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基于芘的单体荧光光谱振动结构与其所处环境极性的相关性, 研究了碱金属氯化物对β-环糊精(β-CD)空腔微环境的影响。盐类的引入导致β-CD空腔极性减小, 芘/β-CD包络物形成常数增大。结果表明疏水相互作用是包络物形成动力之一; 盐类的引入除改变溶液的离子强度, 还与β-CD分子间存在着特殊的相互作用, 后者是导致环糊精空腔性质变化的根本原因。详细探讨了盐与β-CD分子间的作用本质。  相似文献   

2.
荧光光谱和吸收光谱研究脂肪醇与β-环糊精的相互作用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选择芘作为光谱探针, 用荧光光谱和吸收光谱法研究了一些水溶性脂肪醇与β-环糊精(β-CD)间的相互作用。结果表明, 一元醇使得β-CD空腔极性减小, 芘-β-CD包络物的形成常数增大; 而多元醇具有相反的效应, 指出醇与β-CD端羟基间的氢键作用是导致这些效应的本质原因。  相似文献   

3.
孙延春 《化学研究》2008,19(1):95-97
通过荧光光谱法和^1HNMR研究了水溶液中β-环糊精(β-CD)与TritonX-100形成的超分子包络物.结果表明,在溶液中β-CD与TritonX-100形成了1:1二元包络物.25℃时超分子包络物的表观稳定常数为(3.04±0.22)×10^4L/mol.TritonX-100疏水性端包结在β-CD空腔内.  相似文献   

4.
用聚氧乙烯辛基酚醚(OP)作荧光探针研究了OP和β-环糊精(β-CD)的相互作用.结果表明,OP分子的正辛基基团和苯基基团被包络在β-CD空腔内;用1-溴代萘(BN)分子作磷光探针进一步考察了OP与β-CD分子的缔合方式及对BN分子所产生的空间效应,OP分子的正辛基以绕曲的方式位于β-CD空腔中,因空间效应使β-CD空腔进一步包络BN的能力下降.  相似文献   

5.
通过测定十六烷基三甲基氯化铵(CTAC)+H_2O和CTAC+β-环糊精(β-CD) +H_2O体系在298.15K时的电导和密度,计算了一系列重要的热力学参数,如临界胶 束浓度、胶束离解主工、CTAC分子碳链从β-环糊精水溶液到胶束的转移自由能、 CTAC的标准偏摩尔体积以及CTAC和β-CD形成的包络物的计量比和包络常数等,结 果表明,β-CD对CTAC的胶束化有较显蓍的影响,由于CTAC的疏水碳链被β-CD空腔 包络,CTAC的热力学活度降低,削弱了其胶束的生成,但是,β-CD及其包络物基 本上不参与CTAC胶束的生成,而且一旦胶束形成,包络物对CTAC的胶束性质也没有 明显的影响,在简单模型的基础上不参与CTAC胶束的生成,而且一旦胶束形成,包 络对CTAC的胶束性质也没有明显的影响,在简单模型的基础上,计算了CTAC分子碳 链进入β-CD疏水空腔的CH_2基团的数目,从另一方面证明β-CD与CTAC分子形成了 包络物,当β-CD的浓度较高时,包络物的计量比为2∶1。  相似文献   

6.
荧光光谱法研究α-溴代萘与β-环糊精2:2重叠包络物的形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张勇  黄贤智 《化学学报》1997,55(1):69-75
本文用荧光光谱法研究了α-溴代萘(α-BrNp)在β-环糊精(β-CD)水溶液中与β-CD的相互作用。实验结果表明这一相互作用所引起的体系的荧光光谱的变化反映了两个1:1的α-BrNp-β-CD包络物分子可以在一定的条件下进一步形成一种2:2的重叠包络物。  相似文献   

