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白花茵陈挥发油主要化学成分及抑菌作用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水蒸气蒸馏法从白花茵陈中提取挥发油.出油率为3.2%.利用GC—MS—DC联用方法,在最佳分析条件下.共分离出51个峰.并对其化学成分进行了分析.鉴定出了45个化学成分,鉴定率为88.24%.其主要成分为:百里香酚(thymol)58.43%、香荆芥酚(carvacrol)19.29%、异己烷(isohexane)2.74%、甲基香荆醚(methyl catvacryiether)2.67%、乙酸牦牛儿酯(geranylacetane)0.96%、甲基百里醚(methyl thymyiether)0.73%、对-聚伞花素(p—cymene)0.34%等.并对白花茵陈挥发油的部分抑菌作用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2.
对不同生境夏蜡梅营养器官的总黄酮和总绿原酸含量进行测定,并分析了与环境因子之间的相关性.结果表明:(1)夏蜡梅不同营养器官的总黄酮含量叶片最高,其它器官的含量很低;总绿原酸含量叶、根中的含量较高,其它器官也有一定的含量.3个不同海拔高度夏蜡梅叶片的总黄酮与总绿原酸含量呈极显著的正相关.(2)夏蜡梅7个居群叶片总黄酮含量在3.4979%~5.1779%,其中大雷山2个居群的含量高于临安居群,差异极显著;7个居群叶片总绿原酸含量变化范围为2.6991%~4.5873%,大雷山2个居群的含量也高于临安居群.不同居群叶片的总黄酮和总绿原酸含量具有显著性正相关.(3)通径分析显示,影响夏蜡梅叶片总黄酮和总绿原酸含量的主要因子为氮、有机质和C/N.(4)聚类分析结果为大雷山是夏蜡梅叶片高总黄酮和总绿原酸含量的适生区域.  相似文献   

3.
干玫瑰花挥发性成分的提取及GC-MS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用水蒸气蒸馏法提取干玫瑰花的挥发性物质,测得玫瑰花挥发性物质的含量为8.60%(w/w)。利用GC—MS法分离鉴定出28种化学成分。用峰面积归一化法通过化学工作站数据处理系统得出各化学成分在挥发性成分中的相对含量,约占总成分的82%以上。  相似文献   

4.
对瑶药长柄瓜馥木Fissistigma oldhamii var.longistipitatum的化学成分进行分离鉴定,同时运用网络药理学研究其抗痛风的多成分、多靶标、多途径作用机制。采用硅胶、Sephadex LH-20、ODS等多种柱色谱以及制备型HPLC等现代分离技术对长柄瓜馥木化学成分进行分离纯化,根据其理化性质、NMR波谱技术进行结构鉴定;并对分离得到的化学成分进行生物信息学手段分析。从长柄瓜馥木中分离得到18个化合物,结构鉴定为:鹅掌楸碱(1)、氧代克列班宁(2),oxobuxifolina(3),观音莲明碱(4),O-甲基芒籽碱(5),芒籽香碱(6),4,5-Dioxodehydroasimilobine(7),缺碳金线吊乌龟二酮B(8),胡椒内酰胺A(9),胡椒内酰胺C(10),马兜铃内酰胺AIa(11),马兜铃内酰胺Allla(12),goniothalactam(13),goniopedaline(14),马兜铃内酰胺BⅢ(15),5,6,7,8-四甲氧基黄酮(16),5,8-二羟基-6,7-二甲氧基黄酮(17),Methylpedicin(18)。网络药理学研究分析发现长柄瓜馥木可能通过5,8-二羟基-6,7-二甲氧基黄酮、goniothalactam、5,6,7,8-四甲氧基黄酮、观音莲明碱等活性成分,作用于GAPDH、白介素-6(IL-6)、VEGFA、MAPK1、SRC等靶点,调节TNF通路、Toll样受体通路、PI3K-Akt通路等信号通路发挥抗痛风作用。  相似文献   

