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突发事件发生后,应急物资需求量呈现爆发式增长,政府首先将常规物资调拨至受灾区,并根据阶段性救灾成果作出应急物资采购决策。突发事件状态总是不断发生转移,使得政府已采购的物资在状态好转时容易造成浪费,在状态持续恶化时又不足以满足突发需求,因此考虑突发事件状态转移情形的应急物资采购定价策略对提升政府应急物资保障能力尤为关键。为此,本研究引入数量柔性契约到政府与应急物资供应商组成的两级应急物资采购供应链,构建了基于突发事件状态转移的应急物资采购定价模型,推导得出政企达成合作的条件与双方最优决策策略,并对比分析了契约合作与分散非合作下的供应商利润与政府成本。进一步采用数值计算与敏感性分析验证该模型的有效性,讨论了若干外生变量对政企最优决策与双方成本收益的影响,提出重要的管理启示。研究表明,考虑突发事件状态转移的基于数量柔性契约的政府应急物资采购定价模型既可以有效提高应急物资储备水平,又能保障供应商的合理收益以及控制政府成本,实现了政企双赢。  相似文献   

2.
面对突发事件导致的巨大物资需求,实物储备往往体现出应对能力不足。而对于生产时间较短的重要应急物资,生产能力储备是缓解这一压力的有效途径。对此,本研究构建了一个物资企业双储备形式下的应急物资采购模型,分析研究了在物资企业可以选择生产形式(常规生产和加急生产)的情况下,政府的最优支付决策和物资企业的双储备决策。推导分析结果显示,物资企业的生产能力约束和政府的支付水平对政企合作形式起到决定性作用。本研究进一步通过数值分析验证模型的有效性和契约合作的优势,并讨论了若干重要外生参数对政企最优决策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刘阳  田军  周琨 《运筹与管理》2021,30(8):67-74
突发灾害发生后,应急药品需求数量呈现爆发式增长,充足的应急药品对减少和控制人员伤亡、保障救灾效果及减少经济损失具有重要作用。由于应急药品的需求特性和自然属性,我国现行的应急药品储备模式很容易造成应急药品短缺或过期,也无法保证政府与医药企业长久的合作关系,因此如何科学合理地储备应急药品成为政府亟待解决的关键难题。为此,本文引入期权契约到政府与医药企业组成的两级供应链系统,构建了期权契约机制下应急药品储备模型,得出政企最优决策策略及双方成本收益,给出了实现供应链协调与政企双赢的条件。研究表明,应急药品储备模型提高了应急药品储备水平,降低了政府库存风险,有利于保障供应商合理收益及控制政府成本,为政企建立长久的合作关系提供了依据,为应急药品储备提供了可行的操作策略。  相似文献   

4.
设计了一个基于能力期权契约的应急物资采购模型,政府作为唯一的采购方期初向一个合约供应商采购实物储备量,并向供应商购买一定量的生产能力期权,一旦在期权执行期内有应急物资需求发生,可立即将供应商储备的生产能力转化为实物产品.通过推导和算例模拟证明,这样的采购机制在大量减少政府应急物资实物储备量的同时,降低了政府的缺货风险.同时,也合理补偿了灾后供应商被安排突击生产应急物资发生的成本,应急物资供应链实现了协调,供和需双方实现了双赢.  相似文献   

5.
生产能力储备是突发事件应急物资储备的有效储备方案之一,是基于联合储备的政企演化博弈过程.运用演化博弈理论,在考虑收益、成本、环境、风险等要素的基础上,给出政府和企业选择不同策略下政企演化博弈的支付矩阵,构建政府和企业演化博弈模型,利用系统的相位图分析政府与企业博弈过程的演化路径,得到政企演化博弈系统收敛的最佳均衡点.最后,运用Netlogo5.2.0软件,分析相关参数的变化对政企演化博弈方向的影响,并进行数值模拟,验证模型方法的有效性,并给出相关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6.
基于生产能力储备的应急物资协议企业选择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一般市场供应很难满足突发事件对应急物资的巨大需求,生产能力储备是解决问题的一种途径.企业平时生产能力储备与应对突发事件的保障量之间差距较大,政府通过补贴促使协议企业拓展生产能力储备.而随储备水平的升高协议企业要求的补贴程度增大,在应急经费约束下,政府应适时选择其它的物资储备形式或生产能力储备企业,提升应急经费支出效率.  相似文献   

