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采用光镊悬浮技术捕获颗粒尺寸3~8μm的丁二酸钠/硫酸铵混合气溶胶液滴,控制湿度条件、温度条件,通过调节不同相对湿度(RH)并采集氢-氧振动带的受激拉曼峰位信息,利用非弹性米氏散射理论计算实时液滴半径尺寸。计算结果表明,当液滴尺寸响应完湿度的变化后在RH恒定时,液滴半径仍持续减小,这说明丁二酸钠和硫酸铵之间发生了反应,释放出氨气使得液滴半径减小。  相似文献   

2.
苏布道 《光谱实验室》2007,24(6):995-1001
首次在分子水平上研究了冰片与DNA的相互作用,以期发现冰片的抗病机理.通过共振光散射技术、荧光光谱法以及粘度法,确定了冰片与DNA的作用方式为部分嵌入式.在pH7.40,温度37 ℃,离子强度低于0.01 mol/L条件下,冰片与DNA发生反应,导致410nm和470nm处的共振光散射增强,且反应体系至少在12h内保持稳定.通过改变反应体系的离子强度和pH值,发现二者的反应对离子强度及反应体系的pH值具有较强的敏感性.同时通过粘度实验和EB(溴化乙锭)荧光探针竞争实验发现:冰片的加入使DNA双螺旋发生扭结,导致DNA的粘度减少;冰片使EB-DNA体系的荧光强度降低.  相似文献   

3.
金属纳米结构因表面等离激元(SPR)而产生光学增强和催化效应已成为表面科学研究热点之一。SPR和电化学联用可以诱导催化一些非常规反应,并且不同pH值电解质溶液可改变表面吸附分子的存在形式,影响SPR光催化反应。以羟基苯硫酚的同分异构体为探针,采用电化学表面增强拉曼光谱(SERS)研究了取代基羟基位置、溶液pH值等对其在银电极表面吸附和SPR催化反应行为。结果表明,不同羟基取代基位置的羟基苯硫酚SPR催化脱羟基反应对溶液pH值的敏感程度不同,邻羟基苯硫酚(OHTP)的C—O键谱峰强度的变化与溶液pH值相关,其O端更易与金属作用而吸附在表面,且随pH增大而增强。对羟基苯硫酚(PHTP)在碱性条件下被完全抑制的脱羟基反应在间羟基苯硫酚(MHTP)和OHTP中均可发生。MHTP在中性(pH 7)溶液中SPR催化脱羟基反应效率最高,约为酸性(pH 2)的1.36倍,碱性(pH 12)的2.70倍。OHTP在碱性(pH 12)溶液中SPR催化脱羟基反应效率最高,约为酸性(pH 2)的13.71倍,中性(pH 7)的4.95倍。SPR催化脱羟基主要源于非去质子化条件以及形成Ag—O键这两种途径。酸性条件下MHTP及OHTP的脱羟基反应主要是未去质子化的羟基反应,碱性条件主要因去质子化后形成Ag—O键所致。中性条件下,两种贡献同时发生。对MHTP而言,由于位阻效应仅部分分子去质子化后形成Ag—O键而促进SPR催化脱羟基,因此pH 7溶液中两种效应的同时作用导致催化效率最高。对于OHTP分子,去质子化状态的O端更易与电极表面发生作用,且pH升高羟基呈现的去质子化程度更加彻底,更有利于发生脱羟基反应,在pH 12溶液中脱羟基反应主要由于形成Ag—O键,其效率亦最高。同分异构体结构以及介质酸碱度对SPR催化脱羟基反应的研究对于拓宽SPR催化反应类型及从分子水平解析其机理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流动注射-多道检测-催化动力学同时测定铜和铁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基于Cu(Ⅱ),Fe(Ⅲ)在pH3~9范围内能同时催化过氧化氢氧化罗丹明B的褪色反应,探讨了最佳反应条件,通过构建流动注射pH梯度,采用CCD-二极管阵列检测器检测吸光度差值,反向传播-人工神经网络(BP-ANN)处理数据,实现了Cu(Ⅱ),Fe(Ⅲ)流动注射-催化动力学光度法的同时测定。Cu(Ⅱ)和Fe(Ⅲ)的检出限分别为0.10和0.21μg·L~(-1),采样频率为10次·h~(-1),本法用于标准参考物质和食品样品中铜、铁的同时测定,结果满意。  相似文献   