5.
子午岭野菊花挥发油的化学成分及抑菌活性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利用GC—MS联用法对野菊花挥发油的化学成分进行了分析研究.在最佳分析条件下.共分离出39个化学成分.鉴定出了其中的38个.主要成分为:萜类、酚类、有机酸及其酯等化合物.对挥发油的抗菌活性进行了初步研究.为今后对野菊花药理活性的研究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6.
濒危植物夏蜡梅光合生理生态特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摘要:采用遮荫的方式设置3个光照梯度:全光照(CK)、37%全光照(37%RI)和10%全光照(10%RI),于2007年7月中旬,对上述光环境中的夏蜡梅(Sinocalycanthus chinensis)幼苗的光合作用参数、叶绿素荧光参数进行测定,结果表明:3种光环境下,夏蜡梅的净光合速率日变化均为“双峰”曲线,CK和37%RI光环境下,午休现象明显;最大净光合速率的大小是37%RI>CK>10%RI;日均净光合速率的大小是37%RI>10%RI>CK.叶绿素荧光参数的日变化表明,10%RI光环境下光抑制现象不明显;37%RI光环境下在午间发生了明显的光抑制,但是光合机构可以恢复.全光照环境下发生了长期的光抑制,光合机构受到不可恢复的伤害.在夏蜡梅自然群落中,于2006年7月、10月和2007年4月下旬的晴朗天气,测定了群落冠层和林下2种光环境下夏蜡梅的净光合速率日进程,并与其主要伴生植物进行比较.7月夏蜡梅冠层的净光合速率日进程呈“双峰”曲线,有明显的“午休”现象;林下夏蜡梅则表现为“单峰”曲线;在4月和10月夏蜡梅及其伴生植物净光合速率日进程均呈“单峰”曲线.夏蜡梅3个季节的日均净光合速率的平均值比其它伴生植物低,在群落内种间竞争中将处于不利地位.  相似文献   

7.
研究香港瓜馥木Fissistigma uonicum生物碱类化合物的抗肿瘤细胞活性。采用硅胶、ODS、MCI、Sephadex LH-20等多种柱色谱及制备型高效液相色谱等现代分离技术对香港瓜馥木的化学成分进行分离纯化,并根据其理化性质、NMR波谱技术进行结构鉴定。同时采用MTT比色法筛选对两种不同肿瘤细胞(HepG-2,SGC-7901)的有效抑制浓度。从香港瓜馥木的95%乙醇提取物中分离得到17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1)鹅掌楸碱,(2)氧代克列班宁,(3)subsessilina,(4)芒籽香碱,(5)7-oxodehydrocaaverine,(6)O-methylmoscatoline,(7)观音莲明碱,(8)4,5-dioxodehydroa-similobing,(9)降赛法拉二酮B,(10)aristololactam AIIIa,(11)goniokpedaline,(12)穆坪马兜铃酰胺,(13)顺式阿魏酸酰对羟基苯乙胺,(14)对羟基桂皮酰酪胺,(15)Gusanlung C,(16)5,6,7,8-tetramethoxyflavone,(17)(+)-丁香脂素。化合物芒籽香碱,goniokpedaline,对羟基桂皮酰酪胺是从瓜馥木属中首次分离得到,其余化合物均从该植物中首次分离得到。结果表明生物碱氧代克列班宁、O-methylmoscatoline、aristololactam BIIIa、对羟基桂皮酰酪胺对HepG-2显现了很好的细胞毒活性,化合物O-methylmoscatoline、观音莲明碱、aristololactam AIIIa对SGC-7901有明显的细胞毒活性。  相似文献   

