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以3,5-二硝基水杨酸(H2dns)和菲咯啉(phen)为配体合成了2个新的镧配合物[La2(dns)2(Hdns)2(phen)4](1)和[La4(dns)6(phen)6](2),并对它们进行了红外分析、元素分析、热重分析和单晶结构分析。单晶衍射结果表明,配合物12均为三斜晶系,P1空间群。配合物12中La(Ⅲ)通过配体H2dns桥联分别形成双核结构和四核结构。热重和荧光分析表明:2热稳定性高于1,12均在467 nm处有最强荧光发射强度。  相似文献   

2.
以自行设计合成的兼有刚柔两性的芳香三羧酸2,4-二氧乙酸苯甲酸(H3BOABA)为第一配体,菲咯啉(phen)为第二配体,合成了2个配合物[Cd3(BOABA)2(phen)2](1),[CdNa(BOABA)(phen)](2)。用元素分析、红外光谱、热重分析等进行表征;用单晶X-衍射方法测定了配合物的晶体结构,配合物1是三金属簇的一维双链,phen修饰在两侧,大量的弱π-π堆积作用使得分子呈现出二维平面结构,配合物2是由镉、钠2种金属离子构成的(3,4,7)-连接的二维平面结构。用溴化乙锭荧光探针初步研究了它们与DNA作用的强度和模式;此外对它们的固体荧光性质进行了研究,两种配合物均表现出了较好的发光性质。  相似文献   

3.
由4-甲基-1,2,3-噻二唑-5-甲酸(HMTC,C4H4N2O2S)分别和1,3-双(4-吡啶基)-丙烷(bpp)、菲咯啉(phen)合成了2个锌配合物[Zn(MTC)2(bpp)]n1)和[Zn(MTC)(phen)(H2O)2](MTC)(2)。用元素分析、红外光谱、粉末X射线衍射、热重分析对配合物进行了表征,并通过单晶X射线衍射测定了配合物的晶体结构。结果表明:配合物1是二维网状结构,属于单斜晶系,P21/c空间群,中心金属锌(Ⅱ)离子的配位构型是扭曲的四面体结构。配合物2是二维层状结构,属于三斜晶系,P1空间群,中心金属锌(Ⅱ)离子的配位构型是变形的三角双锥结构。用溴化乙锭荧光探针法测定了配体和配合物对EB-DNA复合体系相互作用,实验结果显示无论配体还是配合物均能使EB-DNA复合体系发生不同程度的荧光猝灭,且配合物的作用强度远大于配体。  相似文献   

4.
由4-甲基-1,2,3-噻二唑-5-甲酸(HMTC,C4H4N2O2S)分别和1,3-双(4-吡啶基)-丙烷(bpp)、菲咯啉(phen)合成了2个锌配合物[Zn(MTC)2(bpp)]n1)和[Zn(MTC)(phen)(H2O)2](MTC)(2)。用元素分析、红外光谱、粉末X射线衍射、热重分析对配合物进行了表征,并通过单晶X射线衍射测定了配合物的晶体结构。结果表明:配合物1是二维网状结构,属于单斜晶系,P21/c空间群,中心金属锌(Ⅱ)离子的配位构型是扭曲的四面体结构。配合物2是二维层状结构,属于三斜晶系,P1空间群,中心金属锌(Ⅱ)离子的配位构型是变形的三角双锥结构。用溴化乙锭荧光探针法测定了配体和配合物对EB-DNA复合体系相互作用,实验结果显示无论配体还是配合物均能使EB-DNA复合体系发生不同程度的荧光猝灭,且配合物的作用强度远大于配体。  相似文献   

5.
采用水热合成的方法,在以5-(4-羟基吡啶基甲基)间苯二甲酸(H2L)作主配体、4,4’-联吡啶(4,4’-bpy)和1,2-二(4-吡啶基)乙烯(bpe)作辅配体的条件下,得到2种新颖的Zn(Ⅱ)配位聚合物{[Zn(L)(4,4’-bpy)0.5]·2H2O}n1)和{[Zn(L)(bpe)0.5]·2H2O}n2)。配合物通过单晶X射线衍射的方法进行了结构分析,并进一步通过红外光谱(IR)、元素分析、PXRD和热重分析(TG)的方法进行了表征。结构分析表明配合物1展现出的是一种三维三重互穿网络;聚合物2为二维双层结构,并进一步组合成了三重平行互穿的2D→3D的空间网络。此外,研究了配合物的荧光性质。  相似文献   

