未功能化石墨烯/聚苯胺电极材料(G/PANI)的2.57倍,且循环稳定性也有很大的提高,循环10000周后的比容量保持率为90.8%,比G/PANI高9.6%.  相似文献   

20.
In this study, we synthesized molybdenum disulfide/polyaniline (MoS2/PANI) nanocomposite via in situ polymerization of aniline in the presence of thin-layered MoS2. The as-prepared MoS2/PANI nanocomposite obtained an improved electrochemical performance due to the physisorption interaction between aromatic aniline and the basal plane of MoS2. Furthermore, we constructed a new kind of electrochemical sensor based on MoS2/PANI nanocomposite for the detection of chloramphenicol, which showed an excellent performance. The sensor has a high sensitivity and wide detection range from 1×10-7 mol/L to 1×10-4 mol/L, with a low detection limit of 6.9×10-8 mol/L.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