8.
研究了菊科植物林泽兰(Eupatorium lindleyanum DC.)中丰富的三萜类化学成分,采用溶剂萃取和各种正反相色谱技术分离纯化,利用高分辨质谱,一维及二维核磁共振等技术鉴定其结构。共分离鉴定得到8个三萜类化合物,其中一个新三萜类化合物:eucalyptic acid(Ⅰ)、eucalyptic acid B(Ⅱ)、eucalyptolic acid(Ⅲ)、麦珠子酸(al-phitolic acid,Ⅳ)、桦木酸(betulinic acid,Ⅴ)、3β,30-二羟基-羽扇豆醇酸(3β,30-dihydroxyiup-20(29)-en-28-oic acid,Ⅵ)、3β-羟基-30-降羽扇豆烷-20-酮-28-酸(platanic acid,Ⅶ)、山楂酸(maslinic acid,Ⅷ)。所有化合物均为首次从该种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9.
本文对新疆昆仑山地区薄荷叶中挥发性成分进行了研究.用水蒸气蒸馏法(SD)提取了薄荷叶的挥发油.得到的挥发油采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GC-MS)对各成分进行了鉴定,确认了26种挥发性化学成分,挥发油出油率为0.28%,(1R,2S,5R)-2-异丙基-5-甲基环己醇为薄荷叶挥发油的主要成分.  相似文献   

10.
通过简化、优化现有的SD大鼠睾丸支持细胞分离纯化方法,获得高纯度大量的支持细胞。选用15d的雄性SD大鼠,处死取出睾丸,采用0.25%胰蛋白酶消化的一步消化法分离支持细胞,置于35℃、5%CO2和100%湿度空气的CO2培养箱中进行培养。24h后用20mmol·L-1的Tris-HCl处理细胞,并用油红O、HE染色和Feulgen染色观察对培养的支持细胞进行鉴定。分离纯化的支持细胞纯度达到90%以上,纯化获得的细胞其形体结构与支持细胞一致。因此,一步消化法可以获得高纯度的支持细胞。  相似文献   

11.
黑种草籽挥发油化学成分的GC-MS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毛细管气质联用法对黑种草籽挥发油化学进行了研究,共确认了其中20种成分,占精油总含量的94.2%,其主要化学成分为异长叶烯(Isolongifolene),桧萜(Sabinene),百里醌(Thymoquinone),4-甲基-1-(异丙基)-3-环己烯-1-醇(3-cyclohexn-1-ol,4-methly-1-(1-methylethyl)-)等。  相似文献   

12.
薰衣草挥发油化学成分的GC-MS分析   总被引:31,自引:0,他引:31  
彩和毛细管气质联用法薰衣草挥发油化学成分进行了研究,共确认了其中21种成分,占精油总含量的96.55%,其主要化学成分为芳樟醇(Linalool),乙醇芳樟酯(Linalyl acetate),4-甲基-1-(1-异丙基)-3-环已烯-1-醇(3-Cclohexen-1-o1,4-mthey1-1-1(1-methylethyl)-),乙酸薰衣草酯(Lavandal acetate)等。  相似文献   

13.
柑皮挥发油对衣蛾驱虫作用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用水浴回流法从柑皮中提取挥发油,分离并签定出16种组分,主要组分为橙皮甙等黄酮类化合物,同时进行了挥发油对衣蛾驱虫作用的实验.实验显示,不同浓度的柑皮挥发油均对衣蛾有较强的驱避及杀伤作用.柑皮挥发油气.味芳香,对人体无毒,价廉,不污染环境,有着很好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4.
龙井茶的香气成分分析与比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通过蒸馏萃取(SDE)提取6种龙井茶(西湖龙井商品1、西湖龙井商品2、西湖龙井评比优质品、龙井村、钱塘、龙坞)的香气成分,采用色相色谱(GC)和气相色谱质谱联用(GC/MS)分析鉴定香气成分,分离出100个峰,鉴定出62种香气成分,分别占香气总量的41.73%,32.11%,24.26%,29.73%,22.13%,33.36%. 分析比较6种茶香气总量和各成分含量的差异,结果显示,6个龙井茶样的香气总量和成分含量差距较大,以龙井村产区的龙井茶香气总量最多,钱塘和龙坞香气总量相对较少,6种茶共有成分有18种,但各自含量不同,每种茶中发现有其他茶中不含有的特征成分.  相似文献   

