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研究了水溶性高分子与三种表面活性剂组成的复合作用体系(PAA—AM/CTAB,PAA—AM/SDS和PAA-AM/TritonX-100)中的光敏聚合反应.应用芘做荧光探针,跟踪检测在稀水溶液中分子复合和聚集的过程和微环境特性.结果表明,由水溶性高分子/表面活性剂形成的分子聚集体,具有胶束类似的催化作用,它和胶束相比,具有更高的分子聚集能力和热力学稳定性,较大的局部粘度和极性,因而对二苯酮/三乙胺引发MMA光聚合具有更为显著的催化效果,使聚合速度大幅度增加.  相似文献   

2.
系列的谪分子量水溶性丙烯酰胺/丙烯酸/2-丙烯酰胺-2-甲基丙磺酸(AM/AA/AMPS)三元共聚物(P3A)由相应的(AM/AMPS0二元共聚物通过部分水解方法制得。聚合物的结构和组成使用电位滴定和^13C-NMR谱测定,得到的结果指出,在设定的试验条件下,水解过程中,高分子链上AMPS单元具有充分的稳定性,而丙烯酰胺基平稳地转变为丙烯酸。在所有不同聚合物(P2A)情况下,由于阴离子基团的OH^  相似文献   

3.
以芘为荧光探针,二苯酮为猝灭剂,利用荧光方法测定了两性表面活性剂N十二烷基-N,N-二甲基氨基丙磺酸盐(DDAPS)胶束在不同温度和不同NaCl浓度下的聚集数,利用动态光莠射方法得到了胶束的水力半径Rh,结果表明,DDAPS的胶束聚集数和Rb值随NaCl浓度的升高略有增大,随温度的升高而稍有下降,DDAPS胶束之间的作用力以排斥力为主。  相似文献   

4.
表面活性剂与高分子链混合体系的模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计算机模拟了高分子链对表面活性剂胶束形成过程的影响,以及高分子链构象性质随胶束化过程的变化.结果表明,当高分子链与表面活性剂之间的相互作用强度超过临界值后,高分子链的存在有利于表面活性剂胶束的形成.临界聚集浓度(CAC)与临界胶束浓度(CMC)的比值CAC/CMC随高分子链长的增大和相互吸引作用的增强而减小.在CAC之前,高分子链与表面活性剂分子只有动态的聚集;但在CAC之后,表面活性剂胶束随表面活性剂浓度X的增加而增大,并静态地吸附在高分子链上,形成表面活性剂/高分子聚集体.随着表面活性剂分子的加入,高分子链的均方末端距和平均非球形因子先保持恒定;从X略小于CAC开始, 和快速减小,至极小值后又逐渐增大.模拟结果支持高分子链包裹在胶束表面的实验模型.  相似文献   

5.
在阳离子表面活性剂CTMAB水溶液中,对二甲氨基苯甲酸(DMABOA)的分子内扭转电荷转移(TICT)荧光带随着胶束的形成而显著蓝移,同时伴随着TICT荧光与正常荧光带强度比Ia/Ib和总荧光强度If的增大;而阴离子表面活性剂SLS胶束的形成并未引起TICT荧光带位置和Ia/Ib的变化,仅使If提高(较在CTMAB胶束中的小)。实验发现的胶速疏水核中的TICT行为与纯有机溶剂中不同,DMABOA与  相似文献   

6.
以光度法研究了阳离子型微乳液对显色剂1-(2-吡啶偶氮)-2-萘酚(PAN)的增溶作用,通过测定PAN在阳离子型CTMAB/n-C5H11OH/n-C9H20微乳液中的“胶束位”n和结合常数K,并与相同表面活性剂胶束体系比较,探讨了微乳液对显色剂PAN的增溶作用。  相似文献   

