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1903 年诺贝尔物理学奖一半授予法国物理学家亨利· 贝克勒尔(Antoine Henri Becquerel), 以表彰他发现了自发放射性。原子核自发地放射出α、β、γ?等各种射线的现象, 称为放射性。放射性的发现意义是十分伟大的, 它开启了物理学崭新的篇章, 而这个伟大的发现背后则有一名同样伟大的物理学家--亨利·贝克勒尔。  相似文献   

2.
 约翰·巴丁(John Bardeen, 1908~1991)是迄今为止唯一的一位在同一领域中两次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的科学家。1956 年, 巴丁与W. 布拉顿(Brattain)以及W. 肖克利(Shockley)由于在半导体研究方面的突出贡献, 并且发现了晶体管效应而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第二次获奖是由于超导微观理论(BCS 理论)的建立, 巴丁与L. N. 库珀(Cooper)和J. R. 施里弗(Schrieffer)一起分享了1972 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  相似文献   

3.
 2001 年,瑞典皇家科学院宣布2001 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分别授予美国科学家埃里克·康奈尔(Eric Cornell)、德国科学家沃尔夫冈·克特勒(Wolfgang Ketterle),以及美国科学家卡尔·韦曼(Carl Wieman)。  相似文献   

4.
 勒纳德是德国杰出的实验物理学家。由于他在阴极射线方面所做出的突出贡献,获1905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勒纳德生平菲利普·勒纳德(P.E.A.Lenard,1862~1947)1862年出生在捷克的普雷斯布格,曾先后在布达佩斯大学、维也纳大学、柏林大学和海德堡大学学习物理,得到本生、赫兹、亥姆霍兹和昆开等人的指导。1892年起任波恩大学讲师,并担任赫兹的助手,1894年被聘为布雷斯劳大学教授。1895年任埃克斯-夏佩勒大学物理教授,1896年任海德堡大学理论物理教授,1898年成为基尔大学教授。勒纳德曾于1886年获海德堡大学博士学位,1911年获克里斯蒂安尼亚(现奥斯陆)大学博士学位,1922年获  相似文献   

5.
科苑快讯     
 1996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据《光明日报))1996年10月10日报道 瑞典皇家科学院9日宣布,1996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授予美国康奈尔大学戴维·李教授、斯坦福大学的道格拉斯·奥谢罗夫教授和康奈尔大学的罗伯特·理查森教授,表彰他们发现了氦-3中的超流态现象。  相似文献   

6.
 2019年10月8日,瑞典皇家科学院宣布将今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的一半授予詹姆斯·皮布尔斯(James Peebles),以表彰他在物理宇宙学方面的理论贡献和发现。詹姆斯·皮布尔斯,1935年生于加拿大温尼伯,现为美国普林斯顿大学教授。在过去几十年中,他在宇宙微波背景辐射(CMB),宇宙中的结构形成,暗物质和暗能量等众多方向做出了重大贡献。他是现代宇宙学大厦的主要奠基者之一。  相似文献   

7.
迈耶夫人     
 对于居里夫人,绝大多数读者是很熟悉的。然而,继居里夫人之后半个世纪,又有一位女科学家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她就是玛丽亚·戈佩特·迈耶。2006年恰逢迈耶夫人诞生100周年,我们回顾她的生平和她对科学事业的贡献是很有意义的。迈耶夫人生平玛丽亚·戈佩特·迈耶(MariaGoeppertMayer,19061972,即迈耶夫人,原名玛丽亚·戈佩特)出生于德国的上西里西亚地区(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归属波兰)卡托维兹市的教授世家,前六代都是德国大学教授。她是父母的独生女。  相似文献   

8.
1990年10月17日瑞典皇家科学院授予杰罗姆·弗里德曼(美)、亨利·肯达尔(美)和理查德·泰勒(加拿大)三人以1990年诺贝尔物理学奖.我们特请清华大学张礼教授撰写此文以介绍这三位诺贝尔奖获得者的工作.  相似文献   

9.
 凝聚态物理学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学科,已成为当今物理学异常活跃的领域。凝聚态物理学发展得如此迅速,是与许多科学家的努力分不开的。从历史上来看,凝聚态物理是固体物理的向外延拓,固体物理又以研究晶体开始。本文介绍的就是布喇格父子在研究晶体结构方面取得的成就。一、生平简介威廉·亨利·布喇格(WilliamHenryBragg,1862-1942)出生于英格兰西部的坎伯兰。1885年毕业于剑桥大学。先后任澳大利亚阿德莱德大学教授,利兹大学教授,伦敦大学教授,伦敦皇家研究院教授和院长,纯粹和应用物理学国际联合会主席。  相似文献   

10.
劳伦斯·布拉格(W.Lacorence Bragg)是历史上最年轻的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1915年,年仅25岁的劳伦斯·布拉格和他的父亲亨利·布拉格由于利用X射线系统地探测晶体结构而同时被授予诺贝尔物理学奖.  相似文献   

11.
 2011 年10 月4 日,瑞典皇家科学院将本年度诺贝尔物理学奖授予三位天体物理学家--索尔·珀尔马特(Saul Perlmutter)、布赖恩·施密特(Brian P.Schmidt)和亚当·里斯(Adam G. Riess),以表彰他们通过观测遥远的超新星(代表了恒星演化到晚期的一种爆炸事件)而发现了宇宙在加速膨胀的这一卓越成果。  相似文献   

