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庐山第四纪环境演变和地貌发育问题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庐山地区第四纪气候变冷主要发生在晚更新世,当时1,000米以上的山地有过冰缘环境,发生寒冻风化及融冻泥流作用。孢粉、古动物群、古土壤及古雪线资料说明庐山在第四纪早、中期没有发育冰川的条件。叶家垄和大校场冲沟的典型沉积剖面的分析未发现冰川信息。在庐山大量存在的是湿热地区的地貌遗迹,不存在冰川遗迹,并讨论了庐山地貌发育史问题。  相似文献   

2.
中国全新世大暖期的气候波动与重要事件   总被引:180,自引:0,他引:180  
根据70年代以来中国全新世孢粉及其他古植物、古动物、古土壤、古湖泊、冰芯、考古、海岸带变化等多方面研究资料,推断中国全新世大暖期(Megathermal)出现于8。5—3ka BP,延续达5.5ka,其间有多次剧烈的气候波动与寒冷事件。8.5—7.2ka BP为不稳定的暖、冷波动阶段,伴随着降水增加和植被带的北迁西移。新石器文化的迅速发展。7.2—6ka BP为稳定的暖湿阶段,即大暖期的鼎盛阶段(Megathemal Maximum)。夏季风降水及新疆与蒙古,北方降水显著增加,植被空前繁茂,为仰韶文化的盛期。6—5ka BP是气候波动剧烈,环境较差的阶段,出现强降温事件,影响文化发展。5ka BP后,气候和环境较前改善,文化遗址数量猛增。4.0ka BP左右,气候一度恶化,出现大洪水灾害,此后直到3ka BP左右气候仍相当暖湿。  相似文献   

3.
中国全新世大暖期鼎盛阶段的气候与环境   总被引:59,自引:0,他引:59  
本文根据孢粉、古土壤、古湖泊、冰芯、考古、海面等变化,重建了全新世大暖期鼎盛阶段(7.2—6.0kaBP)的气候与环境。恢复了大暖期盛期的植被带、气温、降水以及海面变化等。认为其时华南温度比今高1℃,长江流域高2℃,华北、东北以及西北可能高3℃,青藏高原南部达4—5℃,冬季升温幅度更大于年平均温度。百年级的增暖相伴夏季风的扩张和冬季寒潮的衰退,植被带北迁西移,内蒙、新疆、青海和西藏普遍出现高湖面指示着降水量有较大幅度的增长。中国东部则在6.5—5.0kaBP间出现全新世中的最高海面,约高于现今1—3m,导致沿海地区约7×10~4km~2被海水所淹,达到全新世最大海侵范围。  相似文献   

4.
选用了青岛大扁藻、亚心型扁藻、中肋骨条藻和小新月菱形藻四种海藻, 进行一氧化氮(NO)对其生长影响的实验, 初步从化学角度研究了一氧化氮对海洋浮游植物生长的具体影响规律. 结果发现: (1) 一次性加入不同浓度NO或每天两次加入不同浓度NO, 这四种藻的生长在f/2或f/50培养液中均显示出明显的促进或抑制作用; (2) NO对海洋浮游植物生长的影响均呈峰形, 不同浮游植物有不同的最佳NO峰值, 这与NO对高等植物生长的作用效果是基本一致的; (3) 一氧化氮对实验中所用的青岛大扁藻(非赤潮藻)与中肋骨条藻和小新月菱形藻(赤潮藻)的影响情况是不同的; (4) 提出“NO阈”的观点. 这些都可能为赤潮发生机理的研究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5.
藻类天线系统广谱捕光、快速高效传能的特点使其成为自然界最理想的光合捕光系统.藻类天线系统内多种孤立色素蛋白聚集高分辨晶体结构测定使研究实现了微观水平,然而,藻类天线系统是多种藻胆蛋白和连接多肽有机组成的完整功能体,为建立局部微观结构和整体功能的联系,包括连接多肽在内的复合物研究将是突破点之一.藻类天线色素蛋白聚集体的脱辅基蛋白和连接多肽通过弱相互作用对色团光谱性质调制,实现了藻类天线系统由周边向核心“漏斗”式高效捕光和传能系统,因此,研究聚集体弱相互作用组装、脱辅基蛋白对色四光谱的微观调制是具有普遍意义的问题;同时对人工光能转换系统金色天线的设计和组装具有指导意义.无论是光合生物还是人工光能转换系统,天线系统和反应中心空间及能量优化匹配是实现高效光能利用的关键.生命系统在实现特定生物学功能时伴随的结构运动是普遍现象,这一现象的分子水平观察成为当前前沿性研究问题.藻类天线系统在类囊体膜上的运动性是近期观察到的事实,动态变化的机理、形态、驱动力、传能途径和方向以及生物学意义是有待深入探索的问题.  相似文献   