7.
合成了1-(4-磺酸基苯基)-3-[4-(苯基偶氮)苯基]-三氮烯(SPAPT),研究了该试剂在强碱性介质中与季铵盐型阳离子表面活性剂溴化十六烷基吡啶(CPB)和溴化十六烷基三甲铵(CTMAB)的显色反应体系,试剂与表面活性剂形成1∶3的紫红色离子缔合物,其表观摩尔吸光系数分别为1.67×104和1.06×104L·mol-1·cm-1。测定了显色体系中CPB和CTMAB的临界胶束浓度(CMC),证明在比尔定律范围内,CPB和CTMAB均以单分子缔合显色。确定了显色体系最佳实验条件  相似文献   

8.
研究了在双十六烷基二甲基溴化铵(DCDAB)形成的微泡溶液中,二苯酮(BP)/三乙胺(TEA)体系的光化学初级反应和引发MMA光聚合反应.动力学实验结果表明,DCDAB微泡对聚合反应有显著的催化作用,使聚合速度提高近4倍左右,其效果和离子型胶束的催化作用结果相近.由DCDAB微泡中光聚合得到的产物PMMA,具有较高的结构规整性,它的间同和全同结构可达70%左右.  相似文献   

9.
研究了(蓖麻油-聚乙二醇)聚氨酯/聚(苯乙烯-甲基丙烯酸甲酯-甲基丙烯酸)(PU/P(St-MMA-MAA))互穿聚合物网络(IPN).动态力学性能及透射电镜结果均表明该体系相分离较严重;IPN具有两个玻璃化转变温度,它们有不同程度的内移,形成一定程度分子水平的混合,而IPN(50/50)其分子混合水平较大,互穿缠结程度较高。形成IPN后,其力学性能得以改善。透射电镜结果表明,聚氨酯网的交联密度直接影响IPN的相区尺寸。形成IPN后热稳定性提高,易于降解断链的St-MMA-MAA单体起到了自由基消除剂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聚丙烯酰胺与混合表面活性剂的相互作用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1  
通过粘度和紫外吸收光谱的测定,研究了PAM与R12SO3Na-R11COONa混合表面活性剂之间的相互作用,结果表明,PAM可与混合表面活性剂形成复合物,从而使体系表现出典型聚电解质的粘度行为。可能的机理是,以疏水力形成的R12SO3^-—R11COOH(Na)预胶束或二聚体通过PAM-R11COOH间的氢键力相结合。进而使大分子链上带有大量负电荷,静电斥力引起大分子链伸展,因而产生电粘效应。  相似文献   

11.
通过动态光散射、粘度和透光率测定,研究了聚(丙烯酰胺-丙烯酸)[P(AM-AA)]/聚(丙烯酰胺-二甲基二烯丙基氯化铵)[P(AM-DMDAAC)]聚电解质复合溶液的结构和性能。结果表明,P(AM-AA)与P(AM-DMDAAC)复合比、溶液浓度和氯化钠用量影响溶液中复合物的构象和流体力学半径。P(AM-AA)与P(AM-DMDAAC)分子链间适度的库仑相互作用,可形成均相P(AM-AA)/P(A  相似文献   

12.
王玉兴  温美娟 《分析化学》1994,22(6):623-625
比较了8种非离子表面活性剂与CTMAB形成的混合胶束对In(Ⅲ)-邻氯苯基荧光酮显色反应的作用,以CTMAB-Tween80的增敏效果最佳。研究了In(Ⅲ)-o-Cl-PF-CTMAB-Tween80体系的形成条件及混合胶束的作用机理,以拟定的方法测定复杂试样中的铟,结果很满意。  相似文献   

13.
以含水量80%的O/W型SDS/正丁醇/正庚烷/水微乳液为介质,以5-Br-PADAP为显色剂,分光光度测定Mn(Ⅱ)。表观摩尔吸光系数ε570-1.08×10^d5L.mol^-d1.cm^-1,与相同含水量的SDS胶束体系相比,测定灵敏度有显著提高,改善了实验条件。方法用于铝合金和茶叶中Mn(Ⅱ)的测定,结果令人满意。  相似文献   