12.
 瑞典皇家科学院于2002年10月8日将2002年诺贝尔物理学奖授予美国科学家雷蒙德·戴维斯、日本科学家小柴昌俊和美国科学家里卡尔多·贾科尼,表彰他们在天体物理学领域里所做出的先驱性贡献,并为人类观测宇宙打开了两个新窗口。  相似文献   

13.
 自从伦琴于1901年12月10日因发现X射线首次被授予诺贝尔物理学奖以来, 截至2011年达到了105届(因战争关系), 全世界共有126个获奖项目, 191人次获此殊荣。颁奖的成果主要包括科学发现、技术发明和理论创新三大类型。我们在由衷地赞叹这一系列具有最高原创性的科学成就, 对现代社会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的同时, 也不难发现在诺贝尔物理学奖的历史簿上, 还存在着某些瑕疵。  相似文献   

14.
 2004年10月5日,瑞典皇家科学院宣布,将2004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授予美国加州大学圣巴巴拉分校卡夫利理论物理研究所的戴维·格罗斯(DavidJ.Gross)、加州理工学院的戴维·波利策(H.DavisPolitzer)和麻省理工学院的弗兰克·维尔切克(FrankWilczek),以表彰他们发现了粒子强相互作用的理论中的“渐近自由”行为。  相似文献   

15.
麦振洪 《物理》2012,41(11):721-726
1912年4月,弗里德里希、克里平和劳厄成功地观察到X射线透过硫酸铜晶体后的衍射斑点!随后劳厄推导出描述晶体衍射的著名劳厄方程.由于晶体X射线衍射的发现,劳厄于1914年荣获诺贝尔物理学奖.1912年10月,W.L.布拉格通过X射线透射ZnS晶体实验,推导出了著名的布拉格方程.1915年布拉格父子荣获诺贝尔物理学奖.晶体X射线衍射的发现对自然科学的影响是深远的.2012年是劳厄发现晶体X射线衍射100年,文章回忆了这段光辉的历史及其对科学技术所产生的深远影响,以怀念科学先驱们对科学技术的贡献,弘扬他们对科学研究的认真严谨的科学态度、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和谦逊无私的品德.  相似文献   

16.
 我们人类居住的地球,是个非常巨大的球体。第一个测量出地球质量的人是谁?他就是英国科学家亨利·卡文迪许(1731~1810)。1798年,他通过巧妙实验,间接测量出地球巨大的质量数值,被人们誉为“第一个称地球的人”。几乎无法攻克的难题1731年10月10日,亨利·卡文迪许诞生于英国的一个贵族家庭中,这个家族地位非常显赫,家财豪富。但是他从小却十分喜爱读书,富于幻想,求知欲强。青少年时期打下的牢固基础,对他一生中在科学上取得的成就有很大的作用。卡文迪许生活的年代,正是自然科学飞速发展的时期,同时也面临着许多“难题”。其中“称出地球质量”就是最著名的一个。  相似文献   

17.
诺贝尔物理学奖百年回顾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0世纪,物理学成就辉煌.诺贝尔物理学奖,从一个侧面纪录了当代最优秀物理学家奋斗的足迹.值此世纪交替之际,我们编写这篇文章,对诺贝尔物理学奖作百年回顾,以飨读者.1901年伦琴(WilhelmConradRontgen1845~1923)因发现伦琴射线(即通常所说的X射线)以及对伦琴射线性质的研究,获得了第一届(1901年度)诺贝尔物理学奖.1895年11月8日,当伦琴用克鲁克斯管做实验时,发现工作台上的氰亚铂酸钠纸屏能发出荧光.他分别用纸和书本遮住纸屏,纸屏仍然发光.使伦琴更为惊讶的是,当他把手放在纸屏前时,纸屏上留下了手骨的阴影.  相似文献   

18.
《现代物理知识》1998,9(1):46-46
 1997年10月15日瑞典皇家科学院发表新闻公报,将今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授予美国斯坦福大学的朱棣文(StevenChu)、美国马里兰国家标准和技术研究所的威廉·菲利普斯(WilliamD.  相似文献   

19.
 (续前)1921年爱因斯坦(AlbertEinstein,1879-1955)因在数学物理方面的成就,尤其是发现了光电效应的规律,获得了1921年度诺贝尔物理学奖。1905年是爱因斯坦一生中最辉煌的一年.这一年,他在《理学年鉴》上发表了3篇论文.在《关于光的产生和转化的一个启发性观点》一文中,他用普朗克的能量量子化观点成功地解释了1887年H·赫兹发现的光电效应.他不满足于普朗克把能量不连续性只局限于辐射的发射和吸收过程,而认为即使在光的传播过程中能量也是不连续的。他把组成辐射的能量子称为“光量子”(1926年后,人们改称其为“光子”)。  相似文献   

20.
光梳与光钟     
 2005年10月4日,在光学领域的理论和应用方面做出卓越贡献的3位科学家荣获诺贝尔物理学奖。美国的罗伊·格劳伯因为对光学相干的量子理论的贡献而获得奖金的一半,美国约翰·霍尔和德国的特奥多尔·亨施因为对激光精密光谱学发展做出的重要贡献而分享另一半奖金。格劳伯早在1963年就通过自己先驱性的工作,提出了“相干性的量子理论”,不仅解决了一些基础性问题,而且也为一门全新的学科---量子光学的创立奠定了基础,他也因此被誉为“量子光学之父”。而霍尔和亨施则在利用激光进行超精密光谱学测量方面成就斐然,尤其是为完善“光梳”技术做出了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