5.
研究了以自制掺铁的锐钛矿型TiO2(即A-TiO2)光催化降解对硝基苯酚的动力学过程。结果表明:在可见光照射下,对硝基苯酚溶液为20mg·L-1、溶液调节为酸性(pH=2)、自制的掺铁0.1%(摩尔分数)A-TiO2的投入量1.0g·L-1、室温下搅拌下反应200min的条件下,对硝基苯酚的光催化降解的表观反应速率常数k(0.0050min-1)和降解率(64.52%)最大,拟合可见光下铁掺杂TiO2降解对硝基苯酚为一级反应。  相似文献   

6.
表面张力在纳米气溶胶颗粒的吸湿生长研究中具有重要意义,然而现有实验方法不能对其准确测量.本文基于分子动力学方法模拟了丁二酸气溶胶颗粒吸湿生长形成稳定液滴的动力学过程,在此基础上,建立模型计算了液滴的表面张力,进而探究了温度、粒径和丁二酸浓度对纳米液滴表面张力的影响机制.结果表明,随着温度从260 K升高到320 K,液滴内分子间作用力的减弱导致了液滴表面张力的减小,且表面张力的减小程度随丁二酸浓度的增大而增大,究其主要原因在于液滴中丁二酸分子的径向分布随温度和丁二酸浓度变化的差异;随着粒径的增大,液滴表面张力先增大后趋于定值,且粒径对表面张力的显著影响区间随着丁二酸浓度的增大而缩短;研究还发现,丁二酸分子的表面活性导致液滴表面张力随着丁二酸浓度的增大而减小,且减小趋势符合对数函数形式,尤其是在粒径小于6.12 nm时,同时,基于Szyszkowski公式对液滴的表面张力进行了拟合.本文研究成果能为气溶胶颗粒的吸湿生长和相关动力学过程预测理论及模型的改进提供参数依据.  相似文献   

7.
三钛酸钠晶须是一种新型的富集材料,实验利用火焰原子吸收光谱(FAAS)法,探讨了三钛酸钠晶须对Cd(Ⅱ)的吸附行为及影响其吸附和解脱的主要因素及共存离子的影响,考察了三钛酸钠晶须对Cd(Ⅱ)的吸附容量。当pH 5,吸附剂用量0.05 g时,吸附率可达98%。以0.1 mol·L-1的盐酸为解脱剂,沸水浴加热30 min,可将吸附在三钛酸钠晶须上的Cd定量洗脱。方法检出限为3.1 ng·L-1,相对标准偏差为2.6%(Cd(Ⅱ): 0.2 μg·mL-1,n=9)。实验结果表明Cd(Ⅱ)在0.01~1.0 μg·mL-1之间线性良好。线性回归方程为A=0.4179c-0.004 8,相关系数r=0.999 67。在优化的实验条件下,实测了长江水,运河水,玉带河水中Cd的含量,加标回收率为98%~102%。  相似文献   

