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以酚酞作为光谱探针,采用紫外-可见光谱滴定法测定了β-环糊精(β-CD),单(6-氧-α-麦牙糖)-β-环糊精(6-G2-β-CD) 和单[2-氧-(2-羟丙基)]-β-CD)d 25℃时,pH=10.5缓冲液中(0.025mol/L)与几种旨肪族手性客体分子所形成超分子配合物的稳定数学,结果表明,多种弱相互作用力协同作用于环糊精的配位过程,主-客体间的尺寸匹配决定所形成配合物的稳定性,环糊精衍生物的取代基影响主体配位能力,对于尺寸较小的客体分子配位能力的大小一般为2-HP-β-CD<6-G2β-CD,另一方面,3种环糊精主体化合物对一些脂肪族客体分子也现出一定的手性识别能力,对(+)-异构体给出相对较强的键盒能力,其中,2-HP-β-CD对(+)/(一)-樟脑的配位选择性为1.25。  相似文献   

2.
在25℃用荧光和紫外光谱滴定法分别测定了β-环糊精(β-CD)、2,3,6-三[氧-(2-羟基丙基)]-β-环糊精(HP-β-CD)及2,3,6-三(甲氧基)-β-环糊精(MO-β-CD)与6种脂肪族手性客体和4种染料分子形成超分子配合物的稳定常数.结果表明,多种弱相互作用协同贡献于主-客体的包结配位过程.环糊精衍生物中取代基的疏水性和链长影响主体的配位能力,客体与环糊精间的尺寸适合及疏水相互作用决定其配合物的稳定性.在配位过程中,氢键作用也是影响主体环糊精键合行为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3.
毛细管电泳手性分离佐米曲坦及其对映体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1 引  言佐米曲坦 (zolmitriptan,zomig)是继舒马曲坦后的新一代曲坦类药物 ,化学名为 4(s) [3 [2 (二甲胺基 )乙基 ] 1H 吲哚 5基甲基 ]恶唑烷 2 酮 ,是一种选择性很高的强效 5 HTIB ID受体激动剂 ,主要用于有或无先兆的偏头痛的预防和治疗。本文旨在通过选择不同的手性拆分试剂和不同的背景缓冲溶液 ,建立毛细管电泳手性分离佐米曲坦及其对映体的方法。2 实验部分2 .1 试剂与仪器 磺化β 环糊精 (SO3 β CD)由实验室自制 ,β 环糊精 (上海化学试剂采购进口分装 ) ,羟丙基 β 环糊精(HP β CD ,美国Acros公司 ) ,三羟甲…  相似文献   

4.
隐丹参酮与环糊精包结物的制备与光谱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采用共沉淀法制备了β CD与隐丹参酮(CTan)的固体包结物,并利用差示扫描量热(DSC)、紫外可见光谱法(UV Vis)对包结物进行了表征。利用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测定了包结物的包结常数,β CD和HP β CD对客体的包结能力顺序为HP β CD>β CD,并测定了包结过程在298~317K范围内的热力学参数△G,△H,△S。实验表明,包结是一个放热过程,且是焓控制的过程。包结物抗光解、抗氧化。  相似文献   

5.
以酚酞作为光谱探针,采用紫外-可见光谱滴定法测定了β-环糊精(β-CD),单(6-脱氧-乙二胺)-β-环糊精(en-β-CD),单(6-脱氧-二乙基三胺)-β-环糊精(dien-β-CD),七(2,3,6-三-O-甲基)-β-环糊精(TM-β-CD),七(2,6-二-O-甲基)-β-环糊精(DM-β-CD),2-羟丙基-β-环糊精(HP-β-CD) 在25 ℃时,pH=10.5缓冲液中与两种印楝素客体分子所形成超分子配合物的稳定常数.结果表明,多种弱相互作用力协同作用于环糊精的配位过程,主-客体间的尺寸匹配决定所形成配合物的稳定性,环糊精衍生物的取代基影响主体配位能力.6种环糊精主体化合物对印楝素客体分子的包合能力的大小为:HP-β-CD> en-β-CD≈dien-β-CD>β-CD> DM-β-CD≈TM-β-CD.对印楝素A和B给出相似的键合能力.  相似文献   

