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沈娟  蒋琪英  钟国清 《化学进展》2007,19(1):107-116
含锑(Ⅲ)配合物涉及到许多化学及生物化学的过程,特别是它的一些配合物具有一定的抗癌、杀菌等生物功能,其空间结构的多样性也一直吸引着人们的注意力。本文按照O供电子配体,含N供电子配体和含S供电子配体分类,系统地综述了各类锑(Ⅲ)配合物的合成方法及表征手段,介绍了锑(Ⅲ)配合物的分子结构及其晶体学参数和配位环境中孤电子对空间化学活性,展望了锑的生物无机配合物的合成与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2.
合成了金(Ⅲ)、铂(Ⅳ)和钯(Ⅱ)与标题化合物形成的五种新配合物,研究了它们的组成与有关性质、可分为含氢键的离子缔合物和含金属一氧键的混配螯合物两类.  相似文献   

3.
含双二苯基膦甲烷铜(Ⅰ)配合物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概述了含双二苯基膦甲烷铜(Ⅰ)配合物的化学进展,总结了配合物的合成方法:置换法、还原法、电化学方法和直接加成法,全面论述了双核、三核、多核和异核配合物的结构特征,探讨了该类配合物的重要荧光性质。  相似文献   

4.
合成了含双二苯基膦甲烷(dppm)和邻菲咯啉(phen)混合配体的双核铜(I)配合物[Cu(dppm)(phen)]2(NO3)2 1,并经X射线单晶结构分析表征了配合物的结构,研究了配合物的荧光光谱特征,配合物1的结构分析表明,dppm作为桥式双齿配体、phen作为双齿配体分别与铜原子形成四面体配位结构,硝酸根离子位于配合物外界.  相似文献   

5.
我们已经报道了一系列插入键合的Ru(Ⅱ)金属配合物及其酸碱性质. 在此基础上本文研究了一个含2-(苯并噁唑基)-二吡啶并[2,3-f: 2′,3′-h]喹喔啉(bdpq)的新型DNA插入键合Ru(Ⅱ)配合物,与同类配合物相比,具有良好的DNA分子光开关性质.  相似文献   

6.
含芳胺及二肽的铜(Ⅱ)配合物的结构及其应用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含芳胺及二肽的铜(Ⅱ)配合物具有良好的DNA切割活性、SOD活性和抗肿瘤活性,可作化学核酸酶、SOD模拟物及肿瘤化疗药物等应用,因而引起了国内外学者的广泛关注。本文就国内外对含芳胺及二肽的铜(Ⅱ)配合物研究的进展,尤其是该类配合物的结构及其应用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7.
本文合成了含N原子的三齿配体2,6-吡啶二噁唑啉(Pybox),由Pybox与NiCl2·6H2O和KSCN在甲醇溶液中反应制得标题配合物Ni(Pybox)(SCN)2(CH3OH),并进行了元素分析、红外光谱、电子光谱、X-射线衍射等表征.结果表明:此配合物属单斜晶系,空间群为P2(1)/n,晶体学参数为:a=7.9...  相似文献   

8.
含双二苯基膦甲烷双核铜(I)配合物的合成及性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配体取代反应合成了四种含双二苯基膦甲烷(dppm)的双铜(Ⅰ)配合物[Cu2(dppm)2L2](NO3)2(配体L分别是2,2'-联吡啶(1)、邻菲咯啉(2)、2,9-二甲基-邻菲咯啉(3)、吡啶(4)],并经核磁、热分析、光电子能谱等方法表征了配合物的性质.配合物(1)的晶体结构显示,dppm作为桥式双齿配体、联吡啶作为双齿配体分别与铜原子形成四面体配位结构,硝酸根离子位于配合物外界.  相似文献   

9.
钕(Ⅲ)和铒(Ⅲ)的氨基酸配合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合成和鉴别了Nd~(3+)、Er~(3+)与谷氨酸(Glu)、天冬氨酸(Asp)形成的四个新的配合物,其组成为Ln_4Glu_(11)ClO_4·8H_2O、Ln_4Asp_(11)ClO_4·8H_2O(Ln=Nd、Er),其中配体通过羧基的氧原子与镧系离子配位。并通过配合物的水溶液的f-f光谱,计算了能级、成键和强度等参数。  相似文献   