8.
为了研究燃烧条件对KClO_4/Zr烟火剂燃烧过程中光辐射性能的影响,考察了KClO_4/Zr在开放环境和不同规格封闭石英管内的燃烧发射光谱和燃烧产物。借助光纤光谱仪、光电二极管和示波器测试了烟火剂燃烧过程中的光辐射能量分布和闪光时间-强度曲线,分析了所得发射光谱在(590±10),(750±10)和(808±10)nm三个主吸收波段内的光谱效率,借助SEM表征了不同燃烧条件下KClO_4/Zr燃烧产物的形貌。结果表明:在开放条件下燃烧时,KClO_4/Zr的燃烧发射光谱在可见光到近红外的宽波段内,最强辐射出现在730~820nm波段。在石英管内封闭燃烧时,随着石英管体积的减少,在石英管外检测到的燃烧发射光谱强度逐渐减弱,光谱能量分布也呈现不同的变化规律,而且对火焰发射光谱分布进行处理后,随着石英管体积的变化,得到(590±10),(750±10)和(808±10)nm波段的光谱效率也呈现不同的变化规律。但是,随着石英管体积的减少,KClO_4/Zr烟火剂的爆燃闪光辐射时间逐渐缩短,峰值辐射强度逐渐提高。增加石英管的直径,有利于在管外获得更高的有效光辐射能量,减少石英管的直径,则有利于提高烟火剂的峰值辐射强度。随着管直径的增大,KClO_4燃烧更加充分,产物粒径较小,呈规则的球状。而管长度的改变对反应并无太大影响。  相似文献   

9.
5,10,15-3(4-羟基酚基)-20-(4-十六烷氧基酚基)卟啉锌(P1Zn)增溶于SDS胶束中,用敏感于微环境变化的紫外-可见光谱,研究了P1Zn在pH正向滴定和逆向滴定过程中Sorer带和Q带的变化与体相pH值的依赖关系。随着pH值由中性变化到强酸性,P1Zn中的锌原子被氢原子取代生成P1,而pH值由强酸性变化到中性,P1中的氢原子并未被锌原子取代生成P1Zn。在中性条件下P1与Zn(Ⅱ)的动力学表明,在pH值变化过程中,其增溶位置可能发生了变化,初步分析了双亲卟啉的结构对于增溶位置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本文利用循环伏安法和电化学原位红外光谱的联用,研究了Pt(111)和Pt膜电极在CO_2饱和的酸性溶液中氢析出和CO_2还原的竞争.发现:(i)在pH2的溶液中,主要反应是氢析出,界面pH值随着氢析出突然增加;(ii)通过红外光谱检测,CO_(ad)是CO_2还原过程中唯一的吸附中间体;(iii)CO_(ad)生成速率随着欠电位沉积氢(UPDH)覆盖的增加而增大,并在氢析出的起始电位达到最大值;(iv)在氢析出时,CO_(ad)的减少与CO_2吸附和还原所必需的的中间产物(H_(ad))有限的可用位点和停留时间相关.  相似文献   

11.
在模拟动物生理条件(pH=7.40的Tris-HCl缓冲溶液中)下,左氧氟沙星(LVFX)和头孢呋辛(CEFX)能够猝灭牛血清白蛋白(BSA)的荧光.据此建立了利用荧光光谱法研究抗生素左氧氟沙星(LVFX)和头孢呋辛(CEFX)间相互作用的研究.结果表明:用Stern-Volmer方程处理实验数据发现BSA与药物发生反应生成了新的复合物,猝灭机理以静态猝灭为主,药物与蛋白结合位点数约为1,药物间存在相互作用,使药物与蛋白间的结合常数增大、结合稳定性增大,游离型药物含量减少.  相似文献   

12.
羟自由基与水杨酸反应机理的初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探讨羟自由基与水杨酸的反应动力学过程。水杨酸与Fenton反应产生的的羟自由基反应,采用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UV)和质谱法(MS),考察反应物的浓度、反应时间、反应温度、溶剂pH值等对反应产物的浓度以及反应速率的影响。水杨酸与.OH反应生成的紫色产物在波长530nm处有最大UV吸收峰,但仅于pH=4.51的缓冲溶液和水中有吸收峰;且该产物的吸光度值,随着反应物浓度的增加而增加;随反应时间的延长而减少;随着反应温度的升高而减少。反应速率t=5s达到最大值,其后随着反应时间的延长而逐渐降低,1min时达到平衡。通过MS分析,可得到质荷比(m/Z)=153,248,249,288,289,304,328,329,344,345的离子峰。推测羟自由基与水杨酸反应的中间产物是紫色的大分子自由基,而最终产物为二羟基苯甲酸,该反应可能是加成反应和聚合反应同时进行。  相似文献   