6.
本文采用直流电弧等离子体喷射化学气相沉积法(DC Arc Plasma Jet CVD),在氢气和氩气的高温等离子体作用下直接分解硝酸镁,在Mo衬底上制备了单晶MgO纳米带,并采用SEM、TEM及XRD等测试手段进行了形貌与结构表征,研究了生长时间对MgO纳米带形貌的影响。结果表明,生长时间为0.5 min时,生长出顶部带有Mo纳米颗粒的“蝌蚪状”MgO纳米带,而整个纳米结构被较多的非晶MgO覆盖;当生长时间增加到2 min时,顶部的Mo纳米颗粒几乎脱落,同时长出若干个纳米带,形成“树枝状”;生长时间进一步增加到5 min时,形成完整的“带状”,其宽度约30~50 nm;而生长时间达到12 min时,纳米带又转变为“棒状”。机理分析表明,Mo催化VLS生长模式和VS生长模式共同作用下生长了MgO纳米带。另外,通过FTIR谱结合PL谱分析了缺陷及其引起的光致发光性能。由于MgO纳米带存在低配位氧离子(OLC2-)空位等结构缺陷,具有紫蓝发光特性,而随着生长时间的增加,结构缺陷变少,随之紫蓝发射峰强度变弱。本文首次采用该方法制备了单晶MgO纳米带,该方法工艺简单,生长速率快,是非常经济、有效和环境友好的方法。  相似文献   

7.
李璇  黄炯鹏  张一帆  石磊 《化学进展》2023,35(1):88-104
自石墨烯被发现以来,二维材料研究成为一个新的研究热点。当二维材料制备成一维纳米带结构后,由于宽度方向上的限域效应和边缘结构的差异,导致其具有区别于二维材料的独特的电学、光学和磁学性质,因此逐步成为科学家关注的焦点。本文主要介绍了石墨烯、石墨炔、联苯烯、氮化硼、黑磷、过渡金属二硫族化合物等二维材料的一维纳米带的结构、制备方法和性能研究。首先讨论了二维材料制备成一维纳米带后的结构与性能的改变;其次,着重阐述了典型的纳米带制备方法,包括“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两种策略,如二维片层刻蚀、打开纳米管、化学合成、化学气相沉积、外延生长及碳纳米管限域生长等方法,实现可控制备指定纳米宽度与具有特定边缘结构的纳米带,最终获得不同于其二维材料本体的特殊性能。最后,总结了不同方法制备纳米带的优缺点,提出了需要克服的困难和挑战,并展望了未来的研究方向,希望能引起国内外同行的广泛关注。  相似文献   

8.
草类是地球的主要植被 ,它的生长环境多种多样 :从高山到海洋、从湿地到荒漠、从南方热带雨林到北方冰冻雪原、从庭院到野外 ,草类可以说无处不在 .其生长期有长有短 ,有的极难栽培 ,有的又很容易生长 ,生命力十分顽强 .有史以来 ,人类就对草类进行着广泛地利用 ,如放牧、采药和造纸 .尤其在中国 ,世代流传着神农尝百草的传说 .明朝药学家李时珍成就了“本草纲目”的历史宏篇 ,成为中华民族对全人类最伟大的贡献之一 .社会进入科学技术高度发展的时代 ,返朴归真、回归大自然变成人们的时尚和追求 ,“绿色”成为人类特别的钟爱 ,而草类呈现的…  相似文献   