6.
在水热条件下,合成了2个配位聚合物{[Mn(Hbidc)(2,2''-bpy)(H2O)2]·1.5H2O}n1)和{[Cd(Hbidc)(phen)][Cd(phen)2Cl2]}n2)(H3bidc=苯并咪唑-5,6-二羧酸,2,2''-bpy=2,2''-联吡啶,phen=菲咯啉),并通过X射线单晶衍射、红外、元素分析、X射线粉末衍射和热重对配合物结构进行了表征。配合物1是一维无限zig-zag链结构,可以通过O-H…O和N-H…O氢键的相互作用形成三维超分子结构。配合物2也是一维无限链结构。此外,测试了配合物12的固体紫外吸收光谱和研究了配合物2的固体荧光性能。  相似文献   

7.
在水热条件下,合成了2个配位聚合物{[Mn(Hbidc)(2,2''-bpy)(H2O)2]·1.5H2O}n1)和{[Cd(Hbidc)(phen)][Cd(phen)2Cl2]}n2)(H3bidc=苯并咪唑-5,6-二羧酸,2,2''-bpy=2,2''-联吡啶,phen=菲咯啉),并通过X射线单晶衍射、红外、元素分析、X射线粉末衍射和热重对配合物结构进行了表征。配合物1是一维无限zig-zag链结构,可以通过O-H…O和N-H…O氢键的相互作用形成三维超分子结构。配合物2也是一维无限链结构。此外,测试了配合物12的固体紫外吸收光谱和研究了配合物2的固体荧光性能。  相似文献   

8.
以2-甲基-4-噻唑甲酸(HMTZA,C5H5NO2S)为配体合成了3种新型过渡金属配合物[Co(MTZA)2(H2O)2]·3H2O(1),[Cu(MTZA)2(H2O)]·2H2O(2)和[Zn(MTZA)2(H2O)2]·3H2O(3)。对配合物进行了元素分析、红外光谱和热重分析表征,用单晶X射线衍射方法测定了配合物的晶体结构。结果表明,配合物1属于单斜晶系,空间群为P21/n,中心金属Co(Ⅱ)离子的配位数为6,配位构型为略为变形的八面体;配合物2属于三斜晶系,空间群为P1,Cu(Ⅱ)离子的配位构型是一个畸变的四方锥;配合物3属单斜晶系,空间群为P21/n,中心金属Zn(Ⅱ)离子的配位构型为畸变的八面体。用溴化乙锭荧光探针法测定了配体和配合物与DNA作用的荧光光谱,结果显示无论配体还是配合物均能使EB-DNA复合体系发生不同程度的荧光猝灭,且配合物的作用强度远大于配体。  相似文献   

9.
由4-甲基-1,2,3-噻二唑-5-甲酸(HMTC,C4H4N2O2S)和菲咯啉(Phen)合成了2个铜配合物[Cu(MTC)2(H2O)2]n1),[Cu2(MTC)2(Phen)2(H2O)4](MTC)22)。用元素分析、红外光谱、热重分析、粉末X射线衍射进行表征,用单晶X射线衍射方法测定了配合物的晶体结构。结果表明,配合物1是一维链状结构,属于单斜晶系P21/c空间群,中心金属铜(Ⅱ)离子的配位构型是一个畸变的四方锥结构。配合物2属于三斜晶系,P1空间群,是一个双核结构,由2个配位水分子上的氧桥连2个铜(Ⅱ)离子形成六配位的扭曲八面体结构。用溴化乙锭荧光探针测定了配体和配合物与DNA的相互作用,结果显示无论是配体还是配合物均能使EB-DNA复合体系的荧光发生不同程度的猝灭,且配合物的作用强度大于配体,具有刚性平面辅助配体的配合物2的作用强度又大于不加辅助配体的配合物1。  相似文献   

10.
以4-吡啶-NH-1,2,3-三唑(L)为配体与ZnCl2·H2O分别在溶剂热和室温挥发条件下得到了配合物[Zn2(L)2Cl4](1)和[Zn(L)2 Cl2]·2H2O(2),并进行了红外、元素分析、单晶衍射、粉末衍射等表征。2个配合物中,超分子相互作用对于配合物的结构有很大影响。其中,配合物1由氢键和π-π相互作用形成3D堆积结构,配合物2通过氢键作用形成堆积结构。同时,在常温下研究了配体以及2个配合物的固体和液体荧光性质。  相似文献   

