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以1,3-二吗啉基丙烷(DMP)为配体合成了2个配合物:Hg(DMP)Cl2(1)和Zn(DMP)Cl2(2),并对其结构进行了表征。单晶X-射线结构分析表明,2个配合物中的金属离子都与2个N原子和2个Cl原子配位,形成扭曲四面体配位结构。配体和配合物对3种革兰氏阳性菌(S. aureus ATCC 25923,E. faecalis ATCC 23212和S. epidermidis ATCC 34384)和3种革兰氏阴性菌(E. coli ATCC 25922,P. aeruginosa ATCC 27853和K. pneumonia ATCC 70063)都具有抗菌活性,且在一定条件下,Hg(Ⅱ)配合物的抗菌活性超过了作为标准的磺胺异恶唑药物。  相似文献   

2.
以配体菲咯啉取代苷脲(L), 分别与CoCl2·6H2O、CuCl2·2H2O进行配位反应, 得到2个配合物{[Co(L)(H2O)3]Cl2·2H2O}n(1)和[Cu2(L)2Cl4]·3C2H5OH(2)。并用元素分析、FTIR和X-射线单晶衍射进行了表征。晶体结构表明:配合物1属于正交晶系, P212121空间群, 每个Co(Ⅱ)的配位环境为扭曲的八面体, 分别与1个配体上菲咯啉单元的2个氮原子、另外1个配体的羰基氧原子和3个水分子配位, 配合物中每个配体 L 表现为三齿配体分别与2个Co(Ⅱ)离子配位桥联形成一维链状结构。配合物2属于单斜晶系,P21/n空间群, Cu(Ⅱ)的配位环境为扭曲的四方锥形, 分别与配体上菲咯啉单元的2个氮原子和3个氯原子配位, 3个氯原子中有2个氯原子同时和2个Cu(Ⅱ)离子配位, 从而使配合物2形成双核配合物。  相似文献   

3.
以配体菲咯啉取代苷脲(L), 分别与CoCl2·6H2O、CuCl2·2H2O进行配位反应, 得到2个配合物{[Co(L)(H2O)3]Cl2·2H2O}n(1)和[Cu2(L)2Cl4]·3C2H5OH(2)。并用元素分析、FTIR和X-射线单晶衍射进行了表征。晶体结构表明:配合物1属于正交晶系, P212121空间群, 每个Co(Ⅱ)的配位环境为扭曲的八面体, 分别与1个配体上菲咯啉单元的2个氮原子、另外1个配体的羰基氧原子和3个水分子配位, 配合物中每个配体 L 表现为三齿配体分别与2个Co(Ⅱ)离子配位桥联形成一维链状结构。配合物2属于单斜晶系, P21/n空间群, Cu(Ⅱ)的配位环境为扭曲的四方锥形, 分别与配体上菲咯啉单元的2个氮原子和3个氯原子配位, 3个氯原子中有2个氯原子同时和2个Cu(Ⅱ)离子配位, 从而使配合物2形成双核配合物。  相似文献   

4.
以3-苯氧基甲基-4-(4-甲基苯基)-5-(2-吡啶基)-1,2,4-三唑(L)为配体分别合成了2个金属配合物即[Cu2L2Cl4]·2H2O (1)和 [Cd3L2(μ2-Cl)6]n·2nCH3CN (2),对其进行了红外、紫外、热重、粉末衍射、元素分析和晶体结构等表征.配合物 12 都属于三斜晶系,空间群都为P1 ,单晶结构分析表明,在配合物 1 中,中心铜(Ⅱ)原子具有畸变三角双锥构型[CuN3Cl2];配合物 2 是配位聚合物,每个重复单元有3个Cd(Ⅱ)原子和2个不同的Cd(Ⅱ)配位中心,Cd1(Ⅱ)原子具有中心对称的畸变八面体构型CdCl4N2,Cd2(Ⅱ)原子具有畸变的八面体构型CdCl4N2.  相似文献   

