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引入岩体裂隙分布的统计理论,探讨了爆堆岩块的分形特性,从统计岩体力学及爆炸分形的角度建立爆炸过程并对硐室爆破进行级配分析,级配预测结果和实际工程吻合较好。  相似文献   

2.
在综合考虑混凝土试件微断裂面分形分布及断面分形演化基础上,提出了体分形内聚模型,用于描述混凝土试件在准静态拉伸载荷作用下的破坏行为。数值计算结果与现有实验数据吻合较好。此外,采用该模型分析了混凝土骨料级配对材料软化性质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拉伸载荷作用下,混凝土骨料级配越均匀,材料的软化特征越明显。  相似文献   

3.
利用边界检测、直方图滤波等图像处理技术作为对破裂岩体或含节理、裂隙岩体的图像(数码照片)信息处理的基础,建立表征岩体中块度分布的二值化图像,通过对二值化图像的逐行和逐列扫描统计得到岩体块度分布的表征岩体多尺度特征的分维指数和特征块度。  相似文献   

4.
结构化岩体采动裂隙分布规律与分形性实验研究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于广明  谢和平 《实验力学》1998,13(2):145-154
采动岩体裂隙形成、扩展和分布均十分复杂,而初始结构面的存在使其更加复杂。本文借助相似材料模型实验,模拟了结构化岩体采动裂隙的分布规律,应用分形几何理论研究采动岩体裂隙分布的自相似性。研究表明:具有初始结构面的岩体采动后形成的裂隙网络具有很好的统计自相似分形性质,分形维数可以综合描述采动岩体裂隙化程度,且地表沉陷特征值与分形维数具有明确的数量对应关系。  相似文献   

5.
颗粒材料破碎演化路径细观热力学机制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颗粒材料在高应力环境下会发生颗粒破碎现象,颗粒破碎不仅影响颗粒材料的力学特性,同时与大量工程问题密切相关.目前的相关研究主要集中在唯象地描述颗粒破碎的演化以及破碎对力学特性的影响层面,对颗粒破碎演化路径的物理机制研究较少.本文基于热力学框架,采用细观力学中细观-宏观的均匀化方法推导了颗粒体系弹性能和破碎能量耗散,并在最大能量耗散的假设下,在热力学框架内,建立了理想化的无摩擦球体颗粒等向压缩过程的弹性-破碎模型,阐述了颗粒材料破碎演化路径细观热力学机制.由于模型的推导不依赖任何唯象的经验公式,因此模型中包含的参数均有明确的物理意义.模型预测与前人试验结果对比表明,材料的初始级配对弹性压缩模量和破碎应力的影响并不相同:不同分形维数级配对应的弹性体变模量存在极大值,而破碎应力却随着分形维数的增大单调递增;颗粒破碎的演化符合最大能量耗散原理,且颗粒材料的压缩曲线可以分为弹性-破碎-拟弹性3个机制不同的阶段.   相似文献   

6.
岩石分形节理粗糙性对应力场影响的光弹模拟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谢和平  谢卫红 《实验力学》1996,11(2):161-169
节理的粗糙性是影响岩体力学特性的重要因素。现有的众多的研究结果表明:不规则的节理面具有很好的自相似特征,可以用分形几何去描述,节理面的分形维数是表征节理面粗糙度(JRC)恰当的统计量。基于以上观点,为了能够精确地控制节理面的粗糙性,本文以Mandelbrotweierstrass函数生成不同分维的分形曲线来模拟实际的粗糙节理面,制成光弹实验试样进行多组的单压和压剪实验,通过光弹条纹和接触点的变化来研究不规则的节理对于岩体变形,应力场的影响,得出了一些有益的结论.  相似文献   

7.
主要探讨竖直管道中不同颗粒级配、流体流速条件下的固-液两相流动的流态化规律.首先通过量纲分析获得关键控制参数,然后以玻璃珠(粒径:0.25 mm~2.0 mm)、粉细砂(d10=0.044 mm)两种固体和水为实验介质,开展了两相流动流态化实验,考虑流体流速(相对于管道雷诺数介于640~3 300之间)和颗粒级配的影响.通过分析发现:具有均匀粒径分布的玻璃珠床,床层膨胀高度随流速的增加而增加,流速与浓度的对数呈线性关系,与Richardson--Zaki公式一致;具有较宽粒径分布的粉细砂,细颗粒随水流逐渐流出管道,剩余颗粒质量与雷诺数呈指数递减趋势.  相似文献   

