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化学分析计量》2009,(4):69-69
不久前,在塑料软包装溶剂残留检测标准草稿的修改会议上,把原来的取样要求“取0.2m^2,裁剪为1cm×3cm的小块,放入500mL玻璃瓶进行烘烤”改为“取内表面积100cm^2放入20mL玻璃瓶进行烘烤”,并且样品不要求裁剪。  相似文献   

2.
本文采用邻苯二甲醛(OPA)为柱前衍生化试剂,用毛细管电泳-电化学检测(CE—ED)法测定酱油中组胺的含量。以直径300μm的碳圆盘电极为工作电极,50mmol/L硼砂(pH8.7)为运行缓冲液,对组胺和组氨酸的分离检测条件进行优化。在优化条件下,组胺和组氨酸二组分可在12min内完全分离,检出限分别为7.5×10^-7g/mL和5.0×10^-4g/mL。该方法已经成功用于实际样品的检测。  相似文献   

3.
本文提出了以十六烷基三甲基溴化铵修饰碳糊电极(CTAB/CPE)直接测定尿酸(UA)的新方法,用线性扫描伏安法(LSV)研究尿酸的电化学行为。在0.1mol/L磷酸盐缓冲溶液(PBS,pH=7.4)中,尿酸在CTAB/CPE上于0.160V处产生一个灵敏的氧化峰,氧化峰电流Ip与尿酸浓度(CuA)在1.0×10^-5—1.0×10^-3mol/L范围内呈良好的线性关系,相关系数为0.9940,检出限为1.0×10^-6mol/L。该方法简单实用,可以直接用于人体尿液中尿酸的检测。  相似文献   

4.
碱性介质中K3Fe(CN)6与H2-受体拮抗剂发生氧化-还原反应产生化学发光,罗丹明6G可显著增强其发光信号,且强度与药物浓度呈良好的线性关系。据此,建立了采用K3Fe(CN)6-罗丹明6G体系测定制剂中H2-受体拮抗剂的流动注射-化学发光分析方法。在优化的实验条件下,西咪替丁在1.0×10^-9-7.0×10^-5g/mL范围内呈良好的线性关系,检出限为8.6×10^-10g/mL;盐酸雷尼替丁在1.0×10^-9-5.0×10^-5g/mL范围内呈线性关系,检出限为8.7×10^-10g/mL;法莫替丁在5.0×10^-9-7.0×10^-5g/mL范围内呈线性关系,检出限为2.4×10^-9g/mL。通过对浓度为1.0×10^-6g/mL的3种H2-受体拮抗剂分别进行的11次平行测定,其RSD分别为4.0%,3.8%和2.9%。  相似文献   

5.
在弱酸性条件下,以邻氨基酚为单体交联剂,米托蒽醌为模板分子,用循环伏安法电聚合成米托蒽醌分子印迹聚邻氨基酚敏感膜传感器。该传感器对米托蒽醌具有良好的选择性和敏感度,米托蒽醌浓度分别在3.3×10^-7~1.0×10^-5moL/L及1.0×10^-5~5.0×10^-5moL/L范围内与峰电流减小量呈线性关系,检测下限为1.6×10^-7moL/L,同时对分子印迹膜的结构和性能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6.
基于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cute promyelocytic leukemia,APL)中PML/RARA(promyelocytic leukemia/retinoic acid receptor alpha)融合基因的碱基序列,设计了一种新型发夹结构DNA电化学探针,并将此探针固定在玻碳电极表面,采用自行合成的硝基吖啶酮(NAD)作杂交指示剂,应用循环伏安法与差分脉冲伏安法实现了对人工合成的APLPML/RARA融合基因的检测,同时对检测条件进行优化。结果表明,在pH7.0Tris—HCl缓冲液中,杂交前后NAD氧化峰电流差值与靶标链浓度在2.0×10^-8~1.0×10^-7mol·L^-1范围内呈良好的线性关系,检出限为3.0×10^-9mol·L^-1。  相似文献   

7.
在酸性条件下高碘酸钠氧化过氧化氢产生弱发光,青霉胺的加入能大大增强此弱发光,据此,建立了流动注射化学发光法测定青霉胺的方法。该方法的线性范围为1.0×10^-6~8.0×10^-4mol·L^-1,检出限为5.6×10^-7mol·L^-1,对8.0×10^-5mol·L^-1的青霉胺进行7次平行测定,其相对标准偏差为1.9%。已应用于青霉胺片中青霉胺含量的测定,结果与中国药典法测得值一致。在青霉胺片中加入6×10^-5~2×10^-4mol·L^-1青霉胺标准进行回收试验,测得回收率在97.8%~104.4%之间。对化学发光反应的化学机理也作了简要探讨。  相似文献   