5.
合成了Schiff碱配体3-乙酰吡啶缩邻氨基苯甲酰腙(L1)及4-乙酰吡啶缩邻氨基苯甲酰腙(L2),并分别与HgCl2进行了配位反应,得到2个配位聚合物{[Hg(L1)Cl2]·CH3OH}n (1)和[Hg(L2)Cl2]n (2),采用1H NMR、FTIR和元素分析等手段对化合物进行了表征,并对配合物的热稳定性进行了考察。通过X射线单晶体衍射技术测定了2个配合物的单晶结构,结构解析表明,配合物1属于三斜晶系,P1空间群,配合物2属于单斜晶系,P21/n空间群。  相似文献   

6.
本文合成了2个新型Cu(Ⅱ)配合物:[Cu2(L1)2Cl4]L1 (1)和[Cu(L2)2(NO3)2(H2O)] (2),其中L1为3,6-二(苯并三唑-1-)哒嗪,L2为3-(1,2,4-三氮唑-1-)-6-氯哒嗪。配合物1的晶体属于三斜晶系,P1空间群。铜离子与3个氯原子和配体的2个氮原子形成五配位的四角锥构型,2个氯原子以μ-2方式桥联2个中心铜原子。在配合物1的晶胞中1个游离配体未参与配位。配合物2的晶体属于单斜晶系,C2/c空间群。铜原子处于五配位四角锥配位环境中。分子间氢键将2的分子结构延伸为一维链、二维网状结构,并通过分子间的π-π堆积作用进一步使配合物构型发展成三维拓扑结构。应用邻苯三酚自氧化法对本文所涉及的化合物进行了清除自由基活性测试,结果表明:这2个配体都具有较好的活性。  相似文献   

7.
间苯二胺和3-吡啶异氰酸酯在甲苯中加热回流得到双吡啶脲类配体L,然后将配体分别与CdSO4·8H2O,ZnI2,HgI2,HgCl2进行配位反应,得到4个配合物{[Cd(L)(SO4)(H2O)3]·H2O}n1),{[Zn(L)I2]·2C2H5OH}n2),{[Hg(L)I2]·C2H5OH}n3),[Hg(L)Cl2]·H2O(4),并用元素分析、FT-IR、X射线单晶衍射、粉末衍射对其进行了表征。配合物1形成一维螺旋链结构,配合物23形成一维“之”字链结构,配合物4形成32元环状结构。  相似文献   

8.
通过水热的方法合成得到2个由萘氧乙酸及咪唑配体构筑的配合物Zn(2-naph)2(imi)2 (1)和2Cu(2-naph)2(imi)2(H2O)·Cu(2-naph)2(imi)2(H2O) (2)(2-naph=2-naphthoxyacetate,imi=imidazole),它们的结构通过X射线晶体衍射、红外光谱和元素分析得到确定。在配合物1中,锌原子与来自不同2-萘氧乙酸配体中的2个羧酸氧原子和不同的咪唑分子中的2个氮原子形成了变形的四面体的几何构型。单个分子通过N-H…O氢键连接形成了一维链,然后在C-H…π弱作用下形成了三维结构。配合物2有2个独立的铜中心,它们有几乎相同的配位环境。每个铜中心都是变形的四方锥的配位构型。来自不同的2-萘氧乙酸配体中的2个羧酸氧原子和不同的咪唑分子中的2个氮原子形成了一个相对规则的四方锥赤道平面,配位水分子位于平面上方。配合物2的分子通过N-H…O和O-H…O氢键连接形成了二维结构。2个配合物的热稳定和固体荧光性质在本文中也得到了研究和讨论。  相似文献   