8.
针对爆炸荷载下岩体破碎块度和有用功能耗及能耗利用率问题,运用断裂力学、分形基础理论分析和模型实验等方法,对爆炸荷载下岩体破碎块度和能耗利用率随最小抵抗线的变化规律开展了系统的分析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在模型实验条件下,破碎块度分形维数在1.2~1.7之间,随最小抵抗线增大呈现较好的线性衰减趋势;破碎能耗随最小抵抗线呈现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爆炸能量利用率在4.57%~12.51%之间,趋势与能耗值一致,模型实验中能耗利用率存在最大值;破碎块度与能耗利用率变化趋势相反,说明在最小抵抗线变化过程中存在一个最佳值,使得破碎块度和能耗利用率均处于最优状态,模型实验中这一最佳值为160 mm,是装药直径的26.7倍。该研究结果可为提高爆炸能利用率理论分析及工程中降低大块率的设计和施工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9.
将沥青混合料看作由粗骨料和沥青砂组成的两相复合材料,根据给定的级配生成凸多面体骨料,然后利用随机投放算法建立沥青混合料试样的三维随机模型.采用广义Maxwell模型刻画沥青砂的本构行为,其参数通过单轴蠕变实验获得.在对三维随机模型的有效性进行验证之后,采用参数化建模方法建立包含不同骨料分布、含量和级配的沥青混合料有限元...  相似文献   

10.
微裂纹串级连接及临界破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一铝合金材料层裂过程的实验研究发现,当损伤累积到一定程度时,受损材料的残余强度突然丧失,表现出临界破坏现象。层裂表面具有分形特征,其分形断面的形成归因于大量微裂纹的串级连接。据此提出了一重正化群弱面模型,并对损伤演化后期的临界破坏现象进行了初步的分析和探讨。  相似文献   

11.
黄传辉  朱华 《摩擦学学报》2003,23(2):145-148
在环端面接触磨损试验机上,采用45^#钢—铜配副进行磨损试验,收集不同磨损阶段的磨屑,用光学显微镜进行统计,分析磨粒积聚与磨损表面之间的分形维数关联性.结果表明,磨粒积聚数与其粒径之间存在显著的分段分形特征,第二分形维数同试验时间具有反抛物线函数关系.对磨损表面轮廓的分形测量表明,磨损表面的分形维数变化也具有相似的反抛物线函数关系.此外,磨损表面分形维数同磨粒积聚分形维数具有很好的相关性,但二者之间在磨合前后的对应关系稍有差别;磨粒积聚第二分形维数同磨损率变化成反比.  相似文献   

12.
基于推移质输沙率与水流动力条件之间的关系,提出了一种计算年平均推移质输沙量时,代表性水流动力条件的选择方法,同时将断面分为若干子断面进行计算,可以解决推移质沿断面不均匀输移的计算困难,计算过程中还考虑了推移4质级配的逐时变化。所提出的计算方法应用于黄河青铜峡水库,计算了年平均推移质量,结果与实测淤积量符合很好。  相似文献   

13.
层裂的分形机理及分维和连接阈值的关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对微裂纹连接的动力学分析,提出了描述层裂损伤演化的统计分形模型,指出分形层裂面的形成机理与层裂中微裂纹级串连接的动力学过程密切相关,由此,得到了一种单峰的分维-连接阈值关系,定性解释了分维随专心韧性单峰变化的实验现象。  相似文献   

14.
将沥青混合料看作由粗骨料和沥青砂组成的两相复合材料,根据给定的级配生成凸多面体骨料,然后利用随机投放算法建立沥青混合料试样的三维随机模型.采用广义Maxwell模型刻画沥青砂的本构行为,其参数通过单轴蠕变实验获得.在对三维随机模型的有效性进行验证之后,采用参数化建模方法建立包含不同骨料分布、含量和级配的沥青混合料有限元模型,通过数值模拟研究骨料分布、含量和级配对沥青混合料蠕变行为的影响.结果表明:骨料分布对沥青混合料力学性质的影响较小;沥青混合料瞬时弹性模量随骨料含量的增加呈近似线性增大,而且弹性模量与骨料含量之间的关系曲线处于Paul上下边界内;在计算考虑的粒径范围内,骨料平均粒径越小,沥青混合料抵抗变形的能力越强.  相似文献   

15.
李杰  陈伟  施存程  王明洋 《爆炸与冲击》2018,38(6):1271-1277
岩体是复杂的等级构造地质体,本文中假设岩体构造符合Sadovsky院士块系构造等级学说,即岩体中存在稳定的不变量λ和μ,从而采用简化的分析模型研究构成岩体的岩块在爆炸地冲击扰动作用下的平动和转动,指出Kocharyan激活块体尺度计算式中忽略的条件,重新推导给出了大规模地下爆炸诱发远区局部不可逆位移计算公式。  相似文献   