6.
采用相溶解度法研究了β-环糊精(β-CD),及其衍生物羟丙基-β-环糊精(HP-β-CD)、磺丁基醚-β-环糊精(SBE-β-CD)、单6-脱氧-氨基-β-环糊精(NH2-β-CD)和单6-脱氧-乙二胺-β-环糊精(en-β-CD)对灯盏花乙素的增溶作用,并测定了主-客体分子形成包合物的平衡常数。结果表明,当灯盏花乙素与上述5种环糊精形成可溶性包合物时,对应的相溶解度曲线均为AL型,说明其与环糊精的包合比均为1∶1;多种弱相互作用力协同作用于环糊精的包结配位过程,环糊精衍生物的取代基影响了主-客体配位能力。5种环糊精主体化合物对灯盏花乙素客体分子的增溶能力的大小为:en-β-CD>NH2-β-CD>HP-β-CD>SBE-β-CD>β-CD。  相似文献   

7.
手性药物异丙嗪对映体的毛细管电泳-方波安培法检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谢天尧  唐亚军  阮小林  蔡沛祥 《分析化学》2004,32(10):1317-1320
以未涂层融硅石英毛细管 (5 0cm× 75 μm)为分离柱 ,5mmol/LNaOH +10mmol/LCitricacid +3mmol/LH3 BO3 +10mmol/L β 环糊精 (β CD) (pH =3.5 )为电泳介质 ,分离电压 12kV ,采用毛细管电泳 方波安培法对手性药物异丙嗪对映体实现了分离检测。对影响手性对映体分离检测效果的缓冲溶液的种类、浓度和 pH等诸因素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 :硼酸与手性选择剂 β CD分子中糖羟基发生键合配位作用 ,增加了β CD 的负电性的特性 ,在对映体拆分中起到关键性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利用缩醛化反应将醛基化 β 环糊精 (β CD)固载到聚乙烯醇 (PVA)大分子链上 ,合成出了聚乙烯醇固载 β 环糊精 (PVA β CD)的线性环糊精高分子 ,其最佳反应条件是反应时间 2h ,温度 70℃ ,β CD 6 CHO与PVA的质量比小于等于 4∶1.采用红外光谱及核磁共振表征了该聚合物的分子结构 .通过研究PVA β CD与模型药物喜树碱 (CPT)的包合作用 ,对不同环糊精固载量的PVA β CD膜在不同pH值下的药物释放机理进行了探讨 .结果表明 ,PVA β CD因包合增溶作用促进了水难溶性药物的释放 .  相似文献   

9.
高效液相色谱手性流动相添加剂分离西孟坦对映体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以 β 环糊精作为手性流动相添加剂 ,研究了DL 西孟坦在反相HPLC系统中的拆分。考察了缓冲盐的浓度、pH、β 环糊精的浓度、流动相中甲醇的比例、流动相流速和温度对手性分离的影响 ,建立了 β 环糊精动态手性固定相法分离西孟坦对映体的方法。色谱条件为 :ZirchromKromasilODS 1(5 μm ,15 0mm× 4 .6mm)色谱柱 ,流动相为 2 0mmol/L磷酸盐缓冲液 (pH 6 .0 )含 12mmol/Lβ 环糊精∶甲醇 (70∶30 ,V/V) ,流速为 0 .8mL/min ,温度为 17℃。DL 西孟坦对映体的保留时间分别为 2 2 .5和 2 4 .5min ,分离度为 1.5 7。  相似文献   

10.
以微晶纤维素和苯甲酰氯为原料合成了纤维素三苯甲酸酯,涂敷于氨丙基硅烷化硅胶上制成手性固定相。并以β 环糊精衍生物为手性流动相添加剂在手性柱上进行对映体的拆分。结果表明:当使用手性固定相和含有手性添加剂的流动相分离手性化合物时存在手性两相协同作用,其中以2,3,6 三甲基 β 环糊精(TM β CD)为流动相添加剂时的效果最好。  相似文献   

