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通过荧光光谱和富立叶变换红外(FT-IR)光谱研究了阴离子型表面活性剂-十 二烷基硫酸钠(SDS)与光系统II(PSII)的相互作用。结果表明,PSII表现出酪 氨酸荧光的特性。在PSII蛋白质内部,存在着232 nm处的组分与酪氨酸之间以及这 两种氨基酸列基与叶绿素a之间的能量传递。SDS的存在会使这些能量传递以及 PSII中蛋白的骨架结构和酪氨酸残基的结构发生改变,而变化方式又明显受SDS在 溶液中聚集状态的影响。低于其临界胶束浓度(cmc)时,SDS会促进蛋白质中232 nm外的组分与酪氨酸之间的能量传递,并且使酪氨酸残基外于极性更小的环境; 而大于cmc时,SDS却产生相反的效应。但不同浓度的SDS均会抑制酪氨酸残基至叶 绿素a的能量传递。  相似文献   

2.
通过荧光光谱和富立叶变换红外(FT-IR)光谱研究了阴离子型表面活性剂-十二烷基硫酸钠(SDS)与光系统Ⅱ(PSⅡ)的相互作用.结果表明,PSⅡ表现出酪氨酸荧光的特性.在PSⅡ蛋白质内部,存在着232 nm处的组分与酪氮酸之间以及这两种氨基酸残基与叶绿素a之间的能量传递.SDS的存在会使这些能量传递以及PSⅡ中蛋白的骨架结构和酪氨酸残基的结构发生改变,而变化方式又明显受SDS在溶液中聚集状态的影响.低于其临界胶束浓度(cmc)时,SDS会促进蛋白质中232 nm处的组分与酪氨酸之间的能量传递,并且使酪氨酸残基处于极性更小的环境;而大于cmc时,SDS却产生相反的效应.但不同浓度的SDS均会抑制酪氨酸残基至叶绿素a的能量传递.  相似文献   

3.
利用同步荧光光谱技术,在波长差Δλ为30nm和80nm下对胰岛素的同步荧光光谱特征进行研究,发现胰岛素中的酪氨酸和色氨酸残基的同步荧光光谱随浓度改变而发生变化,该变化与胰岛素在溶液中的聚集状态以及浓度淬灭作用有关。当在还原剂二硫苏糖醇作用下,胰岛素的同步荧光峰强度和位置均发生明显的变化,因此利用同步荧光光谱的变化对胰岛素分子存在形态和结构进行表征。  相似文献   

4.
火菇素酪氨酸微区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用紫外差光谱和荧光光谱技术对火菇素的酪氨酸微区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火菇素表现典型的酪氨酸残基紫外275nm吸收峰,ε~m~a~x=20322L·mol^-^1·cm^-^1,紫外差光谱滴定发现,当10.1相似文献   

5.
采用同步荧光光谱技术研究了细胞色素C(Cyt C)的同步荧光光谱特性,发现在波长差Δλ=20nm时表现为酪氨酸(Tyr)残基的荧光峰,在Δλ=80nm时为色氨酸(Try)残基的荧光峰。同时考察了浓度对Cyt C同步荧光光谱的影响,为Cyt C的定量测定打下基础。  相似文献   

6.
猪高铁肌红蛋白还原酶(pMetMbase A)是肌红蛋白氧化还原系统中被新认识的还原酶,它的分子结构有待荧光光谱表征。本研究采用普通及同步荧光法,以求证该酶特征荧光发射光谱和结构功能域。pMetMbase A的优化荧光光谱条件是,扫描速度600nm/min、光栅狭缝10nm、溶液浓度1.0×10-2mmol/L、激发光波长270nm和波长差20nm。结果表明,pMetMbase A具有自己的特征荧光发光谱带;311和349.5nm处分别是酪氨酸和色氨酸残基的特征荧光;650nm处是其卟啉环-铁(heme-Fe)双硫键的特征荧光,推测为电子传递和还原反应的核心活性位点。因此,该pMetMbase A具备蛋白质的肽链和heme-Fe结构。  相似文献   