9.
在室温和甲醇/水溶液为溶剂的条件下,以四溴代对苯二甲酸(H2TBTA)及1,3-二(4-吡啶基)丙烷(BPP)为配体合成了[Zn(TBTA)(BPP)]n (1)和[Cd(TBTA)(BPP)2(H2O)2]n(2)2个配位聚合物,对其进行了X-射线单晶衍射、元素分析、红外光谱分析和热重等性质表征。结果表明:配合物1为二维(2D)层状网络结构;配合物2为一维(1D)链状结构;H2TBTA配体中的羧基都采取单齿模式与金属离子配位;配合物中的氢键作用对其结构的稳定性起关键作用。  相似文献   

10.
本文通过溶剂热法合成了三个基于4’-羧基-2,2’∶6’,2"-三联吡啶(HL)的单核配合物,其分子式为[ML2]·4H2O(1,M=Zn(Ⅱ);2,M=Cu(Ⅱ);3,M=Fe(Ⅱ)),并分别对其进行了元素分析、波谱、单晶和粉末衍射表征。晶体结构测试结果表明3个配合物为异质同晶结构,都属于四方晶系的I42d空间群。配合物1~3都是1个二价金属离子和2个羧基未配位且去质子化的三齿螯合配体L配位形成的单核结构,通过分子间π-π堆积和氢键作用拓展成三维超分子网络结构。由于二价Zn离子的全充满d10电子构型,配合物1与其配体相比具有明显的室温固态蓝色荧光发射性质。  相似文献   

11.
本文通过溶剂热法合成了三个基于4'-羧基-2,2':6',2"-三联吡啶(HL)的单核配合物,其分子式为[ML2]·4H2O(1,M=Zn(Ⅱ);2,M=Cu(Ⅱ);3,M=Fe(Ⅱ)),并分别对其进行了元素分析、波谱、单晶和粉末衍射表征。晶体结构测试结果表明3个配合物为异质同晶结构,都属于四方晶系的I42d空间群。配合物1~3都是1个二价金属离子和2个羧基未配位且去质子化的三齿螯合配体L配位形成的单核结构,通过分子间π-π堆积和氢键作用拓展成三维超分子网络结构。由于二价Zn离子的全充满d10配位构型,配合物1与其配体相比具有明显的室温固态蓝色荧光发射性质。  相似文献   

12.
合成并通过单晶衍射、元素分析及红外光谱表征了配合物[Ni(L)(HL)](SO40.5·3CH3OH(1)和[Cu2(L)2SO4]·1.5CH3OH(2)的结构(HL为3-甲基-2-乙酰吡嗪苯甲酰腙)。单晶衍射实验结果表明,在配合物1中,Ni(Ⅱ)中心离子与2个酰肼配体的[ONN]配位原子组配位,形成扭曲的八面体配位构型;2的最小非对称单元中含有1个独立的双核Cu(Ⅱ)配合物分子,它的2个Cu(Ⅱ)中心由2个酰肼配体中的2个O原子桥联。每个Cu(Ⅱ)离子还与L-配体中的2个氮原子和η2-SO42-阴离子中的1个O原子配位,拥有扭曲的四方锥配位构型。此外,荧光光谱表明配合物和DNA的结合能力强于配体。  相似文献   

13.
以4-甲氧基水杨醛和季戊四胺进行缩合反应得到席夫碱化合物 H4L, 然后将配体H4L分别与Ni(ClO4)2·6H2O、Cu(ClO4)2在乙醇溶液中进行配位反应, 得到2个席夫碱配合物[Ni2(L)]·DMF (1)和[Cu4(L)2(DMSO)3]·2DMSO (2)。并用元素分析、FT-IR和X射线单晶衍射进行了表征。配合物12都属于三斜晶系, P1 空间群, 配合物12都为双核配合物。初步研究了配体和配合物的体外抑菌活性, 结果表明, 配体及其配合物1和2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具有一定的抑菌活性。  相似文献   