8.
基于单宁酸对过氧化氢和高碘酸钾溶液在温温-40存在下化学发光反应的增敏作用,结合流动注射技术,建立测定痕量单宁酸化学发光的方法,测定单宁酸的线性范围为5.0×10^-8~1.0×10^-5mol·L^-1;检出限为2.3×10^-1mol·L^-1;对于5.0×10^-6mol·L^-1单宁酸进行11次平行测定,其相对标准偏差为2.6%。对化学发光反应的机理也作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9.
碱性条件下,铁氰化钾氧化鲁米诺产生化学发光,黄藤素对该体系的化学发光信号具有显著的增强作用。基于此,建立了一种直接测定黄藤素的流动注射化学发光分析新方法。该方法的线性范围为6.0×10-10-3.0×10^-8mol/L(r=0.9956)和3.0×10^-8-3.0×10^-6mol/L(r=0.9981),检出限为2.5×10^-10mol/L(3σ)。对1.0×10^-9mol/L和1.0×10^-7mol/L的黄藤素连续平行测定11次,其相对标准偏差分别为3.5%和0.73%。该方法用于药物和体液中黄藤素的分析,回收率在96%-102%之间。  相似文献   

10.
氯酚红分光光度法测定盐酸吡格列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pH9.40的Britton-Robinson广泛缓冲溶液中,氯酚红与盐酸吡格列酮反应,形成离子缔合物,其最大褪色波长位于570 nm处,最大增色波长位于434 nm处。盐酸吡格列酮的浓度分别在1.3×10^-6-1.1×10^-5mol/L和1.5×10^-6-1.2×10^-5mol/L范围内遵守比耳定律,表观摩尔吸光系数分别为4.29×10^4L.mol^-1.cm^-1和1.47×104L.mol^-1.cm^-1,检出限分别为3.50×10^-7mol/L和6.54×10^-7mol/L,回收率为100.8%-101.4%(血样)、99.3%-99.8%(混合样)、98.1%-98.6%(尿样)。方法已用于血样、尿样和混合样中盐酸吡格列酮测定。  相似文献   

11.
试验发现:在pH6.4的磷酸盐缓冲介质中,含有溴甲酚紫及溴化十六烷基吡啶的混合溶液在586nm波长处的吸收强度因加入某种阴离子表面活性剂(如十二烷基磺酸钠SLS或十二烷基硫酸钠SDS)而增加,并其增强程度与所加入的阴离子表面活性剂的浓度在一定范围内呈线性关系。经测定,SLS的线性范围在2.13×10^-5mol·L^-1以内,SDS的线性范围在2.15×10^-5mol·L^-1以内。两者的检出限(3S)依次为4.92×10^-7,8.54×10^-7mol·L^-1,两反应的摩尔吸光率依次为2.94×10^4,1.58×10^4L·mol^-1·cm^-1。将此方法应用于一些水样中阴离子表面活性剂(以SLS表示)的测定,测得其回收率在98.8%~101.9%之间,测定结果的相对标准偏差(n=6)均小于2%。  相似文献   

12.
毛细管电泳电化学发光法测定盐酸帕罗西汀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实验发现盐酸帕罗西汀能增强钌联吡啶的电化学发光信号,据此建立了一种盐酸帕罗西汀的毛细管电泳-电化学发光测定新方法。在实验中,分别对毛细管电泳分离条件和电化学发光检测条件进行了优化。在优化的实验条件下,盐酸帕罗西汀检出限为3.45×10^-8g/mL(S/N=3),线性范围为3.0×10^-7-1.0×10^-4g/mL。通过对1.0×10^-5g/mL的盐酸帕罗西汀进行11次平行测定,峰高的RSD为2.5%。已用于盐酸帕罗西汀片剂的测定。  相似文献   

13.
电化学法研究橙黄Ⅳ和溶菌酶的相互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pH 11.00的NH3-NH4Cl缓冲溶液中,橙黄Ⅳ与溶菌酶能形成一种橙黄色的超分子复合物。用线性扫描二阶导数极谱法对该体系进行了研究,复合物的形成使橙黄Ⅳ的还原峰电位不变,峰电流下降,并且该峰电流的下降值同所加的溶菌酶的浓度在一定范围内呈线性关系。用于溶菌酶的测定,在1.6×10^-9-1.0×10^-8mol/L,1.0×10^-8-8.0×10^-8mol/L,9.0×10^-8-1.6×10^-7mol/L三段范围内呈线性关系,检出限为4.0×10^-10mol/L,进而对模拟样品进行分析,并对结合反应机理进行初步的探讨。  相似文献   

14.
实验发现盐酸倍他司汀对鲁米诺-高碘酸钾发光体系具有后化学发光作用,并对其作用机理进行了探讨。结合流动注射技术,优化了反应条件,并建立了测定盐酸倍他司汀的新方法。该方法简便、快速、准确,线性范围为2.0×10^-7-4.0×10^-4mol/L(r=0.9975),检出限为1.0×10^-7mol/L;对4.0×10^-5mol/L的盐酸倍他司汀进行了11次平行测定,相对标准偏差为2.9%。方法成功地用于盐酸倍他司汀片中盐酸倍他司汀的测定。  相似文献   