7.
利用光谱法研究了β-环糊精(β-CD)与杀鼠剂溴敌隆(BRD)的超分子作用, 结果发现二者可形成1∶1的超分子包络物, 室温下包络常数为357.7 L/mol. 通过相关数据和对4-羟基香豆素的对比试验初步探索了溴敌隆和β-环糊精的包络模式, 应该是溴敌隆结构中的疏水基团4-羟基香豆素母环或者溴代联苯基进入了β-环糊精的疏水空腔之中从而形成超分子包络物. 实验还观察到这种包络作用可以大大增敏溴敌隆的荧光. 据此, 建立了水溶液中测定溴敌隆的荧光光度法并考察了影响二者包络作用的因素. 在优化的条件下, 线性范围为8.0×10-8~1.0×10-5 mol/L, 检出限2.5×10-8 mol/L. 该方法用于渠水中微量溴敌隆的测定, 回收率为92.2%~109.4%.  相似文献   

8.
以酚酞作为光谱探针,采用紫外-可见光谱滴定法测定了β-环糊精(β-CD),单(6-脱氧-乙二胺)-β-环糊精(en-β-CD),单(6-脱氧-二乙基三胺)-β-环糊精(dien-β-CD),七(2,3,6-三-O-甲基)-β-环糊精(TM-β-CD),七(2,6-二-O-甲基)-β-环糊精(DM-β-CD),2-羟丙基-β-环糊精(HP-β-CD) 在25 ℃时,pH=10.5缓冲液中与两种印楝素客体分子所形成超分子配合物的稳定常数.结果表明,多种弱相互作用力协同作用于环糊精的配位过程,主-客体间的尺寸匹配决定所形成配合物的稳定性,环糊精衍生物的取代基影响主体配位能力.6种环糊精主体化合物对印楝素客体分子的包合能力的大小为:HP-β-CD> en-β-CD≈dien-β-CD>β-CD> DM-β-CD≈TM-β-CD.对印楝素A和B给出相似的键合能力.  相似文献   

9.
用紫外吸收光谱、稳态荧光、荧光各向异性和动态光散射等方法研究了2,2′-p-亚苯基-双(5-苯基噁唑) (POPOP)分子与环糊精(CD)的相互作用. 结果表明, POPOP分子在浓度较低时与β-CD形成1:2的包合物, 在浓度较高时可以进一步诱导β-CD形成纳米管结构. 同时发现, POPOP分子也可以诱导γ-CD形成纳米管结构. 对比于β-CD, POPOP分子在γ-CD水溶液中的荧光发射峰, 不仅有明显的红移而且也缺失了精细结构, 呈现较宽的大包峰. 这是由于POPOP分子成对进入γ-CD空腔形成了激基缔合物的缘故. pH和温度效应实验进一步表明, POPOP诱导β-CD形成的纳米管在pH大于12和温度高于331 K的环境下不能稳定存在.  相似文献   

10.
通过表面张力法、浊点法、硫氰酸钴铵显色法和1H NMR研究了β-环糊精(β-CD)对聚氧乙烯十二烷基醚(PL)的包结作用. 结果表明, β-CD可与PL形成2∶1和3∶1型两种超分子包结物, 表现出不同的物理化学性质. PL的疏水性烷基链被包络进β-CD空腔中, 形成了2∶1的超分子包结物;PL的亲水性聚氧乙烯基链被包络进β-CD空腔中, 形成了3∶1的超分子包结物. 结合实验结果, 通过比较β-CD和PL分子的大小, 提出了β-CD对PL分子两种可能的包结模式.  相似文献   

11.
本文概述了近年来国内外报道的关于环糊精(CD)超分子包络物的相变温度与热释出行为和主客体结构之间的关系.基于这些文献中热重、差示扫描量热和气相色谱耦合时间飞行质谱等方法提供的CD超分子包络物的热力学数据比较发现,在超分子包络物中CD与客体的相变温度及客体的释出形式依赖于客体被包结前的物相与主客体分子间相互作用的强度.客体的类型如:形态、结构、极性和体积等都会影响主客体之间的相互作用,进而导致包络物展现不同的相变和热释出温度.而且,主客体分子间的相互作用越强,超分子包络物的释出温度越高.  相似文献   