7.
肌红蛋白的同步荧光光谱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首次对肌红蛋白的同步荧光光谱进行了研究,并对肌红蛋白荧光峰予以归属。当△λ为20nm时,308nm处的荧光峰主要为酪氨酸残基的贡献,很小一部分是由色氨酸残基贡献的;△λ为40nm时,分别在322和596nm处观察到两个荧光峰,322nm的荧光峰为酪氨酸和色氨酸残基的共同贡献,596nm的荧光峰则归属为肌红蛋白分子中血红素的贡献。  相似文献   

8.
本文研究了家蝇幼虫抗菌肽MDL-1的荧光光谱和淬灭剂对内源性荧光的影响。家蝇幼虫抗菌肽MDL-1在激发波长280 nm时,其荧光光谱为酪氨酸(Tyr)残基和色氨酸(Trp)残基共同提供。结果表明,KI不能淬灭抗菌肽MDL-1的Trp残基的荧光,而丙烯酰胺(Acr)能淬灭几乎所有的Trp残基的荧光(f-0.92);这说明,Trp残基不是位于抗菌肽分子的表面,而是位于分子的内部。  相似文献   

9.
小檗碱与牛血清白蛋白相互作用的光谱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紫外光谱和荧光光谱研究了中药有效成分小檗碱与牛血清白蛋白(BSA)的相互作用机制。利用荧光猝灭反应测得它们之间结合常数K=1.49×105L/mol,结合位点数n=9.77,依据F rster非辐射能量转移机制,测得供体 受体间结合距离R=3.09nm和能量转移效率E=0.443。认为小檗碱在BSA的位置阻断了酪氨酸残基与色氨酸残基之间的能量转移,导致BSA的荧光猝灭。  相似文献   

10.
测得了长白山白眉蝮蛇毒精氨酸酯酶 1的最适反应的pH范围为 7.0~ 8.0 ,且与酶反应底物对甲苯磺酰-L -精氨酸甲酯 (TAME)的反应无明显的最适应反应温度 .荧光光谱的研究结果表明 :该酶的酪氨酸残基的荧光被色氨酸残基的荧光所掩盖 ;同步荧光光谱结果表明 :当发射波长与激发波长差Δλ分别为 2 0nm和 75nm时 ,精氨酸酯酶 1的荧光光谱分别由酪氨酸 (Tyr)和色氨酸 (Trp)残基所贡献 ,且处于亲水性环境中 ;精氨酸酯酶 1的荧光发射强度受溶液酸度变化的影响 .I- ,Acr和NBS对精氨酸酯酶 1的荧光淬灭结果表明这种酶中含有多个色氨酸残基 ,且处于不同的微环境中。  相似文献   

11.
氧氟沙星与脲诱牛血清白蛋白结合的机制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荧光光谱和紫外光谱研究了脲(Urea)对牛血清白蛋白(BSA)结构的影响以及氧氟沙星(Oflx)与脲诱导的BSA结合的情况.结果显示:Urea诱导BSA变性历经两步、三态且伴随中问态形成的过程中,随着Urea浓度的增大,BSA荧光强度降低并先蓝移(344~336 nm),后又红移至350 nm.Urea浓度在4.6~5.2 mol/L范围时,Oflx对BSA中间态有强的猝灭作用(KQ)=10.46X 104L/mol,Urea 4.8 mol/L)和较大的结合常数(KA=3.8807X105L/mol,Urea 4.8 mol/L),但是结合位点数小(n=0.76,Urea 5.0 mol/L),能量传递效率低(E=0.3002,Urea 4.8 mol/L).同步荧光光谱显示:Urea诱导BSA去折叠时,色氨酸残基(Trp-212)微境并未发生改变,而酪氨酸残基(Tyr)的最大荧光发射峰蓝移,Oflx的加入诱导Trp-212的微环境更具疏水性.Oflx加速了Urea对BSA的失活作用.  相似文献   

