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 毫秒
1.
研究了在美国BNL/AGS上能量10.7AGeV的197Au离子诱发核作用,报告了EMU–01国际合作实验关于射弹核碎裂和产生粒子密度等最新实验结果.  相似文献   

2.
3.
用多源理想气体模型和三火球模型分析并计算了能量在40,80,158 AGeV下中心Pb-Pb碰撞中所产生的(A)和(A)强子的横质量分布和快度分布,发现模型计算的结果与NA49合作组的实验结果相一致.  相似文献   

4.
用含再散射效应的简单的强子输运模型,研究了AGS能量(14.6AGeV/c)下p+p、p+Au和Si+Au反应的K++比值,再现了该比值由P十P到Si十Au不断增长的实验事实.CERN能量(200AGeV/c)和AGS能量下,K++比值相近的实验事实也得到了解释.  相似文献   

5.
用多源理想气体模型和三火球模型分析并计算了能量在40,80,158AGeV下中心Pb-Pb碰撞中所产生的Λ和■强子的横质量分布和快度分布,发现模型计算的结果与NA49合作组的实验结果相一致。  相似文献   

6.
基于三火球模型, 用蒙特卡罗方法计算了40和158 AGeV能量下Pb-Pb碰撞中产生的Λ, 和Ξ-强子的横质量分布。在计算中发现射弹核火球、 中心火球和靶核火球在横向有明显的扩展, 并且模型计算的结果与NA49合作组的实验结果相一致。Transverse mass distributions of Λ, , and Ξ- produced in Pb Pb reactions at 40 and 158 AGeV are described by an expansive three fireball model. A transverse expansion is observed in our calculation. The calculated results, by the expansive three fireball model, are in agreement with the experimental data of NA49 Collaboration.  相似文献   

7.
用强子和弦级联模型LUCIAE系统地研究了相对论性p+p和Pb+Pb碰撞中φ介子产生.在模型框架内实验测得的158AGeV/cPb+Pb碰撞中φ介子产额相对于同能量p+p碰撞的增强现象,依赖于弦发射胶子的集体效应和奇异夸克压低约化两机制,在一定程度内能得到解释.  相似文献   

8.
在14.6—200AGeV的束流能区内,系统研究了氧离子(16O)诱发乳胶核(Em)和硫离子(32S)诱发金核(197Au)中心相互作用中末态产生粒子多重数谱的局域特征,给出了离散对平均多重数、入射能量和碰撞中心度的依赖以及阶乘矩F2随能量和中心度的变化,考查了局域赝快度窗口中多重数分布参数化的有效性,分析了归一化方差对窗口的依赖关系,估计了中心碰撞下粒子发射源数目.  相似文献   

9.
基于两体碰撞过程的能量与角动量守恒,推导出Xe26+离子与Au原子碰撞过程,单离子的L壳层空穴产额与离子动能的理论关系.实验测定了动能2.4-3.6Me V的Xe26+离子入射Au靶,产生的Xe的L-X射线谱,获得了射线产额与离子入射动能的实验关系.结果表明,碰撞过程产生Xe L壳层空穴的同时,产生了一定数目的 M壳层空穴,导致L壳层空穴平均荧光产额显著变大,在实验能量范围,空穴产额的理论值与射线产额的实验值存在较好的一致性.  相似文献   

10.
激光氦离子源产生的MeV能量的氦离子因有望用于聚变反应堆材料辐照损伤的模拟研究而得到关注.目前激光驱动氦离子源的主要方案是采用相对论激光与氦气射流作用加速高能氦离子,但这种方案在实验上难以产生具有前向性和准单能性、数MeV能量、高产额的氦离子束,而这些氦离子束特性是材料辐照损伤研究中十分关注的.不同于上述激光氦离子产生方法,我们提出了一种利用超强激光与固体-气体复合靶作用产生氦离子的新方法.利用这种方法,在实验上,采用功率密度5×10~(18)W/cm~2的皮秒脉宽的激光脉冲与铜-氦气复合靶作用,产生了前向发射的2.7 MeV的准单能氦离子束,能量超过0.5 MeV的氦离子产额约为10~(13)/sr.二维粒子模拟显示,氦离子在靶背鞘场加速和类无碰撞冲击波加速两种加速机理共同作用下得到加速.同时粒子模拟还显示氦离子截止能量与超热电子温度成正比.  相似文献   

11.
实验研究了超强激光与平面薄膜Cu靶的相互作用中,在靶背法线方向产生的离子能量分布.实验中采用固体核径迹探测器CR39和Thomson谱仪相结合测量离子能谱.实验中同时测量到了质子和C4+、C3+、C2+和C1+离子.实验结果表明:离子沿着靶背法线方向发射,离子在一定能量处出现截断;在固体核径迹探测器CR39上可以看出碳离子信号比质子信号弱,质子的产额远高于碳离子,质子对碳离子有屏蔽作用;在相同发次中C4+、C3+、C2+和C1+离子随着荷质比的增大,相应离子的截止能增加.  相似文献   

