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8 毫秒
1.
1.试题特点、特色与功能新情景应用性问题,是指有实际背景或现实意义的数学问题.往往是以一段生活实际情境,或一场别致新颖且富有趣味性的事例或游戏为背景,寓数学问题、思想和方法于情境之中,考查的知识点综合性较强,解法灵活.由于取材情境新颖,立意深巧,形式灵活,贴近生活,思维价值高,有利于考查学生的应用能力、阅读理解  相似文献   

2.
数学思维,数学教学与问题解决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黄光荣 《大学数学》2004,20(2):17-20
问题是数学的心脏,问题是引导研究的,提出和发现数学问题是数学思维的起步.数学问题解决体现了数学思维的目的、过程和基本方法,是创造性的思维活动.问题解决作为教学方法,能体现知识的涵义和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3.
罗绵景 《中学数学》2012,(12):33+35
2011版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提出:通过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学习,学生能获得适应社会生活和进一步发展所必需的数学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基本活动经验,为落实以上理念,以解决实际问题为目标的数学应用题,充分结合国情国策、环保生态、市场决策、统计核算、生产生活等内容,考查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既充分展示了数学应用的广阔空间,又体现了数学的教育价值与文化价值,成为了近几年中考命题的一道亮丽风景.  相似文献   

4.
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将数学应用于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是数学的价值和数学教育目的的最终体现随着社会的发展,数学在社会各领域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作用也越来越大,它不但被运用于自然科学各个领域、各个学科,而且还渗透到经济、军事、管理以及社会科学和社会活动的各个领域.在世界科技高速发展、知识经济时代到来和我国  相似文献   

5.
数学源于实践,又应用于实践.在实际教学中往往忽视学生应用能力的培养,理论脱离实际的现象依然存在,学生只会用数学知识解题,而不会应用数学知识去解决社会实践中的实际问题,影响学生素质的全而提高.从教学实践上看,对学生数学应用能力的培养重视不够,对学生从日常生活中的事物发现数量关系的能力培养不得力.如何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是我们数学教育工作者值得探讨的课题.  相似文献   

6.
导数是研究函数问题的重要工具,导数的引入拓展了函数的命题空间,拓宽了函数问题解决的思路,优化和丰富了解题的方法和技巧,大大提高了我们运用数学思想方法去分析、解决数学问题与实际问题的能力.函数与导数的交汇考查主要以考查基本概念与运算及考查函数的基础知识及函数性质与图像为  相似文献   

7.
教学"相似三角形的应用"一课时,教师从萨摩斯隧道问题引入.学生给出构建模型的两种方法,方法一与古人类似,体现了几何学的历史价值和认知的历史相似性,方法二优于古人.据此,学生发现利用数学知识可以解决实际问题,进而感受到数学的魅力和价值.学生在分享交流过程中,锻炼了语言表达能力,增强了自信心.  相似文献   

8.
众所周知,数学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数学应用简单地讲就是我们"身边的数学".数学应用的广泛性、实践性、艺术性等赋予它无穷魅力.长期以来在应试教育下,数学教育侧重知识本身的学习,而轻视实践的应用.根据新课程标准的理念,数学的价值在于应用,加强社会实践和学生生活实际的联系,标准还要求数学考试应着重考察学生运用数学知识,分析和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特别注意所学内容与日常生活、自然、社会和科学技术领域的联  相似文献   

9.
数学思想方法是数学的灵魂,是解决问题、直面困惑的武器,是明辨方向的指南针.数学教学中,通过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有利于提高学生思考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特殊化与一般化是解题中常用的一种数学思想方法,应引起我们的关注.  相似文献   

10.
1问题的提出数学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门研究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科学,数学学习对学生思维、智能的锻炼起重要作用,为学生将来继续学习、从事工作奠定了基础.数学已经成为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重要而不可或缺的工具[1].数学学习策略是指有助于数学学习的策略,包括对概念、公式等的理解、记忆、运用及解决数学问题的学习策略.  相似文献   

11.
余继光(1954—),男,浙江绍兴人,绍兴柯桥中学高级教师加强中学生的应用意识、创新意识和综合应用能力是时代发展的需要,为适应这一需要,教师需要编拟适合中学生的数学应用问题,需要在极广泛的社会经济生活中抽取贴近教材的数学模型,赋予学生可理解、可接受的具体问题.然而...  相似文献   

12.
导数的应用     
1988年召开的第六届国际数学教育大会,把“问题解决、建模和应用”列人大会七个主要研究的课题之一,认为“问题解决、建模和应用必须成为从中学到大学所有学生的数学课程的一部分”.由此看来,数学建模与问题解决已成为国际数学教育中稳定的内容和热点之一.  相似文献   