14.
研究以通用高分子聚己内酰胺(PA-6)及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ET)为基质材料,用连续气相聚合的方法,使聚吡咯与之复合,可得到聚吡咯/PA-6(PPy/PA-6)及聚吡咯/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Py/PET)导电复合纤维,电导率最高可达10-1S/cm,力学性能有所下降。  相似文献   

15.
晏华  李伯耿 《化学通报》1998,(12):54-56,34
以4-苯乙烯基吡啶(4SZ)为质子受体,准链链含苯甲酸的苯乙烯/马来酸单楷共聚物(ME-SMA)为质子供体,四氢呋喃为溶剂,制备高分子氢链复合物。DSC和POM的结果表明该氢链复合物在146 ̄204℃呈现向列相液晶态。IR结果证实了羧基和吡啶环的分子间氢键代替了羧基间的分子间氢链。  相似文献   

16.
研究了在O/W混合微乳液SDS-OP/nC4H9OH/n-C7H16/H2O介质中,Cd(Ⅱ)-5-Br-PADAP的显色反应。结果表明显色反应的灵敏度较单一的SDS微乳液,单一的OP的微乳液,混合SDS-OP胶束的介质中,具有更好的增敏作用和稳定性,Cd浓度在0-5μg/100mL范围内符合比尔定律。方法用于废水和环境水样中微量Cd的测定,结果满意。  相似文献   

17.
以含水量80%的O/W型SDS/正丁醇/正庚烷/水微乳液为介质,以5-Br-PADAP为显色剂,分光光度测定Mn(Ⅱ).表观摩尔吸光系数ε570=1.08×105L·mol-1·cm-1,与相同含水量的SDS胶束体系相比,测定灵敏度有显著提高,改善了实验条件.方法用于铝合金和茶叶中Mn(Ⅱ)的测定,结果令人满意  相似文献   

18.
合成了侧链含苯甲酸的苯乙烯/马来酸单酯共聚物(ME-SMA)和4-苯乙烯基吡啶(4SZ)。以THF为溶剂,制备了以ME-SMA为质子给体,4SZ为质子受体的氢键复合物。用DSC和偏光显微镜(POM)研究两者复合前后的液晶行为。结果表明形成的氢键复合物在203℃ ̄334℃呈现向列相液晶态,并用IR证实了分子间氢键的存在。  相似文献   

19.
合成了侧链含苯甲酸的苯乙烯/马来酸单酯共聚物(ME-SMA)和4-苯乙烯基吡啶(4SZ)。以THF为溶剂,制备了以ME-SMA为质子给体,4SZ为质子受体的氢键复合物。用DSC和偏光显微镜(POM)研究两者复合前后的液晶行为。结果表明形成的氢键复合物在203℃~334℃呈现向列相液晶态,并用IR证实了分子间氢键的存在。  相似文献   

20.
由原位缩聚制备了刚性高分子聚酰亚胺(PI)和柔性基体聚N-乙烯吡咯烷附(PVP)的分子复合物,并由实验证明了中间体聚酰胺酸(PA)和聚乙烯吡咯烷酮大分子之间存在的酸一碱相互作用.这种相互作用促进了混容性,使聚酰亚胺能以分子水平或接近分子水平分散在聚毗咯烷酮的基体之中.聚酰亚胺/聚N-乙烯吡咯烷团分子复合物的薄膜呈透明性,在整个组成范围内只有一个Tg,显示单相行为。当PI含量<20%时,SEM相片呈现均相形貌,看不到PI微晶.广角X-ray衍射图表明PI特征结晶峰消失,和无定形的PVP完全混容.当PI含量>40%,SEM显示有均匀分布的、棒状PI微晶存在.通过分子复合,即使PI含量为10%,聚N-乙烯吡咯烷酮不再溶于乙醇,耐热性也有提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