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用光二极管读出的CsI(Tl)闪烁探测器和多叠层硅望远镜,测量了46.2MeV/u ~(12)C引起各种靶~(64)Ni、~(58)Ni、~(12)C、~(197)Au、~(209)Bi反应中所发射的轻粒子和中等质量碎片,这些探测器对轻粒子和中等质量碎片有很好的能量分辨和质量分辨。单举的能谱用运动源模型进行了分析,对各种靶在不同角度的中等质量碎片的产额进行了比较。由单举数据推出同位素产额比随靶质量变化的系统性,讨论了N/Z自由度的平衡。  相似文献   

2.
用气体电离室-半导体位置灵敏探测器望远镜测量了46.7MeV/u 12C离子轰击197Au,115In,58Ni靶时,在大角区发射的从Li到Mg的复杂碎片能谱;由各碎片的能谱提取了蒸发源的温度和碎片发射的最可几动能Ep,并与=Vcoul+2T计算的平均动能进行了比较,发现实验上提取的最可几动能Ep总是低于计算的.用A.Friedman简单的统计公式对复杂碎片的产额进行粗糙拟合,拟合结果令人满意.  相似文献   

3.
本文报道了在12C(46.7MeV/u)+58Ni实验中利用9单元CsI(Tl)阵列探测轻带电粒子关联函数的实验结果,详细讨论了关联函数的定义及从实验上提取关联函数的方法.本文还讨论了非稳态粒子衰变在关联粒子测量中的表现,并给出了对于58Ni靶得到的各种粒子组合的关联函数.  相似文献   

4.
30MeV/u 40Ar+58,64Ni和115In反应中中等质量碎片的角分布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在5°—140°范围内测量了30MeV/u 40Ar束流轰击不同靶核(58Ni、64Ni、115In)后出射的中等质量碎片(IMF,Z=3—19)的角分布.用指数分布函数dσ/dΩ=N·exp(–θ/α)对出射碎片角分布分角区做了拟合.对3个反应系统分别提取出与相互作用时间有关的衰减因子α和与发射源强度有关的物理量N,讨论了α与N在不同角区与反应系统和出射IMF电荷数的关系.考察了角分布与同位旋自由度和反应系统对称性的关系.  相似文献   

5.
本文报道了46.7MeV/u 12C轰击58Ni、115In、197Au反应发射α粒子的角分布和能谱.从速度表象中洛仑兹不变截面等高图中明显看到发射α粒子的三个源.用这三个源的运动源模型成功地拟合了α粒子能谱,所提取的强相互作用源参数符合费米气体模型计算结果,并讨论了能谱及拟合参数对靶的依赖关系.认为快速源实质上来自弹核碎裂或类弹核碎裂.  相似文献   

6.
45MeV/A 12C和181Ta相互作用中余核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厚靶-厚收集箔技术测量了45MeV/A 12C和181Ta相互作用中余核的生成截面和反冲性质,并将实验得到的质量产额分布与统计碎裂模型进行了比较.根据前向平均反冲射程计算了线性动量转移,在与我们以前工作相比较后指出,在45MeV/A 12C离子引起的反应中,中心碰撞的线性动量转移随靶质量而增加,并与引导粒子模型计算结果很好相符.  相似文献   

7.
本文描述了25MeV/u 40Ar+27Al、58Ni、115In反应中在小角区方向测得的出射碎片同位素分布及其产额,给出了出射碎片的中子数与质子数之比(N/Z)和靶核的关系. 并对出射碎片的来源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8.
用阈探测器中子活化法测量了50MeV/u 18O离子轰击Be.Cu和Au厚靶的总中子产额和前向中子发射率. 实验结果表明,中子产额对靶核原子序数有一定的依赖性,较轻靶子的中子产额和中子发射率高于较重的靶子;当靶核(Cu)和入射离子单核能(50MeV)相同时,18O离子的中子产额约为12C离子的4倍.  相似文献   

9.
我们研究了在20Ne(14.7,19.2MeV/u)+58Ni的反应中出射的类弹碎片α粒子的符合,发现除了原始激发碎片的相继衰变产生这种符合事件以外,还有一种反应过程导致深度耗散的类弹碎片与前方向α粒子的"非关联"符合,这种过程意味着α粒子在反应初期就从弹核20Ne国飞出,而剩余的16O继而与靶核进行的一种耗散碰撞,我们称之为"非完全的深部非弹性过程".  相似文献   

10.
系统研究了30MeV/u 40Ar+112,124Sn反应中的轻粒子同位素产额比随角度和初始激发能的变化关系.对于两个反应体系,均观察到3He/4He和6Li/7Li的产额比随角度的增加而增加,6He/4He和8Li/7Li随角度的增加而减小.统计发射的运动学效应不能完全符合实验结果.各种单同位素产额比与靶核的N/Z比有关,表现出同位旋效应,而由双同位素比提取的核温度几乎没有靶核相关性.  相似文献   