15.
为探究不同还原糖与南极磷虾粉酶解液的美拉德反应(Maillard Reaction, MR)产物挥发性成分的差异, 以核糖、木糖、果糖、葡萄糖和半乳糖与南极磷虾粉酶解液进行MR, 检测其中间产物含量、褐变程度和感官品质, 并通过气相色谱-离子迁移谱(GC-IMS)和气相色谱-质谱(GC-MS)联用分析其挥发性风味成分. 结果表明, 核糖MR产物的中间产物含量最高, 褐变程度最大, 且色泽明亮、澄清均匀, 带有浓郁的虾香味. GC-IMS显示不同MR产物的挥发性风味物质有明显差异, 通过指纹图谱和主成分分析可以有效地区分. GC-MS则表明不同挥发性物质的含量和特征化合物造成MR产物的风味差异, 其中糠醛、2-环戊基环戊酮、2,5-二甲基吡嗪、顺-2-甲基-2-丁烯醛和吡嗪分别是5种还原糖MR产物的特征挥发性成分, 它们赋予了不同MR产物不一致的风味特征. 通过聚类热图可以直观展示不同MR产物挥发性物质的差异情况. 综合表明, 两种技术相结合, 互补优势, 获得了不同还原糖MR产物更全面的风味成分信息, 更加全面地反映不同还原糖MR产物中挥发性成分的差异, 可为南极磷虾粉MR还原糖的选取和风味产品的进一步开发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6.
为降低咸肉中亚硝酸盐含量, 将具有高效降解亚硝酸盐的发酵乳杆菌RC4应用于咸肉制作中, 研究其对咸肉亚硝酸盐含量、品质和风味的影响. 通过单因素实验及正交实验, 对添加发酵乳杆菌RC4的实验组咸肉制作工艺进行优化, 比较接菌组和未接菌发酵对照组在感官评分、亚硝酸盐含量、pH、色差、水分、硫代巴比妥值及挥发性风味成分的差异. 结果表明: 实验组咸肉亚硝酸盐含量降解显著, 降解率为78.60%; 实验组咸肉的最佳发酵条件为接种2.0%(μL·mL-1)的发酵乳杆菌RC4菌液, 18℃发酵10d. 与对照组相比, 实验组咸肉pH降低; 色差及水分含量与对照组差异不显著(P>0.05); TBA值的变化量明显小于对照组(P<0.05). 在鉴定出的87种挥发性物质中, 庚醛为RC4发酵产生, 苯甲醛等的含量显著高于对照组, 而这几种醛均为特征风味化合物. 由此可知, 在咸肉制备工艺中, 添加发酵乳杆菌RC4能显著降低咸肉的亚硝酸盐含量, 提高咸肉保质期, 增加其特征风味化合物含量.  相似文献   

17.
采用超临界CO2萃取法(SFE)从苦瓜中提取有效成分,萃取条件为:萃取釜压力25 MPa,温度42℃,萃取时间3 h,夹带剂无水乙醇用量20 mL。采用气相色谱-质谱法对其挥发性成分进行鉴定,用归一化法测定各组分的含量。色谱条件:HP-5MS石英毛细管柱(0.25 mm*30 m*0.25μm),柱温60℃,恒温1 m  相似文献   

18.
SPME-GC/MS法分析南丰蜜桔中的挥发性成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固相微萃取(SPME)-气相色谱/质谱(GC/MS)联用技术检测了南丰蜜桔中的挥发性成分,共鉴定出60种化合物,其中烷烃13种、烯烃20种、苯系物2种、醇类14种、醛类3种、酯类6种、吗啉类1种、酚类1种。在这些化合物中,D-柠檬烯含量最高,占总出峰面积的65%。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