11.
毛细管区带电泳法拆分手性药物环扁桃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近年来,随着不同种类的手性添加剂[1]在毛细管电泳(CZE)中的使用,毛细管电泳越来越显示出其强有力的手性拆分性能。具有特殊笼状结构并含有多个手性中心的环糊精及其衍生物是毛细电泳手性分离研究中最常采用的手性添加添[2-4]。本文合成了环糊精衍生物单3 O 苯基胺甲酰基 β CD[2]并以之作为手性选择剂分离了β CD及手性药物环扁桃酯。1 实验部分932 3 HVPS高压电源(山东省化工研究院),DD 2000型可调波长紫外检测器(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XWT型记录仪(上海大华仪表厂),pHS 25型酸度计(上海雷磁仪器厂),石英毛细管45cm…  相似文献   

12.
 采用 5种环糊精衍生物对碱性药物硫喷妥钠、盐酸氟桂利嗪、山梗菜碱进行了毛细管区带电泳的手性拆分。结果表明 ,采用含 2 % (质量分数 ,其余相同 )聚合 β 环糊精 (P β CD)或 0 5%羧甲基聚合 β 环糊精 (CM P β CD) 30mmol/L的Tris H3PO4缓冲液可使这 3种药物达到基线分离 ;使用CM P β CD时 ,分离度高达 4~35。  相似文献   

13.
芦飞  潘景浩  王英特  郭玉晶 《电化学》2005,11(1):105-109
建立并研究了酸性深蓝 5R(AC5R)的极谱分析法.结果表明,在pH=7. 0的Na2HPO4 KH2PO4底液中,AC5R产生一峰形好、稳定、灵敏的还原峰,其峰电位EP约 -0. 60V(vs.SCE),峰电流及二阶导数极谱峰高随AC5R浓度变化的线性范围在 3. 0×10-8 ~6. 0×10-5 mol/L(r=0. 992 6 ~0. 999 1 ),检测限为 6. 0×10-9mol/L.RSD为 1. 16% (n=10),标准回收率在 95. 85% ~103. 3%之间,可望用于AC5R的定量分析.此外,还应用极谱伏安法研究了各种环糊精对AC5R电化学行为的影响和超分子体系;利用电流法测定了AC5R与α CD、β CD、γ CD、DM β CD、TM β CD、HP γ CD的包结常数和包结比,比较AC5R与不同类型环糊精的包结能力,并初步研究影响包结能力大小的可能因素.  相似文献   

14.
毛细管电泳法手性拆分合成药物氨氯地平及其中间体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李保会  杨更亮  王德先  张哲峰  陈义 《色谱》2002,20(4):338-340
 建立了毛细管电泳手性拆分氨氯地平药物中间体的方法 ,并同时拆分了氨氯地平。考察了不同手性拆分试剂对手性选择性的影响 ,其中羧甲基 β 环糊精 (CM β CD)能够给出满意的拆分结果。在以CM β CD为手性拆分试剂的基础上 ,还考察了各种因素诸如流动相的pH值、环糊精的浓度以及电压对分离的影响。最佳拆分条件为 :30mmol/L磷酸盐 +5 0mmol/LCM β CD(pH 6 12 )。在此条件下 ,药物中间体及氨氯地平的分离度分别为 1 5 5和 1 73,结果令人满意。  相似文献   

15.
采用紫外-可见光谱和荧光光谱滴定的方法测定了单(6-脱氧-6-苯胺)-β-环糊精(1)、单(6-脱氧-6-乙二胺-β-环糊精(2)和单[6-氧-(4-苯甲酸)β-环糊精(3)在磷酸缓冲溶液中分别与阴离子表面活性剂十二烷基硫酸钠(SDS)和阳离子表面活性剂十二烷基三甲基溴化铵(DTAC)包结配位的稳定常数,并通过二维核磁等手段研究了主-客体之间的键合模式.结果表明,在环糊精的小口端修饰带有不同电荷的取代基,引入静电相互作用的识别位点,能够有效地改变环糊精对于离子型表面活性剂的键合能力,从而实现主体环糊精对于客体分子的选择性识别.  相似文献   