12.
用2D3V PIC粒子模拟方法得到了超短脉冲超强激光与固体靶相互作用中高能离子产生的图像,并对其机理进行了研究。在靶前后表面都观察到了高能离子的产生,并诊断了离子能谱。模拟结果表明,在靶前表面所产生的高能离子,角分布较大,在向靶内输运过程中会损失能量;在靶后表面产生的高能离子,定向性很好,能获得很高的能量。模拟得到的离子能量和实验观测结果在量级上相符。  相似文献   

13.
 用2D3V PIC粒子模拟方法得到了超短脉冲超强激光与固体靶相互作用中高能离子产生的图像,并对其机理进行了研究。在靶前后表面都观察到了高能离子的产生,并诊断了离子能谱。模拟结果表明,在靶前表面所产生的高能离子,角分布较大,在向靶内输运过程中会损失能量;在靶后表面产生的高能离子,定向性很好,能获得很高的能量。模拟得到的离子能量和实验观测结果在量级上相符。  相似文献   

14.
介绍了离子-原子碰撞过程中双微分绝对截面的计算方法.利用符合技术测量了中能区C3++Ne碰撞系统的纯电离微分绝对截面.将实验结果与多体经典蒙特卡罗方法计算结果进行对比后发现,纯电离截面随入射能量变化的趋势基本一致,对理论与实验产生差异的原因作了分析.对多重电离的电离机制分析表明:高价态的反冲离子主要来自于俄歇贡献;随着入射能量的升高,电子-电子间的库仑作用也逐渐显现.此实验方法可以用于相同实验装置上的各种反应出射道的绝对截面测量,入射离子种类及入射离子能量范围将得到拓展.  相似文献   

15.
报道Arq++Ne(q=8, 9, 11, 12)碰撞体系中多电子转移过程,得到了多组实验测量电荷交换截面数据,讨论入射离子电荷交换截面、反冲离子产生截面与入射离子电荷态、能量以及散射离子电荷态的关系,并且将实验结果与Arq++Ar碰撞体系进行对比研究.在修正分子库仑过垒模型的基础上,对实验现象做了合理的解释.  相似文献   

16.
利用同步辐射产生的真空紫外光和反射式飞行时间质谱仪,在超声冷却条件下测量了1,2-环氧辛烷在光子能量9.8~16.6 eV能区的光电离解离过程,获得了不同能量光子作用下的电离解离产物。通过测量各离子的光电离效率曲线,得到了主要碎片离子的出现势。结合G3理论计算得到了母体离子、中性碎片及离子碎片的结构与能量,通过对比实验测量值与理论值给出了1,2-环氧辛烷的光电离解离通道.  相似文献   

17.
介绍了离子-原子碰撞过程中双微分绝对截面的计算方法.利用符合技术测量了中能区C3++Ne碰撞系统的纯电离微分绝对截面. 将实验结果与多体经典蒙特卡罗方法计算结果进行对比后发现,纯电离截面随入射能量变化的趋势基本一致,对理论与实验产生差异的原因作了分析. 对多重电离的电离机制分析表明:高价态的反冲离子主要来自于俄歇贡献;随着入射能量的升高,电子-电子间的库仑作用也逐渐显现. 此实验方法可以用于相同实验装置上的各种反应出射道的绝对截面测量,入射离子种类及入射离子能量范围将得到拓展. 关键词: 离子-原子碰撞 绝对截面 纯电离  相似文献   

18.
采用位置灵敏探测器和散射离子-反冲离子飞行时间技术测量了900?keV的Sq++H2碰撞产生的H+碎片的能量分布,实验表明部分Hr+2发生解离.基于蒙特卡罗方法,建立了程序模拟离子与分子碰撞中的反冲离子飞行时间谱.模拟结果与实验(S2++H2,S2++He)测量到的TOF谱进行了分析比较,并进行了定性讨论.  相似文献   

19.
孟彩荣  李晓琳  段麦英 《中国物理 C》2004,28(11):1165-1169
报道了4.5AGeV/c 24Mg与核乳胶碰撞中产生的簇射粒子的赝快度分布,结果表明,分布宽度和峰值位置明显依赖于靶核尺寸.用柱模型对赝快度分布进行了分析,MonteCarlo方法计算得到的结果基本符合实验数据的走向,并重现了实验数据中的涨落现象.  相似文献   

20.
在核吸收与随动者吸收理论的基础上, 给出了在有QGP相变情况下高能重离子碰撞中的J/Ψ微分产生截面,并用其讨论了CERN的NA50合作组给出的入射动量为158 AGeV/c 的Pb-Pb碰撞中的J/Ψ反常抑制现象。理论较好地解释了实验结果。On the basis of nuclear and comover absorption theories, we have derived out the differential cross section of J/Ψ production in high-energy heavy-ion collisions under the situation that QGP phase transition occurs, and analyzed the experimental data of NA50 Collaboration at CERN in Pb-Pb collisions at 158 AGeV/c. Our theory favors the data well.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