7.
政府委托企业代储应急物资是现实中普遍采用的一种应急物资管理策略,代储企业的努力程度对于保障应急物资的可靠供应具有关键性的作用,但由于代储企业与政府之间存在追求目标的差异,以及信息透明化方面受客观条件制约等因素,代储企业可能会因为长期的“太平无事”而产生倦怠,或者为追求经济效益而减少应有的付出,导致总体的努力程度下降,给应急条件下的物资供应带来隐患。鉴于此,论文采用供应链契约激励的理论,建立政企之间的利益博弈模型,分析政府的激励方式和激励数额对应急物资代储企业努力程度的影响,通过数值仿真寻找最优的参数设置,在此基础上,设计符合实际需要的应急物资代储激励契约,制定相应的奖惩规则,从而为政府有效管理应急物资代储企业,提高其努力程度,提升应急条件下应急物资供应保障能力提供了理论支撑。  相似文献   

8.
针对一些应急物资,采用政府企业联合储备方式储备,可以降低政府储备成本,企业也可以从中获益。本文研究政企联合实物储备的合作机理,分析了联盟参与人之间的博弈关系,建立了联盟收益模型,运用shapley值解决合作的联盟收益分配问题,最后分析了联盟的稳定性。算例分析显示在政企合作联盟中政府和企业关系类似“地主”和“农民”的关系,当企业获得的收益小于其机会成本时,企业不愿意加入联盟,这时政府需对企业进行交叉补贴来维持联盟稳定。缺货成本低于政府储备成本时,政府会考虑与企业联合储备或者选择缺货;缺货成本低于企业储备成本时,政府选择缺货。  相似文献   

9.
应急物资实物代储方式是有效降低应急物流成本和实现应急物资快速筹集的重要举措。针对政府直接储备应急物资所带来的采购和管理成本过高、巨额资金占用、物资性能降低以及因管理不善造成的应急物资浪费等问题,本文本着互利合作的原则,借助种群共生理论构建政府与应急物资代储企业之间的合作共生关系,并通过构建数学模型分析了政府与实物代储企业满足共生平衡点的稳定性条件,以解决政府在限制支付条件下如何选择应急物资代储企业的问题,为政府制定应急物资储备策略提供决策依据。  相似文献   

10.
对于政府和各类非营利性组织而言,通过合同形式储备应急救灾物资不是为了获利,而是为了应对未来可能发生的自然灾害,自然灾害的发生具有较大的不确定性,导致其对应急救灾物资的需求量具有较大的随机性.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运用供应链协调理论中的期权思想,构建期权契约数理模型,研究表明期权契约能够实现应急救灾物资供应链的协调,为了提高应急救灾物资供应链的可靠性,减少买方的缺货的概率,在商务谈判中,可以适当提高期权费用,以期实现生产厂商所生产准备的救灾物资数量大于买方的订货数量的目标.  相似文献   

11.
考虑了双渠道绿色供应链的定价决策问题.在集中式、分散式和协调合同条件下分别建立了双渠道绿色供应链的最优定价模型,给出了零售商和供应商的最优定价策略.研究表明,引入利润共享合同后零售商和供应商都会比在分散式决策下获得更多的利润.最后通过数值算例对不同条件下的模型进行了比较.  相似文献   

12.
在由一个供应商和一个销售商组成的单期两级供应链中,处于主导地位的销售商以其卖场所具有的销售能力参与供应链合作,并从销售的每一个产品中获取既定收益。同时,销售商还向供应商出售建立在产品销售量保障基础上的看跌期权,以激励供应商参与供应链合作。论文对上述情形的销售商出售看跌期权的供应链合作问题进行了研究,通过建模与优化分析,证明了在销售商提供看跌期权的供应链合作中,供应商存在唯一的最优生产批量和看跌期权采购量,以及销售商存在最优的从每一单位产品销售中获取的既定收益。论文还揭示了销售商提供看跌期权,虽然无法实现供应链协调,但可以实现供应链参与企业所获得的收益与其所承担的风险相匹配。最后,论文论证了在销售商出售看跌期权机制下,供应链存在收益损失较小的理想合作区域。  相似文献   

