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本实验模拟人体生理酸度(pH 7.4),采用荧光光谱法、圆二色光谱法和分子模拟技术,研究了瑞香素与β-乳球蛋白(β-LG)的结合特性及瑞香素对BLG结构的影响。结果表明,瑞香素对β-LG内源荧光有较强的猝灭能力,荧光猝灭机制属于形成复合物的单一静态猝灭。β-LG与瑞香素的结合位点数为1,结合常数为104 L·mol-1数量级。计算得到的热力学参数熵变和焓变均为正值,表明疏水作用是驱动瑞香素-β-LG复合物形成的主要作用力。分子模拟结果显示,瑞香素插入β-LG疏水空腔,与Ala80,Glu55,Leu54,Leu93,Lys75,Ile78,Pro79,Phe82,Thr76等氨基酸残基发生相互作用。同步荧光光谱和圆二色光谱结果显示,瑞香素与β-LG结合导致β-LG色氨酸残基周围微环境的疏水性降低,α-helix和β-折叠含量增加,β-转角与无规卷曲含量降低,β-LG的结构变得更加紧密。  相似文献   

2.
荧光光谱法研究莠去津与过氧化氢酶的相互作用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下载免费PDF全文
应用荧光光谱法研究了水溶液中除草剂莠去津与过氧化氢酶分子间的相互作用 .结果表明 ,除草剂对过氧化氢酶的荧光有较强的猝灭作用 ,且静态猝灭是引起 CAT荧光猝灭的主要原因 .从荧光猝灭结果求出除草剂和 CAT的结合常数及结合位点数分别为 K=1.35× 10 5L/mol,n=1.17.并依据能量转移机制 ,求出了莠去津和 CAT相互结合时 ,其给体 -受体间距 r为 0 .15 9nm.由此可见 ,莠去津与过氧化氢酶的相互结合作用以静态猝灭过程为主 ,且其猝灭机制是通过能量转移产生的 .推测出莠去津与CAT的 16位 Tyr发生结合作用 .  相似文献   

3.
槐定碱与溶菌酶相互作用的荧光法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应用荧光和紫外-可见光谱法,研究了生理酸度(pH 7.4)条件下槐定碱与溶菌酶(LYS)相互作用的光谱特性。荧光猝灭光谱、共振瑞利散射光谱和紫外吸收光谱实验显示,槐定碱与溶菌酶相互作用生成新的复合物引起的静态猝灭是导致溶菌酶内源荧光猝灭的主要原因;求得不同温度下槐定碱与溶  相似文献   

4.
用荧光光谱法研究了四环素族药物(四环素,土霉素,金霉素)对白蛋白荧光的猝灭.由静态猝灭法和Scatchard法获得了药物与白蛋白作用的解离常数,且与其它方法获得的结果相符.说明它们的作用过程主要是静态猝灭.鉴于白蛋白与四环素族化合物之间可以发生能量转移,可通过Foster偶极-偶极无辐射能量转接原理,测得白蛋白氨基酸残基与四环素族药物之间临界距离R0,以及在它们各自能量转移效率情况下,白蛋白荧光团与四环素族分子中心距离r.由此提出形成非发光复合物模型  相似文献   

5.
荧光法研究中药功能因子山奈酚与溶菌酶的相互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运用荧光光谱法和紫外光度法,研究了生理pH条件下山奈酚与溶菌酶的相互作用。结果表明,山奈酚对溶菌酶内源荧光产生强烈的猝灭,荧光猝灭机理为动态猝灭。计算得出了25℃时,山奈酚与溶菌酶间的结合常数和结合位点数分别为6.86×103mol.L-1和0.90。由van’tHoff方程式计算出山奈  相似文献   

6.
荧光光谱法研究酸性大红3R与牛血清白蛋白的结合作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在Tris缓冲溶液(pH 7.4)体系中,运用荧光光谱法和紫外光谱法首次研究了染料酸性大红3R(AS)与牛血清白蛋白(BSA)的相互作用,并考察了表面活性剂对体系荧光强度的影响。结果表明,酸性大红3R与牛血清白蛋白能形成基态复合物,从而导致BSA内源荧光猝灭,猝灭机理主要涉及静态猝灭和非  相似文献   