11.
以6-甲基-2,3,5-吡啶三酸,菲咯啉为配体与AgNO3反应,合成出2种银配合物[Ag(H2mptc)(phen)]·2H2O(1)和[Ag(H2mptc)(phen)](2)(H3mptc=6-甲基-2,3,5-吡啶三酸,phen=菲咯啉),并对其进行了红外光谱分析,元素分析,热重分析,X-射线粉末衍射分析,荧光光谱分析及X-射线单晶衍射结构分析。配合物1中的Ag(Ⅰ)采取三配位的配位方式与配体H2mptc-及phen中的N原子结合,在2中,除了3个N原子配位外,邻位羧基的O原子也参与了配位。通过计算得知配合物2是热力学上更稳定的结构。固体荧光光谱表明,12在475nm左右有最大吸收,相对配体有75nm左右的红移,均可归属于配体到金属间的电荷转移。  相似文献   

12.
以4-吡啶-NH-1,2,3-三唑(L)为配体与ZnCl2·H2O分别在溶剂热和室温挥发条件下得到了配合物[Zn2(L)2Cl4](1)和[Zn(L)2 Cl2]·2H2O(2),并进行了红外、元素分析、单晶衍射、粉末衍射等表征。2个配合物中,超分子相互作用对于配合物的结构有很大影响。其中,配合物1由氢键和π-π相互作用形成3D堆积结构,配合物2通过氢键作用形成堆积结构。同时,在常温下研究了配体以及2个配合物的固体和液体荧光性质。  相似文献   

13.
(1-甲基-1H-苯并咪唑-2-基)甲醇(HL)分别与Zn (NO32·6H2O和ZnCl2在甲醇和乙腈混合溶液中反应,生成了3个Zn(Ⅱ)配合物[Zn (HL)2Cl2](1)、[Zn (HL)2(H2O)2](NO322)和[Zn4(L)4Cl4](3)。利用元素分析、IR、热重和单晶X射线衍射对它们的结构进行分析,测试结果表明12是单核配合物,3属于四核配合物。热重分析结果表明,这些配合物具有良好的热稳定性,当温度超过180℃时结构才开始分解。荧光分析表明配合物12发生了红移现象,当配体失去质子H后,配合物3发生了明显的蓝移现象。配合物123的量子产率分别为1.00%、0.78%和2.04%,荧光寿命分别为2.306 0、2.283 6和3.039 9 ns。因此,可以通过使配体失去质子H形成多核配合物来增强荧光寿命。  相似文献   

14.
采用水热合成的方法,在以5-(4-羟基吡啶基甲基)间苯二甲酸(H2L)作主配体、4,4''-联吡啶(4,4''-bpy)和1,2-二(4-吡啶基)乙烯(bpe)作辅配体的条件下,得到2种新颖的Zn(Ⅱ)配位聚合物{[Zn(L)(4,4''-bpy)0.5]·2H2O}n1)和{[Zn(L)(bpe)0.5]·2H2O}n2)。配合物通过单晶X射线衍射的方法进行了结构分析,并进一步通过红外光谱(IR)、元素分析、PXRD和热重分析(TG)的方法进行了表征。结构分析表明配合物1展现出的是一种三维三重互穿网络;聚合物2为二维双层结构,并进一步组合成了三重平行互穿的2D→3D的空间网络。此外,研究了配合物的荧光性质。  相似文献   

15.
以菲咯啉和3,5-二甲基-1-羧甲基-4-吡唑甲酸为配体,合成了2个新的配合物[Cd(Hcmdpca)2(phen)(H2O)](1)和[Cu2(Hcmdpca)2(phen)4(NO32]·4H2O(2)(H2cmdpca=3,5-二甲基-1-羧甲基-4-吡唑甲酸;phen=菲咯啉),并用红外光谱、元素分析、热重分析和X射线单晶衍射结构分析等对其进行了表征。配合物12都属于单斜晶系,12的空间群分别为C2/cP21/c。配合物1的镉离子采取七配位的方式,Hcmdpca-阴离子桥联2个镉离子形成一个双核结构;这些双核结构单元间通过分子间氢键及π-π相互作用构成一个三维的超分子结构。配合物2是一个由2个分立的单核铜配阳离子构成的独立单元,铜离子位于一个畸变的八面体构型中;这些单核铜配阳离子和硝酸根通过静电引力和分子间氢键作用,进一步形成一个三维的超分子结构,而溶剂水分子填充在该结构的空隙中。此外还考察了12的热稳定性和固体荧光性质。  相似文献   