9.
杭州老虎洞窑古陶瓷成分的化学计量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支持向量机算法研究了与杭州老虎洞古陶瓷有关的两个断源、断代问题。作为化学计量学的~种新型分类算法,支持向量机在小样本问题上表现出良好的泛化能力,与特征选择方法结合,可以有效处理样本少,特征多的问题。本研究综合利用支持向量机、特征选择算法和其它化学计量学算法研究了杭州凤凰山麓万松岭附近的古窑遗址和“传世哥窑”的断源、断代问题,证明老虎洞窑与郊坛下窑产品截然不同,万松岭附近地面收集瓷片样本是老虎洞窑宋代地层的瓷片滑落所致,而“传世哥窑”样品可能是老虎洞窑元代时的产品。实验表明:支持向量机算法与化学分析相结合可以成为研究古陶瓷断源和断代问题的一种新方法。  相似文献   

10.
草类是地球的主要植被,它的生长环境多种多样:从高山到海洋、从湿地到荒漠、从南方热带雨林到北方冰冻雪原、从庭院到野外,草类可以说无处不在.其生长期有长有短,有的极难栽培,有的又很容易生长,生命力十分顽强.有史以来,人类就对草类进行着广泛地利用,如放牧、采药和造纸.尤其在中国,世代流传着神农尝百草的传说.明朝药学家李时珍成就了“本草纲目”的历史宏篇,成为中华民族对全人类最伟大的贡献之一.  相似文献   

11.
寿才明 《化学教育》2001,22(5):28-32
(1)当前,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受到社会各界的普遍关注,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迅速成为教育热点。其中,“中小学生普遍存在心理问题”得到人们的认同。其主要表现在:①中学生进入高中学习后,随着身体发生的巨大变化,思想、行为等都有较大的改变,心理上经历着幼稚和成熟的混杂和交替及高中段学习、升学是人生的转变点,使得很多学生在学习上承受着过重的心理负担和课业负担。②社会变革,新旧体制转换、独生子女家庭、单亲家庭、社会传媒等也带来了很多心理问题。③高中段学习教材以系统阐述知识为主,对问题的剖析较为具体,在教学要求上除理解掌握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外,还需掌握知识网络和知识规律,更多地考虑和突出学习能力的要求。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明显暴露出各学科隐患的学习心理问题,通常直接表现在学习认知上和非认知上的严重两极分化。  相似文献   

12.
李军  冯杰  李文英 《物理化学学报》2009,25(7):1311-1319
神府东胜(SD)煤的液化是我国能源多元化战略的重要环节, 然而由于我国西部煤种中的显微组分在液化过程中表现出的差异性, 传统煤化学知识无法解释神府东胜煤惰质组(SDI)和镜质组(SDV)在液化过程中表现出有别于我国东部煤对应煤种的性质; 此外, 由于煤结构基础理论上的局限, 镜质组和惰质组的热化学差异无法由常规热分析得到解释. 为了获取神府东胜煤镜质组和惰质组在液化过程中的差异性, 在建立两种煤岩显微组分平均分子模型的基础上, 应用分子力学、分子动力学和量子化学对所构建分子结构模型的成键特征及其在热化学环境中的变化做了定性分析, 模拟了由不同显微组分生成气、油和焦的过程. 结果表明, 在煤受热初始裂解释放CO2的过程中, SDI的活性高于SDV, 但这一过程对SDV和SDI的大分子骨架结构基本无影响. 在进一步的裂解中, 根据键级分析发现, SDV的化学键发生断裂的数目远大于SDI, 当SDV已基本裂解成小分子化合物时, SDI还需要进一步裂解才能形成小分子化合物, 而且SDV和SDI的裂解产物存在着差别, SDV以脂肪烃和单环芳烃为主, SDI以双环芳烃为主. 把量子化学计算推测的裂解小分子碎片与热重-质谱(TG-MS)实测结果进行对比, 证明了理论上的裂解过程与实验结果相吻合.  相似文献   