7.
pH对阿霉素与人血清白蛋白相互作用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应用荧光光潜的方法研究了阿霉素与人血清白蛋白的相互作用.基于荧光猝灭现象和Firster理论,求出了5个不同pH下,两者结合的动力学猝火常数、能节转移效率和结合距离等参数.发现:在实验的酸度条件下,阿霉素对人血清白蛋门的荧光都有猝火作用;与中性、弱酸和弱碱性环境相比,存pH4.00的强酸性环境中,两者的猝灭常数明显偏低,结合距离叫显偏大.结果表明:阿霉素与人血清白蛋白的结合过程中,非辐射能量转移是导致人血清白蟹自荧光猝灭的原因之一;中性、弱酸和弱碱性环境对两者的结合不会产生太大的影响,静电作用小早两者相互作用的主要作用力。  相似文献   

8.
运用荧光光谱法和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研究了生理pH条件下呋喃唑酮与牛血清白蛋白(BSA)的结合作用。结果表明,呋喃唑酮对BSA的荧光有较强的猝灭作用,该猝灭机理属于形成复合物的静态猝灭。求得了不同温度下(25℃、31℃和37℃)呋喃唑酮与BSA作用的结合常数和结合位点数。由van’  相似文献   

9.
用荧光光谱法研究在人体生理pH条件下药物多巴酚丁胺与牛血清白蛋白(BSA)的相互作用.结果表明,多巴酚丁胺对BSA内源性荧光有较强的猝灭作用,且猝灭类型为静态猝灭.根据猝灭结果求得了298、301、304 K3个不同温度下多巴酚丁胺与牛血清白蛋白结合作用的结合位点数、结合常数以及反应的热力学参数,由此确定出2者之间的主要作用力为疏水作用力.而应用竞争实验确定了多巴酚丁胺在BSA上的结合位点为II位;用同步荧光光谱法探讨多巴酚丁胺对BSA构象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双氯芬酸钠与牛血清白蛋白结合反应的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模拟人体生理条件下,采用荧光光谱和紫外 可见吸收光谱法研究了双氯芬酸钠与牛血清白蛋白的结合反应.实验结果显示,双氯芬酸钠对牛血清白蛋白有较强的荧光猝灭作用,该猝灭过程主要为静态荧光猝灭过程;二者结合常数KLB=2.167×105mol·L-1;二者的结合位置距212位色氨酸2.13nm;同时,由结合反应的热力学参数得出二者作用力主要是氢键或VanderWall's力.  相似文献   

11.
合成了主体化合物N-(对二甲氨基苯甲酰胺)-N′-苯基脲(1),采用荧光光谱法研究1与血清白蛋白间的相互作用。在pH7.40的Tris-HCl缓冲溶液中,主体1的荧光强度在一定范围内随牛血清白蛋白(BSA)或人血清白蛋白(HSA)的加入呈线性增强。同时主体1可猝灭血清白蛋白的内源荧光,猝灭过程  相似文献   

12.
芦氟沙星与牛血清白蛋白结合反应的热力学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用荧光光谱和紫外-可见吸收光谱法研究了在模拟人体生理条件下,芦氟沙星与牛血清白蛋白的结合反应,发现芦氟沙星对牛血清白蛋白有较强的荧光猝灭作用,用Stern-Volmer和Lineweaver-Burk方程处理荧光猝灭数据.得到了反应的结合常数、结合热力学性质和结合位置等参数.  相似文献   

13.
荧光光谱法研究三唑磷对DNA的损伤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生理酸度条件下(pH 7.4),采用荧光光谱法并结合溴化乙锭(EB)荧光探针、I-离子效应、DNA熔点效应及盐效应等实验手段,研究了三唑磷与DNA的相互作用。实验发现,DNA对三唑磷的内源荧光产生强烈的猝灭,机理为动态猝灭,两者间的结合常数和结合位点数分别为4.54×103L.mol-1和1.082  相似文献   

14.
在生理酸度(pH 7.4)条件下,应用荧光光谱法、紫外-可见吸收光谱法和圆二色谱法(CD)研究了赤藓红与人血清白蛋白(HSA)的相互作用及其对HSA结构的影响。荧光滴定实验结果表明,静态猝灭是导致HSA内源荧光猝灭的主要原因;位点竞争实验显示,赤藓红主要结合在HSA的亚结构域IIA(site I);计算出的热力学参数焓变(ΔH°=-30.513 kJ·mol-1)和熵变(ΔS°=177.99 J·mol-1·K-1)值表明,氢键与疏水作用是赤藓红与HSA相互作用的主要驱动力;紫外和CD光谱分析揭示,赤藓红与HSA结合引起α-螺旋和无规卷曲含量减少,β-折叠和β-转角含量增加,导致HSA的多肽链发生了部分伸展。  相似文献   