16.
节理岩体的分维特征及其工程地质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用分形理论,对节理网络分布和粗糙度曲线进行分形分析。结果表明,节理的空间分布和粗糙度曲线具自相似性;分维是一个表征岩体强度、岩体损伤程度、岩体质量及节理粗糙程度的几何参数,并可用于评价岩体稳定性、断裂体系活动性及划分风化卸荷带等。  相似文献   

17.
虎跳峡龙蟠右岸土石混合体粒度分形特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徐文杰  胡瑞林 《力学学报》2006,14(4):496-501
应用分维理论对虎跳峡龙蟠右岸分布的土石混合体粒度分布的分维规律进行了研究分析,建立了平均粒径与相应的分维数之间的定量关系模型。通过研究表明,土石混合体具有良好的统计自相似性,由于其本身为级配不良土,在分维曲线上表现为双重分形分布,这种特殊的分维分布与土石混合体的成因及形成过程有关。  相似文献   

18.
为探究分段装药爆炸应变场与裂隙场分布规律,采用数字图像相关分析方法与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实验方法,分析了孔内分段装药爆炸全场应变传播规律,建立了爆后“岩石—爆炸裂隙”的三维重构模型,描述了爆炸裂纹位置与形态的空间分布情况,得到岩石材料爆炸裂隙的分形维数与损伤度。研究结果表明:分段装药改变了连续装药对介质的全场应变形态,由一次应变改变为两次应变,在满足第一段炸药对介质的破坏作用下,同时加大了第二段炸药对介质的作用效应;上分段装药占比0.4时,下分段介质受爆炸作用应变峰值更大,更好满足工程实践中下半段岩体对爆炸能量的需求;相同装药系数下,连续装药结构爆炸裂纹没有贯穿试件整体,炮孔封堵段的爆炸裂纹较少,分段装药结构下,由于提高了炸药的位置,使得上部分岩体能够更好地利用炸药爆炸的能量破碎岩石;分段装药岩石整体损伤度较连续装药提高了23.5%,其中上分段岩石损伤差异较大,分段装药上分段损伤度比连续装药提高46.4%。  相似文献   

19.
针对岩石爆破爆炸荷载历程中未联合考虑岩石爆破动态过程和炮孔周围岩体破坏分区的不足,开展了考虑岩体破坏分区的岩石爆破爆炸荷载历程及其适用性研究。联合岩石爆破动态过程和岩体破坏分区的理论解,推导了考虑岩体破坏分区的岩石爆破爆炸荷载理论公式,比较了考虑岩体破坏分区的岩石爆破爆炸荷载历程与实测炮孔爆炸压力曲线,开展了单孔爆破现场试验和相应条件下3种爆炸荷载工况的数值模拟,并对爆破振动现场实测和数值模拟结果进行了对比。研究结果表明:考虑岩体破坏分区的爆炸荷载历程包括上升段和衰减段Ⅰ、Ⅱ、Ⅲ,上升段持续时间极短,衰减段持续时间较长且主要由填塞情况控制;考虑岩体破坏分区的爆炸荷载历程理论计算结果与实测炮孔爆炸压力曲线的变化趋势一致,验证了考虑岩体破坏分区的岩石爆破爆炸荷载理论公式的可靠性;考虑岩体破坏分区的爆炸荷载工况下,单孔爆破振动波形的数值模拟结果与现场实测结果的主要特征一致,该荷载工况下质点峰值振速计算结果与现场实测值偏差率最小,绝大部分在7%以内,表明了其应用于数值模拟的优越性;考虑岩体破坏分区的爆炸荷载可随岩石爆破系统条件的变化而动态调整,其可靠性好、适应性强、应用效果佳。  相似文献   

20.
为进一步提升岩体的抗爆炸性能,采用相似模型实验和数值模拟的方法对采用交叉锚索进行加固的围岩进行了抗爆性能分析,对比分析了加固前后岩体的爆炸压力分布规律、应变分布规律、爆腔大小以及锚索参数对加固效果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无论岩体是否加固,爆心附近岩体内爆炸压力峰值、径向应变峰值、环向应变峰值与比例距离均呈负幂指数衰减,在相同的爆炸药量作用下,随着距爆点距离的增大,压力、应变峰值迅速减小;在集团装药条件下,岩体内的爆腔不呈球形而呈上细下粗的花瓶形,且无加固岩体的爆腔高度较大;交叉锚索角度变化对介质压缩半径的影响较小;随着交叉锚索密度的增大,加固介质中自由场压缩波峰值降低约20%~35%左右,介质的破坏半径小约30%左右。该研究结果可为地下防护工程设计和围岩加固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