14.
以双(4-吡啶-4-苯基)胺(BPPA)和4,4-(六氟)双(苯甲酸)(H2hfipbb)或对苯二甲酸(p-H2bdc)为配体,采用溶剂热法与M(NO3)2·6H2O(M=Co、Zn)组装合成了2个新的配合物{[Co2(BPPA)(hfipbb)2·(H2O)3]·6H2O}n(1)、{[Zn2(BPPA)2(p-bdc)2]·H2O·DMF}n(2),X射线单晶衍射测定结果表明:配合物12均为二维结构。配合物1具有新的拓扑结构。配合物2的二维结构又可以组成三维框架结构。配合物1为正交晶系,Pnna空间群,a=2.6409(2) nm,b=1.71578(13) nm,c=1.50411(11) nm,V=6.8154(9) nm3,Z=4,μ=0.571 mm-1,F(000)=2592,Dc=1.245 g·cm-3,Mr=1383.76,R1=0.0666,ωR2=0.2089(I>2σ(I));配合物2为单斜晶系,C2/c空间群,a=2.79670(9) nm,b=1.81482(6) nm,c=2.30313(7) nm,β=102.1360(10)°,V=11.4283(6) nm3,Z=8,μ=0.906 mm-1,F(000)=4944,Dc=1.391 g·cm-3,Mr=1196.85,R1=0.0398,ωR2=0.1064(I>2σ(I))。此外,热重分析表明配合物12均具有良好的热稳定性。  相似文献   

15.
在不同的条件下, 合成了2个基于刚性配体MBimB的钴配合物, 即Co2(MBimB)2Cl4·2H2O·EDA (1)和[Co(MBimB)Cl2]n (2)(MBimb=1, 3-二(2-苯并咪唑基)苯, EDa=乙二胺), 并解析了其单晶结构。在配合物1中, 2个MBimB配体采用顺式构象桥接2个钴原子, 形成双核金属杂环结构。在配合物2中, MBimB配体采用反式配位方式, 桥接2个邻近的钴原子, 形成一维链状结构。磁性研究表明:随温度降低, 配合物12均先表现为铁磁耦合, 继而表现为反铁磁耦合。同配合物2相比, 配合物1中Co…Co原子距离更短, 且存在更强的π共轭效应, 因此, 配合物1中存在更为强烈的铁磁耦合及旋轨耦合作用。  相似文献   

16.
合成并通过单晶衍射、元素分析、红外光谱表征了配合物[(Cu)(L)(Cl)]·0.5EtOH·1.5H2O (1)和{[Zn(L)(NO3)]·2CH3CN}n (2)的结构(HL为PMBP缩4-甲基水杨酰肼; PMBP=1-phenyl-3-methyl-4-benzoyl-5-pyrazolone)。单晶衍射结果表明,配合物1中,Cu(Ⅱ)离子与来自烯醇化脱质子配体L-的2个O原子和1个N原子,及1个氯离子配位,采取扭曲的平面正方形配位构型。而配合物2中,Zn(Ⅱ)离子采取扭曲的三角双锥配位构型,与来自L-的NO2电子供体,1个单齿配位的硝酸根和相邻配体吡唑啉酮N原子配位,形成沿b轴方向的一维链状结构。在310 nm紫外光激发下,配合物2在434和459 nm处有很强的荧光发射,而配体的荧光发射峰在521 nm,强度明显弱于配合物。此外,固态配体和配合物2的荧光寿命分别为7.352 8和7.755 6 μs。  相似文献   

17.
合成并通过单晶衍射、元素分析、红外光谱表征了配合物[(Cu)(L)(Cl)]·0.5EtOH·1.5H2O (1)和{[Zn(L)(NO3)]·2CH3CN}n (2)的结构(HL为PMBP缩4-甲基水杨酰肼; PMBP=1-phenyl-3-methyl-4-benzoyl-5-pyrazolone)。单晶衍射结果表明, 配合物1中, Cu(Ⅱ)离子与来自烯醇化脱质子配体L-的2个O原子和1个N原子,及1个氯离子配位, 采取扭曲的平面正方形配位构型。而配合物2中, Zn(Ⅱ)离子采取扭曲的三角双锥配位构型, 与来自L-的NO2电子供体, 1个单齿配位的硝酸根和相邻配体吡唑啉酮N原子配位, 形成沿b轴方向的一维链状结构。在310 nm紫外光激发下, 配合物2在434和459 nm处有很强的荧光发射, 而配体的荧光发射峰在521 nm, 强度明显弱于配合物。此外, 固态配体和配合物2的荧光寿命分别为7.352 8和7.755 6 μs。  相似文献   