13.
基于产品分工的发展及供应链成员风险偏好不同的特性,构建了由多个风险规避的零部件供应商和一个组装商构成的两阶段组装供应链模型.首先,发现在各供应商均采用批发价格契约向组装商提供零部件情况下,各供应商的最优产量均小于集中决策下的最优产量;其次,引入期权契约机制对组装供应链进行了协调;最后,通过数值算例验证了期权契约协调机制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14.
本文研究的装配系统由两个供应商和一个制造商组成,其中一个供应商的成本信息为公共信息,另一个供应商的成本信息为其私有信息,制造商通过设计契约来揭示该私有信息。作为装配系统的主导者,制造商一方面以自身利润最大化为目标,另一方面希望通过系统协同来获得更多的利润。研究结果表明,制造商对两个供应商都采用批发价契约时,无法揭示供应商的私有信息;制造商对信息公开的供应商采用批发价契约,对拥有私有信息的供应商采用价格补贴契约时,可以揭示供应商的私有信息,但不能实现装配系统的整体协同;制造商对两个供应商都采用价格补贴契约时,在成功揭示供应商的私有信息的同时,也实现了装配系统的整体协同。数值分析结果表明,同制造商对两个供应商分别提供批发价契约和价格补贴契约时相比,制造商对两个供应商都提供价格补贴契约时,私有信息的揭示区间会变大,系统总利润和拥有私有信息的供应商的利润会增加,信息公开的供应商的利润会降低,制造商的利润可能增加也可能降低。  相似文献   

15.
在面临相同随机市场需求的情况下,本文对期权契约中的看涨期权与看跌期权契约进行了对比分析,以期为决策者在实际采购活动中选择不同类型的期权契约时提供决策依据。通过模型建立与求解分析,本文得出了销售商接受期权契约时,契约参数需要满足的条件及相应的订购策略;并进一步得出了两种期权契约下,供应链达到协调状态时的具体条件,分析了此时契约参数对供销双方利润的影响,继而给出了两种期权契约的适用范围以及供销双方的契约选择偏好。在此基础上,本文还给出了不同期权契约下,供销双方各自利润均不低于其自身保留利润时契约参数的取值范围,并证明了两种期权契约均可有效提高销售商的利润水平。最后,本文通过算例对上述结论进行了验证。  相似文献   

16.
小微型供应商由于产能、资金等限制,其目标可能是实现成本利润率最优,从而提高企业生存能力。基于该观察,区别于多数文献采用利润最优决策准则,本文研究由小微供应商和零售商组成的单周期供应链决策问题。小微供应商面临产出随机风险,以成本利润率最大为目标进行产能决策,零售商以利润最大为目标确定最优订购量。研究发现小微供应商的成本利润率受到自身成本偏重系数以及零售商盈利能力的共同影响,将出现亏损、合理盈利、超额盈利三种情况。并且,零售商采取不同订货策略也会对小微供应商盈利情况产生差异影响。保守(积极)订货策略下,零售商是否盈利取决于自身单位净利润能否弥补单位缺货损失(自身可盈利空间)。本文研究融合现实普遍存在的产出随机问题,为小微供应商和其他供应链成员的产能/订购决策问题提供有益的管理启示。  相似文献   

17.
考虑由一个制造商和两个竞争性供应商组成的供应链系统,其中一个供应商存在资金短缺的问题,自有资金不足以完成正常生产任务,需要通过融资获得资金完成生产。针对供应链内部和外部两种融资模式,分别构建了供应链成员的收益模型,计算了不同融资方式下的决策结果,并在此基础上对两种融资模式进行了比较分析。结果表明,资金短缺的供应商生产不确定性较低时,供应链成员所能获得的利润较高,并且内部融资下资金短缺的供应商生产积极性高于外部融资。同时发现,对融资方式偏好的不一致将导致制造商利润损失,此时制造商可以采取一定的激励措施引导供应商选择合适的融资方式以提高整体收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