11.
47MeV/u 12C同133Cs反应碘同位素产额的测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用放化法测量了47MeV/u 12C同133Cs相互作用时碘同位素的产额.发现碘同位素产额分布曲线的峰位在124I附近,半宽度为6.5质量单位,最可几产物的质量损失为9.2个质量单位.靶核削裂2个质子的产物131I的形成截面约0.47—0.87mb,没观察到靶核削裂2个质子,再俘获1个中子的产物132I的活性.  相似文献   

12.
利用同位素产额比方法,提取了30MeV/u 40Ar轰击58Ni,64Ni和115In的反应中中等质量碎片(IMFs:3≤Z≤8)的发射体的核温度参数,给出了“表观”温度与一些物理量的依赖关系以及对边馈(side-feeding)效应的影响进行修正后的温度参数. 并就此进行了简单的讨论.  相似文献   

13.
测量了25MeV/u 40Ar+115In,58Ni,27A1反应前中角区出射碎片的角分布和元素Z分布.用改进的量子分子动力学(MQMD)模型研究了碎片的角分布和Z分布.理论计算值和实验值整体上符合得很好,但在前角区,MQMD模型低估了碎片的产额,在中角区对于Z接近弹核的碎片,理论计算值比实验值偏高.碎片产物的角分布和Z分布还与统计蒸发模型GEMINI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在前角区平衡蒸发成份所占的比例很小,中角区所占的比例有所增加,但仍然是较小的比例.同时发现平衡蒸发成份随着出射碎片核电荷数Z的减小而逐渐减少.  相似文献   

14.
在3?3?.4MeV/u 17N束轰击197Au靶产生的反应中,利用放置于不同角度组合的17个中子探测器(4°—83°)和14个半导体望远镜(2.3°—9.0°)对反应产物碎片与中子进行了符合测量.经对所得实验角分布积分得到Z=3—6元素的同位素产额分布.在参加者-旁观者模型框架下,采用17N原子核内部的不同密度分布计算了同位素产额分布并与实验数据做比较.  相似文献   

15.
在96MeV 16O离子轰击下,测量了16O+64Ni反应出射碎片(α直至O元素)的Wilczynski图和角分布,并提出DIC截面和反应时间等物理量;讨论了反应的DIC特征;看到了出射碎片α和Li主要来源于复合核蒸发的迹象.  相似文献   

16.
用双同位素产额比方法和能谱斜率方法,在110°对30MeV/u 40Ar+159Tb和natAg反应得到的热核的温度进行了研究.对于不同的双同位素产额比,同位素温度值相同,为4.6MeV.能谱斜率温度随粒子或复杂碎片的不同而异.从α粒子能谱和质量数小于4的粒子能谱得到的斜率温度均是正常的,但是更重的碎片的斜率温度则高于极限温度Tlim,这可能是更重的碎片发射于复合核形成后的早期阶段,或者是库仑不稳定的发射.同时还分析了斜率温度高于极限温度Tlim的较重碎片能谱随探测角的变化.  相似文献   

17.
用裂变碎片折叠角技术测得50MeV/A12C轰击197Au和209Bi靶的线性动量转移分布,得到每个12C核核子线动量转移的最可几值与靶核相关,其值分别为184和173MeV/c.在线动量转移分布中,0.3附近有一小的突起,似乎可以认为是相应于弹核的α集团转移.  相似文献   

18.
本文叙述了用两个硅半导体探测器和58Ni(n,p)58m+gCo与58Ni(n,2n)57Ni反应截面比定D-T中子的平均能量的方法,得到了该截面比与中子能量的关系曲线并与所引文献中的结果进行了比较.  相似文献   

19.
135MeV/u 12C和铁相互作用中靶余核的质量分布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用核化学技术测定了135MeV/u 12C和铁相互作用中的靶余核的生成截面,通过高斯电荷分布函数得到了靶余核的质量分布.与46MeV/u 12C+Cu相比,发现A<30质量区的产额明显增加,且产物有偏向丰中子一侧的趋势.实验测定的质量分布与熔合碎裂模型和级联两体模型的计算结果进行了比较,结果似乎表明在很高入射能情况下多重碎裂衰变是A<30靶余核生成的主要反应机制.  相似文献   

20.
30MeV/u 40Ar+159Tb反应中前角区复杂碎片的来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在前角测量了30MeV/u 40Ar+159Tb反应中两裂片符合下的轻粒子和复杂碎片,利用线性动量转移和总横向动量方法对三体符合事件进行了碰撞参数分类. 实验结果表明,在中心碰撞中复杂碎片主要来自于平衡类靶核的统计发射,并伴随有非平衡中途成份;而周边碰撞中前角区复杂碎片主要来自于弹核碎裂成份. 在半中心碰撞中则存在类弹、类靶和中途三种成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