13.
“南永1井”礁相碳酸盐的O,C同位素组成可分为四段,它们的δ~(18)O(‰)和δ~(13)C(‰)平均值分别为:(Ⅰ)-5.0,-0.5;(Ⅱ)-7.7,-5.3;(Ⅲ)-6.4,-2.8;(Ⅳ)1.3,2.1.(Ⅱ)段的δ~(18)O值波动曲线以变化频率低、幅度小为特征,与布容期冰期-间冰期存在对应关系;(Ⅲ)和(Ⅳ)段的δ~(18)O和δ~(13)C值之间有正相关,在成因上与白云石化有关。△~(87)Sr和Pb同位素组成同样存在四分的特点。整个钻孔岩芯中△~(87)Sr的最大值和最小值以及全部正值都出现在第Ⅱ段。第Ⅳ段的Pb,sr同位素均呈现变化波动频繁的特点,在白云石化阶段有高μ值的Pb带入。礁相碳酸盐的O,C,Sr和Pb同位素组成记录了南海第四纪古气候、古环境变迁的历史。  相似文献   

14.
《化学教育》1997,18(Z1):73-78
第Ⅰ卷(选择题,共85分)一、选择题(本题包括5小题,每小题2分,共10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下列1—5小题中都隐含着2个数字,请比较前后这两个数字的大小,用A表示“大于”,B表示“小于”,C表示“等于”,D表示“不能肯定”1.氨水与氯水中离子的种类()2.NH;离子与P。分子中的键角()3.等物质的量乙烷与乙炔完全燃烧常温常压下放出的热量()4.常温下,都是PH—11的KOH溶液和KCN溶液由水电离出的OH-离子浓度()5.CH3COOH分别跟H—18O—C2H5和H—16O—C2H5起酯化反应,两者生成的水中H218O的质量分…  相似文献   

15.
单原子合金是指活性金属原子分散在Cu、Ag或Au载体上所构成的催化剂,近年来已成为单原子催化研究中的一颗“新星”.单原子合金上孤立活性位点与载体金属的电子结构不同,具有奇异的电子结构,故通常表现出独特的催化行为.目前尚缺乏一种可靠的单原子合金催化特性描述符.本文系统地考察了甲烷、丙烷和乙苯在15种Rh、Ir、Ni、Pd和Pt掺杂Cu(111)、Ag(111)和Au(111)单原子合金上初始C-H键活化.密度泛函计算表明,烷基C-H键的活化能垒与d带中心和H原子吸附相关较差,而与反应能之间相关性较好.理论分析表明,C原子在顶位的吸附与C-H活化过渡态之间存在着轨道相互作用的相似性,不仅涉及到σ对■轨道给予,也涉及dxy/dyz轨道的π反馈.据此,C原子吸附能与甲烷、丙烷和乙苯C-H键活化能也具有很强的相关性(R2>0.9).  相似文献   

16.
以TiO2纳米粒子为主催化剂, 采用“浸渍-还原法”构筑了铜、镍共负载的二氧化钛基光催化系统。以苯为起始原料, H2O2为氧化剂, 研究了Cu/Ni助催化剂对TiO2可见光催化制取苯酚性能的影响并对Cu/Ni助催化剂的作用机制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 在可见光照射下, 纯TiO2纳米粒子对苯氧化制取苯酚反应没有催化活性。铜、镍的引入可以明显地增强TiO2可见光催化制取苯酚的活性。当使用负载有铜、镍的TiO2作为催化剂时, 苯酚的产率可达到18%。结果还表明Cu、Ni之间存在着很强的协同作用。在该协同作用下, Cu、Ni共负载的TiO2纳米粒子表现出了较单一金属负载的TiO2纳米粒子高得多的光催化活性。  相似文献   

17.
北京大气颗粒物污染本地源与外来源的区分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下载免费PDF全文
提出了一种新的元素示踪法, 用于估算和区分北京大气颗粒物污染的主要组成矿物气溶胶的外来源和本地源. 通过采集、分析具有代表性的、可覆盖北京所有地区的气溶胶、地面扬尘以及外来源代表地区内蒙多伦等地的表层土, 发现气溶胶中元素比值Mg/Al是区分北京地区矿物气溶胶本地源与外来源有效的元素示踪体系. 矿物气溶胶即沙尘、硫酸盐和硝酸盐为主的无机污染气溶胶, 和有机污染气溶胶同是北京大气颗粒物的重要组成部分, 其中矿物气溶胶占总颗粒物(TSP)的32%~67%, 占细粒子(PM2.5)的10%~70%, 在沙尘暴期间分别高达74%和90%. 根据元素示踪法, 首次估算出北京地区矿物气溶胶中本地源与外来源的相对贡献量. 春季外来源占TSP的62% (38%~86%), 占PM10的69% (52%~90%), 占PM2.5的76% (59%~93%); 冬季外来源占TSP的69% (52%~83%), 占PM10的79% (52%~93%), 占PM2.5的45% (7%~79%); 而在夏季和秋季, 外来源仅占~20%. 外来源在冬春季对北京矿物气溶胶的贡献要高于夏季, 这显然与冬春季气候差异有关. 沙尘暴期间外来源贡献最高达97%, 成为北京大气颗粒物的主要来源.  相似文献   