13.
在pH值为5.6的磷酸氢二钠-柠檬酸(Na2HPO4-C6H8O7)缓冲溶液及PEG存在下,金标记羊抗人补体C3与补体C3发生特异性结合生成胶体金免疫复合物。以12 000 r·min-1速度离心分离获得未反应的免疫金上层溶液。以它作晶种,在pH 2.97柠檬酸钠-盐酸(Na3C6H5O7-HCl)缓冲溶液-53.33 μg·mL-1 HAuCl4-74.13 μg·mL-1 NH2OH·HCl溶液中及37 ℃恒温水浴条件下反应显色3 min内。结果表明,随着C3浓度增大,离心上层溶液中免疫金浓度降低,760 nm处的吸光度线性降低,测定C3的线性范围为0.025~0.60 ng·mL-1, 回归方程为ΔA760 nm=0.276c+0.025 4,相关系数(r)为0.990 3,检测限(3σ)为0.007 2 ng·mL-1。本法具有灵敏、快速和高的特异性,用于定量分析人血清补体C3,结果满意。  相似文献   

14.
利用时域核磁共振(TD NMR)技术对无固化剂的脲醛树脂在不同温度下固化过程进行了研究,实验结果表明:脲醛树脂在120℃左右时开始固化,在180℃左右时固化反应基本结束.随着温度的升高,自旋-自旋弛豫时间(T2)的总峰面积逐渐减少,当温度高于140℃时,总峰面积减少的程度较大.在30℃~140℃温度范围内,自旋-晶格弛豫时间T1(1)=0.014ms时,随着温度的升高,峰面积先逐渐减少而后略微增加;T1(2)=327.455 ms时,随着温度的升高,峰面积逐渐减少.在30℃~180℃温度范围内,自旋-晶格弛豫时间(T1)分布的总峰面积随着温度的升高而逐渐减少.在固化过程中,随着温度的升高,脲醛树脂体系的质量逐渐减少,说明脲醛树脂胶黏剂体系发生了缩聚交联反应,同时生成了甲醛和水.  相似文献   

15.
荧光偏振免疫分析测定磺胺甲基嘧啶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磺胺甲基嘧啶(sulfamerazine,SMR)的芳伯胺基与荧光素异硫氰酸钠异构体Ⅰ(fluorescein isothiocyanate, FITC)的异硫氰基在常温下可以发生偶联反应,经薄层色谱分离之后,可以得到SMR的FITC荧光标记物(Tracer)SMR-FITC。应用荧光偏振免疫分析(fluorescence polarization immunoassay, FPIA),以SMR单克隆抗体为竞争免疫试剂,优化了检测条件,建立了SMR的FPIA检测方法。在选定的条件下,SMR的半数抑制量(IC50)为23.4 ng·mL-1,最低检测限量为2.3 ng·mL-1,检测范围为5.4到218.8 ng·mL-1,可以达到食品中SMR的最高残留限量要求。同时对16种磺胺类药物的交叉反应做了初步研究,结果显示对SMR、磺胺二甲基嘧啶(sulfamethazine, SMZ)、磺胺嘧啶(sulfadiazine, SDZ)交叉反应率分别为100%,25%和8.6%,对其他磺胺类药物的交叉反应率均低于5%。  相似文献   

16.
废水处理过程中色氨酸荧光特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Shang LP  Wang JB  Wu ZX  He J 《光谱学与光谱分析》2010,30(12):3277-3280
色氨酸是废水中一种常见的标志性污染物。采用荧光光谱法对浓度效应、pH值以及离子强度与色氨酸的荧光光谱特性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相关研究。研究结果表明:(1)色氨酸在低浓度范围(0.01~3 mg.L-1)呈现出良好线性关系,相关系数达到0.995 88,在高浓度范围内(3~30 mg.L-1)线性关系稍差,相关系数0.912 47;(2)在酸性条件下,其荧光相对强度随着pH值的升高而增强,6.5pH7.5的范围内荧光相对强度比较稳定,在pH值接近12时,荧光相对强度急剧下降;(3)随着离子强度的增强,其荧光相对强度有所降低,当硝酸根的浓度达到一定量后,出现了红移现象。  相似文献   