15.
以室温固相合成法制备纳米MnO2,通过壳聚糖(CHIT)的成膜效应将纳米MnO2固定在玻碳电极表面。DNA在MnO2/CHIT膜上的固定和杂交通过循环伏安和电化学交流阻抗进行表征。以电化学阻抗免标记法检测目标DNA,固定于电极表面的DNA探针与目标DNA杂交后使电极表面的电子传递电阻增大,以此作为检测信号可以高灵敏度地测定目标DNA。电化学阻抗谱检测大肠杆菌基因片段的线性范围为2.0×10^-11 ~2.0×10^-6mol/L,检出限为1.0×10^-12mol/L。  相似文献   

16.
米托蒽醌分子印迹聚邻氨基酚敏感膜传感器的研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弱酸性条件下,在金电极上以邻氨基酚为单体和交联剂,米托蒽醌为模板分子,用循环伏安法电聚合成米托蒽醌分子印迹聚邻氨基酚敏感膜传感器。该传感器对米托蒽醌具有良好的选择性和敏感度,米托蒽醌浓度分别在2.0×10^-7—1.0×10^-5mol/L及1.0×10^-5—5.0×10^-5mol/L范围内与峰电流减小量呈线性关系,检出限为1.2×10^-7mol/L。本文同时对分子印迹膜的结构和性能进行了探讨与研究。  相似文献   

17.
实验了地塞米松磷酸钠在K3Fe(CN)6-鲁米诺、KMnO4-鲁米诺、KIO4-鲁米诺、H2O2-鲁米诺体系中的化学发光现象。结果表明,地塞米松磷酸钠能够显著增强K3Fe(CN)6-鲁米诺体系和KMnO4-鲁米诺体系的化学发光强度,而在另外两个体系中没有增强作用。结合流动注射技术,分别在K3Fe(CN)6-鲁米诺体系和KMnO4-鲁米诺体系中建立了测定地塞米松的新方法。方法的线性范围分别为1.0×10^-7-1.0×10^-5g/mL和6.0×10^-8-1.0×10^-5g/mL,检出限分别为3.0×10^-8g/mL和2.0×10^-8g/mL,相对标准偏差分别为1.6%和1.9%(1.0×10^-6g/mL地塞米松,n=11)。此法已用于针剂和片剂样品的测定,结果与药典方法没有显著性差异。  相似文献   

18.
通过测量β-巯基乙醇(β-ME)-十二烷基苯磺酸钠(SDBS)-牛血清白蛋白(BSA)体系的共振光散射强度,建立了一种测定BSA的快速、简便的共振光散射光谱法。考察了PH值、β-ME和SDBS的浓度、试剂的加入顺序等因素对共振光散射强度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在PH值为2.4,β-ME的浓度为0.71mol·L^-1,SDBS的浓度为6.5×10^-4mol·L^-1条件下,测定BSA的线性范围为1.0×10^-8—7.0×10^-7mol·L^-1,检出限为6.0×10^-9mol·L^-1。将该法应用到合成样品中BSA及人血清样品中总蛋白的测定,所得结果与传统的考马斯亮蓝法的测定结果基本一致。  相似文献   

19.
胡椒碱与牛血清白蛋白的作用及Cu2+、Fe3+影响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采用荧光光谱及紫外光谱法研究了胡椒碱与牛血清白蛋白(bovine serum albumin,BSA)的相互作用。实验结果表明:胡椒碱与BSA形成基态复合物从而猝灭BSA的内源性荧光,猝灭原因主要为静态猝灭和非辐射能量转移作用。胡椒碱对BSA的猝灭速率常数Kq为7.31×10^12 L·mol^-1·s^-1(25℃)和7.20×10^12 L·mol^-1·s^-1(37℃),胡椒碱与BSA的结合常数K为1.02×10^7 L·mol^-1(25℃)和1.11×10^7 L·mol^-1(37℃),结合位点数n为1.45(25℃)和1.46(37℃)。根据Ftirster偶极-偶极非辐射能量转移理论问题得到结合距离r为3.28nm(25℃)和3.30nm(37℃)。通过热力学参数的计算,确定胡椒碱与牛血清白蛋白的相互作用是一个熵增加和吉布斯自由能降低的自发过程,主要作用力为疏水作用力。同步荧光光谱表明,胡椒碱与BSA的相互作用没有引起BSA构象的变化。讨论了共存金属离子Cu^2+、Fe^3+对胡椒碱与BSA相互作用的影响。  相似文献   

20.
提出了高效液相色等荧光光度检测尿液中溴鼠录。尿液经磷酸酸化至pH2.0并在LC-18固相萃取小柱上富集、净化,分取10.0μL试样溶液进行高效液相色谱测定。用XDB C18柱(150mm×2.1mm,5μm)为固定相,以甲醇及稀乙酸溶液(2+998)以88比12的比例混合后作为流动相,在激发波长为270nm,发射波长为376nm的条件下进行荧光光度检测。结果表明:溴鼠灵在0.05~10.0mg·L^-1范围内呈线性关系,方法的回收率在79.8%~97.0%之间,相对标准偏差在4.0%~4.9%之间,测定限为0.07mg·L^-1。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