15.
以上转换荧光纳米颗粒(UCNPs)为能量供体、有机染料羧基荧光素(FAM)为能量受体,基于分子信标模型构建检测卵巢癌标志物CA125的荧光分析体系.UCNPs与FAM分别标记于发卡型DNA分子两端,两者间经荧光共振能量转移(FRET)引起UCNPs上转换荧光猝灭,猝灭效率可达83%.CA125与DNA的适配体序列特异性...  相似文献   

16.
氯氟氰菊酯与牛血清白蛋白相互作用的荧光行为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应用荧光光谱法和紫外-可见光谱法研究了在pH=7.4的生理酸度条件下农药氯氟氰菊酯与牛血清白蛋白(BSA)间相互作用的荧光行为.测定不同温度下的猝灭常数,证实了氯氟氰菊酯对BSA的荧光猝灭为动态猝灭过程;由热力学参数焓变(ΔH)和熵变(ΔS)均大于零,推断出氯氟氰菊酯与BSA之间主要靠疏水作用力结合,生成自由能变(ΔG)为负值,表明氯氟氰菊酯与BSA的作用过程是一个熵增加、Gibbs自由能降低的自发过程;三维荧光光谱表明氯氟氰菊酯能够引起BSA构象的变化.  相似文献   

17.
在生理pH7.4条件下,应用光谱法研究药物小分子刺芒柄花素与牛血清白蛋白相互作用机理。通过荧光法和紫外吸收光谱法确定了刺芒柄花素对牛血清白蛋白的荧光猝灭机制。采用Stern-Volmer方程求出相互作用的猝灭常数,双对数方程求出结合常数Ka和结合位点数n,进而利用热力学公式判别作用力类型。结果表明:刺芒柄花素与牛血清白蛋白的相互作用的荧光猝灭属于静态方式,298 K时结合常数Ka为1.39×106L.mol-1,结合位点数为1,而主要作用力类型是静电作用。用紫外与同步荧光光谱法研究了刺芒柄花素对BSA构象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在模拟人体生理条件下(pH 7.4),应用荧光、同步荧光、紫外吸收光谱法和圆二色谱法,研究了磺胺甲噻二唑(STZ)与人血清白蛋白(HSA)的相互作用。荧光猝灭实验结果表明,STZ对HSA内源荧光具有较强的猝灭能力,属于形成复合物的单一静态猝灭,氢键和范德华力是主要驱动力,结合常数Ka达到105 L·mol-1,表明STZ与HSA有较强的亲合力,STZ与HSA有一个结合位点,位于HSA的Site I。紫外吸收光谱、同步荧光光谱和圆二色谱分析表明,STZ与HSA结合诱导了HSA的二级结构发生了部分改变,导致蛋白质α-螺旋和β-转角含量增加,β-折叠和无规则卷曲含量减少。表面疏水性测定结果显示,STZ-HSA复合物的形成引起HSA表面疏水性增加。本研究为认识STZ与HSA的结合机制和药理作用提供重要信息。更多还原  相似文献   

19.
运用荧光光谱法研究了致癌物质丙烯酰胺与牛血清白蛋白(BSA)的相互作用。实验指出丙烯酰胺对BSA有荧光猝灭作用,通过对荧光光谱数据进行计算可求得丙烯酰胺与BSA在298,302和306K3个温度下相互作用的Stern-Volmer常数,并判断其猝灭类型为静态猝灭。利用双对数方程求出两者的结合常数为1.13×106 L.mol-1,结合位点数为1。通过分析作用过程的热力学参数可知丙烯酰胺与BSA之间的作用以疏水作用力和静电引力为主。文中采用同步荧光光谱法研究了丙烯酰胺对BSA构象的影响,进而利用位点竞争实验确定了丙烯酰胺主要结合在BSA的位点一上(site I)。还研究了几种人体内常见的金属离子对丙烯酰胺和BSA相互作用的影响,发现这些金属离子都不同程度减弱了丙烯酰胺与BSA的结合能力。  相似文献   

20.
恩诺沙星与脱氧核糖核酸的相互作用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采用紫外光谱和荧光光谱法,在生理条件下(pH=7.4)对恩诺沙星(ENR)与小牛胸腺脱氧核糖核酸(ct-DNA)的作用方式进行了研究。证实了恩诺沙星通过嵌插方式和静电结合方式与DNA发生相互作用。实验表明,DNA能猝灭恩诺沙星的内源性荧光,DNA与恩诺沙星的相互作用为静态猝灭过程,其结合常数为2.73×105L.mol-1,结合位点数为1.12。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