16.
采用普通溶液法和水热法分别合成了2个金属-有机配位聚合物:{[Cu(Ts-5-AIPA)(phen)(H2O)]·H2O}n1)和[Cd(Ts-5-AIPA)(phen)]n2)(Ts-5-AIPA=N-对甲苯磺酰-5-氨基间苯二甲酸根,phen=菲咯啉),并用红外光谱、热重和X射线单晶衍射对配合物的结构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2个配合物均为单斜晶系,配合物1P21/c空间群,配合物2C2/c空间群;2个配合物均为一维链状结构,再通过氢键和π-π堆积作用形成三维超分子结构。另外,还研究了2个配位聚合物的荧光性质。  相似文献   

17.
柔性三齿配体1,3,5-tris(imidazol-1-ylmethyl)-2,4,6-trimethylbenzene(TITMB)和1,3,5-tris(triazol-1-ylmethyl)-2,4,6-trime-thylbenzene(TTTMB)与金属镉(Ⅱ)和锌(Ⅱ)分别反应,合成了配合物{[Cd3(SO44(TITMB)2(H2O)4][Cd(H2O)6]·2CH3OH}n1)和{[Zn(TTTMB)(HCOO)2]·CH3OH}n2)。配合物12均采用单晶X射线衍射、红外光谱、固态荧光、热重分析和元素分析进行了表征。在配合物1中,存在着由硫酸根离子和Cd(Ⅱ)构成的一维链,其再与配体TITMB配位形成二维层状结构,[Cd(H2O)6]2+位于层与层中间平衡电荷。配合物2具有典型的63二维蜂窝状拓扑结构。配合物1和2中的二维层状结构,均通过氢键作用延伸成为三维结构。配合物12均具有较高的热稳定性,并且在固态下释放蓝色荧光。  相似文献   

18.
柔性三齿配体1,3,5-tris(imidazol-1-ylmethyl)-2,4,6-trimethylbenzene(TITMB)和1,3,5-tris(triazol-1-ylmethyl)-2,4,6-trime-thylbenzene(TTTMB)与金属镉(Ⅱ)和锌(Ⅱ)分别反应,合成了配合物{[Cd3(SO44(TITMB)2(H2O)4][Cd(H2O)6]·2CH3OH}n1)和{[Zn(TTTMB)(HCOO)2]·CH3OH}n2)。配合物12均采用单晶X射线衍射、红外光谱、固态荧光、热重分析和元素分析进行了表征。在配合物1中,存在着由硫酸根离子和Cd(Ⅱ)构成的一维链,其再与配体TITMB配位形成二维层状结构,[Cd(H2O)6]2+位于层与层中间平衡电荷。配合物2具有典型的63二维蜂窝状拓扑结构。配合物12中的二维层状结构,均通过氢键作用延伸成为三维结构。配合物12均具有较高的热稳定性,并且在固态下释放蓝色荧光。  相似文献   

19.
本文用水热法合成了2个稀土配位聚合物[M(tddc)(NO3)(H2O)4]·2H2O[M=Eu (1),M=Dy (2)],并对它们进行了元素分析、红外光谱、热重等分析,研究了它们的荧光性质,并用X-射线单晶衍射测定了配合物的单晶结构。两者的晶系都属于三斜晶系,P1空间群。荧光实验表明配合物1在常温下具有很强的荧光。  相似文献   

20.
在水热条件下利用H4ddb配体合成了3个过渡金属配合物[Co2(ddb)(phen)2(H2O)6]·3H2O(1),[Co(ddb)0.5(bpy)0.5(H2O)3]n2)和{[Ag(dpe)]·0.5(H2ddb)·H2O}n3)(H4ddb=3,3'',4,4''-四羧基偶氮苯,bpy=4,4''-联吡啶,dpe=1,2-二(4-吡啶基乙烯)),并用元素分析、红外光谱、X射线粉末衍射、X射线单晶衍射对其进行了表征。配合物1为双核结构,基于丰富的氢键作用扩展形成三维超分子网结构。配合物2为基于钴离子通过ddb4-配体以μ4η1,η1,η1,η1的配位模式连接而成的二维网结构。配合物3是由Ag(Ⅰ)离子与dpe配体形成的直链结构,客体分子H2ddb2-通过氢键作用将其扩展为三维超分子结构。此外还研究了配合物1~3的荧光性质和热稳定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