16.
本文用分光光度滴定法测定了单-[6-(1-吡啶)-6-脱氧]-α-和γ-环糊精(1)和(3)与一系列氨基酸在磷酸缓冲溶液中(pH=7.20), 25.0~40.0℃时形成超分子体系的稳定常数, 进而计算了配位焓和配位熵, 并与单-[6-(1-吡啶)-6-脱氧]-β-环糊精(2)的实验结果作了比较。化学计量法表明,所有的氨基酸均与环糊精衍生物形成了1:1的超分子体系。从热力学的观点,讨论了化学修饰环糊精和客体氨基酸的尺寸或形状适合、疏水效应、范德华力和氢键等几种弱相互作用对形成超分子体系的贡献。研究结果发现, 具有正电荷环糊精衍生物的吡啶基, 作为一种分子探针不仅可以识别氨基酸生物分子的尺寸或形状之间的差异, 而且还可以识别L/D-型手性对映体之间的差异, 进一步表明了主-客体间的诱导楔合、几何互补在分子受体选择性键合底物形成超分子体系中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7.
本文用分光光度滴定法测定了单-[6-(1-吡啶)-6-脱氧]-α-和γ-环糊精(1)和(3)与一系列氨基酸在磷酸缓冲溶液中(pH=7.20),25.0~40.0℃时形成超分子体系的稳定常数,进而计算了配位焓和配位熵,并与单-[6-(1-吡啶)-6-脱氧]-β-环糊精(2)的实验结果作了比较.化学计量法表明,所有的氨基酸均与环糊精衍生物形成了1:1的超分子体系.从热力学的观点,讨论了化学修饰环糊精和客体氨基酸的尺寸或形状适合、疏水效应、范德华力和氢键等几种弱相互作用力对形成超分子体系的贡献.研究结果发现,具有正电荷环糊精衍生物的吡啶基,作为一种分子探针不仅可以识别氨基酸生物分子的尺寸或形状之间的差异,而且还可以识别L/D-型手性对映体之间的差异,进一步表明了主-客体间的诱导楔合、几何互补在分子受体选择性键合底物形成超分子体系中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8.
本文用分光光度滴定法测定了单-[6-(1-吡啶)-6-脱氧]-α-和γ-环糊精(1)和(3)与一系列氨基酸在磷酸缓冲溶液中(pH=7.20), 25.0~40.0℃时形成超分子体系的稳定常数, 进而计算了配位焓和配位熵, 并与单-[6-(1-吡啶)-6-脱氧]-β-环糊精(2)的实验结果作了比较。化学计量法表明,所有的氨基酸均与环糊精衍生物形成了1:1的超分子体系。从热力学的观点,讨论了化学修饰环糊精和客体氨基酸的尺寸或形状适合、疏水效应、范德华力和氢键等几种弱相互作用对形成超分子体系的贡献。研究结果发现, 具有正电荷环糊精衍生物的吡啶基, 作为一种分子探针不仅可以识别氨基酸生物分子的尺寸或形状之间的差异, 而且还可以识别L/D-型手性对映体之间的差异, 进一步表明了主-客体间的诱导楔合、几何互补在分子受体选择性键合底物形成超分子体系中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9.
陈湧  韩宁  杨华  刘育 《化学学报》2007,65(11):1076-1080
通过N,N-二乙基-4-(二氯代-1,3,5-三嗪-2-基)苯胺分别与单-[6-(乙二胺基)-6-脱氧]-β-环糊精和单-[6-(二乙烯三胺基)-6-脱氧]-β-环糊精反应合成了两种三嗪基苯胺桥联双环糊精, 采用荧光和紫外光谱滴定方法测定了它们在磷酸缓冲溶液中(25 ℃, pH=7.2)与几种具有不同形状和电子密度的染料分子包结配位的稳定常数. 结果表明, 三嗪基苯胺桥联双环糊精不但对具有较大电子密度的三角形客体结晶紫给出了6~26倍于天然环糊精的配位稳定常数, 而且对结晶紫/中性红分子对给出了高的分子选择性(KCV/KNR23~31). 分子力学研究表明, 桥联双环糊精对客体分子的强键合能力主要源于两个环糊精空腔及桥链基团对客体分子的协同键合, 特别是桥链中三嗪基苯胺基团与客体之间的p-p相互作用.  相似文献   

20.
环糊精(Cyclodextrin,CD)因其独特的结构能与客体分子形成超分子体系,从而产生手性识别,已经成为选择性最好、应用范围最广的手性固定相[1-3].除了常见的烷基化和酰基化衍生外,探索在CD分子上引入新的取代功能基团,合成更为有效的CD衍生物仍是目前手性固定相研究的重点[4-6].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