12.
采用荧光和紫外光谱法研究了间苯二酚与牛血清白蛋白(BSA)的相互作用。间苯二酚使BSA的构象发生改变,α-螺旋含量减小。同步荧光光谱发现间苯二酚使BSA色氨酸残基的疏水性降低,酪氨酸残基的疏水性增强。荧光光谱表明猝灭机理为静态猝灭,计算了复合物的结合常数,通过热力学参数得出间苯二酚与BSA之间的作用力主要是静电作用力。  相似文献   

13.
郑立强  李干佐  李方  刘少杰  佟振合 《化学学报》1995,53(12):1145-1149
合成了一系列含有萘环和蒽环的不同链长的二元化合物, 简写为N-Mn-A(n=2,4,6,8,10)。在有机溶剂中做了上述系列化合物的荧光光谱。激发波长为λex=280nm时, 发现荧光光谱中有两个发射峰, λem1=370nm, λem2=450nm。前者为萘的荧光峰, 后者为蒽的荧光峰。实验证明, 只有萘吸收280nm的光, 而蒽无吸收。所以在激发萘的条件下, 能量由处于激发态的萘环传向了外于基态的蒽环。在不同的有机溶剂中, 分别做了该系列化合物的荧光光谱随浓度的变化。实验结果指出, 两个荧光峰强度的比值不随浓度的变化而变化, 表明其能量传递为分子内的能量传递。另外在1%的糖淀粉水溶液中, N-Mn-A的浓度为1.0×10^-^5mol.dm^-^3,通过荧光光谱发现没有发生能量传递。表明处于伸展状态的N-Mn-A化合物分子不能发生能量传递。  相似文献   

14.
氧氟沙星与脲诱导牛血清白蛋白结合的机制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摘要 利用荧光光谱和紫外光谱研究了脲(Urea)对牛血清白蛋白(BSA)结构的影响以及氧氟沙星(Oflxacin)与脲诱导的BSA结合的情况。结果显示:Urea诱导BSA变性历经两步、三态过程,且伴随中间态的形成。随着Urea浓度的增大,BSA荧光强度降低并先蓝移(344 nm~336 nm),后又红移至350 nm。Urea浓度在4.6~5.2 mol/L范围时,Oflx对BSA中间态有强的猝灭作用(KQ=10.46×104 L/mol, Urea 4.8 mol/L)和较大的结合常数(KA=3.8807×105 L/mol, Urea 4.8 mol/L),但是结合位点数小(n=0.76, Urea 5.0 mol/L),能量传递效率低(E=0.3002, Urea 4.8 mol/L)。同步荧光光谱显示:Urea诱导BSA去折叠时,Trp-212残基微环境并未发生改变,而Tyr的最大荧光发射峰蓝移,Oflx的加入诱导Trp-212的微环境更具疏水性。Oflx加速了Urea对BSA的失活作用。  相似文献   

15.
牛血红蛋白与银纳米粒子相互作用的光谱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沈星灿  刘新艳  梁宏  卢昕 《化学学报》2006,64(6):469-474
运用紫外-可见吸收光谱(UV-Vis)、荧光光谱、同步荧光光谱、圆二色光谱(CD)及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等手段, 研究牛血红蛋白(Bovine Hemoglobin, 简称BHb)与银纳米粒子的相互作用. 结果表明, BHb能吸附在银纳米粒子的表面, 使其415 nm处的特征等离子体共振吸收峰强度下降, 峰位红移. 随银纳米粒子的浓度增大, BHb分子中Soret带的吸收持续降低, 说明银纳米粒子可能使部分血红素辅基从它们的键腔中脱离出来. Stern-Volmer方程分析表明, 银纳米粒子静态猝灭BHb的内源荧光. 由UV-Vis和荧光光谱的变化, 计算BHb与银纳米粒子的结合常数, 其数量级达到109~1010. 同步荧光光谱的蓝移说明, 银纳米粒子扰动BHb分子内部的酪氨酸、色氨酸残基所处的微环境, 使之包埋于疏水腔中. 拟合计算远紫外CD数据发现, 银纳米粒子诱导BHb产生轻微的二级结构改变, α-螺旋含量降低. FTIR光谱结果提示, BHb中半胱氨酸残基的硫、羧基氧、酰胺及氨基酸残基中的氮原子与银纳米粒子可能有表面键合作用.  相似文献   