18.
改进教学提高教学质量已经成为全体教师非常重视的问题,这也正是国家对我们的要求。过去本刊已刊登过有关化学教学中钻研教学大纲、钻研教材,及如何改进实验,改进教法等方面的宝贵经验,这些都有助于教学质量的提高。除此以外,我认为如何通过提高化学测验题的质量来提高教学质量也是不可忽视的。我想在这方面谈谈我的体会,请同志们指正。在凯洛夫教育学中最后一章(201页)曾指出:“测验应该是鼓舞学生的一种手段,使他们经常有系统的每日学习知识、技能、技巧,并使这三者完美化;测验也是培养学生及时的慎密的准确的完成作业的习惯的手段。……对于学生知识及其整个作业的考查,是教学过程中不可缺少的一环,其必要性也和教学过程其他各个环节是一样的。考查既能帮助达成学习知识的高度自觉性和正确性又能使学生彻底的和牢固的记住知识。”以前对这些体会不够,因此在测验中往往流于形式,到某一阶段或学期终了出几个题目,评出分数就算完了,没有了解它的真正意义。我认为要达到测验的目的,关键问题在于测验题的质量。测验不应该机械地要求学生背诵某某元素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或某某物质的制法用途等,而应当包含着高度的思想内容和科学内容。应当在领导同学深入复习的基础上拟定出良好的试题,进行测验。一.测验题要有综合性,使先后学得的知识联系起来  相似文献   

19.
林坚  王晓东  张涛 《催化学报》2016,(11):1805-1813
CO氧化可能是多相催化领域最常见的反应,它不仅能作为探针反应研究催化剂结构、反应活性位等,而且在诸多实际过程如空气净化、汽车尾气污染物控制、燃料电池所用氢源净化等扮演重要角色.最早的 CO氧化催化剂为霍加拉特剂,其组分主要为 CuO与 MnO2混合氧化物,然而在实际应用过程中存在低温活性低、吸湿易失活等缺点.1987年, Haruta等发现湿化学法制备的氧化物负载 Au催化剂表现出非常高的低温 CO氧化活性及耐水稳定性,其 Au粒子以纳米尺度分散,进而引发了催化研究领域的“淘金热”及纳米催化研究热潮.而 CO氧化通常作为考察 Au催化剂结构性质的探针反应,也成为考核其它金属催化剂是否具有高活性的判据之一. Pt族金属上 CO氧化反应从 Langmuir等研究开始至今已有100多年,然而低温下该金属催化剂活性与 Au催化剂相比要低一个数量级.本质原因为 Pt族金属上 CO吸附较强, O2吸附与活化受到抑制,而该步骤被认为是 CO氧化的速控步,因而表现出较低的催化活性.通常 Pt族金属催化剂需要100oC以上 CO才能脱附, O2进而得以吸附.目前研究人员采取多种策略,其基本原则为削弱 Pt族金属上 CO吸附强度或者提供其它活性位供 O2吸附与活化.本综述将概括近十年来Pt族金属催化剂 CO氧化研究进展,主要总结室温甚至超低温条件下的研究成果.高活性 CO氧化催化剂主要是通过采用可还原氧化物为载体或助剂,或者改变催化剂表面性质如使表面富 OH基物种来形成. Au催化剂的研究发现,改变金属粒子尺寸极有可能获得不同寻常的催化性能,而常规的 Pt族金属催化剂研究主要是在纳米尺度.近期人们发现逐渐减小 Pt族金属粒子尺寸,从纳米到亚纳米甚至单原子时,其电荷状态逐渐呈正价形式,这有利于削弱其 CO吸附强度.此外,可通过增强金属载体间的相互作用,改变金属载体接触方式,如从核壳到交叉结联结构,构筑出更多的金属载体界面,使得 O2更容易吸附与活化或稳定更多的 OH基物种进而在此界面与吸附的 CO反应.伴随着表征技术的发展, CO氧化机理的认识也更加深入,这给催化剂的设计带来更多新的思路.(1)改变 CO吸附活化位,将 CO吸附活化位从金属转移到载体上,从而大大降低 CO吸附强度,活化的 CO物种在反应过程中容易溢流到金属载体界面处,这甚至有利于超低温度下(–100oC左右) CO氧化.(2)改变 O2活化形式. O2通常在 Pt族金属上容易以解离氧原子形式存在,通过改变载体、金属载体界面性质使得 O2以分子氧形式活化,如形成超氧或过氧物种,这有利于降低 CO氧化的活化能垒,进而提高其低温甚至超低温下 CO氧化活性.今后,设计并合成出在超低温度下能够氧化 CO的 Pt族金属催化剂将成为 CO氧化催化剂研究的重要方向之一.  相似文献   