18.
通过高氯酸亚铁,4-(咪唑-2-甲醛)丁腈和光学纯苯乙胺衍生物的自组装成功合成了2个纯手性单核自旋转换铁(Ⅱ)化合物fac-Λ-[Fe(R-L1)3](ClO4)2(1),fac-Λ-[Fe(R-L2)3](ClO4)2(2).利用X-射线单晶衍射、元素分析(EA)、红外光谱(IR)、核磁共振氢谱(1H NMR)、紫外光谱(UV)、圆二光谱(CD)等手段对配合物结构进行了表征.X-射线单晶衍射表明在化合物12中,铁(Ⅱ)金属中心与3个不对称双齿手性席夫碱配体中的6个氮原子配位形成八面体配位环境.每个结构基元中包含1个[Fe(L)3]2+阳离子和2个高氯酸根阴离子.由于铁(Ⅱ)中心周围手性配体的螺旋协调配位使[Fe(L)3]2+形成单一手性Λ构型.Fe(Ⅱ)N键长表明配合物12中的铁(Ⅱ)在低自旋状态.在[Fe(L)3]2+中,相邻配体中的苯环和咪唑环形成分子内π-π相互作用.配合物12通过分子间C-H…π相互作用形成三维超分子结构.CD光谱证实配合物12在溶液中的光学活性.磁性测试表明配合物12分别在232和250 K发生自旋转换.由于配合物12具有相同的手性空间群和类似的堆积方式和分子间相互作用,导致12表现出不同自旋转换温度的原因主要是取代基效应.  相似文献   

19.
配合物[Pd(phen)Cl2]与腺嘌呤的键合作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恩君  刘祁涛 《化学学报》2005,63(8):725-728
合成并表征了固体三元配合物[Pd(phen)Cl2] 1. 以1和DNA的组成小分子腺嘌呤(ade)反应, 获得双核配合物单晶[Pd2(phen)2(ade)2]Cl2•4.5H2O (2). 配合物2为正交晶系, 空间群为Pnma, 晶胞参数a=2.1709(9) nm, b=1.4378(6) nm, c=1.2274(5) nm, αβγ=90°, V=3.8311(3) nm3, Dc=1.729 g/cm3, Z=4, F(000)=2004, R1=0.0766, wR2=0.1526. phen配体以两个氮原子与钯(II)离子配位, 按生物学原子规范标号, ade以N(3), N(9)原子与钯(II)离子桥联配位, 形成双核混配型配合物.  相似文献   

20.
在不同的条件下, 合成了2个基于刚性配体MBimB的钴配合物, 即Co2(MBimB)2Cl4·2H2O·EDA (1)和[Co(MBimB)Cl2]n (2)(MBimB=1, 3-二(2-苯并咪唑基)苯, EDA=乙二胺), 并解析了其单晶结构。在配合物1中, 2个MBimB配体采用顺式构象桥接2个钴原子, 形成双核金属杂环结构。在配合物2中, MBimB配体采用反式配位方式, 桥接2个邻近的钴原子, 形成一维链状结构。磁性研究表明:随温度降低, 配合物12均先表现为铁磁耦合, 继而表现为反铁磁耦合。同配合物2相比, 配合物1中Co…Co原子距离更短, 且存在更强的π共轭效应, 因此, 配合物1中存在更为强烈的铁磁耦合及旋轨耦合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