12.
β-环糊精与神经递质的包络作用及其结构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以氢醌(HQ)为探针,用循环伏安法(CV)研究了神经递质(neurotransmitters) 分子与—环彻精(β-CD)单元的包络作用.通过在β-加倍饰电极界面上神经递质对 被包络的HQ的抑制效应,求得各神经递质与β-CD的表面包络常数,该常数因神经 递质所含官能团的不同而不同,且随链长的递增呈现有规律的递增.以甲基橙(M0) 为探针,用紫外—可见光谱法(UV)证明溶液中神经递质分子与β-CD能有效包络, 包络常数及其与神经递质分子结构的关系与循环伏安法的测定结果一致.量子化学 的服法计算得到了神经递质分子与β--CD单元包络的结构.理论计算和实验结果表 明:疏水相互作用、范德华力及氢键等多种非共价链的弱相互作用协同贡献于包络 物的形成,主客体间的结构匹配及溶剂效应对包络物的稳定性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3.
以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和荧光光谱法研究了非水溶性meso-四-(2-噻吩基)铜卟啉(简称Cu—TTP)与四种环糊精α—CD、β—CD、γ—CD、TM—β—CD相互作用形成的超分子体系,结果表明Cu-TTP与TM-β-CD形成了1:2的包结物,而与其它三种环糊精主要形成1:1的包结物。在α—CD、β—CD、γ-CD三种母体环糊精中,α—CD与Cu—TTP的包结常数最大;β-CD与其衍生物TM-β-CD相比,TM-β-CD与Cu—TTP的包结常数较大。本文对四种环糊精和Cu-TTP的包结机理作了初步探讨。为铜卟啉和环糊精的相互作用及其超分子体系的研究提供了基础。  相似文献   

14.
β-环糊精存在下直链脂肪醇诱导1-溴萘室温磷光光谱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了β-环糊精(β-CD)溶液中直链脂肪醇(A)诱导1-溴萘(1-BrN)的室温磷光光谱性质.结果表明,三元包络物中1-BrN分子的磷光起初随醇中碳原子数的增加而增强,正戊醇对磷光呈现最大的敏化作用,随后从正己醇至正辛醇,磷光强度逐渐下降.测定了包络物组成和稳定常数,发现1-BfN和A:β-CD包络物的结合强度是三元包络物磷光强弱的决定性因素,并从三元包络物可能的结构解释了醇分子大小对室温磷光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在β-环糊精(β-CD)溶液中, 加入阴离子表面活性剂(AS)可诱导1-溴萘(1-BrN)发射强的室温磷光(RTP)。组成测定表明溶液中形成了稳定的1:1:1/1-BrN:β-CD:AS三元包合物。光谱和溶液表面张力分析显示阴离子表面活性剂的疏水性烷基链有一部分被包合在β-CD空腔内, 未被包合部分则绕曲在β-CD腔口处从而为空腔内1-BrN分子的磷光提供了有效保护。因该三元包合物带有阴离子极性头基, 其沉淀可均匀分散在溶液中, 形成了稳定的乳状液。得到了稳定的RTP。  相似文献   

16.
β-环糊精在分析化学中的应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综述了β-环糊精(β-CD)在分析化学中的应用及发展状况,内容有β-CD协同增敏,对映体拆分,β-CD诱导室温磷光法及应用,β-CD及其衍生物的荧光增强效应,测量痕量金属,传感器,模拟酶及超分子化合物,β-CD包络物性质的研究。  相似文献   