10.
抗菌活性;含草酰胺桥的Cu(Ⅱ)-Fe(Ⅱ)和Cu(Ⅱ)-Zn(Ⅱ)双核配合物的合成、磁性及生物活性  相似文献   

11.
甲壳胺与Cu(Ⅱ)配合物的合成与表征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在均相条件下 ,通过甲壳胺 (CTS)与CuSO4 反应合成了甲壳胺 Cu(Ⅱ )配合物 ,并用元素分析、IR、X 衍射和TGA对Cu(Ⅱ )与甲壳胺形成的配合物进行了结构表征 .不同pH值下形成的配合物有不同的构型 .在pH =7时配合物是由 1个Cu(Ⅱ )与 1个甲壳胺单元中C2 和C3 位上的—NH2 和—OH进行配合并通过羟基形成了桥式配位结构 .  相似文献   

12.
本文以四-(对氨基苯基)卟啉和N-氯乙酰缬氨酸为原料,在DMF中首次合成了一种新型的含二肽基团的四苯基卟啉,四-(对甘-缬二肽苯基)卟啉(H2L),及其Mn(Ⅲ)、Fe(Ⅲ)、Co(Ⅱ)、Ni(Ⅱ)、Cu(Ⅱ)、Zn(Ⅱ)配合物MnLCl, FeLCl, CoL, NiL, CuL, ZnL,用元素分析、红外光谱、电子光谱、荧光光谱、氢核磁共振谱和激光拉曼光谱进行了表征,研究了这些新型配合物与含N、S碱的轴向加合性质。  相似文献   

13.
以2,2′-二氨基二苯醚和4-吡啶异氰酸酯反应合成了含吡啶二脲配体(L),并分别与HgCl_2和Cd(ClO_4)2进行了配位反应,得到2个配位聚合物{[Hg(L)Cl_2]·2DMF}_n(1)和{[Cd(L)_2(H_2O)_2](ClO_4)_2·4DMF·2H_2O·2CH_3OH}_n(2),采用1H NMR、MS、FTIR和元素分析等对化合物L进行了表征。通过X射线单晶衍射技术测定了配体及2个配合物的单晶结构,结构解析表明,2个配合物均为一维链状结构。进一步考察了2个配合物的热稳定性及其对甲醇蒸气的吸附性能。  相似文献   

14.
钴(Ⅲ)配合物与DNA作用的研究   总被引:23,自引:0,他引:23  
为了考察金属配合物中配体分子平面大小对金属配合物与DNA作用模式的影响 ,用荧光法和光度法对乙二胺合钴 (Ⅲ ) ([Co(en)3]3 )、联吡啶合钴 (Ⅲ ) ([Co(bpy)3]3 )和邻菲咯啉合钴 (Ⅲ ) ([Co(phen)3]3 )与DNA的作用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Co(phen)3]3 与DNA作用时除存在静电作用模式外 ,还存在插入作用 ,而[Co(en)3]3 和[Co(bpy)3]3 主要以静电作用与DNA结合。插入作用的强弱与配合物中配体分子平面大小有关。  相似文献   

15.
在室温水溶液体系中采用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和氧电极法对比研究了α-氨基酸(N/O型)、α-氨基醇(N/O型)、羟基多元羧酸(O/O型)和多胺(N/N型)这4类不同双/多齿配体的Co(Ⅱ)配合物的氧合性能及其氧合反应的可逆性.结果表明, O/O型含羟基的羧酸Co(Ⅱ)配合物无氧合性能; N/N型多胺Co(Ⅱ)配合物有强吸氧性, 但氧合反应不可逆; N/O型配体的Co(Ⅱ)配合物的氧合性能差异较大, 其中α-氨基酸Co(Ⅱ)配合物具有明显的可逆氧合性能, 而含1个—OH的α-氨基醇Co(Ⅱ)配合物没有吸氧能力, 含有2个—OH的α-氨基醇Co(Ⅱ)配合物有微弱的吸氧能力但氧合反应不可逆.分析探讨了N/O型配体中—OH和—COOH对Co(Ⅱ)配合物可逆吸氧性能影响的机理, 根据实验结果初步认为α-氨基酸配位结构是Co(Ⅱ)配合物具有可逆吸氧性能的基本配位结构单元.  相似文献   