16.
酪氨酸、色氨酸和苯丙氨酸是天然氨基酸中仅有的会发光的组分。本文将三维荧光分析法与平行因子(PARAFAC)算法相结合,在激发波长为205-290nm(5nm为间隔),发射波长为270-380nm(5nm为间隔)对该体系进行了分辨研究,分辨结果与实际浓度一致。该方法分辨速度快,易于编程实现,且分辨效率高,解决了三者同时分辨难的问题,进一步说明了化学计量学在生物化学中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7.
N-辛基-β-D-吡喃葡萄糖苷与BSA相互作用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稳态荧光法、紫外-可见光谱法和表面张力法研究了N-辛基-β-D-吡喃葡萄糖苷(OGP)与牛血清白蛋白(BSA)在缓冲液中的相互作用. 根据OGP溶液和OGP/BSA混合溶液的表面张力曲线可以看出, 蛋白质的加入改变了单一表面活性剂溶液的表面张力曲线. 蛋白质的加入还使混合体系的临界胶束浓度(cmc*)大于单一表面活性剂的临界胶束浓度(cmc), 这主要是由于OGP与蛋白质结合减少了单体OGP分子的浓度所致. 加入荧光探针芘测量了OGP和OGP/BSA溶液的I1/I3值, 结果也表明BSA的加入增大了OGP的聚集浓度, 其原因与表面张力的变化原因是相同的. 在OGP/BSA体系中, 随着OGP浓度的增大, 紫外吸收减弱、荧光强度有规律的降低, 而且荧光发射峰位发生蓝移, 说明它们的结合部位趋向于Trp残基上|同时通过同步荧光和I猝灭实验, 进一步证明了OGP与BSA的结合部位是在BSA的疏水空腔内的色氨酸残基上.  相似文献   

18.
采用荧光光谱和紫外吸收光谱法研究聚乙烯醇(PEG)和四乙烯五胺(TEPA)与淀粉酶相互作用。 结果表明,PEG会增强淀粉酶内源性荧光和酪氨酸残基所处微环境的疏水性;TEPA对淀粉酶内源性荧光的猝灭机制属于动态猝灭,但同时也存在静态猝灭特征,并使色氨酸残基所处微环境的极性增大;在所考察的范围内, PEG与淀粉酶的结合常数在40 ℃达到最高,TEPA对淀粉酶荧光的动态猝灭结合常数在30 ℃以上趋于最大,PEG、TEPA与淀粉酶之间的作用力属于疏水与静电作用相结合。  相似文献   

19.
采用荧光光谱和紫外吸收光谱法研究聚乙烯醇(PEG)和四乙烯五胺(TEPA)与淀粉酶相互作用。结果表明,PEG会增强淀粉酶内源性荧光和酪氨酸残基所处微环境的疏水性;TEPA对淀粉酶内源性荧光的猝灭机制属于动态猝灭,但同时也存在静态猝灭特征,并使色氨酸残基所处微环境的极性增大;在所考察的范围内,PEG与淀粉酶的结合常数在40℃达到最高,TEPA对淀粉酶荧光的动态猝灭结合常数在30℃以上趋于最大,PEG、TEPA与淀粉酶之间的作用力属于疏水与静电作用相结合。  相似文献   

20.
测量了盐酸胺碘酮溶液的荧光光谱及将不同浓度的胺碘酮溶液加入到十二烷基硫酸钠(SDS)溶液中的荧光光谱,结果发现,加入盐酸胺碘酮后SDS荧光淬灭的现象.在一定浓度范围内,盐酸胺碘酮的加入量与SDS荧光淬灭值成良好的线性关系.据此,利用SDS作为荧光探针,建立了酸诱导-浊点萃取(ACPE)富集,荧光淬灭法测定片剂及血清样品中盐酸胺碘酮含量的方法.在优化了的实验条件下,测定条件为:激发波长227 nm,发射波长330 nm;标准曲线的线性范围为0.6~21 mg/L;检出限为0.18 mg/L;片剂及血清样品中加标回收率在98.4%~102.2%之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