17.
采用相溶解度法研究了β-环糊精(β-CD),及其衍生物羟丙基-β-环糊精(HP-β-CD)、磺丁基醚-β-环糊精(SBE-β-CD)、单6-脱氧-氨基-β-环糊精(NH2-β-CD)和单6-脱氧-乙二胺-β-环糊精(en-β-CD)对灯盏花乙素的增溶作用,并测定了主-客体分子形成包合物的平衡常数。结果表明,当灯盏花乙素与上述5种环糊精形成可溶性包合物时,对应的相溶解度曲线均为AL型,说明其与环糊精的包合比均为1∶1;多种弱相互作用力协同作用于环糊精的包结配位过程,环糊精衍生物的取代基影响了主-客体配位能力。5种环糊精主体化合物对灯盏花乙素客体分子的增溶能力的大小为:en-β-CD>NH2-β-CD>HP-β-CD>SBE-β-CD>β-CD。  相似文献   

18.
唐波  马骊  初春 《化学学报》2002,60(10):1834-1840
利用稳态荧光法研究了β-环糊精(β-CD)与新型抗炎药物萘丁美酮(NAB) 间的超分子相互作用,探讨了直链醇(ROH)对该超分子体系的影响。研究表明无 论体系中是否含有直链醇,β-CD和萘丁美酮均形成1/1的超分子包合物其表观结合 常数K_(app)随醇碳链长度的增长而逐渐减小。将这一现象归因于醇对β-CD疏水性 空腔的竞争作用,而非β-CD/NAB/ROH三元包合物的形成所致。荧光猝灭实验表明 水相中β-CF增敏萘丁美酮荧光是源于其疏水性空腔对萘丁美酮激发单重态的屏蔽 效应。直链醇的加入抑制了该效应,从而进一步证实了醇对β-CD空腔的竞争作用 确实导致萘丁美酮被置换到水相中。利用β-CD对萘丁美酮的包结作用使其荧光显 著增大这一特性,建立了水相中高灵敏度测定萘丁美酮的荧光光度法,线性范围为 0~3.0μg·mL~(-1),检测下限1.05 ng·mL~(-1)。常用药物赋形剂对测定不产生 干扰。应用本法测定片剂中萘丁美酮含量,结果令人满意。  相似文献   

19.
以酚酞作为光谱探针,采用紫外-可见光谱滴定法测定了β-环糊精(β-CD),单(6-氧-α-麦牙糖)-β-环糊精(6-G2-β-CD) 和单[2-氧-(2-羟丙基)]-β-CD)d 25℃时,pH=10.5缓冲液中(0.025mol/L)与几种旨肪族手性客体分子所形成超分子配合物的稳定数学,结果表明,多种弱相互作用力协同作用于环糊精的配位过程,主-客体间的尺寸匹配决定所形成配合物的稳定性,环糊精衍生物的取代基影响主体配位能力,对于尺寸较小的客体分子配位能力的大小一般为2-HP-β-CD<6-G2β-CD,另一方面,3种环糊精主体化合物对一些脂肪族客体分子也现出一定的手性识别能力,对(+)-异构体给出相对较强的键盒能力,其中,2-HP-β-CD对(+)/(一)-樟脑的配位选择性为1.25。  相似文献   

20.
5-邻硝基苯-10,15,20-三苯基卟啉-环糊精超分子体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中性磷酸盐缓冲溶液中,以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荧光光谱法和1HNMR法研究了一种人工合成的非水溶性卟啉5-邻硝基苯-10,15,20-三苯基卟啉(简称o-NTPP)与3种母体环糊精α-CD、β-CD、γ-CD和β-CD的两种衍生物2,3,6-三-甲氧基-β-CD(TM-β-CD)、羧甲基-β-CD(CM-β-CD)之间相互作用形成的超分子体系,结果表明o-NTPP与TM-β-CD形成了1∶2的包结物,而与其它4种环糊精均形成1∶1的包结物。利用双倒数曲线法计算了o-NTPP-CD超分子体系的包结常数(k),同时对包结常数大小进行了比较,从而判断出5种环糊精对o-NTPP包结能力的大小,其中TM-β-CD表现出最强的包结能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