16.
本文合成了高氯酸钴(Ⅱ)与内、外消旋的双(正—丙基亚砜)乙烷的两个固体配合物;[Co(α-bprse)_3](ClO_4)_2·H_2O及[Co(β-bprse)_2(H_2O)_2](ClO_4)_2·H_2O(α-bprse和β-bprse分别表示外和内消旋的C_3H_7S(O)(CH_2)_2S(O)C_3H_7)。由元素分析、红外光谱、核磁共振谱、磁化率和电导等研究,指明两个固体配合物是以氧原子配位的高自旋、畸变八面体配合物,配位数为6。从合成条件及配位场参数Dq的计算说明双(正—丙基亚砜)乙烷对钴(Ⅱ)是比水还弱的配体。  相似文献   

17.
用荧光光谱法和紫外-可见吸收光谱法研究了含N,N-二(2-苯并咪唑甲基)亚胺单核镍(Ⅱ)配合物与小牛胸腺DNA(ct-DNA)作用的机理。结果表明,随着ct-DNA浓度的增加,配合物表现较强的荧光增强作用,且在不同的温度下荧光增强常数Ks随温度的升高而降低,表明配合物与ct-DNA的作用机理是静态增强过程。根据双对数方程计算出了不同温度下的结合常数K和结合位点数n。稳态荧光猝灭及溴化乙锭(EB)竞争取代实验研究表明配合物与ct-DNA可能以嵌插方式结合。吸收光谱表明配合物增加了DNA双螺旋结构的稳定性。  相似文献   

18.
手性高分子P–1由(R)-5,5′-二溴-6,6′-二(4-三氟甲基苯基)-2,2′-二正辛氧基-1,1′-联萘(R–M–1)和5,5′-二乙烯基-2,2′-联吡啶(M–2)通过Pd催化的Heck偶合反应合成得到,高分子配合物P-2和P-3由高分子P-1与Eu(TTA)3·2H2O和Gd(TTA)3·2H2O (TTA– = 2-噻吩甲酰三氟丙酮)反应生成。手性高分子P-1能发射强的蓝色荧光,这是由于手性重复单元(R)-6,6′-二(4-三氟甲基苯基)-2,2′-二正辛氧基-1,1′-联萘和单元2,2′-联吡啶通过亚乙烯基桥连形成共轭高分子结构造成的。在不同的激发波长激发下,含Eu(III)的高分子配合物P–2不仅显示高分子荧光,还可显示Eu(III) (5D0→7F2)特征荧光。含Gd(III)的高分子配合物P–3仅发射高分子荧光。基于高分子及含RE(III)的高分子配合物的荧光性质研究发现,共轭高分子并没有把能量转移到Eu(III)或Gd(III) 配合物部分,只发射它自身的荧光,含Eu(III)的高分子配合物P–2发射Eu(III) (5D0→7F2)特征荧光能量主要来源于配阴离子TTA–。  相似文献   

19.
合成了Ce(TPPO)2(TTA)2(NO3)2(Ⅰ)和Th(TPPO)2(DBM)(NO3)3(Ⅱ)两个三元配合物。通过电导、热谱、吸收光谱的测试,对它们的性质进行了研究。并运用FT-IR的差谱技术研究了三元配合物的配位特性。  相似文献   

20.
为了探索新型苯基吡唑铱(Ⅲ)配合物的电子结构与光谱性质之间的关系,采用密度泛函理论(DFT)优化了铱金属配合物(ppz)2Ir(BTZ)(1)和(ppz)2Ir(4-TfmBTZ)(2)的基态与激发态的几何结构.通过含时密度泛函理论(TD-DFT)方法计算了配合物的吸收和发射谱,指认了它们的跃迁性质.和Ir(ppz)3相比,通过引入新的辅助配体并对其修饰实现了发光颜色的调节.配合物1和2的最低能磷光发射可指认为3MLCT/3LLCT/3ILCT[π*(R-BTZ)→d(Ir)+π(ppz)+π(R-BTZ)]的电荷混合跃迁.此外,它们的磷光发射和吸收有相似的跃迁性质.MLCT主要发生在Ir(R-BTZ)片段而不是Ir(ppz)2片段.第二配体在此配合物的发光过程中起了主要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