13.
数学课程标准提出了“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的理念,学生的发展离不开丰富的问题及其解决.数学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掌握,数学思想方法、数学素养的获得,数学思维能力(包括几何直观能力、分析概括能力、逻辑推理能力、运算能力)的提高,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的发展等,无不与问题提出和问题解决密切相关.“问题解决”(Problem—solving)在国际数学教育界受到普遍的重视,并被引入一些国家的数学课程与课堂教学中.全美数学教师理事会在《行动的议程》中明确提出应以“问题解决作为学校数学教育的中心”;在《美国学校数学课程与评价标准》中,“作为…  相似文献   

14.
单文海 《数学通报》2002,(7):36-37,35
这两年的上海高考应用题 ,以它强烈的时代信息感 ,浓郁的应用气氛及创新 ,实战意识 ,受到人们的普遍关注和重视 ,基本认为问题设计新颖、自然、平和 ,应用意识强 ,对以后应用问题的教学和考查有着很好的导向作用 .分析这两年上海高考应用问题 ,有以下一些显著特点 .(1 )强烈的时代气息 ,与当前的教学改革和发展相适应 .(2 )浓厚的应用意识 ,与社会生活联系紧密 ,题材选取自然、真切 .(3 )突出对信息接受、交换和处理能力的考查 .(4 )体现素质教育的要求 ,主要考查数学意识 ,数学基础知识 ,基本的逻辑分析和推理能力 .下面我们就近两年的上海…  相似文献   

15.
虞涛  赖海燕 《数学通讯》2000,(15):36-37
自 1995年以来 ,高考试卷陆续出现了许多具有强烈的时代感和鲜明的实际意义的应用问题 ,突出了理论与实践联系 ,对培养和考查学生应用知识的能力和创新精神有着良好的功效 .重视和加强应用问题的教学是高考复习的一个重要内容 .一方面 ,应通过剖析典型例题讲述数学建模的科学思维方法 ,对现实问题进行良好的迁移 ,使学生形成良好的数学认知结构 ;另一方面 ,应切实掌握常见应用问题的解答思路、方法和技巧 ,进而有效地提高数学建模和应用技能 ,特别是高考和各类考试中的应变能力 .解答应用问题就是在阅读材料 ,理解题意的基础上 ,把实际问题…  相似文献   

16.
浅谈如何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解题反思能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苗建成 《数学通报》2007,46(1):54-56
几乎所有的国家都把提高学生的问题解决的能力作为数学教学的重要目标之一.但解题后的反思是解题能力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本文就笔者在教学实践中如何培养学生解题反思能力谈几点看法.1挖掘教材例题本身价值,重视“三基”教学,培养解题反思能力首先,教材中素材的选取,反映了相应数学内容的本质,充分考虑了学生的心理特征和认知水平,有助于学生对数学的认识和理解,激发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其次,课程内容的呈现,反映了数学发展的规律,以及人们的认识规律,体现从具体到抽象、特殊到一般的原则,使学生能够从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经历数学的发现…  相似文献   

17.
随着人类的进步 ,科技的发展和社会的日趋数字化 ,“数学已无处不在” ,“数学就等于机会”的时代已经到来 .时代呼唤数学应用 ,同样更呼唤着数学应用的教育 ,在中央关于“科教兴国”的基本国策和实施素质教育的方针指引下 ,数学建模在数学教育中的位置被提到了新的高度 .不但数学专家们认为 :“应还数学以本来面目” ,一些中学校长、一线的数学教师 ,也都认识到了数学应用在数学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化过程中的重要地位 ,通过在教学中对数学建模思想和数学应用问题的渗透 ,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和运用数学思想、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相似文献   

18.
孙艳 《中学数学》2012,(14):71-72
著名数学家华罗庚先生曾这样论述数学的应用:"宇宙之大,粒子之微,火箭之速,化工之巧,地球之变,生物之谜,日用之繁,无处不用到数学."伴随着素质教育的实施,联系实际,贴近生活的数学中考题已经走入各省市的中考试卷.它引导学生从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出发,使其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会数学与自然以及人类社会的密切联系,了解数学的价值,增进对数学的理解和应用数学的信心.这类问题在解决时,首先要在阅读材料、理解题意的基础  相似文献   

19.
函数的应用     
潘慧 《数学通讯》2014,(1):91-95
1.本单元知识点 数学应用是数学学习的一种新的方式,它为学生提供了自主学习的空间,有助于学生体验数学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价值和作用,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和其他学科的联系,体验综合运用知识和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增强应用意识;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发展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相似文献   

20.
徐稼红 《数学通报》2001,(6):23-24,5
进行开放性问题教学 ,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 ,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及探索能力 .因此 ,开放性问题成为数学教学中探索创新能力培养的一种媒介和载体 ,已逐渐为大家所认可 .对教师来说 ,经常吸呐、改编或扩展一些应用问题 ,使其成为或条件或结论或解题策略开放的问题 ,并与学生一起积极探索实践 ,乃是进行开放性问题教学的一条重要途径 .本文以上海市第六届中学生数学知识应用竞赛初赛试题三为例 ,就试题的解答、延伸及其教学价值作一探讨 ,旨在对开放性问题的编拟或教学提供一点启示 .1 问题有一截面为直角梯形的棱柱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