20.
随着全球环保意识的加强,开发具有环保可持续且高能量密度的能源逐渐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近年来,金属-空气电池凭借其高的能量密度作为能源存储器件已经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最重要的是,此类电池的反应物为空气中的氧气,并不需要辅助设备对其储存,使得无论在质量和体积方面均优于其他二次电池.尤其锂空气电池凭借其高的理论比容量11140 Wh/kg,比现有锂离子电池高出1–2个数量级,且有质量轻便等优势,成为近几年的研究热点.然而,考虑到金属锂资源的短缺和金属钠与其具有相似的物理化学性质,因此呼吁用金属钠取代金属锂,钠-空气电池作为未来的储能器件引起了广大研究者的兴趣.但是,钠空气电池目前的实际应用仍存在很多问题:充放电过程中产生过高的过电位,循环寿命低,电解液不稳定,粘结剂的不稳定性,空气正极的结构以及外界操作环境条件等.解决这些问题的一种重要途径就是寻找合适的催化剂和设计合理的电极结构.催化剂的加入既可以增强其氧还原(ORR)及氧析出(OER)活性又可以通过调控电极的结构,为氧气、电子和离子的运输提供更多的通道,从而加速ORR和OER进程.基于粘结剂的不稳定性,需设计一体化的正极材料.由于碳纤维布作为柔性集流体具有高的机械强度和电化学稳定性好的优点,因此本文使用水热处理和热处理两步法在碳纤维布上原位生长Co_3O_4纳米线(Co_3O_4 NWs),制备柔性、无粘结剂的一体化正极材料(COCT)用于钠空气电池.本实验以硝酸钴为主盐,尿素为矿化剂,氟化铵为络合剂,通过120°C热处理5 h在碳纤维布上生长Co_3O_4NWs的前驱体,然后经过400°C热处理2 h得到一体化柔性电极材料并用于钠空气电池,该材料表现出优异的电化学性能:充放电过程产生较低的过电位;高的放电比容量4687 m Ah/g,碳纤维布作为正极放电容量是1113.7 m Ah/g;能稳定循环62圈(碳纤维布作为正极循环16圈).这些优异的性能可归功于Co_3O_4 NWs高的催化性能和多孔性效应:(1)由于Co_3O_4 NWs紧密地附着在碳纤维布表面,形成了快速的电子传导通道,因而具有优异的电子传导性;(2)Co_3O_4 NWs之间的空隙以及多孔结构增加了反应的活性面积和活性位点,这种结构有利于氧气和离子的运输以及电解液的扩散,从而加速ORR和OER进程;(3)COCT电极结构能为放电产物和反应物提供更多的存储位置,从而提高了放电容量和倍率性能.结果证实,钠空气电池的放电产物是过氧化钠和超氧化钠的混合物.加入催化剂后,放电产物的形貌发生了变化:当碳纤维布作为正极材料时,放电产物的形貌是片状的;COCT电极作为正极材料时,放电产物沿着Co_3O_4 NWs生长.这种柔性一体化正极材料的应用,为柔性钠空气电池器件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