17.
研究了铕 (Ⅲ )和噻吩甲酰三氟丙酮 (HTTA)形成的有机配合物与聚 (苯乙烯 丙烯酸 )PSAA在不同pH值时发生配位反应得到配位聚合物NaEu(Ⅲ ) TTA PSAA的 3种样品 (a) ,(b) ,(c)。红外光谱、紫外光谱、X光电子能谱的测试表明了Eu3 分别与PSAA ,TTA- 发生配位。元素分析和电导率测定结果证明了配位组成和结构在不同的 pH条件下发生变化。结果表明 ,配合物试样 (a) ,(b) ,(c)中Eu3 的含量分别为11 89% ,12 5 5 % ,13 4 1%。  相似文献   

18.
在70℃水浴条件下,柠檬酸三钠(TCA)还原HAuCl_4反应进行缓慢,加入石墨烯量子点(GQDs)作催化剂,反应加快。增大GQDs的加入量,反应随之显著增强,体系中生成的金纳米粒子增多,产生较高的共振瑞利散射(RRS)强度。在加入BaCl_2配体后,GQDs表面被BaCl_2包裹,抑制了GQDs的催化作用;当溶液中硫酸根离子(SO_4~(2-))存在时,生成BaSO_4沉淀,GQDs从BaCl_2表面脱离,此时GQDs恢复其催化作用,并随着SO_4~(2-)浓度的增加,GQDs的脱附量增多,体系的反应速度加快,催化反应随之增强,RRS信号线性增强。信号增强值与SO_4~(2-)在0.067~1.67μmol·L~(-1)范围内呈良好线性关系,检测限为0.041μmol·L~(-1),线性方程为ΔI_(570nm)=93.3c+0.4。  相似文献   

19.
陈霞  赵明  牛思佳  赵春杰 《光谱实验室》2012,29(5):3070-3074
建立注射用复方头孢西丁钠中两种有效成分的定量分析方法.采用Kromasil C18色谱柱(250mm×4.6mm,5μm),以乙腈-磷酸二氢钾(0.03mol·L-1)-10%四丁基氢氧化铵(35∶63.5∶1.5,V/V/V),用85%的磷酸调pH=4为流动相,流速1.0mL·min-1,进样量10μL,柱温30℃,在230nm的波长下进行他唑巴坦、头孢西丁两种物质的定量分析.他唑巴坦、头孢西丁浓度分别在0.125-0.50mg·mL-1(r=0.9998)、0.5-2.0mg·mL-1(r=0.9999)范围内与峰面积呈良好线性关系;方法的回收率(n=9)分别为99.7%、100.2%;样品相对标准偏差分别为1.5%、0.2%;稳定性实验表明上述两种成分在室温条件下8h内稳定.本法首次建立了注射用复方头孢西丁钠的含量测定方法,该法快速、简便、准确,重复性好,适用于该药物的含量测定.  相似文献   

20.
文章提出了一种多波长、双系数解析配合物吸收光谱测定配合物组成和稳定常数的方法 ,并用分光光度法对四磺酸基酞菁钴 (CoTsPc)与硫化物的轴向配位反应进行了研究 ,发现该反应与介质 pH值有关。pH =7 0时 ,Co(Ⅱ )TsPc与HS- 反应生成五配位的轴向配合物Co(Ⅱ )TsPc(HS) ,研究了Co(Ⅱ )TsPc与HS- 反应生成Co(Ⅱ )TsPc(HS)的反应热力学 ,计算了不同温度下的反应平衡常数、ΔH 和ΔS ;pH =13时 ,两者发生氧化还原反应 ,生成SCo(Ⅰ )TsPc。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